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潇洒莫过范蠡,功名、财富、美人三者兼得,义勇、智谋、气魄集于一身,被尊为“中华商祖”。他的一生三次变迁,虽身逢乱世,路途坎坷,然每一次变迁都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堪称成功人生的典范。他从政治家到天下巨富,树业之辉煌,无人可比,其用兵经商的深谋远虑,把握人生的大智大勇,为富仁厚的完美人格至今为人称赞。
1、位居朝臣 为国经营
[导语]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但纵观其一生,是经营的一生。即使在越国辅佐勾践时,他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经营才能。可以说勾践能够复国无不得力于范蠡的苦心经营。
[事例]由于越王勾践刚愎自用,被困会稽山,最后只得听从范蠡的劝告,去归降吴国,并接受了一系列屈辱的条件,目的是以求东山再起。
在吴三年,范蠡首先思考的是,怎样才能加深吴王君臣间的矛盾,诱发伯嚭和伍子胥的争斗,怎样才能让吴王觉得勾践臣服于他;怎样才能充分利用伯嚭达到麻痹夫差的目的。为达目的,他临行之前,嘱咐文种,每月派人给伯嚭进献珍贵礼物……
范蠡陪勾践回到越国后,常和文种讨论治越之术。他认为,对一个弱小国家来说,重视粮食生产乃为“治国之道”,因为“民以食为天”。他还常对越王说:“政策要取信于民,须要有一个从言到行的过程。上行则下效。因此要从‘上’做起。”为此勾践“卧薪尝胆”,平时还亲自到地里和百姓一起耕作,夫人也亲自养蚕、织布,越国的农业便日渐发达起来。
范蠡还建议越王广辟财源以充盈国库。他听说会稽有两处鱼池,经过实地考察后,便对勾践说:“蓄鱼三年,其利于万,越国当盈。”勾践依言而行,越国渔业发展,对经济复兴起了很大作用。
范蠡一方面辅助勾践厉兵秣马,以振军威,发展农业以强国力;另一方面,他时刻不忘贿赂吴王、伯嚭,打消吴国的戒心,并消耗吴国的实力,使吴王在懈怠中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公元前475年,越军攻到姑苏城,围困吴军3年。到公元前473年,吴军彻底失败,夫差躲在姑苏山上,犹如笼中之鸟,吴国终于灭亡了。
[点评]范蠡充分利用自己的经营才能,在越国的对外关系方面、生产方面悉心运作,大大提高了越国的国力,削弱了吴国的势力,终使勾践得以复国。
[运用]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商者,应该顺应时势,顺应潮流,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违背潮流只能被淘汰出局。在美国,汽车业长期以来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一味求大求阔,使得许多低收入的顾客不敢问津。然而随着石油危机的出现,更多人垂青于小型节油汽车。日本汽车行业抓住这个机会,针对美国汽车的弱点,顺应时势,迅速推出自己的小型节油型车,一举而打败美国。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制胜的理由就是适应时变,更新求生,而败者大都自以为是,脱离市场,遂失机遇。
2、辞官三迁 潜游商海
[导语]经商之法既有进攻之策,也有退守之略。所谓进攻之策是趋利,而所谓退守之略是保身,既能趋利又能保身,这才是聪明的商人。
[事例]越灭吴以后,越王勾践在贺台之上大摆宴席,招待各位臣下,但席间勾践却神态反常,面无喜色。范蠡观察到这一细节,立刻深深思索: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他便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情势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早急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
范蠡入见越王辞行,说:“我听说过,君主受了屈辱,臣子也就不能苟且偷生。过去,大王在会稽被吴王夫差打败,做了俘虏,蒙受莫大的耻辱,我之所以未能死节的原因,是想忍辱负重,帮助大王完成复国安民的大业。如今,吴国已经灭了,我请求大王能开恩赦免臣子在会稽犯下的死罪,留下一条生路,让我归老于江湖之间,以了却残年。”
勾践好言相劝,再三挽留也不成。
第二天召见范蠡时,范蠡已不辞而去了,他带领家属徒隶,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
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见书,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复上朝理政。然而樊笼已下,岂容远飞。后勾践诬说文种图谋作乱,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
范蠡在齐,变名更姓,称之为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
齐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散其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怀带少数珠宝,离开齐到了陶,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陶朱公。
范蠡早年曾师事算计,研习理财之道。这次范蠡再操经商之业,自然驾轻就熟,是个行家。他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陶朱公的经商聚财之道,一是掌握好供求关系;二是掌握好物价贵贱的幅度;三是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所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老死于陶,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名垂青史。
[点评]居官为政,本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体,可是古代中国的官员却不得不考虑更多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全自己。可惜的是,能善始善终的人为数不多,许多人都执迷于眼前的利益,只知道前进而不知后退,只知道追求而不知放弃,只知道富贵而不知朴素,只知道放纵而不知收敛,结果落得个千秋一叹。范蠡可以说是善始善终中的佼佼者,进能助人兴国,退能发家致富,进退之间游刃有余,更为千古罕见。且由于他辞官三迁,潜游商海,俱获巨大成功,更被后人誉之为三谋圣手,成为后世追慕的对象。
