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所说的“气”就是指“士气”。士气在战争中十分重要,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直接支撑军人战斗的精神支柱。士气高昂者,视死如归,一往无前,可以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士气低落者,贪生怕死,畏缩不前,何谈冲锋陷阵、攻城拔寨!而在两军兵力差不多的时候,是要靠“士气”取胜的。士兵和将领有勇气才会胜利,甚至反败为胜。因此,大凡将帅,都要有调动士气的口才,现代的领导者更需要具备激励团队士气的技巧。
古往今来,大凡优秀的指挥官,都是能有效地鼓舞士兵的士气、调动士兵情绪的高手。在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中,汉军以“四面楚歌”使陷于困境的楚军丧失斗志,迫使项羽乌江自刎;刘琨“月夜吹笳”,勾起胡人怀乡盼归之心,不战而解重围。对此,中国古代军事学家孙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战斗中若能有效地鼓舞士兵的士气,战斗力将大大提高。正所谓,士兵士气高,就能“以一当十”。
拿破仑说过:“无论什么样的战斗中,多么勇敢的士兵,在一番全力奋战之后,都有逃亡的念头,这样的恐惧,是因为缺乏自信。因此,只要稍微使他们拥有动机、目标,给他们机会,就能使他们获得自信,甚至让士兵们感到新生。”因此,他认为,只有不好的将帅,没有不好的士兵。狮子统率的羊群,完全可以打败羊统帅的狮子群。所以,拿破仑很注重用言语鼓舞士气。每当开战前夕或阅兵的时候,他都不失时机地发表即兴演说,运用各种方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士兵的斗志、激发大家的作战热情。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拿破仑是擅长临阵演说的天才,他那薄薄的嘴皮和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一个军团!因为从他的薄薄的嘴唇里奔涌出来的激情话语,常常能使最怯懦的士兵变得毫无畏惧,使最恐惧的士兵变得勇敢坚强。拿破仑的话语常常能抓住战士的心,触起他们的共鸣,这就是一名军事指挥领导人的过人之处。
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在演说中注入柔性情感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
——安东尼·罗宾斯
1796年3月26日,拿破仑正式接管意大利军团。第二天,他到达军团驻地尼斯,在这里建立了司令部。接着,拿破仑检阅了这支部队,并很快明白了为什么法兰西共和国最有势力的将军都不要求担任这个职务。
这是一支半饥饿的、衣衫褴楼的军队,炮兵、骑兵严重不足。其中,4.3万人没有军饷,没有军粮,没有鞋袜,没有衣服,没有营帐,没有扎营工具,没有运输工具。贫乏的物质生活简直把士兵们变成了土匪,巴黎供给这支军队的微乎其微的物资,很快就被肆无忌惮地偷盗一空。就在拿破仑到来的头天晚上,一个营就因没有靴子穿而拒绝执行向另一个地区转移的命令。饥饿的士兵到处抢劫和偷盗,不时发生反抗和开小差的情形,整个队伍的士气十分低落。
尽管如此,拿破仑却认为,只有不好的将帅,没有不好的士兵,狮子统率的羊群完全可以打败羊统率的狮子群。他把手下的小头目召集起来,发表了寓情于理的鼓动性演说:“只要战斗打响,局面打开,吃、穿、住、用、斗志等都不成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尽管现在物资匮乏,但是我们没有退路可以选择,只有一往无前才能产生奇迹。下一步,我们要出奇不意地出现在冬季躲在营地里睡大觉的敌人面前,以辉煌的和具有决定性的胜利来摆脱目前的困境。”
在大家的心目中,此时的拿破仑只是一个两年多以前崭露头角的能干的炮手,因向涌往国民会议的暴徒射击而得到南方军队指挥官职务的将军,如此而已。显然,拿破仑对士兵还没有建立起个人的感召力和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他直截了当地承认目前面临的困难,并向大家描述在意大利可能得到的财物,把期待之情隐藏到对胜利目标的理性分析中去,从而鼓动缺吃少穿的士兵振奋精神,坚定大家摆脱困境、战胜敌人的信心。最后,这番寓情于理的演说发挥了作用,大家开始跃跃欲试,磨刀霍霍向战场进发了。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会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并因此影响到个人行为和判断;另一方面,人又具有理性的一面,能够在逻辑分析、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克制情绪干扰,照顾到大局。因此,做好思想工作、统一大家的认识,必须兼顾“情”、“理”两个方面。寓情于理的演说,能够发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微妙作用,所以会在最大程度上让听众产生共鸣、获得价值认同。
拿破仑接管意大利军团以后,面对的是一支衣衫褴楼、物资匮乏的军队,如果以高高在上的口吻对士兵发号施令,这种冷冰冰的说教是很难奏效的。所以,拿破仑在鼓舞大家振奋精神、夺取胜利的时候,在演说中注入了柔性情感,这种怜恤士兵的情感诉求,配合理性分析,营造出一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效果,这就是“寓情于理”的微妙之处。
目标激励,鼓舞斗志——通过
“描述美好远景”激发士兵团结奋进
“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使被管理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佚名
远征意大利,是拿破仑1796年上任后面对的第一场作战任务。然而,在向意大利进军的途中,长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是横贯在法国与意大利之间的天堑。当年,汉尼拔曾翻越过阿尔卑斯山,而此时的拿破仑则要率兵绕过群峰,寻找敌人最薄弱处进攻。
更现实的难题还有,此时法国士兵在挨饿!由于货币贬值,经济处在崩溃边缘的巴黎,除了一钱不值的债券外,什么给养也拿不出来,而这些债券又全被贪婪的军队承包商吞没了。一位将军在给法国当局的信中写道,“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这里有多少士兵在死于饥饿和疾病,法国会颤栗的。”
当时,意大利军团的实际装备只有24门山炮,4000匹饥饿的瘦马,30万枚银法朗,以及维持3万士兵按每日一半口粮标准吃一个月的粮食。凭着这点可怜的武器粮饷,想要去征服意大利,谈何容易!
拿破仑对士兵加强了纪律约束,同时还凭借自己的鼓动口才,为大家描述未来的美好情景,帮助士兵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出征前,他发表了极富鼓动性的动员演说:
“士兵们,你们没有衣穿,吃的也不好,政府欠下你们很多东西,可是它什么也不能发给你们。你们在这些悬崖峭壁间显示出来的勇气和坚忍力量是令人惊叹的,可是这并没有给你们带来任何荣誉,他们的光辉并没有照到你们身上。
“我想带你们到世界上最富饶的国家里去,富饶的地区和繁华的大都市将受你们的支配。你们在那儿将会得到尊敬、荣誉和财富。意大利军团的士兵们!难道你们的勇敢精神和坚忍力量不够吗?”
