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的天空群星灿烂,其中最亮的两颗星是老子与孔子。老子是智慧大师,他以道为最高思想范畴,创立了道家学派;孔子是道德大师,他以仁为最高伦理范畴,创立了儒家学派。老子与孔子,道家与儒家,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引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进。每当中华民族面临振兴崛起的关键时刻或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人们总是会回过头去请教老子与孔子,或问道或问仁,进而从他们那里获取精神食粮、智慧清泉和前进动力。

老子,生卒年难以详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大约生活于春秋末期,距今2500多年的时间,曾担任过周王朝的史官。老子围绕着道的范畴,构筑起宏伟的道家思想体系,涵盖本体哲学、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一般认为,道家与诸家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诸家皆明一节之用,而道家则总揽其全,实为诸家之纲领。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老子是革命家,他消解了“上帝”“天命”等宗教和迷信观念,实现了古代思想史上的革命。老子是哲学家,他创立了道的学说,建构起中华民族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辨的整体框架。老子是政治思想家,他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更深刻地反映了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规律。老子是道教始祖,他创立的道家学说成为道教理论最为重要的渊源。老子思想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只有五千余言,却是人类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除《圣经》外,《老子》一书是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文化经典。

十年之前,在写作《论语与人生》时,我就萌发了写作《老子与哲学》的愿望。老子与孔子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两位思想巨人,研读孔子,怎么可能不研读老子呢?!况且,在大学期间,我学的是哲学,研读《老子》甚于《论语》。然而,研读《老子》的难度超出想象,哲学思维的玄妙深奥,既令人着迷,又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之中,这使得研读老子经常处于停步不前的状态,更谈不上写作《老子与哲学》。无奈之余,我把业余时间更多地放在阅读《古文观止》,仍然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流连忘返,不意写成了《品读国学经典》,于2014年交由三联书店出版。同时,重新燃起了研读《老子》的愿望,经过多年辛勤酝酿、一年奋笔疾书,终于完成了《老子与哲学》的写作,实现了多年前的夙愿。搁笔之余,收获的喜悦替代了写作的艰辛,真是人生之快事。

写作《老子与哲学》的难度,实质是学习研究哲学的难度。哲学是什么,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为什么要学哲学,至今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而哲学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围绕着人类,探寻着生命的终极价值。人是肉体与心灵的统一体,其意义在于精神维度的社会性存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被动的,在这个世界里生活,碰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都有偶然性,但有一个是必然的,就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生的终点。生命的有限性与精神的无限性常常使人产生困惑和虚无感,法国印象派大师高更最著名的一幅画的题目,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哲学关注的正是这些问题,用纯粹的人类理性去应对任何挑战,在不可捉摸的世界里寻找安身立命的价值;哲学拷问的是人类的命运,牵引着人们超越现实,尊崇智慧、探索真理、追梦美好,让人们克服对自身渺小的恐惧和对未来无知的迷茫;哲学是人的精神故乡,追寻意义的世界和人类存在的家,从而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哲学的抽象、思辨和缥缈,这是我写作《老子与哲学》的难度,也是我坚持写作的动力源泉。

清朝桐城学派做学问主张考据、义理和辞章的统一。考据是指校勘、考证、释义等语言文献研究方法;义理是指文本内涵的解读、分析和概括提炼;辞章是指逻辑框架、论证说理和文辞表达。《老子与哲学》重在义理和辞章,在义理方面,力图在全面、系统地理解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思想既进行分析又进行综合,正确地给予认识,客观地加以解读;在辞章方面,搭建起哲学、政治和人生的思维架构,以老子之思想范畴、概念为主体,展开论证和分析。《老子与哲学》没有在考据方面花费更多精力,只是对不同的考证和释义做出必要选择。

从《论语与人生》写作开始,作者一以贯之的研究方法是解构、建构和以文注文、以人注人。《老子与哲学》更加圆融、成熟地运用这一研究方法。首先是解构,即在反复研读《老子》一书的基础上,在宏观把握老子思想的前提下,对老子思想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和分门别类的归纳,进而分解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部分。尔后是建构,根据作者的学术视野和理论功底,对解构后的老子思想做出排列组合,从本体论、政治学和人生观三个方面进行重构和解读,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认识把握老子的思想。在解构和建构过程中,作者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坚持以老子注解老子,即以《老子》书中的概念、判断和观念以及历史上记载的老子言行和事例,来诠释老子的每一个思想观点,尽量避免个人的随意发挥和任性议论。

《老子与哲学》的逻辑结构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其人”,重点介绍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思想家,还是道教始祖。第二部分是“本体哲学”,着重阐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玄览静观的哲学思想。第三部分是“政治哲学”,着重阐述老子的无为而治、南面之术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第四部分是“人生哲学”,着重阐述老子的圣人人格、见素抱朴和卑弱自持的思想。全书共有三十六篇文章,每篇文章与全书的逻辑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全书是一个有机整体,每篇文章之间互有照应,可以帮助读者全面把握老子的思想体系;区别在于每篇文章相对独立,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可以帮助读者充分认识老子思想的某一侧面或观点。无论是阅读全书,还是阅读其中的文章,但愿都能对读者有所启迪、有所体悟、有所帮助。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一个外国哲人如此看重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人,更应该认真研读《老子》,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既改造主观世界又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享受智慧的乐趣、生活的美好和思辨的空灵。

作者谨记于乙未年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