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世文学批评研究丛书总序

陈广宏

本丛书是中国近世文学批评研究的专辑,主要关涉“近世文学”与“文学批评”这两个关键词——它们都是近现代人文学科建立以来产生的概念。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史有关上古、中世(或中古)、近世(或近古)的历史分期法,是通过明治时代日本的中介影响,借鉴了欧洲历史的分期标准,在清末民初以来的文学史著作中大行其道。同样,随着西学东渐,“文学批评”作为西方文学论的一个重要概念,逐步与以“文史”或“诗文评”为主体的我国传统文论对接,并发展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问题是,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以这两个概念为核心,希冀达成什么样的学术愿景呢?

就前者而言,意味着我们坚持一种“长时段”的历史观。在上个世纪末,先师章培恒先生就已经以一种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整体观,倡言大力推进文学史的宏观研究。近年来,全球化大潮中的学术生态瑰丽多姿,而如美国Jo Guldi与David Armitage合著《历史学宣言》(2014年10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呼吁历史学重回年鉴学派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所倡“长时段”(longue-durée)研究,仍代表了一种新趋势,其所针对,正是日益严重的碎片化的研究方式。

近世是离我们最近的古代,要实现文学史现代与传统的对接,近世文学至为关键。在它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和评估古代文学中具有现代价值的传统。而从另一端来看,中古至近世,文学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变,包括:城市经济的增长对农业社会的侵蚀,引起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社会闲暇消费的产生,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地域性、集团性与市场化等倾向,引起文学生产、传播机制的变化等。至于文学自身,无论是文体、文类及其语言表现形态,还是审美理想、价值观念,亦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此,亟需有一系统的考察与阐释。

七十年前,岛田虔次在其所著《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序”中,已将“近世学”与“古代学”对举,认为与这个“古代学”具有同等地位的关于近世的“近世学”,也是必须存在的。这之后,一代一代学者对“作为思想的中国近世”的发掘与阐释日渐进展,思想史研究显然走在了文学史研究的前面。另一方面,我们也都看到,其实近年来学界在中古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声势。故而,我们似乎有太多理由,呼吁加强对“作为文学的中国近世”的关注。

要重建中国近世文学的图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所谓还原研究,那意味着遵循阐释历史的法则,力求按照古人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念、话语体系去考量其作品。那么,在这种情形下,传统“文史”或“诗文评”乃至诗文选本等所代表的批评话语、评价标准及其整个知识体系,就是我们最为直接的依恃,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我们重建工作的“捷径”。这种还原研究要求我们从文献批判入手,立足文本,要求我们先将文学视作语言构造与修辞的表现效应,这种回归语文学的研究路径,或亦与传统文学批评更相契合。

我们正面临一个学术重建的时代,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种再出发,我们在尝试中国文学建构多样可能性的同时,仍以探寻更加合乎其自身演变实际的表述方式为目标。这即是本丛书的宗旨所在。

2018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