[运用]有时候,走也是一种高明的计策。认清形势,急流勇退,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必备的素质。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起飞”期,当时的报纸出版、印刷业发展迅速,造纸厂家大量涌现,造成产品过剩。竞争十分激烈。田中造纸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分析认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过去那种仅供少数人用的“餐巾纸”将会成为大众化的产品。该公司决定以退为进,避开竞争几乎达到白热化的印刷纸市场,转而生产“餐巾纸”,很快畅销日本。
成功的商家并不与别人挤在一条独木桥上,而是常常避开锋芒,退到竞争并不强烈的地方,向别人还没有注意到的社会需要开发,在千百人司空习惯的社会现象中去发现别人还没有发现的路子。
3、兵法之道 经商之本
[导语]商场即是战场,商业行情就是军情,商战有如军战,经商如同用兵,要取得更大成功,同样需要借鉴兵法的计谋。精通用兵之术的范蠡把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知人之明用于商战,故能轻车熟路,运用自如,处处成功。
[事例]范蠡兵法经商的重要战略是详勘商道。他把置业、经商视为用兵。认为农战、商战也是打仗。打仗要侦察敌情,既然经商如同用兵,那么,了解各地情况就成为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事实证明,范蠡通过调查确实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商业信息。如在胶东各国的调查中,获得了从海滨贩盐的信息,农业丰收、粮价大跌的信息;在临淄的调查中,获得盐价比胶东各国高四倍多的信息。通过调查他发现莒地日照镇是一个东西便宜、物产丰盛、商贾云集、钱币很多、值得投入金银的地方;还发现海滨是置业的好地方,临淄、商丘、曲阜、陶邑是经商的好去处等。有预见,才有主动。有了市场信息,才能在营销过程中及时调整商品,获取利润。
他经常教导从商的儿子说:“商战,与用兵略同,遇上对手时,要知己知彼;平时下的工夫应该更多些,要了解所有的人和事,和当宰相差不多。”陶邑许多商人跟着他学,也颇受惠益。
在日常生活中,范蠡还常常把经商与用兵相比较。如遣钱如用兵,生意机会就是全军出动的时候。他说:“器物、粮食、布帛、绸缎都是货,是生活消耗之货;金、银、贝、币也都是货,是通货。通货可以流通,交换所有之货。存粮也就是存金。让通货流动起来,就是生财之道。”他甚至认为夫人的首饰也是货,可以变为通货,必要时也可供人调遣,用做救兵。有一次,范蠡在长江的船上要买一些酒。他合计后感到让货主送来比派人去买更合算,便把价钱比要价提高了一点。管家担心给价太高,会损失不少银两,怕赔钱。范蠡说:“我这是要做到遗银如遣兵,我会不枉费一钱的。过些日子你就明白!”他认为,钱者,泉也。如果投资恰当,则会泉流不久即可汇成江河。
又如遗物如遣兵。他贩货只取什一(十分之一)之利,实际上就是他把军事谋略用于商业谋略的最好例证。类似他用兵中兼爱敌我之兵的做法。
在商业谋略上,他主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要运用自如;谈生意不能暴露商业秘密,否则,要么赚不到钱,要么就谈不成生意,商战如同用兵,兵不厌诈,否则就要吃败仗。
范蠡还用军法奖罚自己的士卒、童仆。他规定,凡做出成绩、立功者奖;凡滋事犯罪者,依军法处置。如对在齐地海滨经营中有功的人,他即按军中的办法赏给爵位。经评定筛选有十多个人分别被授予渠帅、稻人、牧人、山虞、渔人、舟师、酒人、医人等,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劳动热情。
[点评]范蠡弃政从商,滨海置业,财至数十万;陶邑经商,富甲天下。其成功秘诀、致富要术从计然初稿(范蠡著成的《计然子》)和后人的史料与传说,可以看出范蠡将变幻无穷的用兵之道成功运用于商战之中,在商场上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知人之明从而造就了自己。
[运用]一个企业,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小商贩,想要在商场上立足,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人竞争。要竞争,除了与对手拼实力,还要与对手拼手段、拼谋略。而这其中必定是智商者胜。商战如同兵战。当今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市场竞争空前残酷,比之于战争也毫不过分。因而许多商家都将兵家之谋用于商战中。
印度尼西亚华裔巨富林绍良认为,经商与作战一样,兴兵要问地,那么经商要问市。“要依据客观条件,利用和借助客观条件,可以事半功倍。成功的经营者,要了解市场,熟悉市场,把握市场,借助市场提供的有利条件,灵活经营,广拓财源。”
印度尼西亚是“千岛之国”,林绍良刚抵达时如不了解各岛屿基本情况,就无法经营。林绍良经过调查,发现印度尼西亚盛产胡椒、木棉、金鸡纳霜、丁香、咖啡、茶叶、椰子等产品。他当时居住在爪哇岛,加工咖啡粉产品,销往其他地方,这里又是国内外旅客众多的旅游地,都或多或少买些咖啡粉等产品,他从中赢利不少。
4、计然之策 治家之宝
[导语]范蠡之所以能畅游商海,并为自己获取了不尽的财富,是因为他找到了一条“致富之道”——计然之策,从而摆脱了依赖别人的命运。
[事例]范蠡曾喟然叹息说:“计然之策其有七项,越国只用其五项,就已兴国。既然我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富强了,那么现在我将它运用到我自己的家上吧。”于是他辞别勾践,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先到齐国,治产获千万,被任为齐相。不久,又辞官散财去陶,自称“陶朱公”,“逐什一之利”,便聚资巨万,成为天下有名的大富翁。
“计然之策”有以下几个要点:
1.“知斗则修备,耐用则知物。”能掌握这两点,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矣。”计然认为,国与国之间免不了要发生战争,聪明的人要对一切有所准备,经常储备待用物品,就可以知道这些物品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掌握和利用天时之变化,充分了解物质资源的收获状况。他认为天道总是在循环的,农业收成也如此,丰歉也在循环,不可能有久旱久丰之事。谷物的收获量之多寡,决定了其价格的贵贱。“极而变化”,丰收歉收三年一个循环。所以应该根据万物行情之变化,抓住贸易致富的机会。
2.“旱则资舟,水则资车。”高明的商人眼中所见绝不仅仅是眼前的局部的利益,眼光要瞄准未来,要有预见性,所谓“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计然认为水灾盛行时,接下来必然旱而需要车,因而要做车的生意,因为,此时车的价格必然上涨。反之,天旱时则要做船的生意。同样的道理,夏天要预贩皮毛商品;冬天要预贩葛麻商品。根据现实状况,预测市场的需要,这样才能有利可图。
