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心理剧指导师
- 游金潾 刘义林 冯春艳
- 3378字
- 2020-08-28 22:00:17
第四节 宣泄与平气原理
心理剧训练除唤醒人的自发性与创造力外,还带给人净化的作用,这种净化的作用,莫雷诺沿用亚里士多德的用词,将其称为宣泄。
宣泄这个词本意是身体的净化。亚里士多德所引用宣泄概念的情境是:观众在观看希腊悲剧的过程中,让人得以宣泄心中的失衡。莫雷诺赞同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戏剧演出对观众的影响是:戏剧中的剧情可能会激发观众私下产生的某些不安情绪,这些情绪会在他面前的舞台上被扩大。这种自发因素,一方面唤起观众无法依靠自己达到的高度失衡;另一方面也让观众不纯净的情境有机会获得完全开放的净化。观看过戏剧、电影或电视剧的人都应该有过这种经验。观看电影时,电影中的剧情有时会勾起自己心中的陈年往事,这些往事或喜、或悲、或痛、或哀、或怒、或狂,让我们不能自已,但在观看之后,这些情绪却全然得以释放,心境更新。这是戏剧或电影给人带来的宣泄。
莫雷诺认为,观看希腊悲剧的过程中除了让观众得以宣泄之外,演员本身也同样得到宣泄。但是,演员的宣泄程度会随着他重复演出的次数而逐渐下降。演员宣泄程度最高的时候,应是初看编剧剧本和第一次演出的时候。当演员熟悉整个场景后,场景对他的反应就会像是一种传承,到那个时候,宣泄的可能性与需求对他而言几乎不存在了。同样的,有些演员在第一次读到某个角色时,展现出他们的最佳演出,然后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他们就变得越来越有传承,他们越是需要时常预演和扮演一个角色,就越会失去自发性、真诚和个人兴趣。
莫雷诺为何要指出观看戏剧时除观众外,演员也同样得到宣泄呢?莫雷诺认为宣泄可以分为被动的宣泄与主动的宣泄。被动的宣泄是由希腊戏剧演变至今的传统戏剧,就像亚里士多德所指的观众的宣泄概念。主动的宣泄则是来自东方或近东宗教(相对于中东、远东的宗教)。这些宗教认为,为了成为救世主,圣徒必须做出努力,首先他必须拯救自己。在希腊情境中宣泄的历程被认为局限在观众;在宗教情境中,宣泄的历程局限在个体本身。在希腊概念中,角色的实现历程发生在客体,也就是舞台上的象征人物;在宗教概念中,实现的历程发生在主体,是一个寻求宣泄、活生生的人。莫雷诺认为,这两种宣泄可以在心理剧中获得整合。他在心理剧中保留了古希腊人的戏剧与舞台,同时接受宗教的宣泄观点,演员(心理剧的主角)在其中成为宣泄的主体。在舞台上的主角带着个人不幸的角色,而非戴着面具或化了妆,在演自己的剧而非演别人的剧,这是一种主动的宣泄。而在演出的同时,心理剧中的其他成员(观众),同时也得到情绪的宣泄,这是前面所说的被动宣泄。在心理剧中包括了这两种宣泄,这种宣泄带来心理剧主角与团体成员心理的疗愈。
莫雷诺认为,个人的不幸可能由许多失衡的经验造成。这些来源有三方面:一是身体;二是想法和行为;三是个体所能唤起的自发量,无法适应过于复杂的生活情境。身体指的是身体对心智的关系失衡或心智对身体的关系失衡;想法和行为指的是个体的想法与行为影响他人或他人的行为与想法影响个体。莫雷诺认为生活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层次都是个体失衡的原因,个人能达到并维持某种程度的平衡几乎是一种奇迹,人们只有持续不断地寻找获得或增加平衡的方法,而最佳的平衡方法就是宣泄。
莫雷诺认为宣泄必须以具体和特定的方法加以应用,因此,问题是要找到一种实际但又在现实之外的方法来处理失衡现象。此方法包含身体宣泄的体现;让宣泄的展现,尽可能体现在行动和动作的层次上,如同在语言上的层次;这个方法让宣泄不仅用在个人,也用在两个人、三个人或是生活情境中相扣连的许多人之间;这个方法为宣泄开启了想象、非真实角色和关系的世界。而对所有这些以及其他问题的答案,都在人类创造性心智的发明——戏剧之中。换言之,这些宣泄都可在心理剧中呈现与疗愈。
宣泄的概念与中医平气的概念相似。了解平气之前,首先介绍一下中医气的概念及气和情志(情绪)的关系。
中医认为气可以按其不同的功能、特性及运动分类,它们分别为元气、宗气、营气及卫气。元气是最原本的气,也是身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气。元气属先天性的物质,它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元气是身体所有生命活动的动力,除了促进生长和发育,它还可维持组织、脏腑及经络的功能。宗气是指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食物中化生的水谷精气两者结合而成。宗气主要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血管),于呼气时“出”,吸气时“入”,它运行于呼吸道之间,促进肺的呼吸运动,并控制着语言及声音的强弱。营气是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它们经常在脉中运行,与血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营气与血常一起运行于脉中,故亦有“营血”的统称。营气会为全身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卫气是负责保卫及抵抗外邪的气,它可以被理解为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能保卫身体免受疾病的侵袭。
气与情志又有很大的关联,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而《内经•举痛论》更说明了情志与气的关联:“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现将其解释如下:
(1)怒则气上:发怒的时候,气容易上升,是怒则气上,岐伯曰:怒则气逆,怒就容易使肝气上逆。
(2)喜则气缓: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先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故《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3)悲则气消:是指悲忧、悲哀过度,会引起心肺郁结,使人意志消沉,肺气耗伤。《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4)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恐则气下,是一种精神极度紧张所引起的胆怯的现象。中医认为恐惧过度,会伤人的肾气。所以《灵枢•本神》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内经•素问》的举痛论篇又说:“恐则精却,久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恐而伤肾,以致肾精不得上奉,当上者不上,而造成该下者不降,所以说气下。
(5)寒则气收:指寒性收缩,使阳气不得宣泄的病机。寒在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闭束,出现恶寒、无汗等病。
(6)炅则气泄:热则腠理开泄,荣卫通利,大汗淋漓,气随汗泄,所以说是气泄。
(7)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突然而来的大惊可导致人体神志无法自主,而出现呆滞和木僵等状态。
(8)劳则气耗:指劳累过度易耗伤精气。症见喘促、汗出,继而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精神萎靡等。
(9)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素问•举痛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意思是说,过度的思考,会造成聚精会神的状态,而使气机瘀滞凝结。中医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所以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的功能。
由上可知,七情与气的变化关系甚密,换言之,七情会造成身体气的变化。从事心理治疗的过程与诀窍,就是《内经素问•至真大要论》所言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帝曰:善。平气何如。歧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帝曰:治之何如?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以其要义言之,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用心理治疗技巧让个案或主角达到“心平气和”的境地,心平气和,自然精神内守百病不生。
心理剧中的宣泄,在中医中就是平气的过程。笔者在心理剧中,对于气之宣泄最常用的技巧包括:引气、导气、调气、平气。引气主要是咨询师运用语言来引发来访者的情绪;导气主要是运用行动的方式配合语言的导引来宣泄来访者的情绪;调气是运用角色交换的技巧让来访者处在相对人的位置上,理解相对人内在的认知与看法,来调整来访者的情绪;平气就是当来访者内在情绪宣泄之后,以“虚则补之”的原理,让来访者与相对人或自己拥抱,来平和来访者内在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