拿破仑的战争动员使这些饥饿的士兵有了奔头和盼头,那些萎靡不振的士兵重新斗志昂扬,军心动摇的团队唱起了效忠王室的旧国歌。经过努力,拿破仑终于把这支“叫花子军队”改造成为一支共和国的军队。
1796年4月4日,拿破仑命令自己的大本营及部队开始行动,英勇的意大利方面军翻越阿尔卑斯山隘口,开始向意大利的北部进军。
人与动物之不同,在于人有理想,有希望,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无尽的渴求。因此,想要激发大家的斗志,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告诉他们将会得到什么。当然,这一美好前景如果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具有可行性,就会更容易被大家接受,从而产生更强的鼓动作用。
在鼓动性工作中,“描述美好远景”就是提出一个共同的、可达到的理想和目标,在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过程中形成追求的价值取向。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可以因此获取伟大的团结精神和坚强的战斗力,从而形成一支战无不胜的奋进的团体。面对物资匮乏、士气低落的部队,拿破仑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通过鼓动性的口才,为大家具体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激起了人们心底的欲望,使士兵们为即将到手的幸福去拼搏。由此可见,拿破仑是深得其中三味,并且运用娴熟的。
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用建功立业的渴望激发作战热情
“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
历史上的拿破仑是极富魅力的人物,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统帅部属中展示出来的煽动力。
在意大利作战时,拿破仑多次进行了战前动员,他对士兵们说:“当你们儿孙绕膝的时候,你们可以自豪地对他们说,我当年亲自参加了意大利战役!”士兵们听到这样的鼓励,建功立业的渴望越发高涨,积极参战的热情也更浓厚了。结果,大家在战场上表现相当出色。
而在率领军队进攻埃及时,拿破仑和士兵们穿过沙漠以后显得疲惫不堪,许多人面对数量庞大的埃及军队更加心生畏惧。看到这种情形,拿破仑走到队伍前面振臂一呼:“五千年的埃及历史正注视着我们,向前冲啊!”士兵们征服古老帝国的雄心骤然高涨,接着法军冲锋陷阵,很快取得了胜利。
拿破仑出身破落贵族,从下层奋起勃发,他深知光宗耀祖思想和出人头地心理对人们的激励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士气的忠贞与豪气,为了消除士兵的恐惧情绪和侥幸心理,拿破仑总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士兵建功立业的渴望。
在领导工作中,统御部下有一个基本原则,即“赏罚并用”。拿破仑非常清楚,一个国家光靠严厉的惩办,靠将有罪者送上断头台固然必要,但如果没有对奖赏的许诺、对个体自我价值的心理满足,将难以实现有效的激励。为此,他从士兵的心理人手,使他们要求社会认同、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得到满足,特别是用建功立业的渴望激发作战热情,极大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荣誉引导,煽动人心——用军人的荣耀鼓励部下
“还有比生命更重大的,就是荣誉。”
——席勒
在向意大利进军的路上,拿破仑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当时,驻守在皮埃蒙特境内的军队有两支,一支是由博厄率领的奥地利军,一支由科利率领下的撒丁军,共8万人,并且配备强大的骑兵和占压倒优势的炮兵。而拿破仑的军队只有4万多人,且骑兵、炮兵均不足。由于装备奇差,他们被称作“叫花子军”。
面对敌我巨大的差距,拿破仑并未感到沮丧,他非常自信的认为,迅速调动兵力可以弥补人数不足的缺陷,灵活性可以弥补炮兵不足的缺陷,选择适当的阵地可以弥补骑兵不足的缺陷,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法军士气旺盛、斗志昂扬,会远优于养尊处优的奥军和疲沓无力的撒丁军。
在翻越阿尔卑斯山隘口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拿破仑利用敌人的判断错误和兵力分散,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有利条件,对奥撒联军的天然联结点——蒙特诺特发起猛攻。由于指挥得当,兵力集中,三战三捷,在米莱齐莫、代戈和其多维大败敌军,完全摧毁了奥撒联军的防御体系,战胜了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的敌军。并且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后方基地。至此,拿破仑的这群“叫花子军”不仅士气高昂,而且丰衣足食了。
1796年4月26日,拿破仑在凯拉斯科向士兵们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
“士兵们!你们在15天内赢得了6次胜利,缴获了21面军旗和55门大炮,攻克了许多坚固的阵地,占领了皮埃蒙特最富饶的地区,俘虏了1.5万名敌军,杀伤敌人l万多名。……你们什么都缺少,却补充了一切。你们没有大炮而打了胜仗,没有桥梁而渡河,没有鞋而急行军,没有酒和经常没有面包而露营……士兵们,祖国期望你们去取得重大成就,你们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吧?你们还有许多仗要去打赢,许多阵地要去夺取,许多河要去渡过。你们当中是否有人勇气低落了呢?没有!我们所有的人都要求确立光荣的和平……我们所有的人都期望,在回到自己村子的时候能说一句:我曾经在战无不胜的意大利军团里作过战。”
就这样,在拿破仑这个年轻军官激动人心的鼓舞下,这支半饥饿的军队在半个月里六战六胜,并补发了全部军需和欠饷,把许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胜利果实摘到了手。他们在“祖国”、“尊严”等名义下打了胜仗,而这一切竟然是在一个年轻而又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司令官拿破仑的指挥下以微小的代价实现的,他们对这位“小伍长”战争动员的欢呼是可想而知的。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他们不仅有铁的纪律,还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荣誉感。保家卫国、战胜敌人、夺取胜利,这些目标的实现能给士兵带来崇高的地位、极大的荣誉感。因此,鼓动士兵对名誉地位、夺取胜利的热爱,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战斗意志、聪明才智,促使他们勇往直前。
同拿破仑在一起,意味着无休止的急行军,一仗接着一仗地打,有时甚至是在腹中空空、喉咙干燥的情况下打硬仗。但是,士兵对此并不抱怨。原因是,拿破仑意识到,自己的战士是有思想和个性的士兵公民;为此,他很注意在士兵中作鼓动工作,他的话语常常能抓住战士的心,激起他们的共鸣。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人不重视自己的生命与国家的荣誉,那他根本上就不应该是法兰西陆军中的一员。”这种不用皮鞭而用荣誉统帅军队的做法,把军人的荣誉提到了很高的地位,有效提升了拿破仑的领导力。
疏导策略,水到渠成——在胜利基础上鼓舞士兵信心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兵势》
自从1796年接任意大利军团以后,拿破仑带领士兵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这位军事领导人并没有因此趾高气扬、对部下呼来喝去;相反,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拿破仑反复用已有的胜利鼓舞士兵,激励大家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阿科拉,拿破仑向兵士们喊道:“你们是懦夫还是洛迪的胜利者?”一两个月后。他又会鼓动他们前进,提醒他们曾是阿科拉的胜利者:“我们已渡过波河,并已开始了第二战役。”
就这样,士兵的尊严和荣誉感激发起来了,这支曾经是衣衫槛褛、半饥饿、士气低落和军纪涣散的军队,在拿破仑的带领下,成为一支所向无敌的优秀军队。
1796年4月5日,拿破仑又开始了对皮埃蒙特的征服。为了更快捷地达到目的地,他一反常规,率领部队沿着有名的“天险”之处翻越了阿尔卑斯山。当时,尽管沿海巡逻的英国舰队对他们不断进行炮击,但法军毫不畏惧,因为他们背负着军人的荣光,为祖国的利益而战。就这样,拿破仑又去迎接一个辉煌的胜利了。
在法国军队中,过去没有过一个军队司令向士兵、朋友作过如此动人的信心激励。有谁像拿破仑这样懂得如何借用士兵已有的胜利和荣誉感,而不是使用强迫服从来影响人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伟大的领导者都是善于疏导策略统御部下的,取得“水到渠成”的最佳效果。
汉语中有一个词汇叫“水到渠成”,它表明事物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可寻,做事的时候善于借助事物内在的力量因势利导,才容易获得成功。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采用疏导的方法,按照水的走势采取措施就容易驯服它,否则逆势而行,就会碰壁。
在口才表达、领导团队等问题上,拿破仑大力渲染部队已经取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士兵的信心。这种自然疏导,而不是强硬逼迫的做法,最大程度上赢得了士兵的认同,以至于不久法兰西军队中再也无人怀疑拿破仑的权威和指挥能力了,将领们最初对这位新统帅的不信任和嫉妒也一扫而光。
激将之法,曲径通幽——用激将法挖掘士兵潜能
“劝将不如激将。”
——俗话
在意大利战场上,拿破仑卓越的领导才能不仅仅表现在指挥上,还在于他那气势磅薄的演讲中有许多充满睿智的语言。
这位矮个子将军,总是不放过任何小小的机会。从他那薄薄的嘴唇里奔涌出来的激情话语,像战斗檄文一样,传遍全军和整个战场。正因为他那张嘴,原来一盘散沙的意大利兵团变成了一个铁拳,没有几下,就捶扁了奥军和意军。
1796年简直是个胜利的年头。4月12日,在摩塔多得和塔克;4月13日,在塞堤尼,后来,在罗巴提严;5月10日,又在洛提……法军势如破竹,没用多久就驱逐了奥地利的势力,为经营法兰西在意大利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就在洛提战役之前,拿破仑向士兵们吼道:“我的头脑里,法语中没有‘困难’二字!”士兵们受到感染,奋勇杀敌,以一当十地冲锋在前。战斗刚结束,大家都以为司令官会下令褒奖将士,可是一张文告发了下来,令大家瞠目结舌:
“士兵们,自从翻越阿尔卑斯以来,你们都干得很好。可是,我们的意大利事业才开头。你们也只使了半把劲。所以,无论怎样,你们都只能说自己什么也没有做。本司令官要看到今后的士卒们能全力以赴,而不是像此战一样懦弱无能……”
《孙子兵法》云:“善虑者之动兵,如转木石;胜者之战。如决积水于千仞之谷。”拿破仑这种刺激法恰恰契合了这一点,他的文告煽动了士兵们心中不满的火焰。这些久经沙场的法兰西士兵,对年轻的最高指挥官如此评价他们十分不满,军营里议论纷纷起来:
“什么?我们还不够勇敢?”
