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书特点
缘起与条件。2013年笔者出版了《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一书,并得到诸多赞誉和好评,一时颇有踌躇满志之态。但感到此书毕竟只是本个人文集,与书名还不能名副其实,于是萌发了写一本真正能反映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全貌的专著。并且,觉得自己写此书具备较有利条件:一是掌握的基础资料最齐全。不仅已撰写过大量有关赣南传统建筑的专门论文或论著,而且拥有赣南2007—2012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成果资料。二是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较扎实。笔者几乎毕生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主要成果和业绩都体现在这一专业上,了解这一冷僻专业的门道。于是,说干就干,构思编目、拉搭框架、搜集资料。
定位与取舍。一旦深入,便感到赣南地大物博,前人因为生产生活的需要,营建了各种各样的建构筑物,遗存到现在的类型也十分丰富,虽然想全面介绍赣南的古建筑,但也不可能不分彼此、面面俱到,因此,如何定位与取舍便成为一个方针路线的问题。笔者是个文物工作者,所学专业又是文物考古,构思此书自然会打上职业、专业上的烙印。一是厚今薄古的理念。笔者是那个时代教育出来的人,记得范文澜先生说过,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因此,在取舍上重视现在尚存的古建筑,对已灭失的赣南古建筑只作文章结构性的一笔带过。二是古为今用的理念。笔者热衷于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目的就是要传承它、呵护它,并让它为现实服务,因此,在定位上更重视写那些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类型。三是保护为主的理念。作为一个终生都从事文物保护的人来说,看到的永远是文物保护的轻重缓急和价值的大小,因此,在体例上每种建筑类型中都列举了代表性个案介绍。四是推陈出新的理念。赣南建筑文化很丰富,有的已被大部分人所了解,有的观点被前人反复说过。因此,在详略上更重视写那些尚不被人注意或了解的古建筑,写那些虽然已被很多人所关注和了解,但尚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古建筑,以及笔者的新观点。
思路与目标。一是以平时长期工作积累的古建筑资料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为线索,将现存古建筑进行科学分类;二是以历史学、建筑学为研究方法,对各类型建筑:考其源流和本质、述其文化背景和特色,析其设计意匠和功能,并对重要的建筑进行实测,对各类型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案例分析和专业记录。力求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成存世之作,使之成为一本具备图、文、照表现形式,融学术性、知识性和鉴赏性、收藏性于一体的专著。
价值与意义。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而建筑是所有文化中最重要的载体。随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速以及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等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日益式微,每天的消失量触目惊心,古建筑势必成为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赣南,由于独特的历史地理情况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到现在还保存下较为丰富和完整的古代建筑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但以往的研究都只限于一些局部类型或单体建筑的研究,如客家民居,围屋、古塔等,到目前止,还没有人从历史学和建筑学角度对赣南整个生态区域内的建筑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调查研究,全国其他地方也较为少见类似的综合学术研究。因此,对它进行系统地梳理研究和前瞻性的探索,将有利于对它们的保护和增强对其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学术价值,这符合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国策,同时,对发展古建筑、古村落旅游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难点与效益。本书的重点与难点是:现场建筑测绘和制图,以及对有关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核实上。本书预期社会效益:对从事历史、建筑、文化、民俗等方面研究的学者具有借鉴作用;同时,可供当地文物、旅游、住建、规划、方志等政府部门决策和应用,还可满足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供一般读者典藏欣赏的需要。
[1] 俱见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旧序》,赣州地志办校注,1986年。
[2] 引自唐立宗《在“政区”与“盗区”之间》,台湾大学《文史丛刊》2002年版,第67页。
[3] 吴运江:《赣州古城发展及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
[4] 转引自唐立宗《在“政区”与“盗区”之间》,台湾大学《文史丛刊》2002年版,第50页。
[5] 转引自唐立宗《在“政区”与“盗区”之间》,台湾大学《文史丛刊》2002年版,第52页。
[6] (宋)王安石:《虔州学记》。详见清同治十二年版《赣州府志》卷二十三《经政志·学校》,赣州地志办校注,1986年。
[7] (清)汤斌:《序》清同治十二年版《赣州府志·旧序》,赣州地志办校注,1986年。
[8] (明)陈九韶:《慎防微详记载条陈》。清同治十二年版《赣州府志·艺文志》,赣州地志办校注,1986年。
[9] (明)嘉靖《虔台续志》卷第一《舆图记》。
[10] (明)嘉靖《虔台续志》卷四《事纪三》之“十有一月城黄乡设巡检司”条。
[11] 王东:《明代赣闽粤边的人口流动与社会重建——以赣南为中心的分析》,《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2] 详见清同治十二年《赣州府志》卷二十三,《经政志·学校》,赣州地志办校注,1986年。
[13] 详见(明)杨守勤《新建儒学碑记》,清同治十二年版《赣州府志》卷二十三《经政志·学校》。
[14] (明)董天锡:《嘉靖赣州府志》志六《学校·府学》,原本藏宁波天一阁,1962年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
[15] (明)李涞:《蜚英塔记》,清同治版《赣州府志》卷十六《舆地志·寺观》,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
[16] 清同治《赣州府志》卷十六《舆地志·寺观》,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