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口才的锻炼和培养

第一节 人的声音的属性

说话的质量和品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声音质量,即声音的物理属性;二是由声音而表达出来的附属意义,即声音的社会属性。

一 声音的物理属性

物体受到震动,在空气中会产生音波,音波会在空气中传播,人的听力结构接收到了音波,就听到了声音。人的声音是由发音器官发出的。人都会呼吸,从而让肺部产生了发音动力。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冲破声带,经过口腔和鼻腔,以不同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形成不同的音色,从而发出声音。和其他一切声音一样,人的声音也是由音色、音高、音强、音长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四个基本要素中,音色又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

(一)音色

音色就是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现代科学认为,构成音色的不同条件有三个,一是发音体,二是发音方法,三是共鸣器。

1.人类的发音体

人类的发音体主要是声带。声带是两条有韧性的肌肉带子,它位于喉头,一端连接着甲状软骨,另一端与两块勺状软骨相连。两条声带的中间部位是声门,可以打开和闭合。当人们发出噪音时,声门打开,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可以自由从声门通过;当发乐音和讲话时,两条声带仅留下一条窄小的缝隙,从肺部呼出的气流,经过声带时,要从声门的缝隙中挤出来,从而振动声带,发出声音。人类由于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及肌肉构造的密度不一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声带体,这不同的声带体发出的音波就不一样。

2.人类的发音方法

人类的发音方法也有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发音方法,人类的发音首先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乐音和噪音);辅音里面又可以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半元音等;对汉语言来说,发音方法还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

3.人类发音的共鸣器

人类发音的共鸣器就是口腔和鼻腔。由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很小的,它要经过共鸣器的放大,我们才可以清晰地听见。人口腔的舌头、软腭、硬腭、喉头、上下唇都可以活动,由以舌头的活动最为灵活,这些发音器官的各种不同活动就构成了不同形状、不同部位的共鸣器,从而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根据不同的发音部位,可分为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前音、舌面中音、舌面后音、喉音,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发音器官,发音器官的不同就构成不同的音波。同一个发音体,由于人的主动调节,其共鸣器可以呈现各种形态,从而就构成了不同的声音。据说,人类可以发出100多个不同的具有区别意义的声音。

(二)音高

音高,音高是指声音高低。声音的高低由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的振动次数来决定,即振动的频率。振动的频率越快,就是次数越多,声音就高,振动的频率低,就是次数少,声音就低。对于人类,男性发出的声音比较厚实,是因为男性的声带宽、厚、长,所以振动引起的振动次数少,频率就低,音高就低;女性的声带一般较窄、薄、短,所以发音引起的震动次数多,频率就高,音高就高。同一个人,发音时声带拉紧,发出的声音就高,声带放松,发出的声音就低。

(三)音强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也叫音势。声音的强弱是由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的,音波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就强,音波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就弱。人类发音时,用的力气大,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力就大,在空气中形成的音波振幅大,声音就强;发音时用的力气小,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力就小,在空气中形成的音波振幅小,声音就弱。在现代汉语里,音强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东西”,当后面“西”的发音是轻声时,其词汇意义是泛指物品的意思,如“这东西不好吃”。当后面的“西”发音是高平调时,其词汇意义就是指方向和方位。这两个“西”的不同意义就是靠音强来区分的。

(四)音长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声音的长短是由音波在空气中持续时间的久暂决定。在现代汉语里,音长发挥的作用不太明显。但在人们说话的语流中,音长的作用还是有的。如“你快去!”和“你——快去!”后一句“你”拖长音,就有了强调和非你莫属的画外意义。

声音这四个属性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种有差别的声音。对现代汉语来说,四个属性区分声音的作用是有轻重的。音色的作用最大,音高次之,音强更次之,音长区分意义只是偶尔使用。音高和音强也是有区别的。音高是指震动的次数,振动时次数越多,声音就高,次数越少,声音就低。音强是指声音大小,即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音越强。

从物理属性上说,所谓声音好听,主要表现在,人的声带发音体厚薄均匀、长短合适,口腔和鼻腔构成的共鸣器形状规则。发音时,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位置准确,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音质纯正,没有杂音,共鸣器发出的声音符合性别特点,不刺耳。吐字时,呼吸时发出的冲击力合适,调节口腔器官匀速,吐字清晰,语速适当,声调到位,音高和音强适宜,没有不良的发音习惯,这时发出的声音,让人听起来感到悦耳舒服。如男性的声带要厚、宽、长一些,这样发出的声音,振动次数少、发音就有浑厚感,声音带有后劲,就有磁性,其声音符合男人的稳重和成熟;而女性的声带就要稍微薄、窄、短一些,符合女性的发音特征,但也要有稳重和大方的感觉。但女性的声带过分细、窄,会让声音变得过尖过细,也不好听。根据人们的听觉习惯,符合人们听觉习惯的声音就好听,不符合人们听觉习惯的声音就不好听。