“的确,我们并没有将奥地利人彻底打垮,我们也没使上全力!”
“好吧,下次看吧,我们要用自己的勇力证明这个矮个子的短见和无知。”
拿破仑的斥责和激励是如此地有效,就在第二天的行军中,士兵们都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昂士气,整个追击行动也是如此的神速而有效。1796年5月15日,拿破仑率领部队成功进驻米兰。
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激将法”就是利用人们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从相反的角度“刺激”对方,激起对方“不服气”的情绪,使其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内驱力”;如此一来,就能把对方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我方的良好预期,达到其他劝说方法不能奏效的结果。
士兵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作战的胜利,但是拿破仑却发布了一张文告,指出大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战能力和热情。这盆冷水让充满胜利喜悦的士兵大为失望,激发了他们旺盛的斗志,非要在接下来的战役中一显身手。就这样,拿破仑的激将法把大家的战斗热情鼓动起来了,直接促成了攻占米兰的胜利。
欲擒故纵,引导竞争——为了激发斗志制造竞争局面
“欲擒先纵,欲急故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
——《太平天国·文书》
在摩得诺,法军和奥军、意军展开了殊死厮杀。凶猛顽强的法军很快就将对方打败,赢得了辉煌的胜利。奥军死伤惨重,枪支弹药被法军缴获不少;意大利人被迫割地赔款。然而拿破仑并不满足于此,他又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靠检阅部队来鼓舞士卒。
满怀胜利喜悦的士兵们热切地盼望听到最高长官的夸奖。但是,当第八团接受检阅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番嘲笑,傲慢的拿破仑不屑一顾地取笑道:
“各位,你们真像女人,掀开你们的裙子来看一看,应该知道两腿之间有什么吧!即使是女人也比你们战斗得更好!你们看看第十一团吧,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下次作战可不能是这个样子……”
士兵们愕然失色地接受了检阅。倒霉的第八团的将土心里直犯嘀咕:我们真的不如第十一团吗?
而第十一团也没有料到,另一种命运在等待他们。拿破仑在几分钟之后就昂首面对第十一团的官兵了,劈头盖脸地责骂道:
“这些娘娘腔们,难道你们都成了女人?干脆让你们穿上女人衣服吧,看你们在战斗中都做了些什么?我劝你们该向第八团的战士们学习。那才是真正的战士。”
第十一团的士兵和军官们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被看轻到这样的程度,更不服气于第八团的战功和战绩。由于怨恨和耻辱,第八团与第十一团开始互相较起劲来。事事都要争个高低。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后勤保障,都争先恐后地完成任务,试图要压倒对方。
在后来的战斗中,两个团都表现出了难得一见的勇敢顽强。战斗结束的时候,两堆高高的战利品摆在了拿破仑的司令部门前。战士们要拿破仑给评个高低,最高司令官十分满意地望着他们,奖励道:
“士兵们,我错了,你们全是好样的,每个人都该得到奖赏—— 一人一杆荣誉枪!”
士兵们一听到要得到渴盼很久的荣誉枪,顿时像炸了营似地沸腾起来。一时间,欢声如雷,帽子满天飞,大家闹成了一团。当然,更多的人在呼喊着:“战斗吧,让我们在战场上见个高低。”毫无疑问的是,这两个团的士兵的骄傲又引起了其他士兵的妒忌。那些人更渴盼战斗,他们满心不舒服地等待在下一次战斗中大显身手呢。
领导人在统御下属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种大局意识,为了始终让他们保持斗志,可以在团队内部制造一种竞争氛围。有时候,还要采取一些灵活的策略,甚至是“欺骗手段”,才能让大家听从指挥、实现预期目标。其中,“欲擒故纵”就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
“欲擒故纵”,“擒”和“纵”是一对矛盾,“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士兵们已经取得了多次作战胜利,拿破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却并不加以赞赏,而是在两个军团之间制造紧张气氛、竞争局面,最终目的是引导大家充满斗志地夺取下一次胜利。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事人要掌握好时机、把握好火候。
8.视死如归,身先士卒—— 树立榜样,激发士兵斗志
“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拿破仑自己不但并不惧怕死神,而且颇有冒险精神。最令人叫绝的是他在第二次卡斯提略涅战役中实施的诈败术。
那是在1976年,对面的奥军气势汹汹,在兵力上远远超过法国军队,而且还占据了高地。当时,拿破仑命令精锐的奥尔罗、塞纳师团的部分兵力表演了一出攻战戏,然后煞有介事地望风而逃,引诱奥军追击。
要知道,这样做,稍有不慎的话,自己的军队就会真的被敌人吃掉。在奥军加重右翼兵力企图包围塞纳师团的时候,拿破仑在稍纵即逝的一瞬间抓到了战机,命令在平地的12门大炮一起开火。炮火轰散了一部分奥军,拿破仑不给他们喘息之机,迅速挥师向中央突破,猛烈地进攻和追击。
这种新型的战术在欧洲战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拿破仑的征战生涯中也是第一次。尽管战场上不乏这种诱敌之计,但是拿破仑演绎得如此精彩和大胆却是不多见的!然而,奥军也不是泥捏的。这是一支十分能征善战,作战力非常强大的军队,并且他们的指挥官——乌泽龙将军是位足智多谋的老将。就在8月1日之前,奥军已经对法军形成了铁壁合围,眼看就要瓮中捉鳖了。法军的诸多将官们也疑心灭顶之灾来临了,可是拿破仑却采用新的战术打赢了这场战争。
除了高超的指挥技术外,善于激发士兵的斗志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每当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拿破仑总是这样鼓舞他的士兵:“法国的年轻士兵们,只要你们不怕死亡,死神就会被你们丢入敌人的阵营中去,年轻人不要害怕死神!”
说实在的,拿破仑在伽达湖畔东奔西驰的时候,心中也在忐忐不安。著名的拿破仑逸事——累死5匹良驹,就是在这场战争中发生的。因为拿破仑习惯于到第一线部队去视察队伍、发布命令和了解敌情,总是跃马前驱,不停地在战场上单身独骑地来回奔跑。但是,士兵们看到将帅这种身先士卒的表现,内心的勇气增加了不少,在与敌人战斗的时候也显得更有斗志了。
在战场上,统帅如能一马当先、视死如归,他的士兵也将以同样的精神冲向敌人;统帅对战争的胜利充满信心,同样能感染他的部下同仇敌忾。这就是伟大精神的号召力。拿破仑是一位喜欢玩“险局”、赌险胜的将军,更是一位无畏的勇士。对于危险,他要求的是:“对一切机会都看得清清楚楚,能够看到的危险就能克服掉,看不到的就不算危险而只是机会而已。”他以实际行动向部下表明,自己是一个无畏的人。显然,这种无所畏惧、身先士卒的精神气质,极大地影响着士兵的情绪,感染着士兵们英勇向前、同仇敌忾。
大义凛然,气节感召——以军人的气节感召部下
“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在与奥地利人争夺意大利的战役中,拿破仑出奇制胜,赢得了士兵的拥戴。但是,他也初尝了失败的苦果。后来,在希伦塔河畔战役中,奥军又增加了5万新生力量,结果拿破仑的突袭战术失灵了,法军死亡2000人。
作为一个永远不屈服的勇士,拿破仑坚信在战场上缺乏冒险精神,就难以取得伟大军事胜利。所以,他没有就此屈服,而是再次大胆地实施新的冒险战法。
率军渡过艾奇河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令士兵们调头东进,奔袭到科伦,就这样,法军踏上早已暗中架好的浮桥,南渡艾奇河。此外,围攻孟将坝要塞的军队也被拿破仑悄然抽回3000人马,当作后卫力量。原来,拿破仑还是要奇袭奥军的后背,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奥尔罗、塞纳兵团的进攻都失败了,只有他率领的法军在孤军奋战。
千钧一发的关头,拿破仑策马上阵,冲在最前面,对将士们高喊:“露地的胜利者们!跟着你们的将帅,冲啊!”接着,他一马当先地冲入敌阵。但是,胯下坐骑猛然暴毙,拿破仑顿时身陷沼泽泥泞之中,差点被敌人所俘。士兵们看到这种情形,精神大振,大家以一当十,奋力向前,打破了僵死之局。
拿破仑的目光在如林的枪支中扫过,感觉到这里士气不足。他缓缓而行,脑间的思绪转得飞快,寻思着怎样鼓舞士兵的斗志。
一个英姿勃发的中尉军官驱马过来,向这位皇帝致敬,并大声汇报了军情。拿破仑皇帝却从中尉的声音里捕捉到了中尉心底的一丝忧虑,于是问道:
“现在你的手下有多少人?”
