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导论评述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书研究价值和意义、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我国对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长期探索,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这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国外成就斐然。如舒尔茨的“通过向农民、农业投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等。围绕这些理论,国外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在国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之后,有许多学者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一是从理论上探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条件、机制等。如尹成杰(2012)关于“‘三化’同步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研究;吴文倩(2007)关于“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探析”;钱津(2010)关于“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条件”;贺叶玺(2011)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共生关系研究”;崔慧霞(2012)关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陈志峰等(2012)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互关系研究”等。二是探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测度。如吴振明(2012)关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协调状态测度研究”;宋洪远等(2012)关于“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等。三是提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对策。如朱铁臻(2000)认为,城镇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有助于促进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葛颜祥等(2006)认为,小城镇建设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综合和实证研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如奚建武(2014)探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内涵,并对欠发达地区——芜湖县和发达地区——上海郊区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李群等(2015)对2011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认为2011年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较低。

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整体上探讨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意义、相互关系、内在机制、面临的挑战等。应当说,这些研究和阐释都有可借鉴之处及参考意义。但是,系统地研究我国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研变成果还不多见,特别是:①针对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得不够。②针对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定性描述或者宏观描述研究较多,但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不够,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也不够强。③针对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整体性、系统性研究较少,缺乏从宏观的、长远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研究。本书力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1.本书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我国和西部地区的现实情况需要研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和西部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201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比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但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仅为35.9%,反映出我国城镇化质量较低。西部城镇化的任务更为艰巨。东部、中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2.2%、48.5%,而西部地区只有44.8%[1],是我国三大区域中城镇化水平最低的,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通过定性和定量计算分析得出,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总体上处于成长阶段,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更突出。

第二,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更好更多地为城镇提供农产品,既能保障每年新增上千万城镇人口的生活消费,又能释放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城镇化做出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支撑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不耐储存及物流成本高等特点,实现西部内部农产品的供需基本平衡,对于保障西部城镇化顺利推进具有现实意义。

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能吸纳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使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增加,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城镇化提高了人们的购买力,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倍,不仅对农产品数量和品种需求增加,而且对农产品的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引导农业的发展。进入城镇化中期以后,城镇经济实力提升,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城镇开始反哺农业,为农业提供大量新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从世界不同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关系看,大的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都重视、支持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比较协调;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过于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结果出现了城镇繁荣和乡村贫困并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的现象。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史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几次波动无不与农业出现问题有关,农业发展较好的时期,城镇化就能顺利进行;反之,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就会出现曲折。如在“三年困难时期”,农业供给的粮食满足不了城镇居民的需要,当时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关停并转部分企事业单位,让2000多万城镇居民回到乡村,以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目前,我国粮食、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猪肉和乳制品等重要农产品仍需要进口,农业仍是制约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西部地区要实现“四化”[2]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难点。西部地区人口众多,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在西部更为突出。因此,研究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要求我们重视这一问题研究。

本书从理论上总结分析国内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经验,探讨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特点和路径,打破西部城乡二元结构,这在理论上也有一定价值。所以,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研究意义

当前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2011年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达到51.27%,标志着我国开始由农村社会为主进入城镇社会为主的新阶段。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也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对这一战略问题开展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我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具体内涵。

第二,有利于揭示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及运行机制,推进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

第三,对西部已有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

二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书研究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理论基础和发展条件部分。主要涉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辨析、内在机制和实现途径、国内外的经验借鉴,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定量定性判断及原因分析等内容。二是对策部分。这部分是对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提出对策思路,主要包括基于协调发展视角的西部城镇化战略和农业现代化战略、构建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连接机制和保障机制。三是实例部分。这部分研究西部主要省份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推进措施(见下图)。具体内容如下:

研究思路框架图

第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首先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进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观点,对二元结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集聚效应和增长极理论等进行述评,分析这些理论在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及缺陷;探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实现途径等,为本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国内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主要阐释美国、日本、我国东部苏南地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历史经验表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发展,城镇化的推进规模和速度应该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所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的能力相适应。另外,城镇化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装备、市场需求等支持,反哺和支持农业,也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条件和阶段分析。主要阐释西部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土地资源等比较优势;但也面临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人力资本不足等难题。根据西部城镇化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可以将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资源条件分为A、B、C 三大类区域,九种具体不同类型区域,这反映出西部内部条件的复杂性。西部处于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四化”同步的难点是农业现代化,使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四,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分析。主要阐释西部农业现代化总体上处在成长阶段,明显滞后于城镇化;对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程度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得出,不协调程度总体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分析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更为突出产生的原因,即西部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能力弱,城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西部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农民的资金积累能力低等使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弱;体制机制性问题加剧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等。

第五,基于西部城镇化协调发展视角的西部农业现代化战略。主要论述推进西部现代特色农业战略,以城镇市场需求为引导,发挥西部各地农业比较优势,着力推进“一乡(村)一品” “一县一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粮食、畜牧业、果业、棉花等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战略,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提高西部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战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节点、乡村为基地,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最终将西部农业打造成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小城镇为依托、大中城市为引领,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完整、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西部现代农业,为西部城镇化提供物质支撑。

