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舆论学在西方是一门拥有久远研究历史的成熟学科,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卷帙浩繁。中国自戊戌变法后的资产阶级报业实践,促生了早期的现代舆论研究,虽历经社会体制变迁,但一直居于重要的学术地位,为众多学者所关注。因此,针对舆论问题而展开的研究,其创新性难度不言而喻。然而,媒介技术的演进,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方式,舆论也因之获得了新的属性特征及表达方式,这便为舆论学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对既有理论在新的媒体平台上的适用性检验,更包含着新概念的提出、新理论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多维突破。本书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基点上,力图通过对中文网络论坛舆论形成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厘清,解析网络舆论生成机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既有的研究成果予以整合。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

(1)本书将网络舆论的生成问题纳入机制研究的框架内,以一种动态的视角系统分析构成或影响网络论坛舆论的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证的方法建构出舆论生成模型。

(2)既往的网络舆论研究,多围绕两个相对割裂的向度——舆论主体和舆论客体所产生影响而展开。本书力求以机制为视角,对舆论生成必不可少的这两部分构成间关系予以整合。

(3)本书将对比分析的视角引入对网络舆论的考察,以四个著名的BBS论坛为对象,还原不同论坛的舆论生态差异,再此基础上解析网络舆论机制模型,可以兼顾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论坛整体特征,也能够兼顾不同论坛的具体差异。

(4)本书将舆论互动中的参与个体与舆论内容视为同等重要的因素加以考察,并评估个体的网络参与在群体中产生影响的可能及向度,以揭示基于网络互动的线上传播权力的再分配与博弈。这一考察结果可以为今后的网络舆论引导提供借鉴和指导。

(5)以内容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的采用,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利用与客观舆论现象相吻合的真实数据反映网络舆论的本来面貌。


[1] 约翰·佩里·巴洛:《网络空间的独立宣言》,转引自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第41—43页。

[2] 参见常红《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12月27日17:20,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3594169.html)。

[3] 中国国家最高领导集体曾先后以平等对话的姿态与网民进行交流,并明确提出要重视和引导网络舆论的网络治理方针。如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同人民网网友在线交流。又如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通过新华网论坛在线听取民意等。

[4] 人民日报社依托于人民网于2008年正式组建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并创办了舆情专业频道——人民网舆情频道,详情参见http://yq.people.com.cn/servic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