3.价格之道,“农末俱利”。计然认为,在贩卖东西进行商品交换时要注意商人和农民的利益,两者要兼顾。以谷为例,每担低于20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土地就会荒芜;每担高于80钱则又会损害商人的利益,市场上商品就会减少。所以粮价应当定在30到80钱之间,做到买卖公平,农、商俱利。
4.积蓄之理,“务完物,无息币”。积累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要积质量好的货物,伪劣产品不易出手。只有收进好的东西,才能不积压商品;只有不把货币停息在手中,才能繁殖出小货币。物价上涨时,要把货物像粪土一样抛出去;当物价低贱时,则像珠玉一样尽量收进来。无论商品或货币,都要使“其行如流水”,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
计然认为要做到这几点,必须有“时断”与“智断”能力。“时断”指要掌握天时变动之规律,“智断”则要求在选择贸易对象时,必须具备丰富的商品知识。《越绝书》里谈到计然这两点时说:“时断则循,智断则备,知此二者形于体,万物之情,短长逆顺,可观而矣。”
[点评]范蠡采取的“计然之策”,在今天看起来,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价值规律”,虽然他并未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在运用价值规律。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里,在那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计然能提出这样一整套经营之道实在是很了不起的。反过来,也正是在那样的社会经济水平下,范蠡能比较聪明地运用这些商品交易的一般原则,这才“领先一步”成了一个富翁。
计然、范蠡在几千年前提出的这套置产理论,被历代追功趋利的商家们奉为圭臬,他们脚底生风,奔竞不已,为计然、范蠡之论不断地注入实践理性,展现了商家狡黠智慧的丰富内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东方式的经营谋略。
[运用] 20世纪40年代,实业家王宽诚在上海创办中国钟厂、维大洋行等企业大获成功。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来到香港闯市场。
王宽诚来港之初,便碰到大批港人抛售日本人发行的“新票”。出于对正常国际环境下的金融信誉和运作惯例的充分了解,他认准英国人重新接掌香港后从国际信用考虑,不会对“新票”撒手不管。因此,他以极低的价格大量收购被别人认为是废纸的新票。后来,英国人果然按常价收购,王宽诚大获其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香港市场十分萧条,不少商界人士对香港前途信心不足,无心于长线投资,地产价格跌入低谷。出于对香港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商条件的了解,王宽诚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因此,他再一次大量收购廉价地产。不久,香港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王宽诚成了香港较早发迹的地产业巨子之一。
王宽诚的成功,说明了准确掌握和运用价值规律对一个人事业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做生意要遵循价值规律,不要为眼前的市场价格所迷惑,一看价格上涨就盲目投资;而主要看产品的供求趋势,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5、候时转物 择时择机
[导语]常言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货物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物极必反。做买卖要密切注意市场价格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候时转物”,不失时机地顺应变化的规律,“售贮”随时把握时机,置货不苛,蚀本便经。只要够本,小赚就卖,加快资本周转,就能使自己始终具有市场经营的活力。
[事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当时,继齐国而称霸中原的晋国,已经被卿士所据,分成魏、赵、韩三个独立国。普天之下,除了周天子之外,有齐、越、赵、秦、燕、魏、韩等大国;还有鲁、宋、郑、莒、邹、杞、蔡、郯、任、滕、薛等小国。哀公八年,宋景公攻打鲁国,定陶归宋;后来鲁对宋用兵,宋景公害怕,割定陶给鲁以求言和罢战。
定陶东北面是湘水和济水河,与齐相邻;西面是卫、晋两国以及周都洛邑,西南是宋、蔡两国;东南是吴越之地,可谓四通八达,是商贾云集的商业城市。一车车齐国的鱼盐、漆丝、陶器,越过吴山,运到西北的秦国都城咸阳,换了布匹、谷、卢旄、玉石,再运载到东北的燕京,从燕京载回药材、铜币……
在江上、河上、海上都有髹着“陶朱”的船队往来。他们把江南的丹砂、犀、青瑁、珠玑等,通过江海湖泊运到齐、鲁、宋、卫,再把当地的粟黍、棉花、布匹、铁器、鬃毛、皮革运往江南吴、楚、巴蜀……
哪里有商贾事业,哪里就有髹着“陶朱”字样的车、船,一时间,商界简直是没有不知道陶朱公的大名的。
而此时的范蠡正在定陶做着一项鬃毛生意,询问当地鬃毛市场行情。丁掌柜说,不知为什么,这里的猪鬃价格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个劲地往上升,原来哄抬鬃价的是一个叫“柴盛源”的地方大财主,差不多许多小的字号的鬃毛都让他吃进了,看来,鬃毛的价格还得往上涨……
范蠡对下人说:“这些天,我一律闭门谢客,不接待来访者;各店铺照常营业,不能松懈怠慢;要继续看紧猪鬃市场行情,一天向我禀报三次价格涨落情况……”
此时柴盛源按照自己的谋略,抬高了鬃毛收购价,不仅从陶朱公手里抢收了百十担鬃毛,而且在他的家门口插下了钉子,夺得了一席之地。他又疏通了邑令、司市下发了限制陶朱公鬃商经营的布告,使一向火火暴暴的“朱公记”变得冷冷清清。看来,他策划的釜底抽薪之计已初见成效。眼下,定陶的五六家小鬃商号已被他的价格大战打败,有的被挤垮,有的向他俯首称臣。他想把鬃价再涨一下,给“朱公记”增加压力,挤垮“朱公记”,到那时,他就成了真正的“猪鬃大王”!这不是目的,他还要和陶朱公展开第二次、第三次……商战,直至战败陶朱公,将陶朱公撵出陶邑,变朱公庄园为柴盛庄园……
此后不久,“柴盛源”的鬃价又涨了。
黑鬃,每斤200钱。
白鬃,每斤240钱。
消息报给范蠡,他不由得感到惊讶!按说,“朱公记”收的黑鬃每斤100钱,白鬃每斤120钱。“柴盛源”这是整整翻了一番啊!按照普通的年月行情,即使这些猪鬃出口到他国,每斤的价格也不过200钱或240钱,何况,这其中还有长途运输、食宿费用呢?范蠡一贯的经营之道是坚持“逐什一之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薄利多销,这不仅是避免“息币”实行“废居”的有效措施,也是在商业竞争中争夺客户抢占市场的有利手段。
范蠡决意将“朱公记”全部猪鬃抛出!
很快,“朱公记”将店中猪鬃全部抛出。
“柴盛源”不知天高地厚,竟将其全部吃进!