二 声音的社会属性

人们习惯于把某些声音和某种行为、某种习性、某种场合联系起来,从而具有声音的附属意义。所谓声音的附属意义是人们通过听声音所进行的联想和判断。这些联想和判断就是人的物理声音所派生出来的声音的社会属性。

从声音的附属意义来说,根据人们由声音而派生出的色彩,可以区分出声音不同的风格。人们会把一些事情和一些声音联想起来,一些声音容易让人产生某种联想,不同的声音能引起人们不一样的联想,能让人得出不一样的判断,从而声音就有了风格。不同的人对声音具有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风格,甲听起来很舒服、悦耳,乙感觉可能就不舒服、不悦耳。

从声音的社会属性方面说,好听的声音就是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引出人对说话者好感。说话的礼仪和艺术,就是注意运用好声音的附属意义,让声音的附属意义表达出最好的效果。

正因为声音有社会属性,所以就会有好恶的区别,就有了品位的高低。悦耳的声音,柔美的音质,清晰地吐字,恰当地运用语气,选用文雅的词语,表达出的是一个人的生活品位,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水平,可以展示出人良好的精神风貌,给人以美感。而一个人如果声音尖细,吐字不清晰,或用词粗俗,方音很重,那人从声音联想出的具有负面色彩的社会属性就多,对说话者的感觉就不好,对说话者的评价就不高。

第二节 人们说话的五个境界

既然口语交际有质量高低和风格之分,那人们的说话就有不同的境界,口语交际就有了高低的划分。这里我们把人们的说话分为五种境界。

一 根本说不清楚话

在语言现实中,有些人说话就是让人听着费力,费了好大的劲,连说带比划,才能让人弄明白意思,这表现在很多方面。表达不清楚,不但影响交流,也影响表达效果和人们的感觉。人们的发音质量形形色色,但人们要有一个最起码的发声标准,那就是要让别人听清楚。如果一个人说话让人都听不清,那这个人的交际能力一定很有限。

人说话口齿不清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声音本身有杂质

有些人由于口腔和鼻腔的共鸣器的形状或声带厚薄不匀,从而产生声音杂质。这些人或咬音不准,或发声共鸣不大,或根本发不出民族习惯的声音,导致声音如“破锣”,有“劈腔”,声音刺耳,听不清楚或听起来不舒服。这是先天的。

(二)说话习惯不好

如有的人说话声音前高后低,一句话的前一半声音人们尚能听到,到后来声音越来越低,后半句话人们就听不清了;还有一些人说话断句不好,在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让人不知所云;还有些人韵母和声母发音不到位,让人听起来怪怪的;还有一些人,四声掌握不好等。这些人是小时候没有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后天又没有去有意识地改正,从而造成不好的说话方式。

(三)方言问题

方言和普通话的发音方法和发音方式是不一样的,我国90%左右的人说话都带有方音特质。有些方言的语流速度是比较快的,如吴方言区的人们说话的语流速度就比较快。所以有些人尽管在说普通话,但方言音的特点比较明显,说者说话慢的时候,还可以听清,说得一快就听不清了。还有一些方言,发音就是咬字不清,如老北京的方言,发音时就是咬字不清,儿化过多,舌头过大,让人听不清楚。还有一些方言,“n”、“l”不分,“f”、“h”不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不分,造成别人听不清楚。

例如下面两段话,就没有多少人看得懂,如果用方言读出来,估计也不会有几个人听得懂。例如:

俩猴得该付上坐得,大猴得一家伙掉溜地啊上啦,大猴得佛:我类乖乖,你翁我弄啥来?叫我非类疼雷跟啥昂,叫我类轰挂咤得都弄阿脏了。扇你个小计得,小猴得佛;你缩我雷冰糕弄啥来,越是我类少,你还缩我类!大猴得佛:你跌啦个啥哎,你睛给我能啦,夜儿个黑喽列类你皮得气你都忘啦啊?烦了我再呼你一瓜啦得!小猴得佛:你不给人家论理,俺不搭理你管啦吧?大猴得佛:再欺负我,我白制死你,小猴得佛:熊样得,恼喽我长洋车的怼死你……

两个大学生,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湖南人,一天,四川人和湖南人一起散步。四川人问:四介桑最简裤的是洒子四琴喽?湖南人答道:桑阔(上课)。四川人:莫有比择更简裤的喽?湖南人低一下头,又凝视远方说:田田桑阔。四川人又问:友莫友比田田桑阔简裤的四琴喽?湖南人把眼睛一瞥,狠狠踩踩脚下的地,无可奈何的大声说:“奇摸烤死!”(期末考试)

(四)口齿变形

一些人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口齿出现变形,造成咬字不准,让人听不清。例如,一些歪嘴的人,由于口腔变形,发音就会不到位,吐字就不清晰,以至于让人听起来费劲。

