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
- 邱广军
- 12961字
- 2021-03-28 00:29:11
第三节 近代东北的自立教会
一 东北自立教会产生的背景
20世纪初到30年代,是东北自立教会的创办和发展时期。与当时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东北的自立教会出现稍晚。东北地区自立教会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近代东北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
营口开埠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逐渐侵入东北,伴随着外国势力入侵的加剧,东北人民反帝反侵略的斗争也逐渐尖锐起来。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最初打击的主要对象就是西方教会。在此期间,东北地区的基督教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教会财产损失数以几十万两白银。经过义和团运动的冲击,东北地区的基督教徒由原来的1.9646万人锐减到9000多人,有1万多信徒脱离教会。[159]这些人中,尽管有的教徒受惩罚是因平日仗教欺人,罪有应得,但更多的教徒则是受到了“洋教”的株连。民族斗争排山倒海的力量不仅使传教士们胆战心惊,也使中国信徒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一些信徒在痛定思痛之后,反思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此事外人主持”,“民教两歧”,“各怀猜忌而起事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本国自立”为基础,“免外人之主权”,“设立教会,团结民心”。[160]为此,一些中国信徒希望通过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教会,来寻求教会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传教士来东北布道已有半个多世纪,尽管传教活动困难重重,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传教过程中,中国传道人员已经承担了相当部分的教务活动。据资料统计,到1920年时,东北三省已有受薪的中国职员893人,中外职员比例达到5∶1,其中474人担任布道工作,从事教育工作的有321人,从事医疗工作的有98人。[161]这表明,中国教徒实际上已成为布道活动的主要力量。同时,随着教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徒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在1920年前,东北地区发展教务的六个主要差会建立了278所学校,其中初级小学校223所,高级小学校39所,中学校16所。东北三省教会初级小学共有学生6185人。每100名受餐信徒中平均有小学学生34.5人。[162]除此以外,基督教会还在东北地区建立专门培养传道人的神学院乃至大学,形成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颇为完整的教育体制。这些学校在东北地区培养了大批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有一部分是献身基督教事业的信徒,他们在组织教会活动、传播基督教教义等方面,视野更开阔,经验更丰富。这些宗教人才的成长,为教会的自立和发展做了人才上的准备。
基督教在近代东北地区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遭到当地民众强烈排斥的状况,使得西方差会不得不对自身的传教行为与策略进行反思,如何改变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洋教”形象,使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能够平和地进行。在实践中,他们认识到,发挥中国信徒在教会管理、发展教务方面的作用,是个积极而有效的办法。爱尔兰长老会很早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即使在一个为数不多的基督徒群体内,从一开始差会就鼓励他们选出自己的成员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尽管被选出来的人经常犯错误,有时还滥用职权,但一旦有人可以胜任领导的职位,差会就会鼓励信徒选举他们去担任公职。无论在大会上还是长老会上,当地的长老都要学会申明全部的权利和义务。从他们教会生活一开始,即便是很小的团体里,教会也从来不允许基督徒失去对传教情况、经济和管理状况的清醒认识,要求他们运用最大的能力去尽可能多地处理自己的事务。[163]西方差会对教会管理方面的这些变化,为自立教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条件。在一些自立条件较为成熟的教会,中国信徒逐渐走向前台,差会则退居幕后,东北地区的一些教会也开始了自立进程。
二 近代东北地区的自立教会
东北地区的自立教会主要包括本地信徒自主建立的教会和传入东北的内地自立教会。
(一)东北本土的自立教会
义和团运动以后,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蒙受了巨大的屈辱。社会上对基督教的看法很负面,视基督教为“洋教”,称外国传教士为“洋鬼子”,称中国的传教人为“二洋鬼子”。[164]一些爱国的基督徒受到很大刺激,不少原属外国差会系统的教会纷纷宣布自立。但由于东北地区各地教会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属教派情况各不相同,自立教会在处理与原差会的关系上也是不同的。一部分教会停止了与差会的联系,完全脱离差会而自立。而另一些自立教会虽然也在组织上宣布脱离差会,但与原来所属的差会仍保持着较好的联系或从属关系。
爱尔兰长老会和苏格兰长老会是最早在东北地区发展教务的基督教差会,自立教会的萌芽也首先在这里发生。1907年,海城教会请王主恩为本堂牧师,主持会务,维持学校。[165]此为东北地区教会自立尝试的较早记载。其后,1909年,辽阳教会封立王瀚忱为中堂会牧师,牧师薪金待遇由本地教会负责。辽阳教会也由此迈出自立的步伐。[166]两长老会其他教区内的一些教会也纷纷聘请本地牧师,尝试自办教会。新民教区于1912年聘请张振成准试为全区干事,办理一切事宜,为养成教会自立计,教区内请立5位牧师,即新民教会聘赵子岗为牧师,大民屯教会聘王象辰为牧师,新立屯教会聘范子爱为牧师,卢家屯教会聘姜宗乐为牧师,彰武县教会聘杨志明为牧师。同时,教区内各堂会还纷纷封立长老,组织董事会,管理教务。1910年,沈阳东关教会聘请高启隆为本堂牧师,西关教会聘请王惠清为牧师,教会大有进步。[167]
