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讨论

讨论部分旨在对数据做出分析,这种分析最好是以一个或者几个假设的形式展开。讨论也应该结合以往科学研究的发现和文献中的结论来展开。这个部分可能会涉及不同的领域,而且要求我们必须对这些领域本身十分熟悉。但是,这种熟悉程度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同时也是论文写作中最为耗时的一个环节。

如果讨论部分写得不好,可能会给读者留下很糟糕的印象,他们会觉得作者在该部分只是对结果的重复,无非是稍微增加了一些评论。要是这样的话,这个讨论部分就显得累赘了。因此,在讨论部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对数据的解读以及建立实验结果与科学文献的关系。

1.4.1 结果分析

很显然,分析部分是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实质部分。正是在这个环节,科学家们在科学发现上打上了他们自己的印记。尽管我们无法就如何进行科学数据的分析做出概括性的陈述,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重申分析的深度。首先,分析应该基于论文所呈现的事实而不应该是猜测。那些宽泛的、未经证实的观点只会削弱文章的客观性,甚至会使读者怀疑那些原本可靠的内容。其次,如果我们想要提高结果的科学性,就必须不断质问自己的陈述是否都可以回到数据本身。其中一种检验的办法是看数据分析是否指向结果部分的具体图表。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陈述和数据分析是有差别的,它们应该分别出现在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

1.4.2 结果与科学文献的联系

科学文献浩如烟海,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参考文献进行合理、系统的编排,这样在写作过程中便可以迅速地检索所需的参考文献。由于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经常核对文献中的具体陈述,所以最好是将同一篇论文所需要的参考文献保存在一个文件夹中。其中一种编排方式就是参照文献软件包的顺序进行文献编排,如EndNote软件。有了这些编排软件,我们就可以按照格式要求对文献进行编号和编排。此外还有一种常用的好方法,那就是根据文献的作者姓名、期刊和年份对文献进行编排,同时写一段简要的文字来说明每条文献的主要内容。还有,如果我们可以针对一篇科学论文将要讨论的具体问题做一份文献回顾,那将会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份文献回顾要以总结该领域的研究为旨归。此外,仔细核对引文和参考文献对于论文的发表来说也很有帮助。比如说,当我们在获得前人的研究结果时,对这些结果的陈述可以很好地说明我们自己的研究及发现的意义。在评审专家眼里,遗漏关键的参考文献是一个重大错误。当然,最为糟糕的是作者遗漏了评审专家本人的重要文献。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要把科学论文写作变成一个发表的游戏,但这是客观事实。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审稿专家都是领域内的权威,他们的文章和科学发现对于手头的这篇文稿也应该是具有相当意义的。因此,我们必须非常仔细地核对参考文献,尽量不要遗漏重要的文献,从而使它更加完整。此外,我们建议在进行文献搜索时尽量使用更多的关键词,以免遗漏重要文献。

在今天的学术界,剽窃现象越来越让人担忧,所以,当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已经发表的论文中的内容时,必须特别谨慎。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前面所提到的文献回顾对于科学论文的写作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在写作中使用前人文献中的内容时,有必要先将这些文献以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概括。所以,文献回顾的写作有利于将自己的科学发现与已经发表的文献联系起来。如果能够小心谨慎地处理这个环节,那么我们的科学研究所发现的结果也将体现出更高的价值。我们在搜索文献时往往由于写作时间的仓促而容易忽视较早的文献。事实上,有些科学实验能够回溯到50年以前甚至更早。那些历史的观点是很有价值的,它们有利于我们自己以及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和问题。此外,科学文献本身也是科学论文的最好结构来源和写作样本。我们读的文献越多,写作质量就会越高,风格也就越自然。因此,要想发出自己的声音,首先就要耐心倾听前人的声音,并且认真向他们学习。

1.4.3 讨论部分的逻辑展开

对于论文的作者来说,讨论部分最难的就是它的结构。数据分析以及与文献的联系必须逐段以要点为主线有逻辑地展开。我们可以写一个提纲,它能够使整个讨论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形象。讨论部分和结果部分是不一样的,后者是图形、表格和其他科学数据的展示,而讨论部分也许是论文写作最难的一个部分,因为作者必须仔细考虑数据的各个方面以及数据和实验之间的联系。对于这一点,以假设的形式来组织我们的思路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假设,然后通过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来证明这个假设成立或者不成立。事实上,这个假设在获得实验数据之后就可以形成。这样的一个假设能够为我们的思考以及讨论部分的写作提供一个逻辑结构。在我们有了一个需要验证的假设之后,就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论述所获得的数据。这样一个带有假设的证明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想到更多的正反两面的论据,从而提升讨论部分的说服力。

