- 忠孝成山:一个家族的四百年家国梦
- 冯飞
- 1238字
- 2021-03-30 01:03:15
《陇西史话》选载
编者按:《陇西史话》,鲁泽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声闻四达威远楼
北宋前季,陇右一带多为羁縻之地(名义上归于宋朝,但实际统治权仍掌握在吐蕃部族酋长手里的地区)。河(州)洮(临潭)湟(青海湟中)尚未收复,安定以北各地又被西夏控制。宋丞相韩琦为了攻夺失地和边防需要,于仁宗皇祐五年(1053)在古渭州地修筑古渭砦城,并于砦东一里东北坊建一了望谯楼。此楼“雄压全军”,威镇远方,故取名威远楼。孟卜曾作诗记:“韩公安抚来秦凤,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有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扩建城垣时,将谯楼移至城中,筑台建楼三楹。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造铜壶滴漏置于楼上。“重修铜壶滴漏碑”刻记:壶高一米,形似茶壶,左右有耳,天池内盛水,水滴计时,丝毫不爽。明成祖永乐初年,壶被损坏,失去一耳。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知府崔达命工重修,完竣后滴漏,时辰更点准确无误。同时,并制一鼓相配合,夜以击鼓报更,故又称鼓楼。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将楼由3楹扩建为5楹,更名雄镇楼,楼阳阴两面,各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巨匾。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吏部文选司出守巩昌府事陈廷纶倡导,进行了扩建,为5开间3层木架楼。砖基楼台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楼周立圆柱24根,柱围一人围抱尚不合拢。四面飞檐,檐下斗拱102朵。楼底层为青砖砌墙,东西辟4窗,对开1门,二楼棂栏围绕,三楼四面雕花明窗。拾级登楼,“俨然图画屏障,脱尘氛绝,云气凌空,万山排阔”,复名威远楼。道光十六年(1836),巩昌府知府唐树义又筹资修葺,雕梁画栋,丹涂彩绘,在楼台东南角置石晷,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所铸铜钟置于楼台。铜钟铜质纯净,高2米,直径1.33米,重约6000公斤。钟表层分4格,铸有“皇帝圣寿万岁”、“重臣千秋”、“法轮常转”、“国泰民安”18个大字,下题“大宋丙戌崇宁正月”。题名阴阳文不等,有通远军事刘戒朝、散郎通判通远军事孙俣、主持圣寿寺定僧体原等。钟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故又称钟楼或钟鼓楼。楼底层四壁镶嵌的金石有郡守汤聘珍去思碑、重修威远楼碑、郡守唐树义遗爱碑、重修铜壶滴漏碑等多块。其中尤为珍贵的一块为五岳真形图碑。此碑为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重刻,碑高1.33米,宽0.67米。五岳图形下各有注语。下刻“《抱朴子》云:汉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亲降,见王母巾器中有书卷,紫锦囊盛之,即是斯图”等语。据地方志书载:此石刻图碑是因雷电轰击而出,石缺一块是轰脱所致。这块碑石形似官印信,如品字状,图形极其逼真,是块难得的石刻画,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楼台、砖堞、门窗、棂栏、梁柱焕然一新。尤其是按照原样彩绘的历史人物、松竹梅兰、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整座建筑更加美轮美奂,凌空欲飞。登楼远眺,九里城郭历历在目,陇山渭水尽收眼底。如今威远楼是陇西文化古城最显著的象征。
1963年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威远楼和宋铜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