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东北社会(1866-1931)
- 邱广军
- 2839字
- 2021-03-28 00:29:10
二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中文资料
1.档案文献
档案是史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一般能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史料价值极高。本书引用档案多为档案资料汇编,同时也有一些来自东三省档案馆的原档资料,主要包括:《清实录》《光绪朝东华录》《教务教案档》《清末教案》《清代东北阿城汉文档案选编》《清季外交史料》《义和团档案史料》《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等。这些档案资料中关于东北基督教问题的记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其在近代东北传播与发展的历史原貌,是考据史实的主要依据。
2.资料汇编及报刊
(1)基督教资料汇编。《中华基督教会年鉴》《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〇一—一九二〇)》《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二届常会纪念册》《满洲基督教年鉴》等基督教专门资料汇编,由在华基督教会组织编写,反映了不同时期基督教在华发展的真实情况,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关于东北基督教会传播情况的记载,是本书勾画基督教在东北发展简史及教会组织构成等内容的直接资料来源。
(2)相关资料汇编。这类资料主要包括:《中外旧约章汇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义和团史料》《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近代史资料》(总80号、82号)等。其中,《近代史资料》(总80号、82号)中刊载了黄光域先生搜集、整理的《近代来华新教差会综录》,对近代来华传教的基督教各差会在华传教概况作了简要介绍,其中关于早期在东北传教的爱尔兰长老会、苏格兰长老会及丹国路德会等差会传教情况的记载,为本书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3)报刊。包括《盛京时报》《申报》《东方杂志》等在内的中国近代报刊,以真实的笔触,全方位、多角度地记述了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情况,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其中关于东北地区基督教传播、活动方面的报道资料为本书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东北丛镌》《东北集刊》等近代东北地方史学专刊,辑录了大量近代东北地方史学专家的研究成果,涉及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引证史料翔实,论证严谨,对本书写作也多有参考裨益之功。
3.地方志书
(1)地方性的通史著作。包括《东三省政略》《奉天通志》《吉林通志》《黑龙江志稿》等,《东三省政略》是徐世昌在任东三省总督时期组织编纂的关于东三省政治、经济、军事、边务、外交、民政等方面内容的一部地方志书,其中的相关记述为本书写作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奉天通志》《吉林通志》和《黑龙江志稿》是关于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内容的地方志书,史料价值较高,其中关于宗教方面特别是基督教方面内容的记述,对了解基督教在东北的传播和发展情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地方性专门史志。包括《辽宁省志•宗教志》《辽宁省志•卫生志》《吉林省志•宗教志》《吉林省志•卫生志》《吉林省志•教育志》《黑龙江省志•宗教志》《黑龙江省志•卫生志》《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长春市志•少数民族•宗教志》《哈尔滨市志•宗教•方言》等。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宗教志,对本省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等主要教派的传播情况及发展现势等作了介绍和统计,其中的基督教部分内容为本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三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卫生志、教育志等,对本省卫生、教育事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作了系统介绍和统计,对本书写作也有直接的借鉴价值。
(3)东北各市、县志书。这些市志、县志中关于本市、县宗教部分内容,更为详尽地介绍了本市、县宗教源流、传播及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省志中的一些不足,也是本书写作过程中参照的主要资料。
(4)地方文史资料。东北三省各级政协主编的文史资料,多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口述或自撰材料,内容较为翔实,但其中有些资料,因为时间相隔较长、当事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及一些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容易出现一些谬误,这就需要在运用过程中,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去伪存真,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关于东北基督教内容的一些篇章,如《盛京施医院创立纪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今昔》(《大东文史资料》第3辑)、《安东市的“丹国基督教医院”》(《丹东文史资料》第3辑)、《岫岩西山医院》(《岫岩文史资料》第1辑)、《吉林高大夫医院》(《吉林市文史资料》第5辑)、《海龙基督教会与英国施医院始末》(《梅河口文史资料》第3辑)、《解放前东北的高等医学教育》(《黑龙江文史资料》第4辑)等,为本书个案研究提供了充实的细节材料。
(二)外文资料
英文资料,主要参考了《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百年史(1807— 1907)》[D.MacGillivray,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1807—1907),Being the Centenary Conference Historical Volume.Shanghai:Printed at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1907.]《杰克逊时满洲生活经历》(Alfred J.Costain,M.a.The life of Dr.Arthur Jackson of Manchuria,London,New York,Toronto,1913.)《奉天三十年(1883—1913)——杜格尔德•克里斯蒂的经历与回忆》(Inglis Lza.Thirty years in Moukden:1883—1913,Being the experiences and recollections of Dugald Christie,London,Constable and Company ltd,1914.)等几部著作。
日文资料,除了上文介绍的几部研究著作之外,尚有《满洲宗教概要》《满洲国の宗教》《支那基督教史》《满蒙の民族と宗教》《满铁资料汇报》《满洲年鉴》《满蒙全书》《奉天二十年史》《满洲国地方事情•概说篇》《满洲国地方事情•第二卷》《支那丛报解说》(第一、四、五、六、七、十卷)等。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从收集有关档案、史料入手,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基督教在近代东北传播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对基督教在近代东北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在研究过程中,史料考证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东北基督教的相关记载资料鱼龙混杂,讹误之处颇多,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对史料的辨伪工作尤为重要,要注意区分不同史料对同一事件的论述存在差异的原因,利用多个史料互相印证,去伪存真,力求考证后的史实更接近历史原貌。
由于基督教的宗教性质,宗教学的一些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探讨基督教在东北的传播及其本土化问题。一般而言,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可能“转变、再造原有文化”,另一种可能是被原有的文化所消解。[43]然而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既没有转变或再造中国的原有文化,也没有完全被中国文化所消解,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基督教文化。从基督教教义和信仰层面来考察,不失为加深本问题研究的一个视角。
从文化输入的角度来说,基督教在近代东北的传播,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基督教如何看待与其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怎样在碰撞中逐渐融入东北社会?东北社会又是如何应对异质文化的传入?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则需要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下具体展开。
总之,本书试图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多种研究方法并用,多层面、宽视角地对东北基督教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东北社会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