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我理解,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根本任务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把它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多年的学习、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我写过一些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的论文。这本专题文集,是由其中挑选出来的44篇文章编辑而成的。这些文章都是进入21世纪后写成的。我把除导论外的43篇文章分为九组,围绕着“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总题目展开。

本书是按照文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按照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成的。各篇的主要内容,在篇首的“提要”中做了简要说明。各篇发表的时间、刊物及转载情况,也已在篇尾注明。为方便读者阅读,这里就全书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做一些说明。

全书由导论和上、中、下三编构成。导论是“论学习”,上编是“论马克思主义”,中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下编是“探索与辨析”。

一 关于导论

我把《认真研究“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文作为全书的导论。导论是“论学习”。这篇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包括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践行等多个方面,而无论从历史或逻辑的关系看,起点都是学习,因此,应该专门提出和研究“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该篇从读书和实践两个方面就“怎样学习”展开了论述。

二 关于上编“论马克思主义”

上编“论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关键词,包括全书的第一至第四组共16篇文章,讨论马克思主义观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这些都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不弄清楚的问题。

第一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共4篇文章。2008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之际,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并将它列于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和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之首,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提到了显著位置。《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谈谈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我根据对党中央这一精神的理解讨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的文章。接下来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十二个关系问题论纲》通过对一系列矛盾关系的分析,以论纲的形式概括地阐述了我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看法、基本观点。《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能离开党的历史》 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我认为,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检验,所以决不能离开党的历史去争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应该是一条方法论原则。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树立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我理解,我们所应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理论自觉和自信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其根据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一文就此展开了讨论。

第二组文章讨论“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中央提出弄清“六个为什么”,其中第一个就是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如果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那就根本谈不上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不可能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组的头三篇文章是相互关联的系列论文,试图对这个“为什么”做出比较系统的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关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的任何追问,追到最后就是看其是否合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而这已经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实践所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当代13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什么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二论“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评几种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观点——三论“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关于这个“为什么”的“二论”和“三论”。我根据自己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社会思潮和理论争论的考察,将质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观点归纳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外来文化论”、“实践否定论”、“非学术论”和“指导思想多元论”等五种观点。“二论”阐述了指导思想多元论的哲学理论基础是真理多元论,政治实质是企图搬运西方思想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论”评析了其余四种观点,进而论述了发生指导思想之争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几点认识》是2012年年初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而写的。这篇文章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是理论、实践、理想、道路、制度共同的统一的标志,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旗帜,是立足现实指向共产主义的旗帜。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地回答“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我认为那应该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确立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本书第三组的3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这条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试论新中国的根本历史经验》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写成的,从历史的视角论证了“结合”原则是新中国6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88年最根本的历史经验,进而通过研究“结合”的过程探讨了“结合”的规律。《把我们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略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党的历史经验中的地位》从党的政治路线与思想路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等多个视角阐述了为什么把我们党的全部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这条“结合”原则。毛泽东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代表。《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阐述了毛泽东关于“结合”的思想的形成过程,说明这一原则的形成、确立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同一个过程,必须联系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结合”原则,并围绕“结合”这一核心思想来学习、领会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论述毛泽东思想时做出一个重要论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活的灵魂”。我认为,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整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紧紧抓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本书第四组的5篇文章围绕“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展开论述。《从延安整风看“实事求是”——纪念延安整风70周年》和《论求真务实》分别探讨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求真务实精神的内涵及其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态度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统一论述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丰富内容。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含义辨析》对“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展开讨论。《走自己的路——试论“独立自主”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要地位》论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又一个基本内容,认为独立自主思想的丰富内涵表现于处理国家关系、国际上党际关系、国内阶级关系、内外力量关系以及外交政策等几个方面,而集中体现于对历史发展道路的选择,其精神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三 关于中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