在论证假设的过程中,应该避免过于感性的陈述。相反,“实事求是”才是最简单、最安全的科学论证方法。如果实验事实得出的是一个很新颖、很有意思的结果,那么就可以不用任何夸张的语言,将事实告知读者。事实的新颖性必须从科学的评述中直接得出,而不要用first(第一)或者only(唯一)之类的词来修饰。事实上有些科学期刊甚至禁止使用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这是第一次……)或者This is the only example of…(这是唯一的一个例子……)这样的陈述方式。相反,我们应当好好考虑是哪些方面使这个结果独特、新颖,然后对这些要点加以强调。

提纲(outline)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一个有待证明的假设;

2)能够说明假设有效(或者无效)的证据;

3)提出那些现有数据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

4)实验发现和科学文献之间的联系。

以上四个方面都可能包括数个段落或者小标题。比如说,在2)的情况下,针对每一种方法可能都需要通过几个段落来讨论。在这里,我们应该注重分析说明而不是重述结果。比如,为什么某些分光镜的观测结果(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可以证明某一现象的发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必须引用恰当的有关光谱分配(spectroscopic assignments)研究的文献加以佐证。如果结果是很新颖的,那么就需要进一步说明它的正确性和相关论据。

1.4.4 段落结构

提纲和文章的逻辑推演确定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段落的写作了。至于每个段落的写作,我们可以将其分以下三个部分来完成:主题句(the topic sentence)、讨论(the body)和结论句(the concluding sentence)。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段落结构非常明确的话,那么读者也将更加容易理解论文的观点。比如,在写作讨论部分时,我们可以根据要点写好提纲,然后再分别用一个段落说明每一个要点。如果我们能够贯彻“主题句—讨论—结论句”的结构模式来写段落的话,那么就可以先写主题句和结论句来框定这个段落,然后用尽可能充分的细节来充实段落的主体讨论部分。当我们可以看清文章的逻辑推演,并证明每个要点的段落之间的关系时,整个讨论部分的结构也就清晰可辨了。然后,我们就可以添加结构和机制的细节证据,为什么这些证据可以(或不可以)证明前面设定的假设,以及那些能够为陈述提供原理的文献。如果此时的写作只是简单的事实陈述,那么文章就会清晰易懂,完成写作准备、提炼英文语言也会简单许多。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写过于拖沓冗长的句子。当英文句子长达数行的时候,它可能就过于冗长复杂了,应该立刻问问自己这个句子中是否包含了多个独立的意思。如果它的确包含了多个意思,我们应该设法将它拆成两个或者多个意思独立而且表达连贯的简单句,这样才能提高论文的质量,因为无论一个想法多么复杂,我们总是可以通过相对简单的句子来描述它。此外,在用简单句的时候,我们必须避免以This, And或But这样不明确的词开头。这种用词不明确是指只有This is…,而This后面没有跟上其他名词。应该用This result is…, This assignment is…等表述方式,从而与前文更好地衔接。毕竟,写作时我们总是希望避免重复。这也是要写提纲的原因之一。然而,即使列了提纲,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个段落中的某个部分的意思与前一段类似的情况。有时候很难避免重复,因为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很难确定某个部分放在哪个段落才最符合论文的逻辑展开顺序。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根据逻辑推演的顺序尽量避免这种累赘或者重复的情况。

1.4.5 关于“结果与讨论”

有些期刊要求将结果和讨论合并为一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在写作时还是有必要在自己的心里将这两部分作为两个环节来对待,即陈述和分析。如果是这样,我们还是可以运用前面讨论的关于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的写作原理,只是需要将它们分散到不同的独立段落中去。还有一种办法更加简单,就是把这种合并的部分分为两个环节来写,就像前文讨论的结果部分和讨论部分那样,只是它们现在被合并安排在了“结果与讨论”部分了。这种分隔的写作方式一方面使论文结构变得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读者区分陈述环节和数据分析环节。而条理清晰的段落结构能够使“结果与讨论”更加易懂。总之,无论是将结果和讨论合并还是分开写,关键是要区分陈述和数据分析这两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