结果猪鬃价格全面回落,柴盛源落得个哑巴吃黄连,暗呼上当。
[点评]范蠡告诉我们:买卖随机,追赶时机的劲头要像猛虎下山一样迅猛异常。做生意,就像吕尚用计,孙武用兵,商鞅变法一样,要有谋、有勇、有强。明日抛出猪鬃,是贵出如粪土,以后再收进猪鬃,则是贱取如珠玉!“候时转物,择时择机”,指的是企业经营策略要紧跟市场的变化,采取行动,这正是范蠡稳如泰山、潇洒自如的商战计策。
[运用]经营之术尽管纷繁复杂,难以尽述,但“创新”和“善变”恐怕是两条最基本的策略原则。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优取胜,立于不败,首先就要在经营中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其次,善变,亦是企业经营艺术中一项带根本性的原则。由于经济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的发展,竞争对手的挑战,自然环境的改变,用户购物兴趣的转移等均与企业市场营销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企业经营者就要善于审时度势,掌握时机,采取有力的应变措施,否则,就会使机遇失之交臂,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1988年,全国百货订货会在济南举行,此前,机械手表已经滞销,故会议第三天,上海厂突然挂牌降价30%。而其他各厂代表未能当机立断,采取相应措施,而是层层请示报告,待最后决定降价时,原有市场已被上海厂夺走。
由此可见,市场是不断地变化着的,企业必须紧跟市场的变化,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将产品根据不同时段进行抛出或收购,或者转移生产品种,或者开辟新的产品渠道,一切都应以顺应时机的变化为原则。
6、天时地利 择而用之
[导语]陶朱公经商致富主要是善于择地、择时、择人。这是陶朱公经商的三要诀,也是其重要的致富术。自古以来,巨贾富商无不在随时逐利,把握时机,识人择地之上有其过人之处。
[事例]陶朱公善于择地、择时、择人。关于择地,对经商致富者是很重要的。自古以来,富商巨贾大多数都来自于繁华地区。范蠡先到齐地海滨置业,是因为齐国是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沿海有许多商业城邑,而海滨又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利资源、山林资源、海产资源和盐业资源;有货物商品,有销售市场。后来他又来到陶邑,则是因为陶位于天下中心,是与各诸侯国四通八达之地,货物汇集之处,外商巨贾多在此进行贸易,在如此繁盛的地区经商,必定消息灵通,销售量大,可以致富。
择时,就是“任时”,即把握时机,随时逐利。商战有如军战,要取得成功,同样要掌握好时机。范蠡详勘商道、预见行情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寻找商业机会,把握潜在时机。他经营的货物不固定,或山货,或海物,或食盐,或粮食,或生活日用品,或军需物资,随时而变换,与时逐利。由于他善于抓住买卖的好时机,主动经营,故能富甲天下。
择人,就是选人用人。关于择人的重要性,范蠡从政时就已有足够的认识。从商以后,范蠡不仅善于择人,而且善待所属。在范氏家人中,均各有专长,如有的擅长开渠,有的擅长种稻,有的擅长桑麻缫织,有的擅长放牧,有的擅长狩猎捕兽,有的擅长张网捕鱼,有的擅长舟楫,有的擅长驾车,有的擅长煮酒,有的擅长行医,有的擅长经商等。同时范蠡的家,自他的将军府从诸暨迁到会稽、姑苏直到海滨、陶邑,几十年来形成了一套规矩:为奴五年就可以免除奴籍,成为平民;也可以用自己积攒的钱赎身为平民,可有自己的家园。有的还可提前,如他把跟随自己泛海北上、经历了许多苦难和艰险的所有士卒、童仆,全都免除了奴籍。对于有功者则给予奖赏。因此,范蠡不仅笼络了一大批经商人才,而且使跟随他的人都能和他同心协力。
[点评]天时、地利、人和是人们成就事业的综合条件,为商者择地而业是经商致富的基础;商场如战场,准确把握时机是取得商场成功的关键;至于人谋,那是自古成就伟业的主因。范蠡于这些能驾轻就熟,故能富甲天下。
[运用]哪里有空子就钻进去,哪里有真空就填补,日本人进行商战是全球性的,可以说是无所不在,连鲜为人知的太平洋群岛也没有放弃。帕劳共和国、北马里亚纳联邦、马绍尔群岛和瑙鲁等国,都是最近十几年才获得独立的,过去都曾经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殖民地。老殖民者撤出后,日本人填补了老殖民者留下的真空,在这些地区积极开展工作。现在太平洋岛屿的任何地方都有丰田汽车停在椰子树下,即便是最小的渔船也用雅马哈的外装马达推动。在岛屿村子的小杂货铺里,也销日本面条和啤酒,甚至盐和白糖也是日本来的。日本的经济能够在战后迅速腾飞起来,可以说与日本人慎选天时、地利、人和大有关系。
7、勘察商情 知彼知己
[导语]许多商人之所以只能安分于一个层次上的买卖行动,而且始终也成不了气候,就是因他们缺乏对商情的细心考察和研究,不能做到知彼知己。而范蠡不但具有经商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而且更具有高屋建瓴的独创性。
[事例]范蠡周游列国期间,曾到一些商品交换活跃的国家去作实地考察,为再建商业大本营选择一个理想的地方。同时他寻找机会,争取做成结绿、玄黎(宋国、梁国散失多年的国宝)这笔一个人一生中都难得有机会碰上的生意。
范蠡选择的考察路线是:先去宋国,再去楚国的北方,紧邻周王朝的郑国,周天子的帝都洛邑,黄河之北的晋国等,其中还包括邹、滕、单、曹、许、杞、卫等一些小国。经了解,邹国的商家货源大多来自鲁、宋、越、楚各地,尤其从宋国陶邑进货最多。范蠡知道,宋国人是殷商的后裔,殷人善于经商,成汤建国后,号称商朝,原国都亳邑称为商丘,都带一“商”字。陶邑是宋国北部的重要城邑,宋国的商业中心。
离开邹国,范蠡继续南行。在黄池做完商业考察后,直奔东周帝都洛邑。在洛邑作了市场调查后,范蠡就去拜访周天子,观赏了天子的八佾之乐和居天下四宝第一的砥厄。
随后,范蠡离开洛邑,在孟津乘船北渡黄河,一路考察,到了汾水之滨的晋国国都晋阳。考察了市场后,范蠡又去拜访晋国国君晋出公。晋出公大权旁落,早被三晋架空。所谓三晋,是指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赵、韩、魏三家,既相互依存,又明争暗斗,使朝廷里矛盾错综复杂。晋出公和三晋轮番宴请当年声震天下的大英雄范蠡上将军。在赵襄子宫中就宴时,范蠡说希望能观赏赵氏收藏的天下至宝——和氏璧。他这样说,是想引起大家对玄黎和结绿的兴趣。