与爱尔兰、苏格兰两长老会所属教会的自立活动相比,东北地区其他系统的基督教会自立活动相对要晚一些。哈尔滨浸信会在北伐革命高潮的影响下,于1927年改组为哈尔滨道外中华基督教会,“一切教务自理。西方退居客位,辅助传道”。[168]哈尔滨监理会也于1927年走上自立之路。
在东北自立教会发展过程中,有些教会的自立行动受到外国传教士的阻挠,为了实现教会的彻底自立,摆脱控制,这些教会便毅然断绝了与差会的联系,完全脱离差会而自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尔滨信义会的自立活动。
哈尔滨信义会由丹麦信义会(即丹麦路德会)所建,1911年,该会牧师马德良来到黑龙江,建立了绥化教区。次年,马德良来到哈尔滨,开设福音堂。[169]1914年2月,武百祥在哈尔滨加入马德良所办的基督教夜校学习英文、俄文和圣经。同年10月,他和赵禅唐一起,由马德良牧师施洗,正式加入哈尔滨信义会。此时,整个教会的实际权力由西方差会把持。因武百祥、赵禅唐是哈尔滨市工商界知名人士,所以被选为教会督会成员。领洗入教后,武百祥和赵禅唐献地给教会,要建一座教堂,但被差会牧师马德良占用改建为牧师住宅,武百祥为此与马德良发生争执,但在差会支持下,马德良的提议被督会通过,武百祥只好认可。后又因新建西门脸教堂产权问题双方再次发生争执,武百祥接连受骗,决心要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教会。此时,正值“五四”运动后,中国南方各地教会的自立运动不断发生,在此鼓舞下,武百祥决心脱离丹麦传教士控制下的教会。1926年,武百祥等信徒组织了“哈尔滨中华基督教会促成会”。为解决教牧人员的来源问题,设立“储才委员会”,资助青年去神学院学习。1927 年7月3日,武百祥等信徒建立了“哈尔滨西门脸中华基督教会”,立志要“自立、自养、自传”,武百祥担任执事长,李毓麟担任牧师。在教会聘请中国牧师时,马德良极力主张请求中会“照例资助”华牧薪金2/3,但哈尔滨市爱国信徒自始至终坚决拒绝这项建议,彻底贯彻自养精神,使差会企图以此左右教会的打算落空了。[170]哈尔滨自立会的建立产生了很大影响,呼兰、北安、克东、齐齐哈尔等地教会纷纷效仿。哈尔滨市内其他宗派也有震动,道里卫斯里教会于同年改变名称为“道里中华基督教会”,宣称今后教会经济完全由华人自理;道外十三道街浸信会则于1930年完全脱离美差会,成立“自立浸信会”。[171]1931年后,又联合上号、绥化、新甸、高力帽子、兴隆镇等处自立会共同组成“北满基督教联合会自立会”。[172]
除此以外,在东北其他地区也有一些教会完全自立,脱离外国差会控制。1930年,铁岭法库县教徒为摆脱倪德斐控制的教会,酝酿成立自主教会,得到长老会崇德中学校长廖国恩、纯贞女校校长刘遇真等人的支持。[173]经筹备,传教士王育灵、执事商品一等人带领部分信徒于1931年脱离了法库基督教长老会,在西街自行成立了法库基督教自立会,按立华北神学院本科毕业生王育灵为牧师。[174]
加拿大长老会建立的四平教会,为了摆脱外国差会的控制,于1930年建立了长老、执事管理教会的制度,经信徒商议,聘请王源德为教会牧师,选出永生医院院长张子寿为长老,杨玉春、王恒春、王同德等人为执事,分别管理教会的各项事务。自此,一个独立自主的基督教会在四平道东二马路产生了。[175]1921年4月,边玉成在吉林市领导成立了朝鲜基督教会,主要在吉林市周边一带朝鲜族中发展教徒。[176]
(二)传入东北的内地自立教会
当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深入开展的时期,在基督教内又出现了一批土生土长的教派。这些教派的主要创立者都是中国信徒,在信仰上,他们往往既吸收国外某些新兴教派的信仰,还把基督教思想同中国民间信仰相结合,或以“医病赶鬼”、“神迹奇事”来吸引信徒,或强调“出世”,追求个人“属灵”,传教的重点在中国的农村及中下层劳动人民。其典型代表为真耶稣教会、基督徒聚会处、耶稣家庭三个教派。[177]在1931年之前,传入中国东北地区的是真耶稣教会。
真耶稣教会原名“真耶稣教会更正万国教”。1917年由魏恩波创立。魏恩波,1877年出生于河北保定。1904年,在北京磁器口伦敦会礼拜堂受洗入教,旋即加入北京基督教自立会,后又被自立会开除。1915年,他遇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教士施列民,接受了安息日会的信仰。次年因久病不愈,在使徒信心会又受了浸礼,并在自己开设的绸布庄内设立家庭聚会。1917年4月3日,魏恩波在北京郊区黄村禁食39天,自称耶稣向他显圣,他按听到的声音,去永定门外大红门河中,面向下再次受了浸礼,此后即改名魏保罗。[178]同年5月1日,魏保罗宣称自己见到“异象”,得到“神召”,“大有更正能力”,开始宣传真耶稣教义。同年9月,魏保罗著《更正教辩论书三十六条》,后步行至天津传教,是年冬,始确定“真耶稣教会”名称。[179]1918年2月,真耶稣教会在北京成立总会,魏保罗自任总监督,由华裔美国人劳整光任副总监督。1919年,出版《万国更正教报》,免费散发。同年魏保罗因肺病去世,由其子魏以撒继承。
真耶稣教会吸收了安息日会、使徒信心会、神召会等教派的某些教义教规,又创立了许多自己的教义教规。教会中取消牧师称呼,设长者、执事等。真耶稣教会注意在农民和城市贫民中发展信徒,发展很快,创立不到10年,几乎传遍全国,其信徒绝大多数分布在贫困地区和农村。[180]
1924年春,魏以撒、王彼得、牛子音等以“医病赶鬼”为手段,首先在双城创立真耶稣教会双城分会。[181]同年秋,经王彼得等人传入哈尔滨。1925年7月,在梁金中、裴相臣等人的支持下,在道外北八道街租用民房建立哈尔滨市真耶稣教会。[182]1925年5月,魏以撒等人在吉林延吉县城设堂立会。1931年5月,又于安图明月沟村成立教会。[183]
三 近代东北自立教会的特点
从总体上来看,完全独立、脱离外国差会控制的自立教会势力薄弱。和外国差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基督教会相比,无论是教会影响,还是教会发展规模,这些自立会都无法与外国差会控制下的基督教会相抗衡。东北地区影响最大的哈尔滨西门脸自立会,到1938年时,接受其领导或支持自立的教会只有38处,主要分布于呼兰、绥化、海伦、通北、北安、克山、克东、泰安,嫩江、讷河、黑河、龙江、孙吴、宾县、拜泉、逊河、德都、勃利等地。[184]影响范围仅仅限于黑龙江地区,这和外国差会所属教会遍布东北三省的规模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和外国差会保持联系的自立教会,并没有完全消除差会的影响,有些教会仍然要受外国差会的操纵。这些教会在自立方面的主要表现是聘请中国牧师主持教会事务,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基督教会迅速发展与西方差会人手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信徒在自身力量壮大以后,要求更多地参与教会事务的愿望。但由于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尝试自立的教会尚难达到完全自给。辽阳教会自立后,所属差会仍支持没封立牧师的传道人的薪金,差会牧师继续管理教区工作。[185]哈尔滨监理会自立后,教师俸金仍由布道部负担。