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山东士族的复兴与文学思潮
- 李建华
- 6976字
- 2021-03-27 23:13:40
第四节 陇西李氏属于山东士族
陇西郡属于秦置三十六郡之一,《汉书》卷二八下《地理下》载:“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颜师古注曰:“陇坻谓陇阪,即今之陇山也。此郡在陇之西,故曰陇西。”[119]由于陇西地处关陇地区,很多学者将陇西李氏列入关陇士族。如李光霁先生认为:“唐朝初年,社会公认的士族都是南北朝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士族。山东旧士族在当时虽然基本处于当朝特权阶层之外,但社会地位依然很高。能够和他们并肩的只有陇西李氏。”[120]李浩先生在统计牛李党争主要成员的郡望分布时,将李让夷、李逢吉等陇西李氏划入关陇士族。[121]
李光霁先生和李浩先生等人将陇西李氏划入关陇士族的依据主要是陇西地处陇山之西,属于关陇地区,他们是从自然地理划分的。但士族的区分不能只从其郡望所处地域考虑,而应该从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考虑。
一 唐宋以陇西李氏为山东士族
从地理角度讲,陇西处于陇山之西,战国时属于秦国。秦汉以来,六郡良家子名将辈出,陇西出了大量名将,西汉飞将军李广即出自陇西李氏。五胡乱华后,黄河中、下游文化遭到严重破坏,陇西成为北方文化中心。西晋后期,凉州一带政治安定,凉州刺史张轨又提倡文教,中原士族很多人逃奔此地。前凉亡后,后凉、西凉、北凉一直保持这一传统。特别是割据西凉的李暠(出自陇西李氏)深具文学修养,有文章辞赋传世。在李氏家族统治的这段时间,陇西成为西北地区的文化绿洲。因此,史称“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122]北凉亡后,河西人程伯达称陇西“自张氏(张轨)以来,号有华风”[123]。这些都反映了当时陇西地区文化的繁荣。由于十六国时期,文化多保存于家族,世居凉州的陇西李氏对这一带的文化保留功不可没。陇西李氏从秦汉时期的武力强宗转化为十六国时期的文化士族。
唐代“山东士族”的概念来源于北魏,历经北齐、隋唐,与秦汉时代的概念并不相同。在唐代士族眼里,陇西李氏属于山东士族,《旧唐书·袁朗传》载:
袁朗,雍州长安人,陈尚书左仆射枢之子。其先自陈郡仕江左,世为冠族,陈亡徙关中。朗勤学,好属文。……朗自以中外人物为海内冠族,虽琅邪王氏继有台鼎,而历朝首为佐命,鄙之不以为伍。朗孙谊,又虞世南外孙。神功中,为苏州刺史。尝因视事,司马清河张沛通谒,沛即侍中文瓘之子,谊揖之曰:“司马何事?”沛曰:“此州得一长史,是陇西李亶,天下甲门。”谊曰:“司马何言之失!门户须历代人贤,名节风教,为衣冠顾瞩,始可称举,老夫是也。夫山东人尚于婚媾,求于禄利;作时柱石,见危授命,则旷代无人。何可说之以为门户!”[124]
袁谊所云“山东人尚于婚媾”指的就是被清河张沛称为“天下甲门”的陇西李亶。很显然,初盛唐士族已经将陇西李氏视作山东士族。袁朗属于汝南袁氏,汝南地处豫州,属于山东。汝南袁氏自袁安在汉章帝时任宰相开始,至汉末,四世五人位列三公。永嘉南渡后袁氏主枝已经南迁,成为侨姓士族,至隋唐时期,原籍山东的高门汝南袁氏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山东人。
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亦将陇西李氏列入山东士族,《旧唐书》卷七二载:“李玄道者,本陇西人也,世居郑州,为山东冠族……贞观元年,累迁给事中,封姑臧县男。”[125]姑臧大房是陇西李氏重要房支,李玄道出自姑臧大房的陇西李氏,为山东冠族。
北宋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书》也以陇西李氏为山东旧族,《新唐书·高俭传》载:
先是,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李)宝等为冠。其后矜尚门地,故《氏族志》一切降之。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126]
这里,陇西李宝家族显然被视为山东旧族。唐五代往往将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以及崔、卢、郑氏并列,称为四姓,再加上太原王氏,则称山东五姓,《旧五代史》卷九三载:
(李)专美之远祖本出姑臧大房,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男女婚嫁,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127]
李专美出自陇西李氏姑臧大房,为陇西李氏著房著支。这里,崔、卢、李、郑等山东四姓并称,显然包括了陇西李氏。
柳芳《氏族论》称:“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新唐书·儒学传》)这里关中郡姓和代北虏姓无李姓,山东郡姓显然包括了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
