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门的影视剧莫过于《庆余年》第二季的上映了,网络上追剧刷评论与热点都是热火朝天的一番景象。
借着《庆余年》第二季,想着整理一下观看后的想法吧,可能带有一些个人主观的意见,在此先说一下。
《庆余年》一开始上映的时候有些诙谐的风格,有好些观看的乐趣让人觉得“爽快”,加上第一季末尾的悬疑环节,又让人觉得“刺激和过瘾”。
《庆余年》第二季的总体来说稍比第一季要沉重一些,可能是因为涉及到的故事场景没有第一季的时候那么幽默,有好些人的评价是主人公“范闲”的成长与妥协。
第二季的名场面,更多聚集在批判封建制度和呈现因此造成的惨无人道的荒唐事。这一点上,算是比较“写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令人窒息的规矩。
很大程度上,封建皇权的权势过大,带来的底层人员的绝望与无能为力,对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带有现代思想的主角来说,反而是折磨心志的一种煎熬。
更加令人绝望的是,底层人员基本没有一丝抵抗的力量,一旦有人愤起声讨这种世道不公,却只能迎来身死气销的结局。而这些对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人来说,却是再正常不过的结果。
帝王之术玩弄世人良心,草菅人命,底下臣民有苦难言。单单靠主人公一人,改不了那种世道,除非是主角是帝王本身。
在封建社会里面,唯一能够做到一人改变世界的去,除了帝王自己有一线机会,其他人基本不大可能。
因为帝王底下的臣子可不都是善茬,他们也有深谙权术的。借机创建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场景,对他们而言是最基础的本能。
我并不觉得这样的故事情节能教会人什么,因为这跟成不成长啥的扯不上关系,压根就是一场场的人间悲剧。对有良心的人来说,完全是一种心理处刑,对平常人来说不形成心理阴影都算内心强大了。
第二季的气氛太沉重和阴暗了些,少有让人觉得透气舒爽的剧情发生,要以阴谋论去看的话,大概只能给人心理添堵。
唯一好点儿的,大概就是主角在承受了打击之后,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扭曲,能在这样令人绝望的环境里,想办法去解救苦命和未酬壮志之人。
这也算是为后续的剧情做铺垫吧,当然,这样的故事情节偏向于写实,不像以往的影视剧一样基本都是爽文反转剧情。这部剧和其他大多影视剧的区别在于,虽然本身有反转的情节,但没有反转余地的悲剧,同样也会照常发生。
更为突出的,是这剧情会关注悲剧背后的人物心理,并刻画出来让观者评判人物的良知与世道环境的缺陷一面。
其他影视剧说来也怪,他们写就的场景,是在认同封建制度规则下的反转,基本都是跳不出封建制度本身的框架。
对他们来说,死人是促进主角成长的催化剂,但实际描写的作用并不是成长,主角利用的还是封建制度本身的规则来为死者鸣不公,而不是着手推翻封建制度,这样的成长说白了并不是成长,只是适应环境生存,是一种妥协活法。
这么一说,其实有时候这跟影视剧里的反派做法上有点类似,倘若加上目的是推翻封建制度,那我宁愿称这样的“反派”是正义的一方。
如果反派推翻封建皇权是为了建立另一个封建皇权,那这样的反派就其实也和主角是一样的,都还是跳不出封建制度的范围。就像是什么亡国公主和皇子逆袭重登帝王宝座,感觉本质上这样的“爽”基本带有强烈的个人观念在。
就连一开始的悲剧都能得以反转——像是沉冤得雪一类的故事,有点强行挽回剧情的“主角即正义”套路,网友称为“剧情杀”。
这一类的剧情能把悲剧慢慢转化成喜剧和爽剧,从而淡化剧情上的沉闷与悲惨,这样就很难让人达到那种不得不推翻封建落后制度,并从头开始的地步,所以事实上也称不上成长。因为没到“觉醒”这一步的话,是看不到悲剧本质的。
这类故事里,主角唯一比反派好的一点,只是在为人处世上,而不在社会公德正道上。更多人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活,这些故事的作者他们也是这一类人。我也是,现实中也不例外。
制度好坏本身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没到完全彻底地格格不入的时候,是不大可能被完全推翻的。封建制度有些观念,即便在现在的社会上也会存在,像是尊老爱幼这些“礼节”上的观念,从封建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不是后面突然就形成的,我们称为传统美德。能传承下来的,基本上都能经得起验证。
所以我此前也说过,要破除的是封建制度中的陋习,而那些于传统之中被大家一致认同的相对好的事物,即便有一定限制,但对当今的环境也同样是适用和妥当的。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以封建社会为背景的影视剧,给人的感觉本身也并没有到完全不能接受的地步。自然在这样的规则环境下利用现有环境去逆袭,也是相对合乎情理。
所以很多故事本质上看,都比较平庸,没有特别突出“觉醒”的思想。单纯的只是因果循环,报复来报复去的。
说回剧情,相比第一季,第二季在主要人物刻画上更加详细,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疯狂冷血的封建皇权社会。这对于很多市面上那些幻想创越古代社会,然后凭借现代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大展拳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股泼面而来的冷水。毕竟若环境是无可救药的,那要在这样的环境里蹦哒,跟找死无异。
这也体现出了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单单靠一个人要想改变,无疑是痴心妄想。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大看好古代穿越文学的原因,因为很多人并不能觉醒并意识到封建社会环境的残酷一面。所以,写的那些故事情节多少过于美化和理想化了。
像是以前的余华先生的《活着》就是刻画悲剧的经典代表文学了,没有刻意去美化故事本身。
路遥先生的《平凡之路》,则是刻画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印证了很多时候,人不得不平凡地活下去,跟理想抱负无关,而唯一能跳出平凡的,只有精神上的富足和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