[186]阿城教区的双城堂会,1915年以后相继立尚魁英、李继华等为牧师,脱离阿城自立。但数年后劳但理回任阿城,“双城教会念旧,仍回复如初”。[187]其他一些自立教会也多有类似情况。正是由于教务发展的经费仍需外国差会的支持才能维持,所以这些教会只能在自治、自传方面进行一些努力,况且主持这些自立教会的牧师都是由差会培养出来的,这种特殊的关系也使得教会自立后仍与原来所属差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近代东北地区的自立教会,只是中国教徒要摆脱外国差会控制,寻求自立发展的一个尝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受时代局限和中国教会自身条件的限制,自立教会并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西方差会控制下的教会仍然是东北地区基督教会发展的强势群体。但是,由教会自立而激发出来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主意识,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爱国爱教的教会领袖,都成为中国基督教宝贵的思想财富和人才资源,一直未被埋没,乃至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三自”爱国运动的基础和前提。
[1]王国平:《不能以马礼逊来华作为基督新教来华标志》,《光明日报》2004年5月11日第B3版。
[2][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04页。
[3]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4]李传斌:《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与近代中国社会(1835—1937)》,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1年,第20页。
[5]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43页。
[6]王桧林、朱汉国主编:《中国报刊辞典(1815—1949)》,书海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7]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3页。
[8]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4页。
[9]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265页。
[10]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2页。
[1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12]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7页。
[13]同上书,第147页。
[14]王继武:《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15]谢扶雅:《基督教纲要》,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118页。
[16]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8页。
[17]王树楠等:《奉天通志》卷162,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1983年影印本,第3775页下栏。
[18]同上书,第3776页上栏。
[19]王魁喜等:《近代东北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页。
[20]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营口市志》第1卷,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21]王树楠等:《奉天通志》卷162,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1983年影印本,第3775页上栏。
[22]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85页。
[2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24]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25]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营口市志》第1卷,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26]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4页。
[27]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1页。
[28]《清实录》卷224,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36册,第345页上栏。
[29]同上书,第346页下栏。
[30]《清实录》卷225,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36册,第363页上栏。
[31]《清实录》卷226,第378页下栏。
[32]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
[3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34]《清实录》卷218,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36册,第245页上栏。
[35]《清实录》卷219,第257页下栏。
[36]《清实录》卷224,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36册,第347页下栏。
[37]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85页。
[38]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39]同上。
[40]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41]同上书,第53—54页。
[42][英]贾立言:《基督教史纲》,冯雪冰译,上海广学会1928年版,第421页。