果然,观赏了和氏璧后,魏桓子就暗中邀范蠡到大梁,交1000镒定金给范蠡,待范蠡找到玄黎的下落时,再交足所需款项。原来,魏桓子的地盘,以梁国为主体。梁国在两百多年前被晋献公所灭,当年梁国的首都大梁,是晋国上卿魏桓子祖居的地方。玄黎则是梁国散失多年的国宝。
范蠡觉得经商这门学问在东庠西庠是不易学好的,他认为,谈生意一定不能暴露商业秘密,商战如同用兵,兵不厌诈,才能获胜,才能谈成生意赚到钱。而诚和信是在货物的品质、价格、交货付款期限这些方面,必须诚实无欺,指的是商务实践,不是指商业谋略。
范蠡这次出行的目的主要是寻觅商业渠道,以便今后建立畅达的商业网络,做成一两笔生意倒在其次。
离开大梁,范蠡又驱车直驶宋国首都商丘。宋国的祖先,是商代大贤人微子的后裔。当时在位的国君是宋昭公,名特。结绿是宋国失散多年的国宝。在王宫拜访宋昭公时,范蠡用激将法使这位国君以2000镒黄金为定金,请范蠡为他找回国宝结绿。这样,也是找回他作为宋国国君的尊严。
而当时的鲁国第一富商猗顿也曾作了努力,找过鲁国三桓和齐国国君以及田常这些财力雄厚的君臣,想把玄黎、结绿二宝卖个好价钱。但他只注重了财力这一个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以及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没有成功。
[点评]许多商人,只是懂得商品的来源和销路、质量和价钱等经营的一般道理,尚不能掌握经商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更缺乏高屋建瓴的独创性。范蠡曾说,一般意义上的商业行为,没有个性,更谈不上独创性。多数的商人之所以一直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做买卖,不成气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要了解那里的习俗、宗教、节日、庆典、王侯巨室的生活特征、个性喜好等,了解那里四时更替的早迟、水旱灾害的发生规律、特点,甚至对那里的国运、民情、公室废兴、有无战乱都要细心考察,用心研究。
[运用] 50年代日本人鬼冢嘉八郎看准体育运动将大发展,便想从生产运动鞋上发财致富。但他一无资金,二无生产设备,怎么与已有的厂家竞争呢?他只好另谋良策,为此,走访了许多优秀篮球运动员,与他们一起打球,亲身体验各种篮球鞋的缺点,发现鞋底容易打滑,止步不稳,影响了投篮的准确度。他从鱿鱼长着的三吸盘上受到启发,决定把鞋底由平底改制为凹凸底以防打滑,克服了旧式鞋的缺点。此产品一投放市场,便排挤了所有厂家的同类产品,备受欢迎。
鬼冢嘉八郎的经验证明,只有亲自实践,勘察商情,才能真正了解市场的需要,从而用全局的眼光看待商情,并制定出相应计划。
8、多元相济 综合经营
[导语]范蠡在经商期间,一直采取多元相济、综合经营之手法,富有其名,商有其德,因此,他一直被作为大商人的典范。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仍然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可见陶朱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事例]范蠡帮助越国打败吴国,洗雪了会稽之耻,使越国获得霸主地位后,受到越国人民和越王勾践的空前敬仰和厚爱,威名驰扬列国。然而,范蠡却认为勾践这个人,只能与他共患难,而不能与他共安乐。以后勾践可能会翻脸无情,杀戮功臣。他决意弃政从商。
经过深思熟虑,他下定决心,更名易姓,经营农商,把用于治国的才能用于治家!然后离开五湖,顺江而下,直入浩瀚的大海,再泛舟北上,来到商业发达的齐国。范蠡化名鸱夷子皮,旅途考察了大海沿岸的值邑日照镇等地市场贸易的商品种类、价格、产地、商道、成交、货币流通情况。根据沿途之考察,最后决定在一片有河、有海、有山林、有草甸的海滨安家置业。
为了在渺无人烟的海滨之地定居下来,范蠡把古代先贤列入祀典的五项条件——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作为人生贡献的准则,筚路褴褛,开启山林,建造家园。他聘请木工、盐工,又买了一些各具专长的童仆,把奴隶仆从分成若干生产组织,女奴负责桑麻纺织。他们先后建成了房舍、粮仓,并把草甸开垦成了农田,把山坡开辟成了桑园;还备置了农具、粮种、车马、舟楫、缫织机具、煮盐设备,开挖了沟渠,修建了盐池。人们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分别进行农桑、缫织、酿造、腌渍、海洋捕捞、山林狩猎、海水煮盐等劳动生产。
此外,范蠡派人到附近的蓬莱及齐鲁以东各地考察年景和商业贸易情况。他自己还亲往齐国详勘商道,每到一处,他都要了解那里的社会现状、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物产、物价、产地及供需量。西施也亲自到临淄销售丝织品,了解丝织精品的市场行情。回到海滨后,他们根据在各地掌握的市场信息,把自家生产的各种皮货、熊掌、熊胆、鹿茸,海鲜、珍珠、绢、纱、绸、缎、食盐等用车运出去销售。为了不放空,白花运费,返回时再捎运海滨所需要的工具、金属等物品。由于他们的山珍海货、丝织品质量好,价格便宜,所到之处往往供不应求,很快被抢购一空。客商们为了得到鸱夷子皮的货物,总是提前预约,或交定金,或亲来海滨运货。鸱夷子皮的货物已畅销齐国及其附庸国。
除了贩卖山货、海物、食盐、丝织品外,鸱夷子皮鉴于胶河以东各国的大司农、农正(官名)都不理解平籴的重要性,也做一些粮食生意。即遇到农业丰收之年,粮价跌落时,他则以高于当时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收购贮存。遇到农业受灾之年,他再把收购贮存的粮食,以平价粜给这些胶东小国。这样做既平抑了物价、打击了奸商、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也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并获得了利润。
[点评]现在人们常常将商场比喻成战场,商战就是兵战,一个不懂政治的商人是一个不合格的商人,不懂得兵法的商人更加无法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商圣范蠡忍辱负重、开拓进取的人生经历和他超人的毅力与谋略,是他在商海中纵横捭阖、富甲天下的重要资本和有力保证。