通过读书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而不能只靠二手材料。中编的两组文章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研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它应该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点。本书第五组的7篇文章研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7篇(组)经典著作。马克思1845年春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1];马克思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经典性的概括,“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关于社会关系的重要观点”[2];恩格斯1886年写作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第四章中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一个概述”[3];恩格斯晚年在19世纪90年代写的多篇书信中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列宁在1894年他24岁时写下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通过批驳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的观点,捍卫并阐发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些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阐述。这些著作都被收入了党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本书第五组中有5篇文章分别是对以上这些著作的研读。它们是我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编写组,在承担编写工作的过程中写成的,是这一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这些文章按照《导读》的编写要求,努力对各篇经典原著的内容及其当代价值做出系统的准确的阐释。第五组另外2篇论文是对相关经典著作的专题性研讨。《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读〈共产党宣言〉笔记一则》研读《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共产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的原理,说明正是这两个关系决定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随着我国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非常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看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以恩格斯这篇名著为中心,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其他著作,对他们的文明思想做系统的考察,概括并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学习哲学,特别是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我们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最好教材。本书第六组的3篇文章是对这3篇经典著作的研读。《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是毛泽东本人例外地表示“比较满意”的一篇著作。《〈实践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启示》通过研讨《实践论》的写作时间、基本内容和毛泽东本人的创作条件说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论就目的、途径、成果内容和创作主体而言,都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矛盾论》也是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石的重要著作,它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系统阐述——〈矛盾论〉研读》一文是我对《矛盾论》的研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着重论述了这篇著作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认为毛泽东这些理论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四 关于下编“探索与辨析”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的一个基本途径,也是运用,即在运用中学习。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研读经典原著,又要面向当代社会实践,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回答现实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并辨析社会生活和学术理论领域中的是非曲直。编入本书下编的文章,是我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尝试。我把选入的17篇文章分为3组,其中第七组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建设,第八组侧重于理论是非的辨析和争鸣,第九组是对一个专题性问题的探讨与辨析。

第七组“理论和现实问题探讨”的第一篇《不能离开中国实际谈马克思主义》讨论的是理论学习和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我认为,邓小平所说的“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是一个掷地有声的重要论断,应该运用这一思想来审视我们的理论研究,端正学风。离开中国实际谈马克思主义,就背离了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没有意义的。党中央在十六大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把它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本书第七组有2篇文章是学习和研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统一》研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和“核心”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关键,应该围绕这二者的统一把科学发展观当作一个完整体系来把握。《文明进步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一点理解》通过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论述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是文明进步中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后,我在《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文中探讨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社会和谐不是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属性,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中阐述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论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离开这个根本就没有和谐文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在《文化软实力是向与量的统一》中提出,文化作为软实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即向量或矢量,文化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同时关注其大小、强弱和性质、方向两方面,把“向”与“量”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后,我在《文明、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梳理了有关文明的系列概念,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反腐败斗争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现实问题。我在20世纪90年代曾主持完成一项研究反腐败的国家规划重点课题,出版了专著《反腐败论》,此后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十余篇论文。收入本书的《略论我国社会腐败现象的成因》是21世纪初为高校教学需要而写的,反映了反腐败研究的部分成果。如何认识和对待哲学社会科学,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一些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为了说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我写了《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是科学?》。

第八组“理论是非辨析”的第一篇文章《“六个为什么”和“四条界限”的启示》探讨了党中央提出弄清“六个为什么”和划清“四条界限”所体现的方法论原则,论述了理论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讲“是什么”又要讲“为什么”,既要讲“坚持什么”又要讲“反对什么”,要把论证和批判、立和破结合起来。这一组中的其他各篇文章正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开展理论辨析和学术争鸣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20多年来我就这一问题写过多篇论文,本书收入了其中的2篇。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写的《坚持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我们党90年来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就为根据,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党的理论和实践中的基础地位,回应了各种质疑和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在世界中的位置》这篇哲学论文针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实践本体论”,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实践具有本体性意义但不是世界的本体,世界的本体是包括实践在内的统一物质世界,指出“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是唯实践主义,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具有实践唯心主义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之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要不要讲政治,要不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是一个长期存在分歧和争论的重大问题。我在《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兼评“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中论述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公民教育”、“党化教育”等概念,评析了“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教育——评“教育非政治化”的观点》讨论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问题,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个主题,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评析了反对我国的道德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主张“大力提倡个人主义”、“把个人主义作为时代主旋律”的观点。

本书最后的第九组论文,从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无神论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问题做专题性研讨和辨析。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明显增加,如何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共产党员能不能信教,宣传无神论会不会违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破坏社会和谐,都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既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宗教工作,又关系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共产党员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研讨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阐明党员坚持无神论是他作为公民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放弃辩证唯物主义而信仰宗教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背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坚持科学无神论》讨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坚持无神论的关系问题,认为坚持科学无神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坚持科学无神论不能不研究和批评有神论,不允许对有神论的批评等于取消科学无神论学科。《试论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统一》着重阐明,开展无神论研究宣传教育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无论从法律依据、理论基础、客观根据和根本出发点来说都是统一的,不应将二者根本对立起来。开展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必须认真学习和遵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能把它当作反对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理由。应该在做好党和国家宗教工作的同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思想理论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成果,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用真理之光照亮了人们前进的道路,而掌握了科学真理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正是这种力量决定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未来。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宏伟壮丽的事业。在当代中国,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根本任务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学习把它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本书是关于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讨,也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记录,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现在汇集成书出版,希望能对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一些启示,也与学界同人交流,欢迎不吝赐教。学习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是我们为之献身的事业,也是我们的幸福生活、美好人生。

田心铭

2013年“五一”劳动节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7页。

[2] 同上书,第16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