“500名。”中尉大声回答。又连忙不无担心地补充道,“但是,中间杂有许多年轻的新兵。”
拿破仑当时坐在马上没有在意,他望了一眼部队,又看了看中尉,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年轻又有什么关系?这些新兵都是法兰西人吗?”拿破仑很快就回过神来。急迫地问中尉。
中尉快速地答道:“是的,全部是!”
拿破仑一下子来了精神:“年轻的法兰西勇士是不怕死的!只有不畏死神的斗士,才能把死神赶到敌人的阵营中去!”
“把死亡扔向敌人!”
当拿破仑高举双臂向战士们慷慨激昂地演讲时,士兵们一下子仿佛像被雷电击中了,立刻显得精神抖擞。
第二天清晨,全线攻击的命令下达后,法国军队在对敌炮击之后从高地上长驱直人,冲向敌军阵地。骑兵部队第二连的士兵们作为预备队投入战斗后,一下子就迅速地突进到凶猛的敌军队伍中。在“把死神赶人敌阵”的信念的鼓舞下,法军士兵个个奋力冲杀,视死如归。最后,敌军败退了。
每个人都扮演着某种角色,在说话办事的时候表现出应有的精神、气质。如果当事人缺乏应有的表现,就难以被接受,甚至是不称职的表现,将不容易对他人产生深刻影响力。特别是对领导人来说,演说、行动缺乏应有的水准、不能满足大家的期待,就很难约束、激励下属。
拿破仑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才是一名军事领导人。因此,面对战斗中的艰难时刻,他表现出了一名军人应有的气节——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在临阵演说的时候,拿破仑凭借薄薄的嘴皮和三寸不烂之舌,给大家呈现出一种大义凛然的领袖风范,并选择最能激动人心的语句来嘉奖将士们视死如归的杀敌勇气。结果,大家被深深地感染了,第一时间感受到了来自拿破仑的期盼;于是,士兵们冲锋陷阵,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位统帅的苦心,最后把敌军击败了。
激之以勇,诱之以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
1798年3月5日,拿破仑被任命为埃及远征军总司令。接着,他展开了繁忙的准备工作:巡视海岸和海军、组织远征兵团、研究世界政治局势的一切动态以及英国纳尔逊舰队活动的一切消息。
5月9日,拿破仑从巴黎来到土伦,监督七军团3.7万人装船的最后准备工作。在上船前夕,他对部队发表了极具刺激性的演说,其核心内容是允诺每个战士凯旋回家时获得6亩土地。
“士兵们!你们是进攻英国部队的一个侧翼;你们曾在山区、平原和围城中作战;你们还得在海上作战。那些罗马军团——你们有时也曾效法过他们,但还没有达到和他们同等的水平——就曾在这个海上和扎马平原上轮流同迦太基人作战过:胜利从来没有抛弃过他们,因为他们始终是英勇的,是坚韧地经受得住疲乏的,他们之间又是团结而有纪律的。
……
全军士兵们!
到目前为止,你们曾被忽视;今天,共和国最大地关怀着你们:自由的司命神使共和国从诞生起就成为欧洲的仲裁者,也要它会成为最遥远的海洋和各族人民的仲裁者……
军官们和士兵们!
我统率你们已经两年了;那时,你们被困在热那亚的河道里,处于严重的困境中,什么都缺乏,甚至为了你们的口粮而变卖你们的服装;我答应你们设法结束你们的穷困。我把你们带到了意大利;在那里,你们什么都有了……我是不是兑现了对你们许下的诺言吗?可是呀!你们应该知道,你们还没有为祖国做足够的事。为此,我要带你们到一个地方去,在那里,将由于你们未来的成功,你们将超过那些今天正在使你们的赞叹者惊讶的人,并将为祖国效劳,而祖国是有权利来这样期待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的。
我答应每一个士兵在这次远征回来时,将有能力买进六个阿庞的土地。你们要重新去冒险,你们将同你们的兄弟——海军士兵分担那些危险。到目前为止,这个兵种还没有使我们的敌人害怕;他们的战绩绝不能和你们的战绩相比;他们缺乏作战的机会;但是,海军士兵和你们一样英勇;他们的意志是凯旋者的意志;他们将同你们一道做到这一点。你们要把使你们战无不胜的那种无敌的精神传授给他们;要支持他们的种种努力,要与显然完全是为同一事业而奋发有为和高度忠诚的这些人在船舰上交往;他们有权利以其高难度的海军技术和你们一样受到国家的感激。你们要习惯于船上的各种活动;要成为你们陆上和海上的敌人所惧怕的力量:在这一方面,你们要效法罗马的士兵。他们既善于在平原上同迦太基人作战,也善于在战舰上同迦太基人作战。”
还有什么比这长篇演讲更鼓舞人心的呢?到埃及去,那里不仅有荣誉和不朽的功业。更有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土地和财富。士兵们将向他们的统帅证明:他们无愧于这所有的荣耀和奖赏。
一时间,士兵们无不蠢蠢欲动,对征服埃及的渴望更加浓烈了。拿破仑则满意地点点头,为自己刚才的演说做出肯定的评价。
两强相争勇者胜。在大战前夕,统帅总要进行战前动员,希望激起士兵所有的激情和斗志。诚然,士兵们是为国家、为民族而奋勇杀敌,但更是为了他们自己。如果指挥官能许诺给士兵们实际的利益,那么他们会更加斗志昂扬,不惜以死相报。
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远征埃及的舰队出航了。这支舰队拥有130艘运输船,由13艘主力舰护送,另外还有42艘三桅快速帆船,以及大小运输帆船共300艘。当最后一名士兵上船以后,太阳升起来了。太阳是那样的光彩夺目,以致后来被士兵们高兴地称之为“拿破仑的太阳”。士兵们这种精神矍铄的状态,与拿破仑充满鼓动性的战争动员不可分割。
利用逆境,振奋精神——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
1798年,正当拿破仑的军队以巨大的勇气打败了骁勇善战的木留克士兵占领埃及,并且开始致力于重建埃及的政治制度时,突然传来了法国舰队在海上覆灭的消息。
拿破仑震惊了,他一眼就估量出这幕惨剧所带来的致命后果:自己所率领的部队同法国的一切交通都将被切断,返回法国的全部希望也随之断绝,除非屈尊向一个不共戴天的敌人投降。
生死关头,拿破仑意识到:法军远在异国他乡,一切都得靠自己。目前,最重要的是振奋精神,驱散悲观情绪。于是,拿破仑对闻讯惊愕万分的将士们说:
“这样,我们被隔绝在埃及的土地上了。这很好,我们必须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活下来,大海会平静下来的。或许命运注定我们要改变东方的面貌,我们一定要留在这里,像古代人那样在这里完成伟大的功业。……埃及曾经是一个强盛的帝国,它在向英国的进攻战中具有多么优越的位置!……我们将不得不创立一个大帝国……海洋把我们和祖国分开了,可是随便哪个海洋都不能把我们和非洲分开,也不能把我们和亚洲分开。我们的人数很多,我们不会缺少补充我们队伍的人力,我们也不会缺少弹药。”
拿破仑的乐观感染着每一个士兵。士兵们开始做长驻埃及的打算,现在什么都要靠自己了。
拿破仑说到做到,他带来的那些科学家、工程师此时派上了大用场。1798年8月23日,拿破仑以法国科学院为模本建立了埃及科学院,由蒙日任院长,拿破仑任副院长。在他们的领导下,各门类、各学科的学者对埃及的历史、国土、水文、地理、矿产、考古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奠定了今日埃及学的基础,开创了埃及的“文艺复兴”运动。
工程师、化学家、机械师等更有用武之地,他们修渠建桥,种麦种谷,建厂,制造机器,自己制作面包、啤酒、火药、枪械,以满足法军的需要。拿破仑还指令总工程师勒佩尔进行了苏伊士地峡的水准测量和联结地中海、红海的运河开凿工程的准备工作,俨然要在埃及长驻下去。这种在与本土隔绝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并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口才表达,不单纯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当事人对环境、情势的把握和拿捏。善于判明形势,并采取有利的措施,才能发挥口才应有的价值,有力挽狂澜的作为。常言道: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逆境会使人消沉,甚至丧失勇气,但换个角度,这也恰恰是破釜沉舟、没有退路的时候。如果巧加利用,会得到比平时强百倍的士气。所以,遭遇逆境的时候,最需要领导者站出来说话,通过出色的口才发挥,激发人们平时少有的勇气和决心,从而柳暗花明,开创出另一番新天地。
松下幸之助说过:“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在鼓舞士气方面,拿破仑就是一个善于利用逆境的高手。面对突如其来的遭遇,他很快控制住了自己,表现出应有的大无畏精神,然后凭借出色的口才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他人,使大家都拥有这种勇气、决心和精神。最后,大家在这种精神激励下齐心协力,走出了困境。这种口才,就是一种高超的领导力。
责任激励,调动热情——危急时刻表明立场
“在这个世界上责任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东西,取得它来自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它可以拯救灵魂,让心灵充满纯洁和自由。”
——苏慧
1798年,当法军踏上非洲的土地,去寻觅祖国的荣耀和个人利益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全军要在几乎是无水的沙漠里进行长达60公里的行军,官兵们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这场战争的艰巨性。
广袤的沙漠在直射的骄阳烤灼下,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乡村居民在慌乱中弃家出走,临走时往井里下了毒或将泉水掩盖起来。法军没有准备热带服装,甚至连水壶也没带。士兵渴得要命,但是除了令人恶心的咸水塘外,找不到任何解渴的东西。空气中充满了毒虫,黄沙的灼光减弱了大多数人的视力,许多人因此而失明。路途中不见人踪兽迹和草木,只有阿拉伯骑兵神出鬼没,不时袭击掉队的法军。
有一天,拿破仑带领法军在热浪滚滚的沙漠中行军,忽然接到前哨报告,前方发现马穆留克兵。很快,敌人的骑兵飞奔而来。危急时刻,拿破仑胸有成竹地发出了一个著名的号令:
“全军呈战斗队形!让驴子和学者走在中间!”
