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今译】

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从我的眼光来观察事物,所以事物都带上了我的色彩。无我的境界,从事物本身来观察事物,所以分不清什么是我,什么是事物。古代人作词,摹写有我的境界的占多数,但是并不是不能够摹写无我的境界,这在于豪杰们能够自我培养而已。

【评析】

这条是王国维对境界说进一步深入阐释时的著名论断。王国维认为,作家在观察事物、表现情感时,有两种方法:一是有我之境,即把自己的意志、思想沉浸入事物,甚至把主观的思想与外物有意对立,使观察的对象因为存有“我”的意志,从而带有“我”的感情色彩,为“我”所支配,简单地说,就是“移情入物”。有我之境,不是说感情强烈、个性鲜明的境界,而是让人通过物感觉到“我”的存在。二是无我之境,即把自己的意志、心态全部融合入物,使人在观察事物时只感觉到事物的存在而不觉得“我”存在,从而作品不带有“我”的任何主观感情与个性特征,简单地说,就是“物我合一”。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而是一种浑然的、超脱的境界。“无我之境”显然难于“有我之境”,因为“无我之境”要求个人的修养达到淳真朴实、淡泊名利,甚至于摆脱所有世俗的干扰,所以王国维提出“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

王国维的两个境界说源于叔本华。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说:“主体的情调,意志的影响,授予静观的环境以它的色彩,而环境又再把这色彩反映给意志。”这就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本。叔本华又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其人)和直观(本身)分开来,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本。

【引用诗词】

鹊踏枝

〔五代〕冯延巳

庭院深深深几许几许:多少。?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玉勒:玉饰的马衔。雕鞍:用彩绘装饰的马鞍。游冶处:妓馆。,楼高不见章台路章台路:汉长安有章台街,为妓女聚居处。后即以之代指妓女聚居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乱红:零乱的落花。

【评点】

词一作宋欧阳修作,写少妇幽居深闺的愁苦。词层层深入,意境曲折,情思绵渺,而词旨浓丽,细腻真切。末两句,把自己的心情通过环境的烘托与暗示来表达。清毛先舒分析说: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花不语,此一层意;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层深而浑成,“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

踏莎行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津渡:渡口。。桃源望断无寻处桃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事,言理想的境界无处寻觅。。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驿寄梅花:吴陆凯与范晔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作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鱼传尺素鱼传尺素: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书,指书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郴江:源出黄岑山,北流过湖南郴州,流入湘江。,为谁流下潇湘去潇湘:均为湖南境内水名。

【评点】

词为作者贬官郴州而作,抒发寂寞孤苦、惆怅思乡之情。借景言情,指物喻事,在运用比兴手法上很见功力,把贬谪后的心情写得凄绝感人。“可堪”两句,人居旅驿,孤单无聊,又逢春寒料峭,杜鹃送春,夕阳西下,人景相融,沉痛之极。“郴江”两句,情在意外,含蓄无限,是“有我之境”的典范。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日夕:傍晚。,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忘言:语出《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评点】

这首诗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反复推崇的作品。诗人在诗中把生活的哲理与诗意完全融合,在景物中反映了与自然一体、浑然忘我的理趣。“采菊”两句,只是一个动作,却将自己“心远地自偏”的情感悠然道出,淳朴自然、语淡意远,使人产生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韵。尤其是一个“见”字,寓弦外之响于无意之间,极精确地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神逸方外的潇洒恬静的心情,被清人吴淇评为“一篇之骨”。

颍亭留别颍亭:在今河南登封颍水边。

〔金〕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分携:分手,离别。,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太素: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元化:万物本源的变化。。九山郁峥嵘注1,了不受陵跨陵跨:超越,凌驾。。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壶觞:此代指酒。,尘土足悲咤尘土:指奔走道路。。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注1九山:指河南西部的辕、颍谷、告成、少室、大箕等九山。

【评点】

这是首离别诗,诗人就眼前景物一一道来,而将离别的情思随句生发,构思窅(yǎo)妙,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有很明显的学习陶渊明诗的痕迹。“寒波”二句,纯用白描手法,格高景清,闲淡有味,似不经意,却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与对人世的感悟包括一尽,与前数句的雄健悲凉形成明显对比,读后使人觉得诗人与景俱化,远离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