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贫进程中贫困人口能力形成的产权分析
- 李晓红
- 1765字
- 2021-03-25 19:01:09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与减贫实践对贫困人口能力的关注同步,甚至更早,学术界对该问题的关注早已有之,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阿玛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开创的贫困权利分析方法。对此,后文将系统述评,此处不再赘述。但是,必须说明的是,本书正是受到森的贫困权利分析方法的启发,并结合我国减贫实践的现实提出了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方法。根据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八章内容[6]。
第一章“导论”,主要对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视角、分析框架与逻辑、学术承继与创新、研究方法及特点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作简要说明。
第二章“贫困与反贫困产权分析的研究与概念基础”,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对贫困的权利分析方法、能力贫困理论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本课题研究涉及的关键概念包括能力、能力贫困、能力形成等进行甄别,并阐释贫困理论、减贫瞄准机制、贫困标准的演进以及减贫实践与理论的交互演进及趋势。
第三章“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方法”,在回顾梳理贫困的权利理论、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贫困理论基础上,从哲学层面思考贫困与不平等的关系;并由此提出贫困与反贫困产权分析的两大逻辑起点,提出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方法,构建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方法的分析框架;最后运用产权分析方法,将产权贫困类型区分为生产性产权贫困、分配性产权贫困、交换性产权贫困和消费性产权贫困四种;并根据其在生产关系各个环节的属性,区分为初始性产权贫困和继发性产权贫困。
第四章“生产性产权贫困的经验研究:以贵州贫困地区为例”,根据贵州贫困地区的不同划分,对贵州省5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贵州三大片区、贵州民族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贵州三大片区、50个贫困县石漠化程度与贫困发生率的相关分析作为考察贵州物质资本生产性产权贫困的经验证据,探讨石漠化、物质资本生产性产权贫困与贫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和人力资本概况作为考察人力资本产权初始贫困的经验证据;最后将贵州生产性产权贫困的典型特征总结为:自然条件恶劣或限制性开发导致物质资本生产性产权贫困、投资不足与缺位导致初始性人力资本产权贫困。
第五章“分配与交换性产权贫困的经验研究:以贵州贫困地区为例”,以贵州民族贫困地区为例,对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分配性产权贫困展开研究;以贵州P县为例,对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分配性产权贫困展开研究;以贵州4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例,对家庭资源配置中的分配性产权贫困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论,指出分配性产权贫困具有多层次特征;最后以贵州民族贫困地区为例,对交换性产权贫困展开经验研究,并对贵州民族贫困地区交换性产权贫困进行总结评价。
第六章“减贫资源配置与扶贫模式的产权分析”,运用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方法,分析扶贫开发中减贫资源产权的重新界定,分别阐释指向物质资本生产性产权贫困的减贫物资产权界定、指向分配性产权贫困的减贫物资产权界定、指向交换性产权贫困的减贫物资产权界定、指向消费性产权贫困的减贫物资产权界定、指向人力资本产权贫困的减贫物资产权界定和指向公共领域的减贫物资产权界定;对我国扶贫开发的典型模式的产权界定含义进行剖析;从产权视阈分析扶贫效率,认为减贫资源界定、新增私人产权失败、新增公共产权失败是影响扶贫效率的主要原因。
第七章“减贫进程中的社会资本作用及贫困人口能力评价”,本章内容具有二元主题特征。主题之一研究社会资本的减贫作用,首先对减贫中社会资本作用多元范式与多层视角的研究进行梳理;然后基于我国政府主导的反贫困进程中,提出减贫中社会资本作用的供求分析框架;并对政府主导的反贫困进程中社会资本作用的产出进行分析。主题之二尝试衡量和评价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首先对不同语境和多重视角下的发展能力研究进行述评;然后根据贫困与反贫困的产权分析方法,构建衡量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以西部农村人口为例,尝试对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得出初步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八章“从增加生产性产权到提高交换性产权: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研究结论,指出我国转型增长进程中,贫困人口的能力贫困始于产权贫困;生产性产权与交换性产权是减贫与能力形成的关键;提出抑制和消除生产性产权贫困、增加贫困人口的交换性产权、控制和消除分配和消费性产权贫困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