这里的“战斗队形”是指法军骑兵扬长避短的战斗小组。马穆留克兵善于单打独斗,法军战斗组织进行完善以后,马穆留克兵的长处就不能发挥出来了。这是1798年7月13日作战之后,拿破仑总结的经验。
然而,拿破仑为什么要让驴子和学者走在中间呢?原来,这是为了保护他们。在沙漠中作战,最重要的是保护水袋;而驮水的是驴子,所以保护驴子就是保护战斗力。至于学者,他们在拿破仑心中是会生蛋的金鸡,因此对他们必须万分珍惜。
在拿破仑的心中,这些学者是无价之宝。所以,在危急时刻表明立场,拿破仑第一时间想到了保护好学者,言简意赅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一刻,在场的学者们深切感受到了来自拿破仑皇帝的关怀和珍视,而士兵们也明确了自己的战斗任务,获得了展示个人作战能力的机会。
雄鹰看到蓝天的广阔,便振翅高翔,自由而高傲;飞瀑看到峭崖的险绝,便一泻千仞,流银泻玉,灵动如龙;海燕看到巨浪的汹涌,便引吭高歌,乘风破浪,大气巍然。如果没有责任心,一个人就如同墙头的浮草,难以激发生命的热情,有所作为。对军人来说,危急时刻保护弱者,是来自本能的一种冲动。大敌当前的时候,统帅能够以此激发士兵的斗志,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拿破仑万分珍惜跟随部队的学者,所以遇到敌人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保护他们。“让驴子和学者走在中间”成为了名言,它记载着拿破仑在最危难的时刻如何保护知识分子的这段历史。当然,他这样做,还有出于调动士兵斗志的目的。
临事制宜,巧妙变通——因时因地因情调动士气
“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非洲的土地不是容易征服的,单凭恶劣的自然环境,就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拿破仑带领部队踏上非洲的土地后,士兵们怨声载道。
许多人疑惑起来,难道司令许给每人的6亩土地就在这里?不但士兵如此,军官们也无法忍受这恶劣的环境。被派往贝达的狄舍将军写信给拿破仑说:“我求求你,别再让我们留在这个地方,士兵们已经灰心丧气、窃声抱怨了。命令我们前进或者后撤吧。各个村庄尽是小茅屋,一点财源也没有。”
此外,像缪拉、拉纳那样英勇无畏、久经考验的将领也忍不住发起牢骚来。他们愤怒地把帽徽踩入沙中,表达自己的忧虑和不满。惟有拿破仑一人超然于这一切灾难之上,他下定决心要把这场战争进行到底。
1798年7月21日,大金字塔下骄阳似火。法军浩浩荡荡前进,拿破仑身骑白马走在军中。这时候,探马传来军情。
拿破仑接过望远镜遥望前方,只见天边地平线尘暴骤起,遮天蔽日。身披黑色披风,头缠黑头巾的马穆留克骑兵犹如一股黑旋风一样席卷而来,似乎把屹立晴空之下的金字塔也裹胁了。面对即将来临的残酷的战斗,拿破仑发表了一段经典的演讲,因时因地因情地鼓舞士气。
“士兵们!”拿破仑大声作了战斗动员,“要征服埃及,我们法国的先辈们早就说过,必须经过三个战争:一是对英国人的战争,二是对土耳其人的战争,二是对马穆留克人的战争。几天前的第一次战斗经验证明,如果说单个的法国兵打不过这些单个的高加索来的野蛮人的话,那么,在法国有组织的作战队形面前,马穆留克兵绝不是我们的对手。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在金字塔顶上注视着你们如何为国立功。在这里,它曾记下了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大帝的功勋,今天也将记下法国人的胜利。士兵们!奋勇前进,消灭对面这伙马穆留克兵!”
法军士气大振,排成散兵线状的马穆留克骑兵很快被消灭殆尽。接着,拿破仑命令乘胜追击,结果凶猛悍勇的马穆留克人彻底失败了。1798年7月25日,法军开进开罗,征服埃及的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据时间、地点、情况的差异,灵活采用适宜的办法。口才表达本身,固然有一些技巧可寻,但是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把握好时间、地点、环境的特点,始终是最重要的。忽视了这一点,就容易舍本逐末。尤其是在环境恶劣、遭遇困难、面对强敌的时候,更需要当事人不失时机地甄别具体情况。
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发现,法军的胜利,是法军高昂士气的胜利,也是拿破仑鼓动口才的胜利。拿破仑在鼓舞士气、动员战斗力方面,与他在战场上卓越的指挥艺术一样,是无与伦比的。拿破仑是天生的演说家,他能因时因地调动人心,鼓舞士气,使法军即使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也拥有旺盛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知耻后勇,哀兵必胜
——历数俄国强加于法国的耻辱
“扬耻足以振兴,国耻足以兴亡。”
——《礼记》
尽管自提尔西特和约签订以来,法俄两国皇帝表现出极度的友好和亲热。然而,两人心里都明白,法俄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并未消除,法俄冲突最终不可避免。尤其是拿破仑与俄国联姻失败后,备战的步伐又加快了。人们普遍认为法奥联盟代替了法俄联盟,一场血腥大战的阴影又在地平线上升起。
此前,拿破仑在争取瑞典和土耳其的外交中,败于亚历山大之手,军事力量受到摧残。但是,他并未因此丧失信心,并且很快集结了50万大军,这比以前各次战争中的兵力都要多好几倍。拿破仑相信这50万大军一定会打败那个曾被他痛击过好几次的俄国敌人。当有人以远离法国以及恶劣的天气为理由,劝说拿破仑放弃这次军事冒险时,他不以为然,并自信地说:“再过三年,我就要成为全世界的主人。”
1812年4月27日,俄国要求拿破仑撤退在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驻军。拿破仑断然拒绝后,开始集中各路大军,于是一场冒险开始了。在这场冒险中,拿破仑孤注一掷,或者成为整个欧洲的统治者,或者彻底垮台,无怨无悔。
1812年5月9日早晨6点钟,拿破仑和皇后路易丝离开巴黎,直赴前线。此时,法军已经分成几路经过德意志各国,向波兰前进,并且逐渐向维斯瓦河和涅曼河集中。6月22日,拿破仑到了立陶宛,在那里发表了一次演说:
“士兵们,第二次波兰战争开始了。第一次波兰战争是在弗里德兰和提尔西特结束的。在提尔西特,俄国发誓与法国结成永久联盟,并且发誓与英国作战,现在,它破坏了自己的誓言。当法国的雄鹰没有再渡莱茵河而让我们的盟国听凭俄国去支配的时候,俄国对自己的奇特行为竟不作任何解释。俄国劫数难逃,它的命运应该完结了。它是否认为我们已经蜕化了?难道我们已经不是奥斯特里茨战场上的士兵了吗?它让我们选择:耻辱或者战争。我们的选择是不会引起怀疑的。所以,前进吧,渡过涅曼河,把战争带到俄国领土上去。
“对法国军队来说,第二次波兰战争将成为光荣的战争,正如第一次波兰战争一样。而我们往后缔结的和约将赢得它的保证。将结束50年来俄国对欧洲事务施加妄自尊大的影响。让亚历山大在你们的刀枪下瑟瑟发抖吧!前进吧,法兰西的勇士们,前进到俄国去,打掉亚历山大的嚣张气焰!”
