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40年:经验、理论与展望
- 权衡等
- 3702字
- 2021-03-30 11:32:40
前言
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无疑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展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事件之一,注定会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深刻而又重大的影响。
40年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实践,必然会有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特点值得我们总结和提炼。就国内外发展格局与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和收入分配问题必然是热点之中的热点,也必然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值得总结和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从经济学发展逻辑来看,经济增长(财富如何增长)与收入分配(财富如何分配)从来都是两大基本主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是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统一起来进行科学分析,进而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方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并存且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令人着迷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
在2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我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研究过程中,我本人从不同角度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先后出版了(含专著与合著了《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的现代分析:转型期中国经验与理论》(2004)、《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2007)、《收入流动与自由发展: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与收入流动性分析》(2008)、《劳动与资本共赢的逻辑》(2008)、《收入分配与收入流动:中国经验和理论》(201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2014)、《劳动—资本关系变迁: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2015)、《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机理与调整思路》(2015)、《收入分配经济学》(2016)等著作,2017年底又完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下公务员薪酬体系改革研究》初稿,目前该著作即将付锌出版;期间还承担了较多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一般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项目等,也发表了较多的关于收入分配方面的学术论文和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著作和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层面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做了较为深入思考和研究,其中涉及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内在关系、中国大国区域经济不平衡与统筹协调发展问题、上海特大型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劳动与资本的分配关系及其如何实现共赢发展的逻辑、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问题、从分配公平和正义视角分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公与差距的关系、中国劳动—资本的关系演变与中国经济增长及其转型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的宏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其中,《收入分配经济学》一书则是从经济学理论视角,梳理和研究了收入分配的经济学原理,为收入分配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可以说,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收入分配实践也是到了对收入分配历史变迁进行经验总结的时候了。显然,对中国收入分配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提炼,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学术创新工作。
2016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重要讲话十分深刻地指出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国地位与发展不足的重大问题,也指明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的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话语体系构建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来源。即使在中国收入分配改革与发展的领域里,也有许多实践、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总结和理论提炼。
根据我多年的研究体会,中国特色收入分配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和理论思考:一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始终探索收入分配领域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配改革逐步体现了收入分配领域中“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经济学研究表明,收入分配领域必须探索和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问题,因为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关系的背后,实际反映的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而反映的也是收入分配领域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由于我们简单复制和照搬了苏联教科书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模式,其结果则是单一的按劳分配机制,既无法体现真正公平,也无法体现经济效率,当然也不存在所谓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问题。显然,在这样的分配模式下,无法区分并有效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问题。中国在探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体现多劳多得和收入分配的差异特点,提出按劳分配为主,并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分配原则,又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出发,体现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机制、效率原则。这样也就必然出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这一基本问题,即初次分配如何更好体现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和要求,而再分配则如何更好地体现政府的作用,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收入分配改革始终坚持初次分配领域如何体现效率,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清除一切不利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体制,实现公平竞争和效率最大化,完善合理有序的初次分配体制和机制;另一方面,也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来清除一切不利于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构建社会政策和完善转移支付等体系,建立和完善更加有效的再分配体制机制。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探索,有利于更好地处理收入分配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二是中国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革也始终顺应法治化、透明化、规范化的收入分配发展趋势,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新格局。纵观收入分配改革40年,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的、封闭的收入分配模式,到逐渐探索多元化、多样化、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模式,其背后的另一个逻辑就是探索和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开放发展、公平发展和透明发展,进而逐步探索多元化、合理化、公开化的收入分配体系和制度。
当然,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实际上也一直面临两大问题和难点:一是如何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二是如何消除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差距扩大与分配不公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一个问题,但是在中国现有的分配体制和机制下,两者相互影响,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40年改革发展经验表明,收入差距问题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和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带来的差距本身问题,也是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大量的分配不公因素导致不公平的收入和差距扩大,这显然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差距扩大问题,而是制度性的分配不公问题。因此,中国收入分配改革既要探索如何解决差距问题,更要探索如何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后一个问题难度是超过前者的,因为这涉及如何推动收入分配的法制化、透明化、规范化发展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改革探索收入分配以及广义的经济甚至包括社会的不公平等因素。中国收入分配改革40年的逻辑,其实也集中体现了这样一个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即一方面,收入分配改革探索多样化、多元化收入来源,发挥分配的激励机制作用,收入分配来源多元化,同时差距也逐步扩大;另一方面也确实在逐步探索规范化、法制化的收入分配和监管模式,通过探索和逐步推动收入和财产的公开化和有效监管,实现收入分配秩序更加有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逐步消除影响分配不公的体制机制因素。显然,中国收入分配40年,客观上是一个不断推动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有序,收入分配结构和监管不断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符合收入分配发展的趋势和合理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这些新思想和新战略体现公平正义与共享发展的新理念,着眼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创新发展必将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理念和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收入分配实践发展也必将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先富与后富等高度统一,也必将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与社会发展目标。
本书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和条件下开展的一项探索和研究工作。梳理、提炼中国收入分配40年的发展经验,不仅对总结创新中国特色收入分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分析和进一步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试图对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客观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概念体系、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探索和总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收入分配变化关系的内在规律,以指导并推动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发展;同时,也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主要矛盾与愿景目标,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经验、新理念、新行动,为丰富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创新发展经济学等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权衡
2018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