二 话说比较清楚

处于这种境界的人,说者的发声是最自然的状态,符合大众听觉习惯,没有明显的毛病。说话者口齿清楚,在一定的距离内让人能清晰地听到说者表达的内容。但声音听起来平平,比较大众化,没有特点,也没有吸引力。这种境界的声音谈不上有艺术性。我国大多数人的说话都处于这种境界。

三 说话听起来舒服

处于这种境界的人,说话人发音让人听着舒服。这类声音,由于口鼻腔的共鸣器构造较好,声音符合性格和性别特点,发音没有杂音,吐字清晰,声音纯正,让人听起来舒服、悦耳。声音传出的附属意义多是正面的。这类声音尽管没有进行过有意识的声音训练,发声还是以自然为基础,但说者自己后天注意发音练习,注意纠正自己的发音习惯,发音没有毛病,发音到位,发音方法和发音方式正确,所以声音听起来就舒服多了,具有一定的磁性。我们日常生活中听起来比较悦耳的声音多属于这一境界。

四 说话有自己特色和感染力

说话要有自己的魅力。这个境界的声音音质条件较好,又经过科学的声音练习,咬字清晰,吐音正确,运气得当,声音具有相当的磁性,声音能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能把声音和自己的气质、风度、品位、知识、长相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可以感染人。一般来说,电台播音员、电视台的主持人多处于这种境界。但这种境界还缺乏较多的艺术魅力,缺乏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根基。

五 把说话当成艺术

把说话说成艺术。处于这个境界的就是语言工作者和语言大师了。如相声演员、电影和电视剧演员尤其是配音演员等。演员不但要用形体表演,同样还要用声音去塑造形象。好演员不仅形体表演好,其声音表达也很好。人们仅仅通过声音,就可以得到艺术享受。这类境界的声音,运用声音自如,声音穿透力好,感染力强。能模仿不同性别的人物说话,能运用声音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感染人、感化人,把声音提升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现实社会中,部分人还没有达到第一个境界。一些大学生甚至一些教师,其口语表达也成问题。尤其是一些方言浓厚的人,出了方言区,就难以和人交流。

第三节 影响口语交际的因素

口语交际是一种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人际交往,所说的话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直接结果,有些人不会说话,或不敢说话,这只是表面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这是人的心理活动有了障碍。在影响人们口语交际的诸因素中,心理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语言交际的心理障碍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其主观、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主观、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印象、环境、情感及个性等方面。

一 印象因素

人与人交往,总会形成一定的印象,总会得到一种看法,如某人不错、某人比较能干、某人心眼太多等,这就是印象。人们在语言交往中的印象是对等的。在你对别人形成印象时,别人也会对你形成印象。印象有时是不对称的,你对某人的印象好,而某人对你的印象也许不好。或者你对某人的印象不好,而某人对你的印象好,这时的印象就是不对称的。你对某人的印象好,某人对你的印象也好,这时双方的印象是对称的。

由于人的生活经历、个人气质、处世态度、文化层次、民族心理及性格的不同,对同样的表现,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印象。如某人喜欢说话,善于言谈,甲对他的印象可能是健谈善言,而有好感;乙对他的印象可能是耍贫嘴,顿生反感。对某人不善言谈,给甲的印象可能是忠厚老实,给乙的印象就可能是笨得像“榆木疙瘩”。

语言交往中,印象是很重要的,如果印象好,相互间言谈就会主动些,话语就会多些。心理学显示,在同印象较好的人接触时,其心理状态就会兴奋些,其交际的距离就会近些。反之,如果对某人的印象不好,同他进行交往时,无形中就形成一种心理障碍,带有成见,产生心理抵触,这时话就会说得少些,言谈就被动些,甚至根本就不想与之谈话,从而影响到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

在人际语言交往中,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最大。所谓第一印象,是指在语言交际时给对方留下的最初印象,它包括容貌、服饰、言谈举止等。第一印象往往是以后交际的基础。第一印象留得好,人们就会有再见面的愿望,这就给以后的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见恨晚”、“一见钟情”、“一见如故”等都是第一印象良好的写照。第一印象不好,彼此都对对方不感兴趣,心理上甚至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恶感,这就给今后的交往造成一些阴影,甚至会中断交往。

由于第一印象是人们的感性认识,它只是观察到人们的表面现象,如外表风度、谈吐等,还不能深入认识到其人的本质,所以往往有认识偏颇的可能。心理学把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称为“首因效应”。这种首因效应,可以帮助人们积极参加交往,又可以给人以误解,延宕阻隔人们的交往。人是复杂的,有些人有美好的外表,绅士的风度,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但骨子里可能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小人。有些人长相一般,言语木讷,实际上可能是心灵手巧的人。对这些人,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不正确的印象,人们经过进一步的交往和长时间的观察,从本质上了解了某一个人,才会慢慢抵消首因效应,从而得到正确的印象,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由于较长时间的交往后所得到的最新和最后的印象,所以“近因效应”一旦形成,就会最终决定人们是否交往,决定人们交际的方式和距离。例如:

