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10.所谓继统不继嗣

“世兄可知明世宗故事?”赵万永歪着脑袋看向洪景来。

“明世宗故事?莫非是……”

结合当下,洪景来肯定能明白啊!这要是都不知道,那还玩个锤子。赵万永所讲的明世宗故事肯定是大礼议之争,也就是小宗入继大宗的法统问题。

大礼议是个什么情况,就不必去赘述了,基本上能看到这儿的应该没有不清楚的。表面上是为了争兴献王的政治地位待遇,实际上就是改朝换代必然产生的那点政治斗争的肮脏烂事。

“有句话世兄应该是知道的,‘继统不继嗣!’”。

何谓“继统不继嗣!”呢。

就是嘉靖皇帝是来继承孝宗皇帝的皇统,而不是来继承孝宗皇帝的后嗣的!

你既是皇帝,也是父亲。

因为皇帝这个位置的特殊性,所以一定是需要有人来做的,天下不能无主。但是做爹的没儿子,那就是你自己不争气了。所以我朱厚熜就来做皇帝,但我不认你做爹,你绝嗣关我屁事,我就是奔着皇位来的。

你儿子朱厚照自己不争气生不出来,你就去怨他,他那个没籽的西瓜死了拉到,你们父子九泉下相会掰扯去吧。

当然啦,赵万永在这里提嘉靖那点烂事也不是要和洪景来论这个玩意儿,而是提个头,表明一下自己的来意。

“想必不久之后就有谢恩使去往燕京,相机陈奏庄献世子(就是思悼世子)等项。”【注1】

“老弟的意思是?”洪景来心下已经有数。

“不出意外,谢恩副使便是世兄你了!”赵万永并不讳言。

“确乎有此可能……”洪景来如果能在升官之前混一个遣清使的差事,等于在履历上又能添上好看的一笔。

要知道洪景来出身极佳,已经有了一笔“边功”的亮眼经历。现而今也算是“知兵文臣”,将来要是有什么战事,第一时间点将挂帅的肯定是洪景来。

如果再镀上一层“遣清”的金,等于就有了对华夏(使日算是对蛮夷,李朝是不怎么认可这种出使经历的)的交涉经历。以后处理国家政务,以朝鲜的地理位置而言,肯定是不可能完全避开清国,对清国有所了解是必须的。

“虽还未定,但是正使大概已经确定,吏曹金参判。”小赵的消息来源比洪景来要广,这是出身决定的,暂时比不上。

“吏曹金参判啊。”就是金祖淳的弟弟金明淳,原任的咸境道观察使。

去年被金祖淳调回汉阳,协助金祖淳掌握吏曹的权势,金祖淳亲自掌管兵权,虽然兼任兵、吏两曹判书。但是当时贞纯王大妃没有去世,所以高级官员的任命往往需要和僻派争夺一番后才能成行。

自然的,金祖淳要把心思放在议政府和僻派去争斗,而京官五品及以下的那些芝麻官,京华士族看不上的外任小官,金祖淳没工夫去管。那代替他做主去管这些事情的,自然也就是担任吏曹参判的金明淳了。

现在僻派倒台,上层势力出现大面积的换局,金明淳作为金祖淳的弟弟,肯定是在替补第一梯队的。那么给他镀一层金,更好的替补上去,便是自然。

“以吾观之,圣天子未必会允,此事总要呈请二三次甚至更多才能成行。”

“老弟倒是看的明白。”洪景来和他打了个哈哈,等他继续说下去。

“若是圣天子不允,世兄不妨趁势提出继统不继嗣之论。”赵万永终于说出了此行的目的。

金明淳肯定会秉承他大哥金祖淳的意志,以为思悼世子翻案为主要目标。在英宗大王末年已经恢复了思悼世子的世子地位,如今最好更进一步,追封为王。

好方便将来纯宗大王认祖归宗,金祖淳掌握法统义理!

但是这对于丰壤赵氏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一旦纯宗大王认祖归宗,回到思悼世子一系,那么已经追赠为真宗大王的孝章世子就会变成从祖王父,而不是王祖父。

小赵家的政治保护罩就没了!

但是如果以继统不继嗣的方法来操作的话这事情就有了转圜的余地,正宗大王就可以以一肩祧两宗的方式,既继承孝章世子的王统,又继承思悼世子的嗣统,两边都算爹,两边都是大王,两边都能受到祭祀和追封。

这事情不好意思,咱们洪景来一时半会子不敢答应你。

“不是老兄我不肯,兹事体大,我明日便去拜见枫皋大监,向他禀明,再行区处。”

“……”小赵欲言又止。

“你的意思我尽是知道,但还是抱歉。”洪景来知道小赵肯定不是自己一个人光飘飘的过来的,指不定他爹他叔叔和他说过什么。

而且也不可能只由他这一条线来推进此事,金明淳那边,甚至金祖淳那边也肯定有人在试探和推进。

小赵倒也没有什么失望不失望的,他是个知分寸的人,这种事本来就有一点强求,真正能做决定的只有金祖淳,不是说他们几个小字辈在这里跑跑就能办成的。所以他也不再多话什么,和洪景来把酒言欢,只是叙说近来人情,以及全罗任上的趣事。

把人送走,洪景来回屋独自坐下,复又思考起来。

僻派这才刚倒,金世淳的女儿也才送到赵家,做了赵寅永的老婆。可是金祖淳为了掌握至高的道统和政治义理,必须要追尊思悼世子。

不可避免的,身为外戚一方中大势力的丰壤赵氏产生了一丝的不满,即使是通过联姻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也难以避免这一切的发生。

丰壤赵氏尚且如此,那潘南朴氏就更不要说了。为了推翻僻派,朴宗庆和金祖淳可以合作无间,搁置一切争议,共同对敌。

现在僻派已倒,中央的权势大面积洗牌,安东金氏多占一分,潘南朴氏便少占一分。毫无疑问的,双方终究会发生决裂,最后走向对抗和争斗。

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注1】:就是之前的龙川飘民出送谢恩使节团,反正李朝只要有机会就会向带清遣使,一方面是“事大忠诚”,一方面是每次出使都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