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中国经济学界的争鸣(1932—1937)
- 吴敏超
- 365字
- 2021-03-28 01:20:49
第二章 经济发展道路之争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与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金本位体系崩溃与世界贸易、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经济自由主义的衰退与宏观经济学、凯恩斯思想的兴起,以法西斯主义为代表的激进右翼势力的崛起,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一环,亦不能独善其身。事实上,中国因落后庞大的农村经济、世界贸易体系中所处的被动地位,以及内战与外患的交相逼迫,在经济危机时期面临着更为巨大的挑战与危机。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及长江中下游的水灾,使国内经济雪上加霜。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恶化和中日矛盾的激化,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的中国经济,在当时的经济学者看来并不乐观。直至1935年底法币改革实行后,舆论才有所转向,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在逐渐恢复中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令人扼腕的是,不久之后抗战的全面爆发,中止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