小王是个快乐阳光的北方男孩,帅气大放,小李是一个江南姑娘,活泼可爱。两人分别来自不同大学的相同专业,年龄相近。半年前一同进入一所中学任教,分在同一个教研室,又在同一个办公室,尽管办公桌有点远,但天天总会见面的,又住同宿舍楼的同一层。但小王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感觉小李和自己总有点远,始终和自己保持着距离,敬而远之。小李是一个活泼的姑娘,对别人总是有说有笑的,尤其是她那带有吴侬软语的普通话,让小王很着迷,但小李对小王总是一本正经,除了谈工作就没有更多的话语了。小王对小李的印象很好,总想去接近小李,但每每都不成功。小王很长时间很纳闷,不知道自己怎么着得罪小李了。很长时间以后,一次春节单位团拜会以后,夜晚,小王和小李一起回到宿舍,小王鼓起勇气问起小李,这是怎么回事情,小李才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在入校考试的那次笔试考场上,小王来得有点晚,比较着急,身体碰倒了别人考试的桌子,文具掉了一地,当时小王没有回身,也没有道歉,尽管对方也没有说什么,但小李在旁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认为小王不懂礼貌,连一句道歉的话语都没有,对小王的印象很不好,所以一起工作了好长时间也不太喜欢小王。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小王为那次事情感到了后悔,开始改变自己,处处事事学习礼貌,学会帮助别人,并正式开始追求小李,慢慢地小李改变了对小王的印象,两人最终成了恋人。

小李和小王的交往,是很典型的心理印象转换过程。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相互有联系的,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第一印象很重要,最后的或最近的印象也很重要。一般地说,在与陌生人的交际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在与熟人的交际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懂得了这些道理,在语言交际中,就要注意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同时要善于利用第一印象,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

二 环境因素

人都是在一定的场合下说话的,不同的场合,人们的心理状态、心理准备就不一样,人们的思维进程就不会一样,所以说出的话肯定也不会一样,语言学把人们说话的场合叫做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语言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语言环境包括说话时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等。狭义的语言环境主要指说话时的场合。如果说印象因素是从时间上揭示了语言交际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那么,环境因素则是从空间上揭示了语言交际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心理状态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地说,良好的社会环境对语言交际有着积极的协调作用,而恶劣的社会环境会加深人们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语言交际。社会环境也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指整个社会大气候,包括社会的政治环境、民族的文化、民族的风俗、民族的历史、民族的习惯及道德风尚,等等。微观的社会环境仅指说话者所处的场合及气氛,等等。

宏观社会环境对语言交际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宽松的政治气氛,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群体间亲密融洽的气氛,有利于语言交际心理障碍的消除。

例如,在一个团结互助、同志之间关系融洽的单位里,人们说话就比较随意、自然,人与人之间就容易相处。这是一种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反之,在政治气候严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就会小心翼翼,人们说话就必须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言,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无形中就给人们的语言交际造成了心理障碍。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多少人被打成“反革命分子”或“坏分子”,不都是因为说话的原因吗?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人们怎么敢随意说话,又怎么敢说真话?除了唱高调,说空话,别无其他。人们的心理都互相封闭,形成了畸形社会环境中的畸形人。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段时间,人们出门,无论说什么话,只要一开口,就必须先说一句毛泽东语录,然后再说要办的事。以下是供销社里一中学生与售货员的对话,堪称经典。

中学生:“关心群众生活——给我拿支钢笔。”

售货员:“为人民服务——你要哪一种?”

中学生:“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多拿几支让我挑挑。”

售货员:“反对自由主义——不让挑,买哪只就拿哪支。”

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你就多拿几支让我挑挑吧!”

售货员:“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说不能挑就是不能挑。”

中学生:“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为啥不让挑。”

售货员:“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为啥,不让挑就是不让挑。”

中学生:“注意工作方法——有这样卖东西的吗?”

售货员:“一切权利归农会——爱买不买。”

中学生:“打到土豪劣绅——你这是什么工作态度!”

售货员:“友谊,还是侵略——咋着,你想打架?”

中学生:“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你以为我怕你?”

旁人见两人的战争一触即发,就急忙上前调解:“要团结不要分裂——你们有话好好说。”

中学生:“将革命进行到底——我看还能咋着。”

售货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还能咋着。”

中学生:“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当个售货员有啥了不起?”

看他俩谁也不肯停止舌战,旁人便劝中学生一走了之:“敌进我退——你先走吧,明天再来买。”

中学生听了,就顺势下了台阶,转身而去,他边走边说:“别了,司徒雷登——哼!”

售货员如得胜的将军立即回敬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呸!”

