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 外国直接投资的宏观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从注重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迄今为止,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2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1位,贸易额居世界第2位,用20年的时间使10多亿中国人的收入增长4倍,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重要一极。这些成就证明了我国采取边际性的增量改革和“试验推广”方式推进经济转轨模式的成功。在促成这一成就的众多因素之中,学术界的一个共识是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持续进入是使我国经济转轨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从1992年开始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使得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投资持续流入,且规模不断增大,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前所未有的影响。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直接投资引进国。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亿美元,累计10483.81亿美元。始终居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国投资最多的地位。但是,外国投资在宏观和具体产业这两个不同层面上的经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在信息技术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宏观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外国直接投资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效应、较强的资本形成效应、较高的就业促进效应。从图1-1所示的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在近20年的外国资本流入过程中,我国的经济获益匪浅;外国直接投资的本质仍然是生产要素——资本,所以,必然会有一部分成为东道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以成为其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进而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如图1-2所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国资本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占有重要地位;在就业效应方面,如图1-3所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具有较强就业吸纳能力,而且就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img

图1-1 1990—2008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占GDP比例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对外贸易专题整理。

img

图1-2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固定资本形成的贡献曲线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固定资产投资专题整理。

img

图1-3 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就业和职工工资专题整理。

二 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背景

在具体的产业层面上,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效果并不乐观,虽然它可以带来产业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却并不一定能够使东道国企业得到健康、安全、自主的成长。下面对信息技术制造业,这一典型的对外国直接投资依赖性较高产业的现状进行梳理。

(一)信息技术制造业总体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奇迹便是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从几乎忽略不计到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环球时报》消息[1],2011年,全世界超过50%的彩电、70%的移动通信终端以及90%的计算机产品由我国生产。多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一直在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信息技术制造业企业单位数达到14838个,工业总产值达到54970.67亿元,占国内工业总产值的7.8%,销售收入为5.52万亿元,年均增长24%,规模上仅次于美国,就业人员总数达到772.75万人,年均增长16.4%,新增固定资产达到4016亿元,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超过2000亿美元,占全国的出口总额的1/3,全球总额的15%。

从上面的总体数据可以看出,在至少绝对名义额上我国已成为信息技术制造业大国。

(二)信息制造业资本结构

1.信息技术制造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状况

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积极吸引外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吸引外资进入一个新的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利用外资持续增长,排名直线上升,结构日益优化,来源相对集中,总体运行良好。根据商务部资料,2010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057亿美元,年均增长10.35%。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行业参考数据[2],2006年之前信息技术制造业在总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分配额一直居于第1位,2006年开始由于房地产业的兴起,信息技术制造业的投资额开始居于第2位。信息技术制造业历年国内、外投资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信息技术制造业历年实际利用国内、外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img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于商务部发布数据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制造业多年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领域,在2004年之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投资一直落后于国外企业,这使得国内企业的技术与资本存量实际上均落后于外资企业,在2004年之后,国内的相关投资开始高速进入,但这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外资企业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表1-2整理的趋势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制造业中的外国投资比例逐年下降。

表1-2 信息技术制造业历年吸收国内、外投资额占比情况 单位:%

img

2.信息技术制造业内、外资企业经济指标对比

前面的数据从动态角度显示了外资直接投资进入信息技术制造业的过程,下面继续从内、外资企业经济指标对比角度展示两类企业在产业内的总体情况。

截至2010年,全行业容纳的外资总额超过1400多亿美元,外资企业数量达到17000多家,各项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均在70%以上,外资已成为推动信息技术制造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相关产业之所以成为外商投资额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制造业领域,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市场的迅速增长及巨大的市场潜能,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跨国企业展开激烈的争夺。二是中国国内廉价劳动力资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虽然已经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但并不意味着我国是一个信息技术强国,仅能称为一个信息技术大国,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距离信息技术强国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整个产业存在着核心技术缺失等致命原因,使得整个产业实际上是受制于人的,虽然产业规模宏大,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效益并不高,我国企业很难与大量进入的外资企业直接竞争,所以,实际上,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产业大而不强。

三 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于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并不意味着也能对所有的产业均产生正面影响。实际上,经济全球化背景使得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变得更为精细,跨国公司正是这种新型国际产业分工的主要投资对象,在它们的影响下,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将我国的信息技术制造业作为重点进入的领域。然而这一载体向我国转移的技术和产业并不是最先进和最前沿的,而是以梯度[3]进行的,这也是全世界2/3的信息技术产品为我国生产,但我国却仅能成为此种“世界工厂”的重要原因。并且在这种转移中,国际产业分工主动权并不在我国,跨国公司始终牢牢地掌握高技术产业和领域的最高端部分,并建立严厉的知识产权体系,防止其先进技术流入我国,同时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控制权也在跨国公司手中,从图1-4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制造业中外资企业部分在总产值、主营收入方面一直在整个产业中占据支配地位,即便在每年的投资额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其支配地位仍然未受到影响,所以,我国的信息技术制造业始终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从属地位,缺乏成长的自主性。这使得在具体的产业层面深入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信息技术制造业内资部分的影响,探寻信息技术制造业中外国投资与国内投资的相互作用,并寻找有利于提高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自主性和健康成长的政策很有必要。

img

图1-4 信息技术制造业中外资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占全产业份额情况

从图1-4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投资额比例出现显著下降情况下,其总体盈利指标及资产问题仍然占据行业近80%的份额。同时,我们也发现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我国信息技术制造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比如,高性能国产通用CPU的问世、芯片制造领域获得的突破、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在2010年以来屡次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用国产通用CPU超级计算机的问世、集成“北斗系统”的导航芯片研发成功等,使得我们开始注意信息技术制造业领域的“溢出”效应,即一直以来,信息技术制造业领域的外国投资企业是否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哪些方面产生了“溢出”,影响这种“溢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又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下,这些又与外国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影响这些趋势和关系。这些问题正是本书期待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