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法苑珠林》研究情况述略

《法苑珠林》是唐初释道世所编纂的一部佛教类书,现传世有一百卷、一百二十卷两种。该书自宋时开始编入《大藏》,宋、元、明、清各藏本所列卷数均是一百卷,只有《嘉兴藏》本刊为一百二十卷。日本编《大正新修大藏经》所录为一百卷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法苑珠林》是根据《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一百卷本缩叶影印。1992年韩国东国译经院出版的《韩文大藏经》中所录《法苑珠林》主要采用《高丽大藏经》和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的一百卷本。199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佛教要籍选刊》第一册《法苑珠林》也是以日本排印的《大正新修大藏经》一百卷本为底本。另外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的《四部丛刊》明万历刊本为一百二十卷。《四库全书》本亦与《四部丛刊》同。

《法苑珠林》一书将佛教史料、思想、术语分类编纂,共引用典籍四百余种。除佛教经论外,还引用了儒家典籍、道教经典、谶纬、杂著等一百四十余种。全书以篇为纲,篇下分部,部又有小部,共六百四十余目。每篇前有“述意部”,主要是撰者对佛教、中国传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理解和阐发。篇中广引经、律、论原典,篇末或部末设有“感应缘”,广引故事为证,对此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都有涉猎。除佛教经文之外,《法苑珠林》所征引的故事、杂著对中国古代小说文献的辑佚功不可没。据陈垣先生统计,《法苑珠林》征引王琰《冥祥记》一百四十余次,干宝《搜神记》百余次,唐临《冥报记》七十次,颜之推《冤魂志》四十次,郎余令《冥报拾遗》三十五次,刘义庆《幽明录》、刘敬叔《异苑》、祖冲之《述异记》各十余次等。[28]近代学者鲁迅辑录《古小说钩沉》,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和《搜神后记》也大量参考了此书。

到目前为止,大陆对于《法苑珠林》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百科全书性质的介绍。汤用彤、吕澂、季羡林、方立天、孙昌武等学者所发表的论文中都注意到了《法苑珠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程毅中、侯忠义、李剑国等学者则对《法苑珠林》中收录的印度民间故事和志怪小说文献给予了充分关注。此外,东北师范大学王立先生的《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和《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力图将古代宗教与古代小说母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台湾文化大学薛惠琪的《六朝佛教志怪小说研究》则重点介绍了佛教志怪故事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等等。

对《法苑珠林》相关内容进行具体介绍的首推陈垣先生,他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介绍了《法苑珠林》的体制、内容、版本、卷数以及此书的流传情况。[29]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方立天先生曾从宇宙结构的角度对《法苑珠林》三界说和劫量说进行了考察[30]。周叔迦先生在《释家艺文提要》中对《法苑珠林》一书进行了提要钩玄[31]。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周叔迦、苏晋仁两先生从文献角度对《法苑珠林》作了系统的校注,该书于200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32],诚为惠泽学林之大事。但由于《法苑珠林》所收文献来源复杂,时代流传已久,加之古人编纂类书有随意更改的习惯,书中错讹之处要一一厘正实为难事,故该校注本中也有一些错漏可商之处。2007年董志翘先生所撰《〈法苑珠林校注〉匡补》[33]一文对周、苏两先生的《法苑珠林校注》中约二十条校点可商之处进行了细致的考辨。东北师大王立先生从《法苑珠林》文献的博纳百家、佛教的惩劝意旨、篇卷(部)的划分、部和缘的分类以及类书的辑佚功能五个方面,对《法苑珠林》的分类及材料的兼容性进行了剖析[34]。台湾方面,1973年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了约克大学斐普尔(Jordan D Paper)所编《〈法苑珠林〉志怪小说引得》,这是为资料寻检方便而编的一部工具书,然据王国良先生考证,此书不仅漏收了《十洲记》、《汉武帝故事》、《旌异记》等书,已收书目如《神异经》、《搜神记》、《续搜神记》、《幽明录》、《冥祥记》、《冥报记》等之中篇目亦多有漏收,他认为此书是所有引得中最糟糕的一本[35]

《法苑珠林》相关的研究论文不是很多。在台湾,1991年台湾文化大学陈昱珍完成了其硕士学位论文《〈法苑珠林〉对外典运用之研究》,其中的两篇论文《道世与〈法苑珠林〉》[36]和《〈法苑珠林〉所引外典之研究》[37]先后发表。丁敏教授也撰有《〈法苑珠林〉之研究》[38]一文。大陆方面,复旦大学陈士强先生《〈法苑珠林〉指归》一文在1988年发表[39]。笔者拙作《〈诸经要集〉与〈法苑珠林〉版本流传之研究》[40]与《〈法苑珠林〉撰者“玄恽”之称非为避唐太宗讳考》[41]也在《法苑珠林》相关问题上作了初步探讨。邱敏先生的《〈法苑珠林〉记事之误与凤凰台起因之辨》[42]一文对《法苑珠林》论六朝建康白塔寺起始之误进行了考辨。以上文章围绕着《法苑珠林》撰者生平、版本及卷数、著书体例、撰述时代背景、征引文献及其篇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此外,日本学者川口义照从经录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有关《法苑珠林》撰述年代、撰者生平等方面的问题,并认为撰者道世与道宣的著述中有引用共同原典材料的情况[43]

硕、博论文除前面提到台湾文化大学陈昱珍的硕士学位论文外,台湾傅世怡先生1987年在台湾师大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法苑珠林〉六道篇感应缘研究》可能是较早以《法苑珠林》为专题进行研究的作品。他以《六道篇》中“感应缘”各部的分类研究为突破口,认为《法苑珠林》立“感应缘”的目的,是佛教借志怪弘法,而志怪借摄取佛典充实其内容,并将《法苑珠林》征引的俗书和收录在佛教经论之后的“感应缘”部分视作“格义”之流,可以看作是佛教中国化的轨迹。2001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张小讲硕士的学位论文《〈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以《法苑珠林》“感应缘”部分征引的杂史、稗史、笔记小说及有关故事为主,考察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观念在民间的流传情况,其中包括观音信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以及佛教地狱等,对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走向民间的多种历史因素进行了分析。2003年复旦大学韩籍学者安正燻的博士学位论文《〈法苑珠林〉叙事结构研究》是另一部对《法苑珠林》进行专题研究的作品,文章从佛学、文献学、古典小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法苑珠林》作为类书的体例形式,正文的内容与叙事结构以及“感应缘”部分志怪的叙事结构等,得出了《法苑珠林》标志着中印文化交流的发展,对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等结论,使《法苑珠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2006年笔者硕士学位论文《〈法苑珠林〉研究——撰者、初本问题及其征引志怪小说文献考论》从文献的角度对《法苑珠林》撰者、初本及其征引的志怪小说文献进行了探讨。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倪赟岳硕士的学位论文《从〈法苑珠林〉佛道传教故事看佛教对“地方”的建构》以“庐山”、“巴蜀”为切入点,对《法苑珠林》所录故事与其传播地域选择之间的种种关系进行了梳理,同时又对故事中“亲亲”、“轮回”等观念作了层面上的研究。其中,对佛教本土化的问题尤为关注。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学者对《法苑珠林》辑录的文献极为重视,而对其文本本身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知识性特征却关注不够。因此,以《法苑珠林》文本为主体的专题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其研究视阈也有待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