[运用]美国著名的投资专家索罗斯在投资方面十分在行。他成功运用了分散风险这一简单的原理,不把所有的资金投资在某一种股票上。他的基金从事各种市场里的各种交易,包括货币、商品、债券和股票等。对此,索罗斯解释道:“多项投资的做法或许分散了基金的力量,但是,只要考虑到金融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地方,变化难测,每个人的投资随时有亏损的可能,你就会明白,分散投资是最保险的投资方法,即使有了差错,也不会使你一下子变成穷光蛋。”
1985年底,他在英镑上有8700万美元的空头,在石油方面有2亿美元空头,在股票和期货中投资了10亿美元,在债券方面投资了15亿美元。他总共在各个不同的市场,投入了达40亿美元的资金。
“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好处是:避免遭遇“一损俱损”的投资后果。
应该看到,商业投资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关系重大,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准确的市场判断,对未来将要发生的情况做充分的准备。这其中尤其要求我们在形势尚未明朗之前,在朦胧之中做出正确判断,未雨绸缪,先行于市场。所以商人必须切记,投资必须见微知著、见端知末,危机未至,防患在前。
9、高瞻远瞩 把握契机
[导语]企业要取得市场发展的成功,首先必须确认市场发展机会。而机会又来源于你对全局的把握,放眼天下的目光。范蠡选择定居地,根据时势预测商机,再次积聚财富获得成功,体现了他对商情的正确分析及高度的预见性。
[事例]范蠡第二次弃官后四处考察,寻找定居地。他发现陶邑不仅是宋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也是天下的商业中心。它地处“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来自远近各国的富商巨贾,小商小贩,均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购买的货物,是天下最理想的经商之地。范蠡遂决定在陶邑西门外的陶丘定居,因陶丘上有丹朱陵,为表示对丹朱的敬慕,范蠡打算在此隐居后,把鸱夷之姓改为朱,自称“朱公”,时人则称他为“陶朱公”。
不久,范蠡举家迁往宋国的陶邑,从此便在这个当时处于交通中心的商业城市永久定居下来。在这里朱公和西施再次重操旧业,在陶丘山下,置买了几片桑园,农商结合,开始重新积累财富。
在鲁国泗水之滨的曲庐,范蠡派定几个家人留守那里,作为在鲁国经商的一个货栈。以后他又相继建立了商丘、兖州、单国、曹国货栈。他以货栈为联系纽带,把朱公家与各诸侯国工商业户联系起来,这就铺通了商道,结成了稳固的进货。其中,曲庐、商丘两处货栈最大,分别向鲁、宋两国国都供应着大量货物。曲庐货栈是对齐、鲁等国经商的货物总栈;商丘货栈,不仅商丘百姓从这里可以买到天下各国的货物,北方各国的商贾则可以从这里投运南方的货物。后来生意又从齐、鲁、宋一带,扩大到晋、燕、越一带,从此,陶朱公的事业就进入大发展时期。
朱公经营的商品非常广泛,与时逐利,变化无常。陶邑、商丘、兖州、曲阜四地开设的店铺,主要经营绢绸、布帛、粮食、油盐、酱醋等物。这些生意看起来是小买卖,而且利小,但人人要用,天天要用,而且比别人的便宜,这样,宋、鲁、曹、单等大小国家的百姓,都对朱公的店铺怀有好感,对朱公的货物踊跃购买。所以,其实利甚大。
又过不久,范蠡认为中原各国已安宁几年了,估计一二年后,一些国家就难免有内外战事,军需物资很快就会出现很旺盛的需求。因此,应多贩运储存一些铜、锡、犀革、箭竹、筋角、象齿等货物。当这些东西贩回来的时候,各国的关系就已经开始恶化。他趁楚、宋等国竞相备战之机,大做军需生意,南方的铜、锡、犀革、矢羽等十分好销,一次即可获利3000金。几年下来,仅陶邑积累的家产就有数万金之多,再加上各处货物、房舍、车马、奴仆,家资有十多万。此后他又改做粮盐生意。因为各诸侯国的又一轮战争已经开始,秦晋之间有战争,齐楚之间有战争,楚越之间小战也不断,此时已经不是备战时期了。混战期间,各种生意都难做。数月之后,齐楚战争结束,各国安宁下来。朱公把各地被战争破坏的货栈恢复起来,改建仓廪,经营粮盐,把所有能调度起来的粮食、食盐都投入市场,并派两路人马分别在晋、楚、宋大量采购日用货物;到海滨大量采购粮食、海盐,以满足战后市场之需求。就这样,朱公来到陶邑后,又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闻名天下的善于经商理财的大富翁。
[点评]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要了解货物,就要明白何时出现需求,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范蠡倡导的计然之术,强调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运用和把握客观规律,应用在变化万千的经济现象之中。
范蠡还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根据生产形势的变化,及时观察商业行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市场的供求规律。在预测商业行情变化的基础上,积贮物资以将来迫切需要者最为有利可图,所谓“旱则资舟,水则资车”是也。掌握了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就敢于“人弃我取”,达到“人取我予”的营利目的。
[运用] 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因生产过剩物价暴跌,有钱人纷纷抢购黄金、文物、住宅等非生产资料物品,以图增值赚钱。但奥纳西斯却拿出自己的全部资金购买了加拿大国有铁路公司的六艘价格极低的大型货船。当时,世界海运业的萧条正日趋严重,许多经济界人士都把这笔生意看成是丧失理智的蠢事,但奥纳西斯却毫不动摇,坚信危机会过去,经济会复苏,海运业将会大发展。果不其然,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那些能架设大西洋、太平洋运输通道的船主们带来了发财的机会,奥纳西斯的六艘大货船变成了六座浮动的“金矿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在天气大旱时,虽然江河断流了,但不要一哄而上,争着去做车子的生意,相反,应投资于舟船的收购、营造,因为“久旱必有久雨”,那时舟船自然是抢手货。同样的道理,闹水灾的时候,也不必都抢着去做船运的生意,而应投资于车子的经营。奥纳西斯的成功与他高瞻远瞩、善把契机是分不开的。