于是,拿破仑集结的51万大军,开始浩浩荡荡地奔赴俄国。这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其中一半是法兰西勇士;尽管不久以后,他们的尸体将铺满莫斯科到巴黎的大路,但是战前的斗志昂扬,是任何人都不敢忽视的。
马克思曾经告诫世人:“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因此,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振,知耻而后兴,是人的惯常心理之一。利用这种心理,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地点燃最强烈的复仇火焰。在口才表达中,善于利用知耻而后勇的心理鼓舞人心,实在是一种高明的激励策略。
在欧洲,法国伴随着军事力量的强大,以及拿破仑的出色领导、鼓舞性演说,产生了越来越膨胀的征服欲望。在拿破仑的鼓动下,法国士兵的斗志被调动起来,大家跟随他走上了争霸世界的战争舞台。不管有意无意,拿破仑显然巧妙利用了人们知耻而后勇的心理——历数敌方的背信弃义和强加于法国的耻辱;结果,士兵们坚信:侵略是正义的,远征是必胜无疑的。
以身作则,不令而行
——用行动引导部下,更有说服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1812年,拿破仑发动了对俄国的军事进攻。结果,英勇的法军被困在辽阔的俄罗斯国土上,这一进攻战略被证明是不明智的举动。
当时,法军每天凌晨3点钟骑上战马,一直到晚上10点钟才能休息。这支庞大的军队远离后方基地,长途行军,交通运输跟不上,部队补给极为缺乏,士兵们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俄军每撤出一城,便将该城付之一炬,不给法军留下一点儿东西。
1812年8月29日,法军追到维亚兹马附近。看到哥萨克后卫部队正在该城放火,拿破仑立即指挥一支部队前去灭火。这支部队进入城中,不顾熊熊烈火,首先去寻找食物。士兵将找到的食物手忙脚乱地塞进自己的挎包和饭盒,饥饿已使人们对火的恐惧退到了第二位。很快,士兵们还发现每一幢房屋都有储藏室,里面有丰富的物品,于是,士兵们开始抢劫了,任何人都无法阻止这种行为。
但是,士兵们抢到的这点儿食品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骑兵队伍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威力,他们的马匹简直连步子都迈不开,任何一次小小的战斗都会使很多英勇的骑兵丧命。在战斗结束的滚滚烟尘中,有的骑兵是牵着马返回营地的,有的则干脆丢掉了马,徒步跑了回来。
9月1日,法军到达格日阿次克。当时城中正冒着浓烟,拿破仑一面指挥军队救火,一面在这座城池周围进行观察。他要在这里集结兵力,准备决战。
9月2日和3日,拿破仑的大军不断到达格日阿次克。由于炮兵的前进道路被各种车辆堵塞,拿破仑命令炮兵护卫队烧毁一切堵塞道路的车辆。这时,正好有几辆官员乘坐的车辆阻碍着前进中的炮队,拿破仑毫不犹豫地下令将其烧毁。
一位官员出来反对说:“车子烧了,官员们可能会掉队。到明天早上,我们的两条腿一定会完蛋的。”
“如果明天早上我没有炮兵,那会使我们损失更多的东西。”拿破仑答道。
紧接着,一辆轻便四轮马车着了火,拿破仑对贝尔蒂埃说:“我希望被烧毁的是您的车子,那样影响会更大些。而您也应该丢一辆车,因为我常常看见那辆车。”
“陛下,如果把您的车子烧了,我也会效法的。”贝尔蒂埃答道。
拿破仑立即说:“只要一看到我那辆车,我一定会把它烧掉。你别对我的话生气,因为我对自己的车不会比对别人的车更感到可惜。我是统帅,我一定得树立榜样。”
拿破仑果真这样做了,这种榜样的力量发挥了作用,疲惫不堪的军队开始加速前行。正是有了拿破仑与士兵同甘共苦的表现,军队才显得更加团结了,凝聚力也大大加强。
“领导”是引领团队前进的人,是群龙之首。因此,成为一名称职的领导人,首要的条件就是以身作则,成为众人的表率。所谓上行下效,领导的一举一动都是下属效尤的对象。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人们通常都会注视着最高统帅的举动。因此,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属下,才能发挥言论的激励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动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对下属来说更有说服力。所以,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善于发挥表率作用,就能激发部下的热情。拿破仑面对严峻的形势,下令烧毁一切堵塞道路的车辆,包括其他军官和自己乘坐的。结果,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激发出了士兵无畏的勇气和威力,有效使军队摆脱了困境,绝地逢生。
战前演说,胜利期许——给士兵提供前进的动力
“希望是热情之母,它孕育着荣誉,孕育着力量,孕育着生命,一句话,希望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普列姆昌德
1812年9月7日,旭日东升,晴空万里。拿破仑对俄国军队的反击很快就要开始了,这位统帅兴奋地喊道:“这是奥斯特里茨的太阳。”士兵的情绪顿时被调动起来。
接着,拿破仑发表了一篇简短有力、极富鼓动性的讲话,他说:
“士兵们!这是你们盼望已久的战斗,胜利就靠你们去夺取了。你们一定能够赢得胜利,胜利将给你们带来富足和舒适的冬营,并使你们能早日凯旋回国。像在奥斯特里茨、弗里德兰、威特斯犯、斯摩棱斯克那样去战斗吧!让你们的后代用骄傲的口气来谈论你们今天的勇敢行为吧。让他们这样说到你:他参加了莫斯科城下的那次伟大的会战!”
