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追忆八十年代?

今天,我们为什么追忆1980年代(以下统称为八十年代)?因为八十年代超越了编年史,不仅成为了一个国家以及无数个体生命焕发青春期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有勇气有承担、有才华有活力、有启蒙理想有逻辑支点的价值判断。

“1980年代下的蛋”们在传媒中抢先注册了这个年代,但真正把这个年代写进历史的却是这些独生子女们的父辈——那些在1980年代与一个在劫难后重获新生的国家共同度过青春期的一代人。三十多年前,他们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舞台上激荡着自己的青春;今天,他们借助于对1980年代的温暖回忆,以当时的理想主义来菲薄今天的急功近利,以当时的精神至上来贬斥当下的消费崇拜,以当时的社会责任感来对抗年轻一代网络自由主义的泛滥和娱乐主义的横行……所有这些倾向,使八十年代成为了一种具有批判性的价值指向。

八十年代是一个把“人”字大写的时代。在思想解放的层面,它表现出“世纪元年”的意义,以充满活力的“西学东渐”和原创成果启蒙着一个国家内部成员的觉醒;在体制变革的层面,它释放了国家的生产力和民间的能量,使中国人在这个10年中第一次开始有了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可以选择、可以追求的日常生活。即便全社会都醉心于诗歌、哲学等宏大叙事,牛仔裤、交谊舞会、美食一条街、灯光夜市、黑白电视机和万元户这些1980年代的新生事物仍如急管繁弦紧扣人们的心扉。

八十年代其实也是一个冲突的年代。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个人与体制、主义与问题、风格与流派、主流与禁忌……所有这些矛盾的组合,把八十年代变成了一个激烈的战场和疯长的草原。失意者的悲歌和英雄们的凯旋相交织,正义、理想、崇高、纯情和功利、狂躁、褊狭、荒谬混合在一起,使那个时代铸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断突破禁区的大时代。

在八十年代这样一个大时代里,贯穿所有冲突的一条主线,无疑是对于自我个体价值的确认。从“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民间大讨论开始,一个丧失独立思考习惯很久的民族,开始了对于自我个体价值的漫漫追索之旅。在此基础上,中国人真正开始探索财富的价值,重建幸福生活的标准,重新审视与传统及西方的关系。

八十年代留下了哪些精神和文化遗产?张贤亮说:“勇气,这是八十年代最可贵的东西。”刘再复说:“中国在八十年代全面打开门户和类似‘五四’的新启蒙运动,令中华民族再次拥有闪光的、充满活力的灵魂,觉醒的人的骄傲和思想者活泼的灵魂。”李泽厚、张海迪、聂卫平、郭文景、田壮壮、张明敏……每一个八十年代的当事人都对那个年代给予了类似“梦想的时代,人人都憧憬未来,充满希望,怀有激情”的评语。当然,还有为真理而抗辩的精神、锐意改革的先锋、求知与奉献的榜样、我手写我心的诗歌、作为思想代言人的小说……那个年代,国家和个人都齐刷刷地在探索中冲突、在冲突中成长。

当然,过于匆忙、急切、亢奋甚至是茫茫然的八十年代,并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事实上,它只是为我们今天的好时光开了一个头,一个好头。今天,面对始于八十年代的财富的增长、生活方式的优化以及全球化的出路等现实命题,八十年代更像是一个更宏大时代的前夜,或前奏。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已经过去的八十年代并未真的过时——它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库,其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仍可凭依。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它的光荣源于八十年代的梦想,它的梦想也能唤醒八十年代的光荣。

(文/马君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