10、囤积居奇 聚散适宜
[导语]作为商人要善于审时度势,在“贱下极”时敢于大胆投资,囤积以居奇;而在“贵上极”时能够及时撤资,散货以平险。当然,搞囤积居货的买卖,没有足够数量的周转资本不行,但有了资本单凭侥幸取胜的心理,没有审时度势的赢利眼光也不行。范蠡就深谙囤积之道。
[事例]范蠡为了寻找创业之地,来到莱国都城,向莱子(莱国国君)提出租用金口两岸的三成地界(三成就是三十平方里),并当年就在那儿取得了丰收。
莱国地处偏僻,与外地联系少,居民厚道,民风淳朴,集市上货物买卖不兴,表面上看来不是个经商的地方。但这里潜在的需求和供给却不小。迅速地使莱国国内尤其是莱国与齐、鲁以东各地物畅其流,这就是商机。范蠡盘算的是如何具体运用这个商机增进货殖。
在对集市的考察期间,货物的价格、销量、本地货的销路、外地货的来路……他都十分留意。他同商人交往,也跟小贩聊天,生意人中一下子就传开了鸱夷子皮这个名字。范蠡的谋商思路也凸现出来。这个思路就是“计然七策”中的大商业思路,这是莱国的商人想都不敢想的。
同时,范蠡还派人到附近各国去察看年景,察看结果是胶河以东各国,到处都是一派丰收景象,粮价一落再落。范蠡认为,谷贱伤农,来年的粮食生产难免要衰退。
范蠡吩咐在岩洞中用木板间隔成储藏室数十间,存粮万石,以备来年。因为他反复去灵台观察天象,分析出当年的大丰收是不正常的,来年大旱则是毫无疑问的。
范蠡认为存粮如存金,别看一时粮贱如土,贱到极点就会贵起来;贵到极点又会贱下去。要详审贵贱,贵的时候卖出去,像粪土一样不要可惜;贱的时候买进来,像珠玉一样要珍惜。不懂得这个道理,反其意而行之,那才是往火坑里跳。买卖盈亏,生意成败,这一念之差极为重要。
来年,旱情果然严重,莱国正闹粮荒,无望已成定局。大秋粮食更无指望。国家已经有百姓饿死了,不出半年,就可能有人造反。国王莱子感到惭愧万分,当年他没听范蠡的劝告,反认为国家平价籴粮(买入粮食)是浪费钱财。现在国家粮库空空荡荡,许多农家极端贫困。
无有他计,莱子只得求助于范蠡,希望以高于平价的价格收购范蠡的粮食。出人意料的是,范蠡只以平价的价格,粜粮给了莱国,并解释说:
“去年丰收,粮价暴跌,一般以低于五成成交,伤农太深。所以自己提高价格买进粮食。加上运输、仓储、保管、损耗,折合计为二成,再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正好以平价卖给他们,只是要他们自己备好车、船,自负运费去取粮食。”
市场上粮食是翻番的利润,就是眼前,也少赚百分之四五十,面对如此的利益诱惑,范蠡放弃了巨大的商业利润。
[点评]物价的涨落是有规律可循的,“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因此范蠡提出经营者要有“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胆识和勇气,“务完物”(注重商品的质量),“无息币”(加速资金流转),把握物价涨落的趋势,及时抓住买进卖出的有利时机。
存粮如存金,若粮贱如土,但贱到极点,就会贵起来,详审贵贱,贱买贵卖,买卖盈亏,生意成败,全在一念之差,当然范蠡这一招还贵在每年放粮,救济天下,除赢得金钱外,还赢得人心,实为一举多得。
此外,范蠡所主张的平价出售粮食,并平抑调整其他物价,使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才是治国之道,更提出了国家积极调控经济的方略。
[运用]有一次,美国但维尔地方闹着不景气,不少工厂和商店都纷纷倒闭,他们贱价地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甚至进行焚烧。价钱低得一美元可买到一百双袜子。当时,美国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士还是个织造厂的小技师,见到货物如此便宜,他马上把自己历年的积蓄拿来收购货物。别人看了他这股傻劲,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得不能再蠢的蠢材。甘布士对此并不加理会,因为他相信“贱下极则反贵”的道理,他疯狂地进行收购,家里装不下,还租了一个很大的仓库来贮货。3个月以后,奇迹出现,由于焚烧过多,开始物资紧缺,物价因此直线上升。甘布士开始抛售自己的货物,大大地赚了一笔,但仍然抑止不住物价的飞涨。
这时他的妻子劝他暂时不要忙着出货,因为价钱还在一天天地飞涨呢。但甘布士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将货物全部卖出去。贵上极则反贱,他发现许多商家都在拼命地组织货源,想趁机大赚一笔,如此时不赶快抽身,蜂拥而来的货物,会重新将飞涨的物价打压回去的。那时候再退,就来不及了。甘布士由此赚得了他的第一桶金,为后来成为一方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打下了基础。因此,在变幻莫测的商场中,要善于审时度势,详察贵贱,买入或卖出,全看你对时机的正确把握。
11、行商行善 经商上策
[导语]范蠡经商并非不取利润,而是重在薄利多销,只取什一微利而已。这是他与西施商定的货殖、经商之道。所谓什一之利,即利润只取1/10,对外经商、出售货物均严格坚持这一原则。他把经商看作是为天下百姓贩货,认为只取什一之利,“微利以济世”,这叫立德。
[事例]苴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远离中原的小国,苴国粮商见中原各国遭受兵灾,又遇大旱,粮价暴涨,就把很多粮食运到中原各国卖高价去了。后来苴国发现自己国家粮食空了,才下禁运令,但是已经晚了。那时粮食情况十分危急。不少百姓断了粮,朝廷搭棚供粥,无粮者每人每天早、午两次各领得一碗稀粥,根本吃不饱,只好到山里采些野菜,到海边捉些鱼虾来充饥。当年夏天麦收注定减产,全国缺粮约30万斤,苴国君臣急得焦头烂额。
此时的范蠡正在该国了解通商贸易之事,原来,这苴国国君苴子在朝贡时,曾见过篷子、莱子,知道范蠡的一些善举。前不久又听说平价粜粮救蓬、莱两国一事,心想,苴国眼前正为国内缺粮感到束手无策,范蠡到来,这岂不是天意让苴国百姓得救么?