很快,大战开始了。就在这时,有人送来罗马王的肖像,拿破仑顿感一种甜蜜的温情涌上心头,他喃喃地低声重复道:“我亲爱的路易丝。想得真周到啊!可爱的孩子!”其激动之情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不过,拿破仑很快就平静下来,甚至出现了一丝伤感,他把眼光又投向了战场。战场上炮火轰鸣,枪声大作,战斗的激烈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法军第106常备团在普洛松将军的率领下冲入博罗迪诺村,赶走了那里的俄国轻骑兵。不料,俄国轻骑兵很快又组织了一次反冲击,普洛松将军及其下属全部战死疆场。幸好法军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才得以占领博罗迪诺村。
这时,达武、内伊等军团从中央对巴格拉吉昂的钝角堡发起猛烈进攻。俄军以一比二的劣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连续打退法军几次进攻,达武军团中的孔潘将军师团几乎全被敌人炮火消灭,达武元帅本人也身负重伤。内伊元帅率领着三个师团勇猛地冲进了俄军的钝角堡,但很快又被俄军赶了出来。内伊不甘罢休,对钝角堡发起一次又一次进攻。然而,毫无进展。
中午12时,拿破仑重新调整部署,集中45000人和400门大炮猛攻巴格拉吉昂的钝角堡。巴格拉吉昂也不示弱,调来了600门大炮对轰。一时间,战场上硝烟弥漫,地动山摇。双方炮击持续几个小时,法军对该阵地得而复失达7次之多。就在法军冒着弹雨进行第8次冲锋时,巴格拉吉昂被法军一枚炮弹击中,造成致命重伤,被人抬出战场。群龙无首,俄军开始退却。
其实,这场艰难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法军在重重困难中继续前进。拿破仑试图让每一个人相信,法军肩负的使命是神圣的、正义的,艰苦的战斗更突显这一使命的重要性,但胜利最终将属于法国。
“期望”的力量是惊人的,除非你亲眼目睹,否则可能一知半解。特别是来自领袖、上司的期望,能够给人一种带有压力性的鼓舞。道理很简单,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总有一股前进的渴望,以及证明个人能力的企图。所以,在鼓舞他人实现某一目标、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表达胜利的期许可以给对方提供前进的动力。
拿破仑精力充沛,并且口才表达极富煽动性。在作战前,他总是善于发动鼓动性演说,号召士兵夺取胜利、取得辉煌的军事胜利。这一次,拿破仑又成功地发动了50万士兵跟随自己进攻俄国。尽管这一远征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它的艰巨性和失败的命运,但拿破仑的战前演说再次让人们见识了他不会吝啬赞美语言的表达技巧,这种鼓动本领成为他军事领导才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敲响警钟,制造危机
——用眼前的危机调动士兵的斗志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喻老》
1812年,拿破仑率领50万军远征俄罗斯。但是,拿破仑碰上了平生以来最强劲的对手——俄军元帅库图佐夫。
足智多谋的库图佐夫元帅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战略——不是奋力抵抗,而是不断后撒,直到撤出首都莫斯科。在寒冷的冬季里,法军占领了莫斯科,可胜利并没有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在石头城(莫斯科的别称)迎接拿破仑皇帝的不是成千上万的俄罗斯臣民,而是一场大火。一场大火焚毁了俄军来不及撤走的一丁点儿粮食供给,烧掉了法国人的梦想。库图佐夫的战略就是“将法军困在莫斯料,让其自生自灭”。
当冬天一天天逼近的时候,拿破仑决定在10月19日开始撤退。然而,法军士气颓丧、补给困难,加之大雪、寒风、俄军的追击和哥萨克骑兵游击式的袭击,撤退行动极其困难和缓慢。一时间,厌战思想在军队中蔓延开来。
这时候,普鲁士、瑞典等国家的军队恢复了元气,并且得到英国的军事援助,于是俄国纠集起各国联军,准备对法军发起复仇之战。
联军投入的总兵力只有20万,比不上20万法军,但骑兵却有2.5万人,是8000法国骑兵的三倍。拿破仑统率着连大炮都不会使用的新兵部队,企图把敌军围困在法国中央。为了鼓舞士气,拿破仑亲自检阅部队,宣布说:
“我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参战,而是以波拿巴将军的名义对敌人作战!你们呢?我亲爱的兄弟们,你们是以法兰西的保卫者的名义参战的!放眼看一看四周吗,警钟已经敲响了,普鲁士人、俄国人已经将枪弹和大炮倾倒在法兰西的土地上了!”
……
法兰西帝国在拿破仑的语言下岌岌可危,法国人民亡国灭种的威胁滚滚袭来,警钟长鸣,巨大的危机感袭上将士们的心头。在拿破仑天才的鼓动下,重重的危机反倒增强了法兰西将士们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法军一度低落的士气因之振奋。那些新兵再也不在乎他们是否会操纵大炮,也不管素质怎样了,他们现在是为了保卫祖国而战——其实,拿破仑的军队是在德意志的土地上作战的。
1813年5月2日,拿破仑率领20万大军。在莱比锡西方的列登附近,反击11万联军的奇袭,将其击破。随后,列登战役、布森战役都取得了一些胜利。可是,由于骑兵不足,拿破仑的战略意图难以充分实施,战争不可能向着有利于法军的方向发展。
拿破仑率军攻战的结果是死伤2.5万人,占领了德累斯顿。接着,拿破仑开始排兵布阵。通过精心谋划,法军采取中央突破战术,迫使联军放弃阵地,取得了微弱的胜利。
此时正是拿破仑帝国坍塌的前夜,法军一贯的骄傲已经在战争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在这样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尽管战斗越来越艰苦,拿破仑仍然能鼓动新兵们奋力一搏,用法国的危机境地,激励新兵们产生出巨大的勇气。
优越的环境常使人丧失斗志,危机重重反而使人异常警觉。因此,优秀的领导者总是善于利用危机激发部下的斗志。历史上,项羽破釜沉舟,把士兵推向了无路可退的境地,结果大家求生的本能被激发出来,产生了强大的作战意志;后来,项羽带领大家背水一战,反而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这也是制造危机感的激励方法。
纵横无敌的拿破仑和法军受到了惨重的失败,这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战争而言,胜利能鼓舞斗志,失败则必定挫伤锐气;拿破仑清晰地看到了眼前的危险局势,为了获得转机,他发挥自己惯于激励将士的本领,利用眼前的危机调动大家求生的意志、甘为祖国牺牲的渴望。结果,士兵们勇气倍增,义无反顾地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战斗。
师出有名,爱国热情
——用爱国之情点燃热血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在拿破仑的激动人心的演讲中,经常可以听到“法兰西”、“祖国”这样的词汇,它可以激发起士兵无畏的使命感和荣耀感,因为他们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在厄尔巴岛住了数月后,失败了的拿破仑决定重返法国,卷土重来。1815年2月26日,一切准备就绪。当天夜里,拿破仑率领1000多名还蒙在鼓里的全副武装的士兵,分乘7艘小帆船悄无声息地出发了。
3月1日凌晨3时,小船队在懦昂港登陆。海关卫兵见登陆的是拿破仑,立即向他脱帽致敬。拿破仑以他惯有的洪亮声音向当地士兵发表了著名演说:
“士兵们!我在流放中听到了你们的声音。现在我已经在法国登陆了。你们的统帅——被人民的呼声拥立为君主,并在你们的盾牌上被推上宝座的统帅,现在回来了。来同他联合在一起吧,抛掉波旁王室的旗帜吧,那面旗帜已经为我们民族所废弃,而且25年来一直起着纠集法国敌人的作用。展开那面在我们伟大胜利的日子里你们举着的三色旗,来取而代之吧,再次拿起你们在乌尔姆、奥斯特里茨、耶拿、艾劳、弗里德兰、莫斯科所举着的鹰旗吧。
……
“我们必须忘掉我们曾是欧洲大陆的主人。但是,我们也不允许任何人来干涉我们的事情……你们以及你们的子孙的地位、财产和光荣,不会有比那些由外国人强加给我们的波旁王爷们更大的敌人了。
“士兵们,团结在你们统帅的旗帜周围吧,他的利益、他的荣誉和你们的相同,完全相同。胜利将快步前进,有着我们民族颜色的鹰徽,将从一个尖塔飞向另一个尖塔,一直飞到巴黎圣母院的塔楼。随后你们就可以光荣地展示你们的伤痕,于是可以再一次夸耀你们的成就。你们将成为国家的救星。在你们的晚年,你们将可以豪迈地说:‘我把叛逆和敌人在巴黎的出现而使那里沾染上的污垢给洗净了。’……荣誉归于勇敢的士兵们!归于我们的祖国法兰西!”
