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学术的百花园需要不同的色彩

黄厚明

我们生活在色彩的世界里,色彩也成为我们认知事物的主要手段之一。古往今来,有关色彩的各种现象曾经吸引过无数探索者求知的目光,特别是光学研究的问世,人们对色彩的研究逐渐形成一门严肃的学问。早期的研究者如开普勒、笛卡儿、牛顿,一直致力于探讨光和颜色理论问题,并由此证明色彩是色光为主体的一种客观存在。继牛顿之后,歌德则开启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研究范式。在歌德看来,牛顿的光谱理论并不具有普遍的真理价值。尽管历史学家通常将歌德的这种质疑看成是特定历史时期浪漫主义诗学对抗物理学的一个插曲,但其强调眼睛作为一个消弭色差的器官在颜色感知中的角色地位,无疑拓展了色彩研究的维度。20世纪许多著名的视觉研究者如阿恩海姆、贡布里希等人都强调和重视眼睛在颜色感知中的主观经验,而将色彩研究与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认知行为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今天色彩学研究的四个维度——光、眼睛、感知个体、应用关系。

张康夫教授新著《色彩文化学》在吸纳前贤色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感知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习得”以及由此形成的“应用关系”图景进行系统阐释。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旨在从文化的视角讨论色彩作为认知方式、符号行为、审美心理活动以及审美表达的种种形式和内涵。作者意在说明,人对色彩的感知和表达,不仅仅是人类个体感官的生理反应,更是据于特定文化场域的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文化习得”之结果。

第二部分,则从地域和族群文化视角出发,对色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共同体所具有的色彩规约和审美传统进行分类描述,旨在从另外一个层面上阐释“文化习得”(包括制度和社会环境)之于色彩观达成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在这部分的讨论中,作者既有历时性的观察,又有共时性的分析;在讨论色彩文化“涵化”现象的同时,又能兼顾其“濡化”现象之考论。

第三部分,从色彩管理的角度,对色彩作为一种意向符号在绘画、设计等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这表明论著尽管立足于色彩文化的理论探究,但其落脚点却是基于现实维度的。这也与作者的职业身份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