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路径演化与存在问题

一 创新发展路径演化历程

郑洛新自创区区域创新发展路径经过路径生成、路径强化阶段后,目前已经步入了路径依赖较强的发展时期,面临着路径锁定的发展风险,迫切需要转入路径更新转换的新阶段。

(一)路径生成阶段

郑洛新自创区创新路径生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线建设”时期。郑州、洛阳、新乡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布局城市,技术创新要素沉淀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其中在“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中,有7个安排在郑州和洛阳,并配套布局建设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实现了从科研到生产的紧密联系;之后国家又相继在郑州、洛阳、新乡建设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和部级科研院所,形成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人才、技术储备,促进了区域创新发展路径生成。洛阳矿山机械厂(今中信重工)、洛阳工学院(今河南科技大学)、洛阳有色金属设计院、郑州三磨所、新乡新太行等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在这一时期建立,并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推动了行业的裂变和规模的壮大。

(二)路径强化阶段

按照要素集聚、完善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郑州、洛阳、新乡相继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步入了创新路径强化的阶段。其中,郑州高新区始建于1988年,1991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洛阳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是经国务院批准的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新乡高新区始建于1992年,1994年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三个高新区以及其他园区的建立,推动区域进入了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创新发展的路径。

(三)路径锁定阶段

近些年,郑洛新高新区发展更多依靠的是政策相对优惠的红利、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周边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区域消费市场优势等推动发展的阶段,区域内创新要素集聚发展相对缓慢,包括创新性人才、支持创业的风投资金和产业基金、企业以及研发机构创新主体建设等等,区域真正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自主创新的发展还比较少,而且技术创新更多依赖的是引进技术、模仿创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总体上看,郑洛新区域技术创新陷入了“技术引进→技术升级→技术落后→再引进”的封闭循环路径,导致了区域技术变迁的路径锁定,区域创新能力无法实现质的提升。

(四)路径更新转换阶段

当前,区域传统动能已经弱化,可以说,郑洛新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发展已经进入了加快破除路径依赖、解除路径锁定、更新发展路径的新阶段,迫切需要进行创新模式的路径转化(见图3-1)。

图3-1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路径演化历程

二 创新发展路径转换存在问题

近年来,郑洛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但在路径更新转换方面也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人才匮乏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存量。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取决于人力资本建设的水平,在人力资本较强的溢出效应下,使经济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发展态势(Paul M.Romer,1986;Lucas,1988)。郑洛新区域人力资本培育、集聚、沉淀能力相对较弱,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亟待加强,构建依靠人力资本发展的自主创新发展路径还面临较大困难。一是人才培育能力弱,郑洛新区域知名高校较少、“双一流”学科建设不足,区域内“双一流”学科数量与其他16个示范区所在城市相比差距显著;二是人才集聚能力弱,愿意到郑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较少,区域创新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人才的吸引能力亟待加强;三是人才沉淀能力弱,郑洛新区域高校数量在全省各地市中较多,但人才流失严重,在区域内沉淀下来的高科技人才较少。与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郑洛新在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数量、中高级职称人员数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与周边的武汉、西安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方面的能力还亟待提升(见表3-1)。

表3-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人员情况

(二)创新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由于自身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需要多层次的资本供给体系支撑。目前,河南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仍然较低,现有的投融资体系还不健全,资金支持自主创新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2015年,河南省R&D/GDP仅为1.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郑州市R&D/GDP为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0.1个百分点;而同期北京、深圳已经达到4%,武汉、杭州已经达到3%。从各自主创新示范区R&D经费内部支出水平来看(见图3-2),郑州、洛阳、新乡高新区总体处于中下游水平,科技研发投入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3-2 国内重点高新区R&D经费支出情况

(三)创新主体能力不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践经验看,80%左右的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完成的,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来自企业。总体上看,郑洛新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还比较弱,企业经营活动多集中在中低端环节,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各示范区重点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情况看,郑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48家,占园区入驻企业数量比重的16.9%,在各示范区重点园区中均处于后列(见图3-3)。

图3-3 国内重点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占比情况

(四)技术转换能力不强

郑洛新三地虽然集聚了全省多数的科研院所和创新载体,但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孵化水平和规模较低。与全国其他示范区相比,郑洛新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载体平台不足,国家级孵化器发展滞后,创新创业活力不足,技术转化能力不强。在技术创新收入上,在全国1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高新区中,郑州高新区的技术收入规模为45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11.9%,在17个选取的高新区中分别位居第12位和第11位(见图3-4)。

图3-4 国内重点高新区技术收入及占园区营业收入情况

(五)体制机制问题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具有内在统一与内在相关性,只有其中一种创新而没有另外两种创新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边际递减性。[1]研究和实践也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好坏及快慢,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有利于创新的制度。[2]目前,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现行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还锁定在传统发展路径上,支持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还不尽完善,缺乏从创新战略出发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决策机制,创新链条分割、科技成果应用及转化机制、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及科研人员考核激励机制等问题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政府管理等方面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重大制度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