范蠡说,以他库存的粮食算,他能解决苴国这个燃眉之急。只是“百里不贩薪,千里不贩粮”。长途运粮,运费太贵。
苴子说,百姓都把鸱夷先生看作天上星宿,现在救急如救火,市上粮价已经高于平价七成了,而且还没地方能买得着。只要有粮,他们愿意提价购买。
范蠡说:“粮食不提价,仍是平价粜给贵国,只是由贵国付运费。”
面对粮价上涨七成的现实,范蠡再次放弃了巨大的商业利润。苴子简直不敢相信,因而对范蠡钦佩不已,同时又担心范蠡变卦,于是当即定下了这笔交易。平价粜粮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
范蠡的善举,有益于苴国,有益于百姓,却触动了粮商的利益。苴国有一家最大的粮商,名叫白俅。这个人贪婪残忍,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而且跟强盗、土匪有染,是苴国粮商中一霸。他以高于平价七成的粮价售粮,人们还要哀求他恩赐,才肯售给。如果范蠡的30万斤粮食运到,他白俅的发财梦就破灭了。
白俅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便提出以高出平价五成的价格收购范蠡的30万斤粮食,并以武力相威胁。
但是范蠡却以商人以诚信为本,粮食既已售出,何谈加价再卖等语加以拒绝。
[点评] “薄利”是手段,“多销”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销”是经营者的惯用手法。范蠡主张“不敢居贵”,仅“逐什一之利”。他与投机奸商的不同之处是出不抬价,进不压价,不在扩大商品的加价率上费心机,而是当买即买,当卖即卖。他提出的“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就是力求加速商品的周转次数,使得同量的资本在一定时间内能做更多的生意,从而在扩大购销中去增加利润的总额。范蠡不敢居贵,薄利多销,既行商,又行善,得利又得名,可为古代经商者之典范。
[运用]做生意,目光要放远一些,“薄利多销”的道理谁都明白,但目光短浅的人总克制不了自己的贪婪,宁可欺诈以求暴利,而不肯以薄利求长利,或打着“薄利多销”的名义,销售伪劣产品,或标高原价后打折亦有之,结果只可能赚得一时之机。其实,“薄利多销”是一种争取消费者、在竞争中取胜的韬略。因为价格越低,越能刺激消费;消费越多,利润也越多;微小的利润积聚起来,也能获得惊人的数字。
19世纪末,出生在英国的马克斯还是一个穷光蛋,但他为人诚实忠厚,由于他不懂英语,售货时不好讨价还价,所有货物清一色售价一便士,并打出招牌“不要问价钱,每件一便士”,以此招揽顾客。此外,他还尽量收集各种好货色放在摊上,然后以同样的价钱出售,并用开架的陈列方式,让顾客任意挑选货物。不久就树立了品质优良、价格公道的形象,很多顾客都来光顾马克斯的露天摊位。没几年,马克斯便开了许多分店。马克斯去世后,后来的经营者继承了“薄利多销、物美价廉”的经营方针,连锁店在1972年就达到了260多家,就连撒切尔夫人也前去马克斯的店里去买东西。
12、三聚三散 富行其德
[导语]范蠡不仅善于聚财,还乐于散财,如同我们企业热衷于投资兴办公益事业一样。因此,人们在对这位驾驭财富得心应手的“财富英雄”顶礼膜拜的同时,倍加敬重他为富又为仁的高风亮节,历代商家更是将其奉为祖师爷和商圣、财神。
[事例]范蠡从越国悄然出走,“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不几年,资产就难以计数。
他看到当时齐国很穷,人民生活很困苦,心有不忍,就把多年辛苦赚来的钱财散发给贫民。凡是无钱买米,无法购买农具或是谷种的人,只要跑到他那里,总是有求必应,而很满意地回家,没有一个落空的。于是这位陌生而姓名古怪的大好人,声誉传遍了齐国的每一角落。这时齐王听说在他国度里有这种德行的大善人,想请他去做宰相,便派了使者专程来聘请他。使者奉了齐王的命令,不敢怠慢,便捧了相印,带了聘礼,沿途访问,而到达范蠡家里。范氏见两位衣冠整齐之使者很是诧异,使者立刻告知其来意,他叹息道:“我在家治产,曾力致千金;至于做官,曾贵至卿相;我不过是位平平凡凡的布衣百姓,富贵到这种地步,可算已经达到极点,现在我想从另一方面,替大众服务,不愿再置身于富贵圈里了。”他婉转地辞了使者,并把自己的产业全部分给了贫民,自己又雇了一只小船和他的家人及朋友离开了齐国。
他一路游山玩水,最后选择了一商业中心陶邑住了下来。陶邑是南北交通之要道,最适合经商,于是范蠡又自称为“陶朱公”,利用耕农之暇,贩卖物品,由于善于经商又重信用,大商大贾很乐意跟他做生意。不到几年的时间,他又积聚了巨大的财富。他这时觉得他的财富太多了,便致力于慈善事业,凡是有关于赈灾、爱幼、养老、恤贫等慈善福利事业,他很乐意拿出钱来举办。
社会上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小人,看见他这样不惜金钱,仗义疏财,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傻子。其中有一位商人就跑去问他说:“喂,陶朱公!你老人家为什么不把这些财产留给自己的儿孙享用,而花了这样多钱去做这些慈善工作,岂不是傻瓜。”陶朱公听了,不屑地冷冷答道:“我的儿孙们都能够独立生活,如果我把钱都给了他们,他们就不想去替社会服务了,这样不是替他们造了罪孽吗?我不愿做个守财奴。”那个商人听了,自认自己理屈,羞得满面通红,很不好意思地悄悄离去了。
此外,陶朱公还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百姓发家致富,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生财之道。陶地低洼多水,陶朱公便教百姓凿池养鱼。他告诉百姓,“致富之法五,养鱼第一”。定陶县城内现仍存有一大池塘,传说是陶朱公当年教民养鱼的地方。后来,陶朱公在总结民间养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养鱼实践,写出《养鱼经》一书,对传播养鱼技术、帮助百姓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点评]陶朱公经商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他却屡聚屡散,乐善好施,周济贫困,司马迁称赞他“富好行其德者”。为商者必有商智商德。范蠡有商智,因此既善治国亦善治家,高屋建瓴,遂有在齐和陶的两次大发展;范蠡又富有商德,因此名扬四海,商运畅通。范蠡“富行其德”的道德品质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成为人们心目中商人的楷模。然而这种富行其德的高尚品质除了范蠡的个人道德素质外,还有范蠡感觉到的“久受尊名,不祥”的内在隐忧使然。
[运用]美国媒体天才特德?特纳是个狂热而慷慨的慈善家,他全身心地投入慈善事业。他创建的3个北部机构中最大的联合国基金会,曾经在一个月内出资2220万美元,用于在越南儿童中消灭肠寄生、减少中国的温室气体含量和帮助布基纳法索妇女开办销售坚果酱的商店。有一次,特纳向联合国捐助了第一笔10亿美元后,就从《福布斯》杂志评出的全球富豪排行榜的前10名跌至第67名。从防止新墨西哥州野外的奇里瓦豹蛙的灭绝,到创立一个有影响力的核不扩散协会,特纳援助的计划各种各样。钱来源于亦还原于社会,这是今天许多大有成就的商人对钱财所持有的观念。其实,“有舍必有得”,表面上似乎捐助慈善,热心公益,造成了一部分钱财的损失,可是谁又能否定由此而带来的无形价值呢?况且,一个社会的安定,将更有助于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