[4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5页。
[44]D.MacGillivray,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Shanghai:Printed at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1907,p.206.
[45][日]芝田研三:《满洲宗教志》,满铁社员会1940年版,第269—270页。
[46]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47]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48]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东北阿城汉文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0页。
[49]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7页。
[50][日]卫藤利夫:《满洲夜话》,吐风书房1940年版,第94—95页。
[51]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69页。
[52]D.MacGillivray,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Shanghai:Printed at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1907,p.207.
[53][日]芝田研三:《满洲宗教志》,满铁社员会1940年版,第270页。
[54]《基督教词典》编写组:《基督教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36—437页。
[55]卓新平主编:《基督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56]柯向荣、张崇德:《大英圣书公会》,载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3期,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委104页。
[57]郭卫东主编:《近代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综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58]柯向荣、张崇德:《大英圣书公会》,载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3期,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委105页。
[59]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186—187页。
[60]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蒙全书》第1卷,满蒙文化协会1922年版,第971页。
[61]孙鹏翕、谷耀祖:《沈阳市基督教沿革》,载政协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沈阳文史资料》第4辑,1983年版,第226页。
[62]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63]D.MacGillivray,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Shanghai:Printed at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1907,p.223.
[64]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锦州市志•综合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525页。
[65]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81—82、89页。
[66]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67]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蒙全书》第1卷,满蒙文化协会1922年版,第939页。
[68]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85页。
[69]D.MacGillivray,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Shanghai:Printed at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1907,p.207.
[70][英]杜格尔德•克里斯蒂:《奉天三十年(1883—1913)——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的经历与回忆》,张士尊等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71]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76页。
[72][英]伊泽•英格利斯:《东北西医的传播者——杜格尔德•克里斯蒂》,张士尊译,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73]庄振声:《关东大会》,载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编印《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二届常会纪念册》,1930年版,第207页。
[74]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69页。
[75][日]芝田研三:《满洲宗教志》,满铁社员会1940年版,第264页。
[76]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77]王德良:《大连基督教》,载政协大连市西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西岗文史资料》第2辑,1990年版,第66页。
[78]D.MacGillivray,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Shanghai:Printed at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1907,p.526.
