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仰山论丛(2014年卷)
- 黄董良
- 1296字
- 2020-06-28 09:53:47
一、当前高校病残学生体育教学现状及弊端
当普通高校对病残学生敞开大门迎接之时,不难发现其仅仅是形式上的接纳,针对病残学生的体育教育并不完备。病残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要公平享有德、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由于他们生理或心理的残缺,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就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目前,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中折射出一定的生命关怀性,并满足了病残学生的活动需求,但体育教学实现其价值是由工具性和过程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当前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侧重于工具性的价值,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意义性,即体育教育的内在价值,要挖掘体育教育的内涵,重视生命关怀的构建,使得病残学生能够从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并不断消除内心的恐惧,获得适应社会的勇气与能力。
长期以来,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如何把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和生命关怀融为一体,还没有较好的方法。因此,当前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体育教学目标缺乏导向性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囿于模式中,通过技能学习来提升身体素质。而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也被禁锢于范畴之内。但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落在技能教学上,不断重复和强化动作技能,这对病残学生来讲,带来了过重的负担。高校体育教学没能理解需要生命关怀的这一特殊群体的感受,仅仅考虑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如何让病残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缺乏关怀,学生仍旧要以掌握技术运动为主要任务,发展内在的体育素养则被忽视,进而导致了体育教学的“体”与“育”相分离,以“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病残学生真正接受体育教学的需求。
(二)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工具化
当前,高校病残学生体育教学所用的教材仍为多年前的陈旧教材,教材的开发处于严重滞后的情况。高校对病残学生进行体育教学选择教材存在两种情况,有些高校沿用陈旧教材,另一些高校则选择自编教材,但内容主要以球类运动、体操运动及民族传统体育为主,其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教学内容过于竞技性对于病残学生而言是十分不适合的。体育教学内容与病残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成为一种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三)体育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教学工具性”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师头脑中的扎根,让他们过于注重标准化和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支配式的理念渗透于病残学生的教学中,学生成为教学的被动客体,成为待加工的“产品”。这种枯燥、刻板的教学内容被不断灌输于学生大脑中,机械的技能训练成为教学的主旋律,病残学生成为了一种“工具”,不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导致学生只有不断去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最终甚至厌倦体育教学,反而适得其反,给病残学生造成更大的身心负担。
(四)体育教学评价缺乏差异性
病残学生与正常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体能差异,他们身心特征与生理缺陷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具有差异性、甄别性的评价体系。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以数字或文字等级为形式,对学生来说,掌握所规定的技能就能获得高分,而不会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状况,人的素质发展也被忽视。同时,高校病残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等级的情况,其身体素质有所差异,而评价内容缺乏差异性会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公允、准确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