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4)
- 李汉林主编
- 1560字
- 2021-03-28 00:37:12
一 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社会发展是致力于人民福祉、社会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民福祉;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平;社会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包容;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可持续。
●公平发展是实现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从宏观来看,尽管存在着公平与效率之争,但是在更为基础的层面上,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之间存在着彼此促进的关系。[2]有研究认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改革初期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性政府。[3]从微观来看,绝对收益和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是正相关的。人们的幸福感,不仅受到个体自身的绝对收益的影响,而且与其参照群体的相对比较结果有关。在同等的绝对收益条件下,人们在一个较为公平的环境中幸福感更高。
●公平发展与社会包容的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包容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不仅基本需求能得到满足,而且与别人的差异也受到尊重。社会包容的反面是“社会排斥”。在社会包容的概念中,社会关系层面的公平被尤其加以强调,任何人都不应该被排斥于某些社会关系之外。[4]公平发展与社会包容都关心人们在机会和尊严方面的平等,强调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应当得到最切实的保护。
●公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绝不可分割而孤立地看待。两者都与分配正义的理念有关。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人类代际之间实现的公平性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未来子孙后代的发展机会为代价。不公平的发展则是在社会结构和关系上不可持续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冲突与矛盾会使得不公平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不可持续。正如《人类发展报告2011》所指出的,尽管两者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权衡取舍,但总体而言不可持续的发展将会加剧不平等现象,因为最弱势的群体往往对于环境恶化的影响最为脆弱。[5]
公平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在于公平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在于公平对于发展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作用。从微观上来讲,不公平的发展机会导致人们具有的能力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发展潜力无法实现,资源分配也丧失效率。那些处于不利境地者无法获得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教育机会和健康卫生保障,人力资本无法得到有效积累,无法在市场上获得相应的信贷支持和产权保障。这一过程当中,既有经济原因更有社会原因。个体的身份定位和社会认同都会使得处于不利境地者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受损,甚至进入“自我实现预言”的固化陷阱。从宏观上来讲,不公平的状况会形塑经济和政治制度,而制度构成了发展所依赖的环境。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和社会认可的分配伦理之间存在差距,就有可能导致社会冲突进而增大发展成本。在参与社会活动机会方面的不公平,会使得处于不利境地者的呼声无法反映到制度设计当中,制度可能被扭曲为只有利于少数人。长期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激励机制就会因此无法实现,甚至“锁定”在低效率但有利于少数人的发展路径当中。过于不公平的状况还可能会增强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激励,对于社会秩序形成破坏,这对于可持续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正是基于上述理由,公平会为发展带来“双重红利”:“第一,机会的增加,穷人更多地参与发展过程,可让穷人直接受益。第二,提高公平程度,可以改善制度,更有效地管理冲突,包括穷人的潜在资源在内,社会上的所有潜在资源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因此发展过程本身也会更加成功,更有弹性。”[6]
公平也是中国发展道路中的重要经验之一。有研究表明,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作为改革起点的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7]在这种较为平等的社会结构下,政府在社会群体之间没有特定长期偏好,因此更可能把资源分配给生产力比较高的社会群体,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教育、健康与生育是人力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发展模式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采用低成本启动人力资本内生改善,提高劳动力素质,以较为平等的方式保障了全民健康和普及教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