这是从网上随手摘录的一段笑话,流传甚广。

现在5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上面对话内容虽有点文学化,但在“文化大革命”的火热时代,人们对领袖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言必称语录曾经风行了近十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作者本人虽然刚上小学,蜗居北方的一个小城,但也真实有过几天上述买东西时开口必背语录的情况。这就是畸形环境下导致的人们的畸形心理和畸形话语。

当然,某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使人与人互相接近,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例如,当双方同样处于威胁的社会环境时,为了共同对付这种环境的威胁,双方原有的矛盾会淡化,互相接近,消除心理隔阂,双方会主动地去商量对策。

微观环境对语言交际的心理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微观环境和人的语言交际息息相关,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一种微观的环境中。不同的微观环境,人们交际时的效果肯定不同。例如:

有人在家里同家人说话时,就比较流利、自然,而在陌生的环境里,就无所适从。有些人站在讲台下侃侃而谈,一旦上了讲台,站在众人面前,就不知该说什么了。这种环境,由于说话人感到陌生,本能地产生了心理障碍,思维进程一下子被阻断,形成了不敢说或不会说、甚至连想好的话也会忘掉的局面。微观环境对人的语言交际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

自然环境对语言交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有助于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例如:

例如,青年男女在恋爱时,总喜欢选择在花前月下,人们跳舞时总喜欢把舞厅布置得彩灯熠熠,这是因为良好的环境能调整人们的心理,刺激人们的精神兴奋,能使人们感到无压迫感,从而减少心理障碍,顺利进行交际。当然,自然环境不理想时,人们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交际。例如,一对年轻人正在谈情说爱,突然来了一群人,在其旁边大声吵闹,这种气氛,肯定会给那对青年男女带来心理障碍,使本来想说的话也不再说了。

自然环境会造成人的一些语言交际习惯。比如说,中国地大物博,空间场合一般比较大,所以国人总喜欢大声说话,尽管有些场合不适宜大声说话,国人的声音也总是小不下来。所以外国人对国人的印象就是喜欢大声说话。自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还表现在方言上。方言是全民共同语在不同区域的反应,是自然的区域原因形成的。不同自然环境长大的人,一定说的是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方言,本身就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例如北京方言抑扬顿挫、高低升降分明,听起来很舒服,音调最美;东北话说话开口度最大,大嗓门,有阳刚之气;吴方言开口度较小,齐齿呼和嘬口呼发音较多,说起来软绵绵的,所以吴方言女人说起来就好听得多,上海男人说话就显得阳刚之气欠缺;粤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是保留古语最多的方言,这三类方言元音比北京话多,音调调类也多,入声也多,音质复杂,北方人听起来就特别费劲。

三 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心理动力。情感包括感情和情绪两个方面。

对于感情对语言交际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们曾用定式理论加以说明。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定式。所谓心理定式,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人们语言交际中的心理定式表现为正负两种形式,正的定式表现为对他人的好感,负的定式表现为对他人的厌恶。当语言交际的双方处于正的定式时,其语言交际的信息流就会大些,交际频率就会高些,交流的速度就会快些,当语言交际的双方处于负的定式时,交际的双方感情相悖,互不信任,其交流的信息量就会小些,交际的频率就会低些,交流的速度就会慢些。

正的定式表现为交际双方的友好与喜爱,促成正的定式形成的因素则有外表的美貌,人的品格、性格、智能、爱好的相似性及相互间的合作等。负的定式常常表现为交际双方的戒备和互不信任感。在语言交际实践中,交际的双方产生了感情共鸣,引起好感,互相友爱,其交际的方式就比较随便、自然,其交际的话题就会广些,交际的距离就比较近。反之,如果双方心理上有隔阂,心里互相封闭,形成负的定式时,其交际的方式就比较单一机械,很少进行接触。出于无奈必须要交际时,双方也是小心翼翼,尽量选择中性词语,不露出任何情感,以免刺激对方。

应该说明,正负定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外界的影响,其正负定式有时会在一夜之间转换。在语言交际中要尽量减少外界影响,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

情绪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情绪是指人们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临时性的心理状态。由于外界的某种刺激,人们正常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出现了高兴、气愤、心情舒畅、心烦意乱、心情激动等现象。情绪激动的心理状态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复杂的。有些人情绪激动时,往往由善于说话变得不会说话,如“气的说不出话”、“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等,都是对这种现象的形象描写。有些人情绪激动时,则由不善言谈变得口齿伶俐,一下子能说会道起来。例如,当一个小伙子在自己暗暗爱慕的姑娘面前,为了让姑娘注意自己,小伙子往往会一反常态,言语甚多。而有些小伙子,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往往会很紧张,表现为不知所措,笨嘴拙舌。

由情绪造成的心理波动是临时的、不稳定的,处于情绪激动时的人往往会违背常规,说出一些过激的言语,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所以,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当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时,要尽量少说话,避免处理重要的事务。同时,要适当地控制情绪,不要让情绪影响自己的语言交际。

