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讲述传奇故事的科学书

郑柏峪送来他写的《查干诺尔传奇——一个老知青如何面对荒漠化》书稿。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书,反复读着这本书中的文字和图片,觉得很受吸引,很受感动,很受启发,很得教益。

郑柏峪是河北省遵化县人,我们可算是冀东老乡了。他在轻工业部期间,我们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过。他的父亲也在轻工业部工作多年,是一位老革命干部。同事们在一起相处时间长了,就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和交流。郑柏峪给人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他除了好学习、肯钻研、工作努力并且很有成绩之外,还特别让人感觉他对内蒙古草原的情感很深厚,很留恋。有一件事情让我和许多同事难以忘怀:郑柏峪作为一位北京毕业插队到内蒙古的知青,不会骑自行车也不爱骑车,但一讲起骑马,一讲起草原,他就会很认真,很动情。因为有这样的草原情结,他后来从轻工业部机关提前退休,自愿自费到草原从事生态保护活动就很顺理成章,很容易被人理解了。在草原上从事治理荒漠的这些年间,郑柏峪回京有时到机关来,和当年的同事谈起在查干诺尔盐碱干湖盆上种植碱蓬的艰苦过程和初见成效时,他简直可以说是眉飞色舞,听者也会兴趣盎然。查干诺尔治理盐碱干湖盆项目取得初步成功,碱蓬生长情况一年好于一年,而且已经具备了种子自然洒落、自行繁衍的基础,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这是非常令人振奋的。这一成功范例,对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在世界上也具有很大影响。郑柏峪很喜欢摄影,选材、取景、拍摄、剪裁都有很高水平,大批照片生动地记录了他从事荒漠治理活动的真实情景,这些照片也被选入本书中。因此,他编写的《查干诺尔传奇——一个老知青如何面对荒漠化》是一本声情并茂、图文并茂、令人感动、令人振奋的好书。

《查干诺尔传奇——一个老知青如何面对荒漠化》如实地讲述了郑柏峪从插队到重回第二故乡做环保的经历:北京四中毕业后,他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诺尔公社红旗大队插队;多年之后又满怀深情地从轻工业部提前退休,自愿自费回到第二故乡从事生态环保活动,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一起,历尽重重困难,探求治理途径;后又在韩国“生态和平亚洲”(NGO)的斡旋和组织下,由现代汽车(集团)出资支持开展“查干诺尔干湖盆治理项目”;经过多年艰苦奋斗,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蓬取得大面积成功,创造了我国盐碱干湖盆治理成功的先例。这样一大段真实生动、令人振奋和催人探索的传奇经历感人至深。书中充满了故事,又贯穿着知识和趣味,更有不断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探索,充满着引人入胜、引人探求、催人振奋、催人励志的情节、常识、人物、趣味、道理和色彩。作者有传播知识和引导探求的科普自觉性,并且有以图入文,以实达理的引导意识。这样丰富多彩的好书并不是很多,实在值得推荐给广大读者。

郑柏峪所自觉投身从事的事业,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得到国内、国际同业的许多认同和赞誉。难得的是他依然痴心追求,孜孜探索,希望引起社会上更多的人的关注,故他花费心力写出《查干诺尔传奇——一个老知青如何面对荒漠化》这样一本传播科学精神、引导人们探索奋斗的好书,我们实在应该感谢他。

人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叫热爱,有一种非常顽强的内力叫执着,有一种非常投入的状态叫痴迷,有一种非常难得的品格叫坚持,有一种非常自觉的态度叫求实探索,并为科学的传播而勇于担当,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有一种高尚的精神叫奉献。郑柏峪自觉献身为荒漠治理不懈奋斗的所作所为,正是这种高尚精神的体现。我祝愿他和自觉从事这项事业的朋友们不断壮大队伍,不断取得新成功!

最后,把《碱蓬之根》写下来以为祝祷:

蓬蓬碱草,楚楚其根;湖盆赤子,悠悠我心。

其籽生焉,其籽繁焉;蓬蓬勃勃,其籽传焉。

乐其之繁,祷其播传;子心之乐,期颂永年!

二〇一四年春节于北京

注:本序作者曾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