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学术本是兴趣中事,命题作文,出精品者少。考中状元的应试之文,流传人口者有几?至于应试诗,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最为有名,然全诗就不尽其然。祖咏的《望终南余雪》确是一首好诗。然按试帖诗六韵十二句的规定,仅及三分之一,不合最起码的要求。他回答考官的疑问是“意尽”。属于尽兴之作。若强合程式,恐怕古今之选本就不会垂青。

所以,我对跟我读书的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向来不作命题的要求,而是相互探讨,因才引导。反复斟酌,颇费时日。我们的标尺是不仅想在学理上能站住脚跟,而且要蕴涵学术的潜在价值。也就是在将来十年,二十年,还能成为有用的东西。明日黄花、随世从俗的做法,是我们所不齿的。因而,学生的选题,首先要吻合他们的性之所近,然后才能做得意味盎然。

继东这篇博士论文的题目,就是这种理念下的产物。他所读本科,并非出于鄙校之“嫡系”,然多年来总有个数字在闪现,那就是他考研的成绩是420分,古代文学考了142分,几近满分,是该届学生中的翘楚。其为人敦厚真诚,颇有求实精神,读书刻苦认真。硕士三年,打下了颇为坚实的学术功底。毕业后在乡梓所在的一所高校任教。但没有多久就“二返长安”,考了博士,前后跟我读书六年。

先秦文学可供选题的空间不那么广阔,《诗经》《楚辞》《左传》《战国策》《庄子》等都属于研究的热点,要从中开出一片新天地并不那么容易。其中的《国语》,尚属于冷落之中。它与《左传》堪称姊妹篇。所谓《春秋》内外传的说法,不仅在于两部都是春秋时期之史书,更在于内容和风格的关联。继东硕士论文研究的是《左传》,有了这个基础,再打《国语》的主意,也是顺理成章的。故当他提出要研究《国语》,既是情理之中的,也是在理路上可取的。研究范围热中有冷,然而冷中也有热。就《国语》而言,是冷的。若有问津者,则多从注释或史学角度着眼。而从文学角度着眼的专著,似乎尚属缺无。这起码有补充文学链断缺的作用。至于流行的各种文学史的论述,是不能满足对此典籍观照的要求的。不仅意在于斯,且日后若再回头研究《左传》,那就会站在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境地,会有双重效应,故对这一选题欣然支持。

然而,《国语》乃纯记言形式,缺乏《左传》记事的动态活力,少却不少诱人的魅力。且语言不免冗沓,文体限制所形成的单调,乃至沉闷。我想继东肯定要吃苦了。所以,思想上作了准备,不抱过高的期望。孰料细读全文以后,就好像吃甘蔗,逐章渐至佳境。其文如其人,温厚平实、言不虚发、论必有据,虽然无惊人的高论,然却如啜茶,余味盎然。可以看出对文本下了狠工夫,思考发现了不少问题,才有许多看法娓娓道来。如谈《国语》叙事一章,摆脱了学界按照史传文学的标准分析《国语》的套路,完全站在“语”类文献的角度分析《国语》,自然得出许多不一样的结论。比如对《国语》叙事简括特征及其原因的分析,对《国语》叙事缺陷的探讨,都言之成理,令人信服。作为第一读者,觉得此稿没有白作,不是急就章,也不是随时从流的应景之文,不是随意飘荡的信天游,也不是凭空凌虚的泛论。如果要了解《国语》在文学上的特征佳妙,此书还是非常有用处的,从中必定会得到收获。我不想为我的学生吹嘘,那有广告的负面作用。我相信将来的读者和我以上的感觉不会有多大的距离。因为博士论文答辩中真正通读的评委也有如此的看法。继东此书作得不易,出版也不易,有许多难处,其中也有许多不足,就无需多言了。

我们向来不允许作脱离文本的无根之谈,立足文本,回归文学是我们的理念。“入门要正,立足要高”是我们共同的期望。此前已毕业的博士生论文写过《左传》《汉书》《后汉书》和《史记》。故答辩时有的评委认为是系列论文。其实这是自然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一样。总之,如前所言,继东此书超出了我预设的期望,我希望,他能利用三年辛苦所获得的学术基础,再在《左传》上下硬工夫,收获将会更大,天地将会更为宽广而渐成气象。谨为序。

魏耕原

2013年6月20日晚于陕西师大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