四 个性因素

语言交际是个体之间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所以,双方的个性因素对语言交际就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甚至印象因素、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等也都是通过个性因素来影响语言交际的。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个性的人对同一现象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个性因素导致人际吸引,有利于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有些个性因素则阻碍人际吸引,不利于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的内容。个性倾向性主要是由人的态度、价值心理和兴趣等内容构成,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由气质、性格等要素构成。

态度是指对人或事的看法及其在言行中的表现。价值心理是指人们对作用于他们的客观事物或对于其所参与的活动的价值所进行的心理评估。作为个性倾向性,态度和价值心理一旦形成,便对人的行为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态度和价值心理的指导调节作用表现在:交际双方的态度和价值心理相悖,会使双方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方式等有所不同。对对方的情感和行为方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影响到双方语言信息的交流。态度和价值心理相似的双方,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基本相同,行为方式也大体相似,交际中其“共同语言”就会多些,语言交际就很少形成障碍。在相似性因素中,年龄、职业、社会阅历、身份等的相似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所产生的好感和积极的态度。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倾向,可以把人的行为导向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中,共同的兴趣是语言交际的纽带,可以把人们联系起来,沟通理解,产生共鸣。在语言实践中,初次相识的交际双方一旦了解对方是同行,往往都是从共同的兴趣谈起,唤起对方的话题,引起好感。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每个人的神经类型会赋予每个人异于他人的精神面貌,在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的表现上会显示出各种不同的状态。这些不同的状态就形成了人的不同的气质和性格。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对语言交际有着明显的影响。心理学把气质大致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一般地说,外向型性格的人心胸比较宽广,为人比较热情,多善于言谈,坦诚大方,但使用词语往往不太严谨,不太注意小节。内向型性格的人待人处事比较谨慎,言语委婉含蓄,多工于心计,一般不善言谈,特别是公共场合,显得比较腼腆、拘谨。例如:

老夏和姜丽是一对夫妻,老夏比姜丽大五岁,老夏在省政府是一个中层干部,性格内向,很少说话,刚毅深沉,深得领导赏识。姜丽很爱老夏,说老夏是她最信得过的老公,最靠得稳的肩膀,无论什么事情,再大的困难,在老夏面前都可以做得牢。姜丽是一个大学教师,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待人热情,单纯可爱,城府不深,朋友很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姜丽请客,而老夏做饭。二人性格差异很大,但夫唱妇随,过得很幸福。在很多情况下,是姜丽撒娇“蛮横”,老夏以大哥的身份“俯首帖耳”。其实姜丽知道,他们家的事情都是老夏说了算,没有老夏,姜丽的幸福好日子一天也过不成。小姐妹问姜丽为什么日子过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没有?姜丽的答案就是因为二者的性格差异很大,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二者的性格相近,要么俩人都是闷葫芦半天都不说话,要么天天嘁嘁喳喳地吵架,那日子才过不好呢。

老夏和姜丽俩人的性格很有代表性。

人的性格又叫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着直接的作用。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天天说话,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语言交际是个体之间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所以,双方的个性因素对语言交际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甚至印象因素、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等也都是通过个性因素来影响语言交际的。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个性的人对同一现象总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个性因素导致人际吸引,有利于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有些个性因素则阻碍人际吸引,不利于语言交际的正常进行。在口语交际中,为了减少心理障碍,顺利完成交际,对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人要采用不同的交际方式。

多血质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反应灵活,行动迅速,办事快;情绪兴奋性高,变化性大,外部表现明显,对人热情友好,善于交际,富有感染力,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性子较急,平时不甘寂寞,但坚持性差,容易出现厌倦和消极情绪;在认识上对新鲜事物敏感,理解较快,心理外向,语言表达力强,但认识不深刻,容易受暗示,意志力较薄弱,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见异思迁,显得轻浮不踏实。和这种性格的人交往相比比较随意,大可不必句句斟酌、囿于小节,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强化意志,促进坚持下去。

胆汁质的特点是:兴奋性很高,脾气暴躁,情绪热烈,态度坦率,个性爽直,易受感染,心境变化剧烈,容易与人发生冲突;意志坚定,办事果断,做事倾向于一干到底;精力旺盛,心理外向,认识问题快,但不够准确;行为冷热不均衡,情绪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一落千丈。这类人自尊心较强,与其交际就要温和亲切,不要闪烁其词。

黏液质的特点是:心绪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的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尚空谈,富于实干精神,不轻易与人发生冲突;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容易转移,认识不敏感,对事物缺乏热情,沉默寡言,不善辞令,心里内向不外露。和这类人打交道就要时时认真,不与其兜圈子,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抑郁质的特点是:稳重深沉,情感体验深刻,善于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细节;容易多心,神经过敏,感情脆弱,性情孤僻、羞怯、腼腆,脾气古怪;认识问题慢,缺乏自信心,有严重的自卑感,心理内向,喜欢沉溺于内心体验中,在困难面前容易优柔寡断。这类人感情细腻,但疑心较重,与其交际时就要多谈些乐观有趣的事,说话就要选择好词语,不要半吞半吐。[1]

