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庄子 外篇 天运 (二)

续第三章

叙写黄帝论《咸池》之乐,描绘出与道汇通融合的音乐之境。

7.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郤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

乐声充满谷坑,涂塞️️空隙,凝守心神,顺任外物。其声悠扬,音律明朗。

8.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

因此鬼神幽隐,日月星辰依道运行。我演奏时而嘎止,回声却流于无穷。

9.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你欲思索却不能知晓,观望却不能见,追逐却不能及。

10.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知困乎所欲虑,目穷乎所欲见,

茫然立于四面无际的大道,倚靠枯木咏吟:不能知晓却欲思索,目不能及却想看见,

11.力屈乎所欲逐,子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力量屈竭却想追逐,觉得自己不能赶上。形体空虚,于是顺任发展。你随顺,故松怠。

12.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

我又奏以自强不息之音,以自然之律调和。因此像万物混逐丛生,风吹丛林自然成乐而无形迹,挥洒而不拖沓,深幽而无声。

13.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

启奏无章法,止于玄妙之境。忽而消逝,忽而兴起;忽而实在,忽而虚华。演奏行云流水,不限常调。

14.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

世人疑惑,比拟圣人。所谓圣,通达情理顺任自然。

15.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说,此之谓天乐,

本性不动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悦,此谓之天乐,

16.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故有焱氏为之赞颂:听却听不到声音,看却看不见形迹,充满天地,包裹六极(上下四方)。

(相与《道德经》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心境相契)

17.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

你想听却无法衔接,故迷惑。如此乐章,初听会惊恐,惊恐故不安;

18.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我又再次奏以松怠之乐,松怠故惊恐消失;最后奏以迷惑之音,迷惑故无知无觉;无知无觉则入道,可与道汇通融合。

第四章

叙述师金对孔子周游列国推行礼制的评价。

不同时期应当制定不同的礼法制度,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顺时而为。

1.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

孔子西游卫国。颜渊问师金:您认为夫子此次出行如何?

2.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

师金说:可惜,夫子会陷入困境!颜渊问:为何?师金说:刍狗还末用于祭祀时,装入竹筐,盖上绣巾,巫师斋戒后才将它捧上祭坛。

3.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待它已用于祭祀,行人踩其头背,樵夫拿去当柴烧。

4.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

若再次取来用于祭祀,装入竹筐,盖上绣巾,起居睡卧旁侧,不做梦则已,做梦必会做噩梦。

5.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

如今夫子也取来先王祭祀用过的刍狗(喻旧的礼法制度),聚集弟子起居睡卧旁侧。故夫子在宋国大树下讲学,树被伐倒,在卫国游说,被铲掉足迹,在商周之地陷入困顿,这不是噩梦吗?

6.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

围困于陈国、蔡国之界,七日不能生火就食,濒临生死的边缘,这不是梦魇吗?

7.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

水上通行最好用舟,陆上行走最好用车。以为舟可行于水上,而希望推至陆地行走,则终生走不了多远。

8.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

古今不就像水与陆的不同?周朝与鲁国不就像舟与车的不同?如今企求将周朝的制度推行到鲁国,犹如推舟至陆地,徒劳无功,自身还会遭殃。是不知变通流转,顺应外物而永无穷尽的道理。

9.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者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你看过抽水的桔槔吗?牵引它则俯下,舍放它则仰上,它,被人所牵引,并非它牵引人,故,或俯或仰均不得罪人。

10.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

故,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礼义法度,不在于相同,而在于能使天下太平。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二年五月读书笔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