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色彩心理对现代色彩设计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言,人类的色彩心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色彩观念在不断冲击着旧的色彩观念,并促使更新的色彩观念的产生。

色彩的心理协调机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始终要受到社会文化机制的制约。我们所强调的心理色彩虽然是一种看不见的虚拟色彩现象,但它却直接支配着人类视觉生理色彩的表现行为。反过来说,只有合乎心理色彩“标准”的视觉色彩现象才能被人类的心理所接受,或者说才能从内心感受到色彩所带来的美感。

现代心理色彩的内在调和方式对传统色彩观念有着巨大的冲击。人的色彩“内觉”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潜在的活动形式受文化层面影响的比较大。心理色彩和谐研究十分重视人对色彩的“内觉”活动。而“内觉是对过去的事物与运动所产生的经验、知觉、记忆和意向的一种原始的组织,不能转化为词语的表达而停留在准词语水平,它虽然含有情感的成分,但不能发展为明确的情绪感受”胡蕾,张康夫,林剑.服装色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0.。正因为这个原因,现代绘画和现代设计作品中所运用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于艺术家们在现代这个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模式中运行的,并且让潜在的内觉活动进行参与的整体心理审美追求的全部外在结果。

一、色彩冷暖对色彩心理的影响

色彩的冷暖不是指某一种色彩的实际温度,而是指色彩在人类内心感知中因为不同的色彩联想而产生的温度感。如红、橙、黄色易使人联想到升起的太阳、燃烧的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称为暖色系;青、蓝色易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因此,有寒冷的感觉,称为冷色系。凡是带红、橙、黄的色调称为暖色调;凡是带青、蓝、绿的色调称为冷色调;黄与紫是中性色,黄色属中性偏暖,紫色是中性偏冷。无彩色系的相互对比也会有微弱的冷暖感,白色是中性偏冷,黑色是中性偏暖,灰色是中性色,但根据灰色的颜色倾向而呈现不同的冷暖程度。色彩的冷暖是比较而言的,同样一种色相,由于色彩的对比环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当它被置于冷色的环境中时,会向偏暖的方向转化,当被放置到偏暖的环境中时,会向偏冷的方向转化。如绿色与黄色相比,黄色显得暖些;绿色和蓝色相比,蓝色就更冷一些。同属红色系的玫红比大红冷些,而大红又比朱红冷些。因此,在研究色彩冷暖关系时,不能孤立地看某一色,而要把它和相应的环境一同考虑。

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变化有直接关系。同一颜色加白,明度提高,色彩变冷;加黑则明度降低,色彩变暖。此外,暖色中纯度高的颜色一般比纯度低的颜色要暖些,冷色则刚好相反。色彩的冷暖还与物体的表面肌理有关,表面光亮的颜色倾向于冷,表面粗糙的颜色倾向于暖。暖色光使人兴奋,但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和烦躁不安;冷色光使人镇静,但也容易让人感到沉重、阴森、忧郁。只有协调明快的色调,才能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与此相似,色彩的轻重感也是因为某一种色彩在人内心所产生联想的结果。研究显示,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高明度色显得轻,低明度色显得重。白色为最轻,黑色为最重。加白明度提高,色彩变轻;加黑明度降低,色彩变重。

二、色彩味觉心理对配色形象的影响

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形俱全,“色”为首,可见色彩在饮食文化中颇受重视。美食倘若配上诱人的颜色,首先在视觉上就起到了增进食欲的作用。色彩的味觉与食物本身的味觉记忆有关。苹果的红色给人以甜味感,但辣椒的红色却给人以辣味感;青绿色的蔬菜具有新鲜感,但肉类一旦呈青绿色则说明已腐烂变质了。因此,红色区域有的显示出甜味,有的显示出辣味,有的显示出苦味,这与红的具体色相相关。同样道理,绿色区域也因色相记忆和联想而产生出丰富的味觉联想。就一般规律而言,色彩易产生的味觉联想如下:黄、白、浅红、橙红色具有甘甜味;绿、黄绿、蓝绿色具有酸味;黑、蓝紫、褐色、灰色具有苦味;暗黄、红具有辣味;茶褐色具有涩感;青、蓝、浅灰色具有咸味;白色清淡,黑色浓咸。明亮色系和暖色系易引起食欲,其中以橙色为最佳。就服饰色彩而言,味觉联想与服装色彩有一定关系。通常来讲,儿童、少女的服饰色彩印象偏甜性颜色。长大以后,或者说在正式场合,以偏酸性基调、偏苦感基调居多。但是,随着色彩观念的改变,近几年出现成年人,甚至老年女性穿着娃娃装,穿戴具有甜性感觉色彩的服饰,反倒显示出一种别样的风情,可爱、和蔼又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