上面对语言交际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因素作了简要分析。在现实中,人们还会表现出更多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都是上述性格的亚性格。当然影响语言交际的因素绝不只上述四点。在语言交际中,这些因素又往往是共同起作用的。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寻找出主要因素,以便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完成交际。

第四节 口才的锻炼与培养

锻炼口才就是学习语言交际的能力,就是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口才从不好到好,从不会说话到善于讲话,这要有一个锻炼过程。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讲话的,都有一个长时间的锻炼过程,只是有些人锻炼得多些,学会得早些,而有些人晚些罢了。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只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并坚持下去,那他就能成为一个语言大师。据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小时候就是一个“结巴嘴”,而常受人讥笑,青年时,丘吉尔立志成才,刻苦锻炼自己,他找出大量政治家的优秀文章去背诵,找出文学家的优秀作品去朗读,他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演讲,对着树林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讲话,甚至在人群集中的地方也大声讲话,终于增强了自己心里的承受能力,语言能力大大提高,成了有名的演说家。

一个人,要学会讲话,就要从各个方面去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一 加强个人修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有些人不会说话,不善于说话,或者在人少的时候会说,在众人面前就变得脸红心跳,不知怎样说了。这看来是说话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心理问题。影响语言交际的心理因素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么在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表现在语言交际中的各种障碍形式就有嫉妒、羞怯、自卑等,就会产生有口说不出,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等现象。

嫉妒包括嫉妒的心理和嫉妒的行为两个方面。影响语言正常交际的主要是嫉妒的心理。看到别人侃侃而谈,说话很动听,很得体,自己往往不服气,也想去表现一番,殊不知,正是这种不服气的心理造成了语言的心理障碍。你越想说好话,也越说不成话,越想比别人说的好,反而越不如别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嫉妒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自伤性,在语言实践中,有些人往往已经产生了嫉妒心理,但自己还没有感觉到,结果或自暴自弃,或迁怒他人,不能从根本上找到原因。嫉妒心理是语言交际的一大障碍,不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都大大地限制了人的交际范围,压抑着人的交际热情,阻碍了人的语言行为。

在语言交际中,有的人轻松自如,谈吐自若,应付裕如,有的人却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说话也显得失常。第一次上讲台的新教师或第一次当众演讲的人往往有这种体验,事先准备好的讲话,一到台上就乱了套。在心理学上来说,这就是羞怯的心理。羞怯心理是人们正常的情绪反应,它的产生有生理心理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当人们羞怯时,会产生紧张感,被恐惧情绪所控制,导致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血液循环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由于人的面部皮肤表层毛细血管特别丰富,所以脸红非常明显,同时伴随着大脑神经活动暂时紊乱,记忆发生障碍,思维出现差错等。从总体上说,羞怯不能不说是语言交际的一种障碍。它使人很难与陌生人交谈,使人拘谨而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果长此以往,就会使人产生孤独感,妨碍了人们的正常语言交际。

自我意识障碍起因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高,就形成了自傲的心理,相反,把自己看得太低,则形成自卑的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自我感觉甚差,怀疑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意无意地去贬低自己,做事畏缩,裹足不前,说话则细声细语,毫无自信力。当然,有一些相反的情况,有的自卑者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反倒表现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报复心理,以期在心理上起到一种补偿作用。

自卑心理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但也无外乎生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或叫做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方面。从主观方面讲,某些生理方面的缺陷极易导致自卑感,这种现象不只是人类有,就是动物也会有这种现象。比如一个长的高大强壮的大公鸡,在鸡群面前不论什么时候总是雄赳赳、气昂昂的,表现出一种好斗之气。而一个瘦小的公鸡,尤其是肌体残缺的公鸡,在鸡群面前总是畏畏缩缩、毫无生气,这种情况在争食之时更是如此。再说人类,某些患有残疾、身材矮小、长相丑陋或智能低下的人,最容易产生自卑。从心理气质上讲,抑郁质和黏液质类型的人较容易产生自卑。从客观方面讲,家庭出身微贱、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知识贫乏等都会导致自卑。

猜疑心理是由于人们对于人际关系不正确的价值心理引起的。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都是“性恶论”者。他们认为,所有人都是虚伪的、不可信任的,他们在言行生活中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对人有一种强烈的戒备心理,平日里喜欢捕风捉影,惹是生非,传播小道消息,严重的话则会导致走向极端。

人们要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就必须克服上述的心理障碍。其次,人们要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加强个人修养,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有自知之明,培养自己豁达大度的胸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重别人,也学会尊重自己。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做到得意之时勿自傲,失意之时不自卑,心理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二 锻炼自己的胆量,多做练习