二 陇西李氏婚姻上属于山东士族
唐代山东士族最重视婚姻,山东高门婚姻往往集中于五姓内部,很少与门第较低的士族通婚,更不用说嫁娶于凡庶。岑仲勉先生认为山东士族是婚姻性的产物,不是政治性的产物。其所以得到一般人的仰慕,要点在于能保持“礼教”,“礼”即汉族相传之习俗,所以能够保持,就在于少混血。[128]隋唐之际,山东高门“虽皆沦替,犹相矜尚,自为婚姻”[129],其婚姻主要集中在五姓圈内,这在唐初引来了唐太宗的愤怒。高宗时,由于赵郡李氏结怨于出自寒门的李义府,“义府为子求婚不得,乃奏陇西李等七家,不得相与为婚”[130]。朝廷为此所下“禁婚诏”云:“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玄孙,凡七姓十一家,不得自为婚姻。”[131]这里陇西李氏亦等同于其余山东旧族,被列入“禁婚家”的行列,陇西李氏很显然被初唐统治者视作山东旧族。此事亦载于李华《唐赠太子少师崔公神道碑》:
神龙(705—707)中,申明旧诏,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恶大盛,禁相为姻。陇西李宝之六子、太原王琼之四子、荥阳郑温之三子、范阳卢子迁之四子、卢辅之六子、公(清河崔景晊)之八代祖元孙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赵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后。同降明诏,斯可谓美宗族人物而表冠冕矣!……山东士大夫以五姓婚姻为第一,朝廷衣冠以尚书端揆为贵仕,惟公兼之。[132]
出自山东高门赵郡李氏的李华于大历四年(769)撰此文,他将“山东士大夫以五姓婚姻为第一”放在“四十四人”禁婚家之后,显然也将陇西李氏等同于自己,视作山东五姓。此事又见载于《新唐书·高俭传》:
又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133]
陈寅恪先生亦据此将陇西李氏看作山东士族,他在《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中引用《新唐书·高俭传》此条目后认为:“太宗深恶山东士族,故施行压抑七姓十家之政策。”[134]而所谓山东士族中的“七姓十家”即以陇西李宝为首。
陇西李氏与其他山东高门通婚属于典型的“五姓”婚姻圈,这在唐代尤为普遍,如出自陇西李氏姑臧房的古文家李翱家族婚姻多属于“五姓”婚姻圈。据《太平广记》卷一八一载:“(李翱)遂遣诸女出拜之,乃曰:‘尚书他日外孙三人,皆位至宰辅。’后(卢)求子携,郑亚子畋,杜审权子让能皆为将相。”[135]据此可知,李翱有一女适范阳卢求,一女适荥阳郑亚。另据《唐诗纪事》卷五二载:“李翱江淮典郡,(卢)储以进士投卷,翱礼待之,置文卷几案间。因出视事,长女及笄,闲步铃阁前,见文卷,寻绎数回,谓小青衣曰:‘此人必为状头。’迨公退,李闻之,深异其语,乃令宾佐至邮舍,具语于储,选以为婿。储谦辞久之,终不却其意,越月遂许。来年果状头及第,才过关试,径赴嘉礼。催妆诗曰:‘昔年将去玊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136]据此,则李翱长女适范阳卢储。李翱三婿卢求、郑亚、卢储皆出自“山东五姓”,李翱家族属于典型的“五姓”婚姻。
夏炎曾以隋唐清河崔氏与他氏婚姻关系为考察对象,能够统计出的隋唐时期与清河崔氏发生婚姻关系者共183人,总共60郡姓。其中范阳卢氏37人、陇西李氏26人、荥阳郑氏25人、太原王氏13人、赵郡李氏7人、姑臧李氏8人(属于陇西李氏姑臧房,亦应归入陇西李氏)、宗室4人,其余郡姓与清河崔氏通婚者基本为1人,最多不超过3人。[137]隋唐时期,清河崔氏婚姻圈主要在山东高门之间,“五姓”之间通婚率近三分之二。在与山东第一高门清河崔氏发生婚姻关系的诸姓中,陇西李氏以34人居范阳卢氏之后列第二位。唐人重“山东五姓”婚姻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少混血”,如果唐人以陇西李氏为关陇士族,清河崔氏与他们家族的婚姻关系就不可能如此密切。
三 陇西李氏加入山东高门的历史过程
陇西李氏的“魏晋旧籍”远不如博(陵)崔赵(郡)李及太原王氏等其他山东四姓高贵,因而才有“驼李”[138]的传说,陇西李氏地位提高直接来源于北魏李冲的宠遇。山东高门的地位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从制度上得到了保障,而李冲正是在这个时期得到身为汉人的文明太后冯氏的赏识。《魏书·李冲传》载: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敦煌公宝少子也。少孤,为长兄荥阳太守承所携训。……冲与承长子韶独清简皎然,无所求取,时人美焉。显祖末,为中书学生。冲善交游,不妄戏杂,流辈重之。高祖初,以例迁秘书中散,典禁中文事,以修整敏惠,渐见宠待。……冲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千万,进爵陇西公……是时循旧,王公重臣皆呼其名,高祖常谓冲为中书而不名之。