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得不学的三大精益管理哲学

(1)与短期绩效相比,员工成长更重要。

精益崇尚“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对人的尊重”,“重视人的作用”及“追求自主管理”,具有典型的东方色彩。东方的“以人为本”和西方的“以人为本”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在于都强调对人的尊重。差异在于西方的“以人为本”,重点是员工权利的主张,以及自由环境和氛围的保障。而东方的“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注重员工个人成长,即员工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并把企业的竞争力与每个员工的意识能力提升联系起来。我们说,企业最大的浪费是员工智慧的浪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真正优秀的制造型企业,主张把员工成长放在第一位,而把追求短期绩效提升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在具体管理实践中,他们对那种基于“精准数字”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不以为然,而把绩效考核的重点放在向员工提示改善方向上,促进员工努力向上。我国企业曾经对“绩效考核”比较热衷,并热切期望通过考核快速提升管理绩效,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美式管理”看上去见效快,简单易行,管理者感觉轻松。而以员工意识能力提升为中心的员工成长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比单纯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要艰难得多。它要求企业管理者有尊重人、关怀人的博大胸怀,有企业上下是一个共同体的认知和境界,以及“传道、授业、解惑”的素养和能力。企业还要为员工“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创造良好的组织条件(晋级制度)和施展舞台(各类改善成果发表机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发行动和自我超越。

帮助员工成长,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个是通过“教育”升级员工的态度、人格和心智,另一个是通过“培训”丰富员工的知识、工具和方法,再一个是通过“训练”增进员工的经验、意识和能力。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精益改善,可以同时收获教育、培训和训练的多重价值,是帮助员工成长的最佳路径。

应该说,帮助员工成长是一个艰难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管理者有足够的耐心。但只要制造型企业间的竞争存在一天,那么中国企业就不能期望跳开这种艰难和缓慢。

(2)与事后管理相比,预防管理更有效。

预防哲学是精益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再有效的事后管理,都比不上事前的预防管理。

为了说明预防管理的重要性,人们常常喜欢引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来警示管理者。话说,扁鹊三兄弟都精通医术,其中大哥医术最高,二哥次之,扁鹊第三,而偏偏扁鹊最出名。原因是,大哥治病总是预防为主,也就是“治未病”,人们很少在意他的功劳;二哥是治小病的高手,但人们认为治小病是医生本分,没什么了不起;只有扁鹊敢治大病,时有手到病除的佳绩,所以名声在外。

尽管我们懂得预防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很容易走偏,甚至背道而驰,不仅执念于或忙于事后管理,而且对公司内“扁鹊”大加赞赏,而对“扁鹊”的“大哥”和“二哥”不屑一顾。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人们习惯于花时间应付层出不穷的问题,优秀者在“灭火大赛”中脱颖而出,而防微杜渐的事情却少有人关注,更没有人潜心研究。在我们辅导客户做精益的时候,不少企业领导就认为,花钱请老师就是来解决大问题的,动员员工解决小问题意义不大。这样的认知水平,是缺乏最起码哲学思辨能力的表现。

预防管理,需要从两个方向上予以正确理解。

一方面,越是在发生问题的源头进行管理或改善,失败成本越小,管理效果越好。比如,产品质量问题,在市场上被客户投诉所造成的质量损失最为惨重,在产品出货或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质量损失会小些,在原材料供应商处发现问题质量损失会更小,如果能在设计环节采取有效对策(防错设计),那就根本不会产生不良损失。又比如,订单交付问题也是如此,越是临近订单交付的后期发现问题,补救起来越难,造成的损失也越大。

另一方面,小问题解决或改善得越多,越是能防范大问题的发生。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说的是:300个小问题不及时解决,会成长出29个事故隐患,29个事故隐患不及时消除,终究会发生一次大的事故。意思是大问题通常是由小问题累积而成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用一杯水可以浇灭的火苗要及时浇灭,决不能任其发展到只有用消防车才能扑灭的程度。比如,设备停机故障的发生往往都不是偶然的,是诸如震动、锈蚀、发热、松弛、灰尘等微小缺陷不断累积而成的,要消除设备停机故障,唯有从消除各类微小缺陷开始。又比如安全管理也是如此,细节不做好,安全隐患不除,很难保证不出大的安全事故。

精益管理主张全员参与,目的就在于发动全体员工从解决自己身边的小问题,消除身边的小缺陷开始做起,预防为主,持续改善,并最终达成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宏大目标。

(3)与显性之恶相比,库存的隐性之恶更恶。

对企业经营来说,库存是万恶之源,可以从显性和隐形两个层次进行理解。

首先,库存的显性之恶。

一是库存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如果库存商品不能销售出去的话,就不能给企业带来销售收入,就不能产生企业运转必要的现金流,更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二是库存还存在贬损或丢失的潜在风险。库存的商品,不仅因为市场变化及设计变更等存在贬值的可能性,还可能因为管理的失误等,存在损坏或者遗失的可能性。可见,库存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

三是库存消耗了企业的经营资源,特别是如血液般重要的现金流。库存占用了企业仓储空间、存储货架;库存增加了仓储员工的劳动,增加了大量的搬运成本;库存耗用了企业的资金,使企业的大量现金固化在库存产品上。

四是库存使企业失去了投资及发展的机会。由于库存产品占用了企业的仓库、空间、资金、劳力等企业资源,如果没有库存,企业本可以把这些资源用在其他方面,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收益。

其次,库存的隐形之恶。

一是库存让管理变得复杂。因为库存的存在,除了增加保管及搬运工作量之外,还会使库存数据的管理变得复杂,增加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因为库存的存在,还会给采购、生产计划及调度工作增加难度;因为库存的存在,还会增加解决问题时原因分析的难度。

二是库存的存在,会助长相关部门的工作惰性,失去紧迫感,进而全面消损企业内各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遇到供应商交货拖延,采购部门会以为,问题不大,仓库里应该还有库存;遇到设备或产线停机停线,设备管理部门可以不慌不忙,他们知道通道上有很多库存可以应急;工艺出了问题,技术部门也可以慢条斯理,因为他们也清楚,有不少中间库存可以缓冲;遇到生产不能及时完成计划,生产部门会以为问题不大,应该还有库存。这种库存的缓冲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到人事等间接部门的工作态度。总之,因为库存的存在,人们总以为有一个可以搭救自己的救命稻草,工作起来“从容不迫”,没有了紧迫感。也就是说,因为库存的掩护作用,交货延迟、停机停线、工艺不良及计划拖延等问题,都可以在水面下生生不息。即便问题被领导发现,也因为原因分析难度大,说不清楚是谁的责任而不了了之。

相反,假定通过缩短生产和工作周期改善,达成减少各环节库存的目标之后,情况又会怎样呢?显而易见,各相关部门知道,因为没有或少有库存的缓冲,如果自身工作节奏跟不上,就会造成全局性的影响,责任重大,务必时刻保持警觉,训练自己快速反应能力。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是,库存多的企业反而常常延迟客户订单交付,而通过缩短生产和工作周期改善,达成各环节库存减少之后的企业,客户订单交付通常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