口才是需要磨炼的,好的口才,都是经过有意无意地大量练习才形成的。

锻炼口才,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一个人勤说勤练,他的口才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锻炼口才,首先需要胆量。有些人并不是不会说话,并不是说不好话,而是换个环境就变得笨嘴拙舌、语无伦次了。这不是一个会不会说话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胆量问题,这种情况,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如何锻炼自己的胆量呢?最常用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有意选择人多的地方,有意让自己多说话,强迫自己大声说,大声讲,不怕别人笑话,与人辩论,与人对话,久而久之,自己说话的胆量也就大了。最初,不妨也准备个草稿,按着草稿想着说;往后就拟个提纲,根据提纲去发挥;再往后就可以兴之所至,而“信口开河”了。

人只有敢说,才能说好。最初可以先观察别人谈话,看别人是如何说的,是如何围绕一个中心去开展话题的。揣摩一下别人说话的技巧在哪里?别人的哪些话说得很得体,需要自己学习,哪些话不得体,自己今后需要引以为戒。也可以多参加好友的聚会,去聊天,去神侃。因为在自己好友面前最能放得开,最自然。同时,也可以在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看小说时留心主人公的话语,看里面的主人公是如何说的,不妨模仿一下,并把一些典型的话语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只要放开胆量,有意锻炼,口才会越变越好。

三 纠正乡音,学好普通话

在语言实践中,最好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的标准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说普通话,这是宪法对公民的号召,是在语言交际中提高交际效果的一个手段。一个口才好的人,不一定去说普通话,但一个好口才,再加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会给口才增辉,更会加强实际效果。

和方言相比,普通话有两大优点:一是使用者最多,其流传的地域之广,是其他方言都不可比拟的。人们学会了普通话,就可以走遍全国而任意进行语言交际,很少有别人听不懂之忧。二是普通话悦耳动听,表现力特强。确定普通话为我国的国语,除了政治、地域及社会的原因之外,其中还有普通话的悦耳动听之功。普通话听起来自然、大方,给人以庄重感,毫无轻飘、浮躁之感。普通话的表现力丰富,声音的高低升降错落有致,声调不尖不细,语速不疾不徐,说起来不费力,听起来很舒服,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普通话都能以其独特的表现力而刻画得淋漓尽致。

说普通话不仅有利于语言交际,提高交际效果,从某一个方面说,说普通话还是一个人知识层次的外在表现。我们不能说谁说方言谁就没有知识、没文化,但有知识、有文化,再加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人们对他的印象肯定会深刻得多。学说普通话,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普通话与各地的方言都有很强的对应规律,只要找到规律,大胆练习,很快就可以学会的。

四 学点逻辑知识,理顺说话的顺序

有些人说话总是啰里啰唆,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让听者不知所云,有些人说话胸无全局,想一点说一点,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前言不搭后语,兴之所至,任意发挥。这些人不会说话,或说不好话,其主要原因在于层次不清,主次不分,逻辑混乱。

逻辑知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说话要有顺序,要按照事物的内在顺序进行讲述。如叙述一件事,就要先讲开始,再讲发展,最后讲结果。如果说明一个道理,就要先讲清基本道理、基本观点,讲清来龙去脉,然后再举例说明。如讲一个问题,就要先讲清问题的关键症结,再讲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绝不能头上一句,脚上一句,这样别人听不懂,自己也越讲越糊涂。

学习逻辑知识,对于想学说话和说好话很有必要。逻辑学中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学习了这些逻辑的基本规律,可以保证你说话时不犯逻辑错误。同一律教会你说话时围绕一个中心来进行,说话不枝不蔓,层次分明;矛盾律可以教会你说话时不会自相矛盾,不会出现自己跟自己打架的语言毛病;排中律可以教会你辨明别人的逻辑错误,保证言论的真实性;学会了充足理由律,则可以教会你说话要注意因果联系,不犯“论据不足”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还有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如下定义的方法、划分的方法、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方法,寻找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方法等,学会了这些方法,可以大大帮助我们说好话。

在平日说话中,由于语言环境、说话者的身份、说话内容等的限制,有时我们还需要善意的“破坏”逻辑规则,利用词语具有多种意义的现象,岔开话题,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词义并进行解释,给人另一种全新的意义,或打破尴尬气氛,或制造轻松和谐取得意外效果,赢得交际场所的主动。例如:

20世纪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上面的例子,就恰当地利用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反逻辑规则而行之,对词义进行了完全不同于常人的解释,新的意义的解释不但出乎意外,而且又令人不得不佩服,表现了新中国领导人机智、幽默的另一面,既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又不动声色地给挑衅者以有力回击。周总理的回应方法,在外交场合中,是经常要用到的。

逻辑学是思维的科学,语言则是人们思维的外部表现,懂得了逻辑学,也就等于学会了调整言语次序的方法,就可以驾轻就熟地运用逻辑知识,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我们说话的质量。[2]

[1] 马志强主编:《语言交际艺术》第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2页。

[2] 马志强主编:《语言交际艺术》第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