文明太后崩后,高祖居丧,引见待接有加。及议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高祖虽自下笔,无不访决焉。冲竭忠奉上,知无不尽,出入忧勤,形于颜色,虽旧臣戚辅,莫能逮之,无不服其明断慎密而归心焉。于是天下翕然,及殊方听望,咸宗奇之。高祖亦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二……高祖初依《周礼》,置夫、嫔之列,以冲女为夫人……(李冲赞同迁都洛阳)车驾南伐,以冲兼左仆射,留守洛阳……(李冲家族)然显贵门族,务益六姻,兄弟子侄,皆有爵官,一家岁禄,万匹有余,是其亲者,虽复痴聋,无不超越官次……冲兄弟六人,四母所出,颇相忿阋。及冲之贵,封禄恩赐皆以共之,内外辑睦。父亡后同居二十余年,至洛乃别第宅,更相友爱,久无间然。皆冲之德也。[139]
李冲在文明太后及孝文帝之世极受重用,其门望亦随之见重。由于李冲“所联婚姻,莫非清望”这一重要原因,孝文帝最终亦“以冲女为夫人”。因此,在太和年间孝文帝诏令评定诸州士族时,陇西李氏便与山东四姓并列,婚姻上面亦得到孝文帝的垂青。《资治通鉴》卷一四〇载: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弁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140]
除了与北魏皇室通婚外,李冲还与其他山东高门互通婚姻,如李冲本人娶荥阳郑羲女,郑羲子郑道昭(著名书法家)与族孙郑洪建也分别娶于李冲家族。另外,范阳卢氏与李冲也有密切的婚姻关系,“(卢)渊与仆射李冲特相友善。冲重渊门风,而渊私冲才官,故结为婚姻,往来亲密”[141]。与其他山东高门一样,陇西李氏与皇族以及五姓之间通婚提高了自身社会地位,避免了“婚宦失类”带来的危险。如同后汉外戚得援“四姓小侯”[142]之例,陇西李氏获得了与“四姓”同等的特殊礼遇和社会地位,遂为当世盛门。显然在太和二十年(496)后,陇西李氏已与山东高门其他诸姓并列。
北魏太武帝时,清河崔浩因修国史灭族,此事株连甚广,殃及崔浩姻亲。李冲最终以功名始终,其子孙在北朝显宦不断。唐高宗时的“禁婚家”包括了陇西李宝之六子[143],《北史》卷一〇〇《序传》载李宝六子,除李公业早卒外,各房均子嗣显达,显宦不绝。这是陇西李氏最终与山东四姓并列,领衔诸族的原因。
魏齐周隋之间,经过多次易代分合,陇西李氏仍官宦不绝。一些旁族显贵的冒入,无形中又提高了这一家族的社会声望。如冒称陇西李氏的李贤兄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人物,在西魏、北周颇为显要。李贤之子李穆,在隋初位望极重,“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李)穆之贵盛,当时无比”[144]。
唐代陇西李氏门第极高,《新唐书·李揆传》载:
李揆字端卿,系出陇西(姑臧大房),为冠族,去客荥阳。祖玄道,为文学馆学士……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史,封姑臧县伯。揆美风仪,善奏对,帝叹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145]
李揆的名望甚至为胡人所知,“(李)揆既至,蕃长曰:‘闻唐家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曰:‘非也,他那个李揆争肯到此。’恐其拘留,以此谩之也。揆门第第一,文学第一,官职第一。”[146]
“李揆三绝”依次为门第、文学、官职,将门第置于官职之前,这正是魏晋门阀社会遗风的存留。另外,同样出身于陇西李氏的李稹完全不以朝廷官爵为念。“李稹,酒泉公义琰侄孙,门户第一而有清名。常以爵位不如族望,官至司封郎中、怀州刺史,与人书札唯称陇西李稹而不衔。”[147]官爵为国家名器,本当得到崇重,在这里,李揆和李稹都将官爵置于门户之后,足见陇西李氏在唐代地位的尊崇。陈寅恪先生论及唐代山东士族家风礼法时,亦据此将陇西李氏视作山东士族。[148]
陇西李氏较早迁离原籍,其著房著支在唐以前迁入山东,与建都于洛阳的北魏政权关系密切,为太和四姓之一。李冲的祖先李暠是西凉的定鼎者,北魏控制凉州地区后,李暠的孙子李宝于太武帝太平真君三年(444)入朝赴京(平城,今山西大同),“(沮渠)无讳走渡流沙,据鄯善。李暠孙宝据敦煌,遣使内附”[149]。子孙后随孝文帝迁都洛阳,转居华北平原。李暠子孙中,以李冲名望及官位最高,并与北魏孝文帝太和时期相始终,子孙遂定居于山东。
陇西李氏是北魏平凉州后迁居平城的,后来又迁居洛阳,早就被视为山东士族。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将西北边军调入内地以平定叛乱,吐蕃趁机占有陇西李氏的旧居之地——陇西地区。郑处晦《邠州节度使厅记》载:“洎禄山勃起,幽、朔、西戎,尘坌汤涌,乘艰难际,盗据河右(陇右、河西)。番兵去王城不及五百里,邠(州)由是为边郡斥候。”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入长安,代宗仓皇逃至陕州,数日后,因传闻唐军将大举反攻,吐蕃方才撤出长安,占据原州、会州,经常骚扰泾州、陇州,因而邠州成为边镇。在这种情况下,陇西李氏遂绝乡土之思。这时,陇西李氏不可再以地理概念衡量,成为完全的文化士族。