在“祖国法兰西”的口号鼓舞下,士兵们向拿破仑热烈欢呼。拿破仑的演说词迅速在法国传播开去,如一道惊雷和闪电震撼了整个欧洲。痛恨波旁统治的士兵与民众,迅速集合在拿破仑周围,帮助他再一次推翻波旁王朝。
自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来,祖国的命运、尊严和荣耀就与普通大众紧密联结了。“祖国”成为最让人热血沸腾的词汇之一,对祖国的热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多少伟大的抗争和流血牺牲,都是在“祖国”的名义上进行,“为祖国而战”成为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拿破仑话语中反复使用“祖国法兰西”、“祖国”、“国家”等字眼,重提象征无数胜利的“鹰旗”、“鹰徽”,许诺将带给法兰西自由与和平,用爱国之情一再点燃法国人心中的热血,鼓舞他们为祖国的命运而战。这一伟大的号召使得更多的人聚集在他的身边,自觉自愿地跟随拿破仑去争取祖国的自由。
枪口朝下,促成倒戈——凭借个人号召力改变局势
“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为了重新在失败的废墟上站立起来,没有一兵一卒的拿破仑又开始了征服法国的行动。1815年,在法国儒昂港登岸后,拿破仑的微型军队沿着阿尔卑斯山根部的一条小路前进,一路无人问津。拿破仑决心不发一枪一弹征服整个法国,因此,他严令枪口朝下,绝对不准开枪。因为他知道,对于他这支一门大炮都没有的小卫队来说,开枪等于自杀。他相信自己,相信士兵的信任,相信法国人民。
1815年3月3日,巴黎获悉了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在法国海岸登陆的消息。接着,法国南方军队司令马塞纳接受命令,率军进行阻截。经过研究,,马塞纳把任务交给了米奥利斯将军——拿破仑的老部下。
令人奇怪的是,米奥利斯将军率领部队东游西走,向上面报告说没有发现拿破仑的小部队。不少人认为他是有意不与拿破仑照面,回避这种令人难堪的战斗。
此外,阿图瓦伯爵、麦克唐纳元帅面对拿破仑,大多逃之夭夭。将军、元帅如此,部下士兵可想而知,他们早就痛恨法国王朝复辟,怀念他们的“小伍长”拿破仑了。因此,拿破仑不发一枪征服法国的策略取得完全成功。
3月7日,拿破仑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抵达格勒诺布尔,在拉弗雷山隘口碰上了马尔尚将军的大部队。马尔尚指挥的军队有两个半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还备有数十门大炮,且占据了山隘口的易守难攻的位置。要回避已经不可能,拿破仑立刻发布了下令:
“左手持枪,枪口朝下!跟着我前进!”
接着,拿破仑迎着王室军队走上前去,这些王室士兵拿着枪呆若木鸡。前卫营长对指挥部派来的副官说:“我该做什么呢?你看看这些士兵。他们面色苍白,像死人一样,只要一想到必须打死这个人就浑身颤抖,我只好命令大家撤退了。”
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发布撤退命令,就听到拿破仑大声说:
“第五团的士兵们,你们看得出是我吗?你们当中谁想打死自己的皇帝,那就开枪吧!”
这一团士兵原是参加意大利战役的老兵,眼前这个戴一顶三角帽、穿着灰上衣的矮个子皇帝,他们再熟悉不过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皇帝万岁!”原来死一样静的战场马上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皇帝万岁”,雷鸣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显然,第五团士兵已经忘记自己是干什么来的了。一时间,王室军队自乱阵脚,大家丢下枪支,拥上前来,包围了拿破仑,吻他的手和脚,吻他的膝盖,高兴得如小孩子见娘般地哭了起来,连拿破仑都无法叫大家安静下来。就这样,阻击部队一下子变成了拿破仑的卫队,簇拥着这位法兰西英雄进了格勒诺布尔。
在许多情况下,出色的口才表达是以当事人对听众心理把握为基础的。抓住了听众的心理诉求,就能通过恰当的表达技巧,达到预期目的。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口才表达效果还与当事人的个人魅力、身份地位有很大关系。
谁相信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战场上两军相向,一方只凭三言两语就促成另一方集体倒戈?拿破仑就有这样的本事:他是胜利和无敌的丰碑,具有神奇的号召力。他的语言如此的富有魅力,以至于他被流放后面对强敌时,可以使原来倒戈投敌的昔日的部队又纷纷放下枪,奔向他们的“好伍长”。
政治许诺,赢得支持—— 发表
新政治纲领,对法国人民开支票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来布列传》
1815年,在实力弱小的局势下,拿破仑不发一枪一弹征服整个法国的计划取得了初步成功。很快,倒戈情绪马上成为燎原之火,各地军队纷纷归到拿破仑麾下。
3月1日,驻扎格勒诺布尔的拉贝拉瓦耶上校把整个团队集合在广场上,高呼“皇帝万岁!”原来,他不想消极等待拿破仑的来到,而是要带队去迎接心中的英雄。就这样,拿破仑在士兵和农民、手工业者的拥戴下进入法国南方的要地——格勒诺布尔。
在接见各界代表时,拿破仑阐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新的政策。他说:
“过去我不得不醉心于使法国成为一切民族的统治者,因为过分地爱好胜利与战功。今天,我决心重新使法国获得和平与安宁,不想征服任何人。我要挽救农民来摆脱波旁王朝恢复封建制度,保证农民的土地不被旧贵族所侵占,并准备使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国,使议员真正参加法国的管理。
“不可否认,我过去在一些地方有过不民主和独裁的行为,我对此表示遗憾。我当年退位时曾劝告大家为波旁王朝服务,但是这个波旁王朝与新法国是不相容的。当今政府什么都没有改变,什么都没有学会,因此我原来的承诺只能取消。”
拿破仑的宣传取得巨大成功,到处都有人散发这些热情洋溢的讲话。7000新军在前面开道,数百人群在身后簇拥,教堂响起了钟声,法国第二大城市的大门不用攻打即敞开欢迎拿破仑的到来。当然,所有的王党分子都没命地逃跑了。
一时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一座村庄到另一座村庄,人员换了,人数没有减少还多了。拿破仑的队伍一路凯歌行进,几乎是迎来送往般接力式地。就这样,这位欧洲枭雄急速地向巴黎进军了,等待他的是充满想象的政治大舞台。
“诺言”是对他人的一种承诺,是在相互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共同愿景。一般来说,“诺言”都是美好的,充满无限想象空间和诱惑力,所以总是能够调动听众的热情、赢得听众的支持。
政治人物向来是习惯进行政治许诺的,他们为民众描绘美好的生活,以及自己要采取的新政,目的是赢得大家的支持,实现预期政治目标。拿破仑为了重新执掌法国的权柄,对各界代表发表了政治演说,并进行了种种承诺。这种诺言,加上拿破仑本人的政治魅力,使法国人民彻底被征服。
准备充分,有的放矢——掌握
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出色表达的基础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因斯坦
欧洲战神拿破仑之所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鼓舞士气的时候令群情振奋,离不开他凡事追求精确和完美的个性。正是有先期的准备,他才在关键时刻游刃有余地发表出色演说,有的放矢,直指要害。
比如,拿破仑在1798年被任命为埃及远征军总司令后,就立刻展开了繁忙的准备工作:巡视海岸和海军、组织远征兵团、研究世界政治局势的一切动态以及英国纳尔逊舰队活动的一切消息。
为了确保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几乎是在一个个地选拔远征埃及的士兵。他有着极为惊人的记忆力,认识很多士兵。他知道哪个士兵勇敢、坚强,但经常饮酒;哪个士兵很聪明、灵敏但容易疲劳,这是因为该士兵有疝气病。为了使他的军队能在烈火般的阳光下作战,能走过炎热的、一望无边的荒芜的干旱沙漠,他必须挑选能吃苦耐劳、身体健壮的士兵。他还挑选了一批高级军官,贝尔蒂埃继续担任他的参谋长,布律埃斯海军上将担任舰队司令。除此之外,还有克莱贝尔、狄舍、拉纳、贝西埃尔、缪拉、朱诺、达武、马尔蒙等一批著名将军。约瑟芬与前夫的儿子欧仁·博阿尔内,也作为拿破仑的随从副官一同前往。
出于对科学和文史的广泛兴趣,他在这次远征时还带走了许多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著名的数学家蒙日和化学家贝托莱为拿破仑挑选了数学家21名,天文学家3名,民用工程师17名,博物学家和矿业工程师13名,地理学家13名,火药工程师3名,建筑师3名,设计师、绘图师8名,机械师10名,雕刻家1名,翻译15名,文人10名,印刷工人22名,并带有拉丁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排字字模。
此外,他还带有丰富的图书,包括古希腊诗人荷马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集、卢梭的《新爱洛绮丝》、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圣经》、《古兰经》、《吠陀经》、阿里昂的《亚历山大大帝》、雷纳尔的《欧洲人在东西印度开辟商业的政治和哲学史》以及伏尔泰、孟德斯鸠的著作,统统都被他收集起来带走。
这些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拿破仑科学决策、获取有效信息,进而赢得军事胜利的保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位历史巨人为什么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准确掌握部下的心理状态,发表有见地的高谈阔论,从而最大程度上鼓舞大家的士气。
总结成功者的经验可以发现,做事充分准备、追求完美,是赢得胜利的基础。在口才表达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各种技巧,而忽视了对表达内容的把握,这就背离了“言之有物”的基本原则。因此,注意搜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准备,是在关键时刻出色表达的前提。拿破仑在军事上击败了一个个竞争对手,在口才表达上显示出了超越常人的天赋,这都与他充分准备、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