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银洋值多少钱?

我说了当年上海用银洋钱的事,有人问我:一块银洋值多少钱?这也是早晚时价不同,时有起落的。目前指1960年代初。——编者注在香港一块银洋,大约可换港币五元上下。但在抗战前,黄金三十换,即一两黄金换银洋三十元,如今黄金每两港币二百八十元上下,照说,每块银洋要换港币九元上下,时价仅值一半,可见银洋时价,一直早晚不同的。

“钱”是我国货币的通称,外圆内方。我们小孩时,还是用钱时期,后来换用铜圆(当十或当二十都有),已经是民国初年了。在中国钱币史上,“铜”钱、“铁”钱,都有;再古一点,“布”“刀”“贝”都是“钱”,所以货字从贝,财字也从贝。宋元各代,也用过钞贯,即是纸币。银本位的时期很长,也有用黄金的,却非金本位。“银”本位时期,大元宝五十两一锭,小元宝一两一锭,也有五两十两的,也可以打碎后,称了散用的。晴雯生病,宝玉私自请了医生,找出一包碎银,他们都不识秤,胡乱找了一块大的,总有三五两,那是用碎银的情况。用了银洋,才定在“七钱二分”上下,却也不是纯银,九成银,其他是铜。当年广东福建地区用银洋,每经一人的手,便打上一个硬印,硬印打多了,便成了一块烂板,甚至碎成数片,除了这两省,别处就不通用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写一位外江佬到香港,把一块光板银圆去买东西,那店伙拿在手里,看了又看,掼了又掼,十分不放心似的。原来外江佬不知道在烂板圈子中,光板是要升水的,外江佬不要店家升水,店伙就不放心了。

上海的洋价,在一百三十年前,每圆换不到一千文,后来换到一千三百文,到了1850年9月13日(清道光三十年八月八日),每圆换一千五百三十文(时有上下),到了1855年(清咸丰五年)已兑到一千八百至一千九百文。到了民国初年,已经换到三千元上下了,可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铜钱,铜质好,钱身大,比之道光以后,咸、同、光年间的铜钱,每一千文重一倍上下,铜质也差远了。后来,改制铜圆,表面上是一当十,实际上,一块银洋,可换双毫银洋(或一毫银洋)十多枚,大约七八折样儿,即是说一块银洋,可值百四五十枚铜圆。至于各地的劣质铜圆,那又相差很多的。

到了抗战时期,铜的本身涨价了;这一来,不仅和纸币脱离了联系,和银圆也分手了。于是货币标准,又回到物物交换路上去,“米”和“布”成为一切货币的比例尺了,而今的币制,其变化和社会制度有关,我们已经说明白“信用本位”的主要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