李姓是中古大姓,分布很广。唐诗人李白诗《赠清漳明府侄聿》云:“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150]李氏郡望有13个之多,他们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与赵郡两支名望最大。秦国司徒李昙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幼子李矶传下了赵郡房。陇西房和赵郡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系。洛阳属于山东,属于山东士族文化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崇山东士族。陇西李冲得宠后,与赵郡李氏一样被视作山东士族。
至唐代,陇西李氏主支早就迁至山东,与赵郡李氏再度攀亲。《唐国史补》卷上载:“李赞皇峤,初与李奉宸迥秀同在庙堂,奉诏为兄弟。又西祖令璋与信安王袆同产。故赵郡、陇西二族,昭穆不定,一会中,或孙为祖,或祖为孙。”[151]由于赵郡李氏属于典型的山东旧族,与之同出一源的陇西李氏自然被视为山东士族。
李唐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唐高祖李渊曾经对裴寂说:“我李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室。及举义兵,四海云集,才涉数月,升为天子。至如前代皇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生。公复世胄名家,历职清显,岂若萧何、曹参起自刀笔吏也!唯我与公,千载之后,无愧前修矣。”[152]李渊自称陇西旧族,这混淆了人们的视线。很多人将陇西李氏认作关陇士族的重要原因是唐皇族属于陇西李氏,由于李唐皇室属于关陇贵族,因而陇西李氏属于关陇士族。这一点,明人杨慎早有驳斥,杨慎说:“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153]他认为:
姓氏谱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唐时重族望,虽帝系之贵,亦自屈居第三而让陇西为一。则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明矣。史官修唐世系表,谓皋陶为尧大理,世为理氏。纣时有逃难食李得全,故改理为李。此附会杜撰以媚时之说,殊不足信。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154]
陈寅恪先生认为李渊祖先葬于赵州昭庆县,非出自陇西李氏。[155]唐太宗李世民说:“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156]并不以山东士族自居,不管其为陇西李氏或为赵郡李氏之破落户,文化上已不能算山东士族。
将陇西李氏归入关陇士族是错误的,这种完全依照自然地理的分类显然不符合客观实际。划分士族属性,应该按照文化分类。如果按照自然地理分,那么,河东地处崤山以东,河东柳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理应属于山东士族,但这三姓却是传统意义上的关中士族。西魏宇文泰的基业在关陇、河东地区,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后拥有关陇,这一带士人响应宇文泰集团和李唐革命,较早加入关陇集团。将其划入关中士族的原因可参照毛汉光先生的说法:“河东大士族裴氏、柳氏、薛氏等其主支大部分归向西魏北周,其人物与关中政权长期结合,所以时人将此三大士族归类于关中郡姓之中。”[157]同样,琅玡王氏与陈郡谢氏从自然地理上讲皆为山东人,他们从永嘉南渡后至隋唐,早被视为江左侨姓士族,无人以山东士族视之。袁朗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本亦属于山东士族,但侨居南方后就被视为侨姓士族。对此,陈爽认为:“比较而言,名家大族的地域特征并不十分明显,郡望只是其社会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志之一。”[158]士族主要成员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干,以此进入统治阶层,其政治势力与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地域的局限。
以文化与婚姻而言,陇西李氏应为山东高门。以自然地理划分士族郡望并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因而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