[79]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182页。
[80]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81]绥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绥中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8页。
[82]《宁远州知州赵臣翼给增祺的禀文》,载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4页。
[83]庄振声:《关东大会》,载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编印《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二届常会纪念册》,1930年版,第207页。
[84]庄振声:《关东东北部长老会》,载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3期,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续21页。
[85]柳兆卿:《基督教传入辽阳》,载辽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辽阳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版,第125页。
[86]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87]柳兆卿:《基督教传入辽阳》,载辽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辽阳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版,第125页。
[88]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一九二〇)》中卷,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10页。
[89]庄振声:《关东大会》,载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编印《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二届常会纪念册》,1930年版,第207页。
[90]阎兴纪:《路德会》,载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3期,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64页。
[91]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6—77页。
[92]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26页。
[93]柳兆卿:《基督教传入辽阳》,载辽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辽阳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版,第125页。
[94]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5页。
[95]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96]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145—153页。
[97]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317页。
[98]王春来:《基督教在近代韩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77页。
[99]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页。
[100]金泽:《吉林朝鲜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6页。
[101]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325页。
[102]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03]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322页。
[104]金泽:《吉林朝鲜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2页。
[105]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6页。
[106]卓新平主编:《基督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107]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108]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页。
[109]金泽:《吉林朝鲜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0页。
[110]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页。
[111]卓新平主编:《基督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112]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113]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197页。
[114]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153—155页。
[115]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116]卓新平主编:《基督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117]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118]孙鹏翕、谷耀祖所写《沈阳市基督教沿革》,文中认为白德逊于1909年到沈阳,在北市场皇寺路置地盖房,有教会礼拜堂及教士住宅。政协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沈阳文史资料》第4辑,1983年版,第221—222页。
[119]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196页。
[120]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193页。
[121]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122]哈尔滨市南岗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岗区志》,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版,第620页。
[123]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春市志•少数民族•宗教志》下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124]金泽:《吉林朝鲜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3页。
[125]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0页。
[126]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
[127]叶英临:《救世军》,载中华续行委办会编《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5期,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第87—88页。
[128]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页。
[129]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130]卓新平主编:《基督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131]王春来:《基督教在近代韩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132]金泽:《吉林朝鲜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页。
[133]卓新平主编:《基督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134]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页。
[135]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136]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页。
[137]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184页。
[138]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139]黄光域:《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总82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140]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
[141]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142]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一九二〇)》中卷,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04、512—513页。
[143]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一九二〇)》中卷,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08页。
[144]同上书,第411页。
[145]同上书,上卷,第168页。
[146]同上书,中卷,第509页。
[147]同上书,第412页。
[148]同上书,上卷,第168页。
[149]同上书,中卷,第502页。
[150]同上书,上卷,第164页。
[151]同上书,中卷,第513页。
[152]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一九二〇)》中卷,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08页。
[153]同上书,第509页。
[154]同上书,第511、415页。
[155]龚玉珊:《一个老牧师的自述》,载马维权《黑龙江宗教界忆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页。
[156][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13页。
[157](清)李杕:《拳祸记》下册,土山湾印书馆1909年版,第228—229、264页。
[158]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一九二〇)》中卷,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07页。
[159]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0页。
[160]《王云阁呈请札饬阿城县保护耶稣教堂禀文及吉林分巡西北路兵备道批文》,1912年,吉林省档案馆藏,资料号:34—2118。
[161]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一九二〇)》中卷,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11页。
[162]同上书,第515页。
[163]D.MacGillivray,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Shanghai:Printed at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1907,p.228.
[164]苏赛光:《天路历程》,载侯铁、金名编著《宗教人士谈往录•长春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版,第103页。
[165]满洲基督教联合会主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88页。
[166]张振华:《辽阳市基督教简史》,载辽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辽阳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版,第64页。
[167]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73、91页。
[168]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169]同上书,第257页。
[170]志新:《武百祥创立基督教“自立会”的前前后后》,载政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哈尔滨文史资料》第3辑,1984年版,第111—113页。
[171]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172]满洲基督教联合会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155页。
[173]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174]法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法库县志》,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第517—518页。
[175]张子寿:《四平基督教会的沿革》,载政协四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四平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版,第109页。
[176]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页。
[177]姚民权、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178]同上书,第191页。
[179]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180]姚民权、罗伟虹:《中国基督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181]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182]哈尔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183]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页。
[184]杨松山:《哈尔滨市基督教开展三自爱国运动的历史基础》,载马维权《黑龙江宗教界忆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
[185]张振华:《辽阳市基督教简史》,载辽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辽阳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版,第64页。
[186]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页。
[187]满洲基督教联合会主编:《满洲基督教年鉴》,满洲基督教联合会1938年版,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