第六,基于西部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视角的西部城镇化战略。主要论述按照区域一体化的思路,以核心城市为增长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西部城市群和城镇体系;突出特色重点镇发展,实施县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西部地区最终形成以核心城市为龙头和增长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重要基础产业的城镇化格局。

第七,构建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连接机制。主要论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城乡要素合理流动起来,优化配置资源。构建西部农业要素集聚机制,鼓励进城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适度集中;引导和鼓励城镇要素对农业的投入,为农业发展注入现代要素,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构建城镇要素集聚机制,通过土地、户籍等制度创新,实现农业剩余要素稳定地向城镇集聚。

第八,构建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主要论述通过政府积极有效调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等体制性障碍,从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基础教育等方面实现西部城乡统筹发展;完善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人力资本;对农业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化流转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和监管。

第九,西部主要省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运用前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具体分析研究西部主要省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二)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本书的基本观点

通过研究,本书关于推进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观点。

第一,西部地区内部的发展条件、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差异较大,根据西部城镇化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将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资源条件分为A、B、C 三大类区域,九种具体不同类型区域。A类区域是发展条件整体优良区域,具体包括三种类型:①农业资源禀赋优、城镇化条件好的区域;②农业资源禀赋良、城镇化条件好的区域;③农业资源禀赋优、城镇化条件较好的区域。这类区域在西部面积较小,是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优先发展区域。B类区域是发展条件整体一般区域,具体包括三种类型:①农业资源禀赋差、城镇化条件好的区域;②农业资源禀赋良、城镇化条件较好的区域;③农业资源禀赋优、城镇化条件一般的区域。这类区域在西部面积较大,是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潜在发展区域。C类区域是发展条件整体较差区域,具体包括三种类型:①农业资源禀赋差、城镇化条件较好的区域;②农业资源禀赋良好、城镇化条件一般的区域;③农业资源禀赋差、城镇化条件一般的区域。这类区域在西部面积最大,是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难点区域。这些发展条件反映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复杂性,因此,推进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施策,不能“一刀切”。

第二,西部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和农业现代化成长阶段的历史时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这就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带来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艰巨性;西部内部情况的复杂性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对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具有特别意义。

第三,基于西部农业现代化现实条件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视角的西部农业现代化战略基本思路是:以西部农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小城镇为依托、大中城市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西部农业打造成产业链完整、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农业,满足城镇对农产品品种多样性、质量多层次的要求,为西部城镇化提供生活资料支撑。

第四,基于西部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视角的西部城镇化战略基本思路是,按照区域一体化的思路,以核心城市为增长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西部城市群和城镇体系;突出特色重点镇发展,推进县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西部地区最终形成以核心城市为龙头和增长极,以多层次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重要基础产业的城镇化格局。

第五,构建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连接机制和保障机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构建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连接机制。构建西部农业要素集聚机制,推动土地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适度集中,引导和鼓励城镇要素投入农业,为农业发展注入现代要素。构建城镇要素聚集机制,通过农村土地、农民社会保障等制度创新,实现农业剩余要素向城镇集聚。完善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提高人力资本;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和监管。

2.本书研究思路

本书立足西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程度都相对较低、发展不协调更明显等现状和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从理论基础、经验借鉴、发展条件和现状、推进战略、连接机制、保障机制等多维度出发,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研究框架。

3.本书研究方法

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要能够满足本书研究的需要,使本书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在研究中,具体研究方法有:

(1)文献检索、阅读和整理方法。主要是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系统研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实现途径、推进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现实条件;通过大量的文献总结与分析,梳理有关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进展,把握研究的最新动态;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历史演变及经验的研究,为本书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2)比较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国外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为本书研究提供借鉴。

(3)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社会调研形式,真实把握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发展环境、协调发展现状和问题、与东部的发展差距,进而对推进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进行对策性研究,探索实现路径。课题组接到立项通知书后,随即组织实地调研,和调研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收集资料;到典型乡村和村民交流,了解农民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等,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

(4)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模型,从中得到研究变量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政策举措。这是目前经济学界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的方法,本书也使用这一研究方法。

4.本书创新之处

本书立足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实际条件和问题,在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六点创新:

(1)研究思路创新。力图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经验借鉴以及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发展环境、协调发展现状、协调发展战略、协调发展的连接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多维度构建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系统研究推进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

(2)从数量协调、结构协调、空间协调、速度协调、协调发展的长期性等方面完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

(3)根据西部城镇化条件和农业资源禀赋将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资源条件分为A、B、C 三大类区域。A 类区域是农业资源禀赋和城镇化条件整体优良区域,这是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优先发展区域;B类区域是农业资源禀赋和城镇化条件整体一般区域,这是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潜在发展区域;C类区域是农业资源禀赋和城镇化条件整体较差区域,这类区域是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难点区域。

(4)西部地区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和农业现代化成长阶段的历史时期,总结了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

(5)对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程度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其不协调程度总体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内部差异较大,同时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6)基于西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互协调发展视角,本书系统地提出西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以及相互协调发展的连接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具体内容。

通过这些创新,有望对推进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支持。

5.本书研究存在的不足,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尽管课题组尽最大能力进行研究,但由于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等制约,成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有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是由于西部地域广大、内部情况和发展环境复杂,对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整体的准确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从理论上定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内涵、协调发展的准确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西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不足。这些既是本书成果存在的不足,也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

[2]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