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共三册)
- 谢亦森
- 1437字
- 2024-11-02 20:47:38
5.文学和音乐知识对机关文稿的写作有何帮助?
答: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离谱,文学和音乐这浪漫的玩艺儿难道与一本正经的“官样文章”还存在什么联系吗?难道可以在某篇讲话稿或某份文件中来上几句诗人式的“啊”呀、“哦”的抒情语言吗?音乐的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首先我得说,具备了前面所说的那些知识,对于起草机关文稿的确基本够用了,但如果能懂点文学和音乐,则更有助于写作,甚至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先看文学。文学知识在机关文稿写作中的运用虽然不是主要的、大量的,但文稿质量的好与差,必定与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有关。写作是需要有“灵气”的,这种“灵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文学的特点恰恰在于想象和创造,没有想象和创造就没有文学。所以,通过文学知识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视野、丰富思维,使文章多几分“灵气”,少几分“呆气”。这是第一。第二,起草机关文稿虽然主要靠逻辑思维,但并不完全排斥形象思维,相反,恰到好处的形象思维可以为文章增色。如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预言中国革命胜利时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里运用的即是文学中的比喻手法,显得文采飞扬、气势如虹,令人神情激奋、信心倍增。第三,随着领导同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领导已不习惯过去那种“观点加例子”式的文章格调,而喜欢在某些文稿中运用一些与文学有关的东西,如某部名著、某个故事、某个文化名人、某段名人名言或古诗词等。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有些文稿偶尔会出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之类的文学佳句,或用于表达某种信念,或用于鼓舞人心,或用于揭示某种道理,既有形象性,又有鼓动性,这种作用就不是一般的机关常用语言所能替代的了。可见,文秘人员的确应该懂点文学,读读中外名著,记记佳句格言,这对于提高思维能力、丰富知识涵养、提高写作水平,必定大有裨益。
比较而言,音乐对于机关文稿写作的作用则较为隐蔽、空灵一些,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节奏感。任何文章的语言都需要有一定的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就能给人以美感和感染力。比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这是双音节词,相当于音乐中的2/4、4/4节拍;“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这是单音节词,相当于音乐中的3/4、6/8节拍。两个以上双音节或单音节词连接使用,就能产生一种对称感、气势感。如果二者混用,比如“解放思想,大胆干”,前者为双音节,后者为单音节,这就没有节奏感了,就像音乐中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长句、复合句虽然复杂一些,但同样离不开双音词与单音词的合理搭配,比如“现在的问题是务必要迅速行动起来并下大力气抓落实、务求实效”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就很拗口,原因就在于缺乏节奏感。另外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写文章要求突出主题,同音乐中突出主旋律是同样的道理,文章的主题不突出,就会显得散乱;音乐的主旋律不突出,就变成一片噪音。当然,音乐对于写作的作用多半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懂得音乐的人自可领略其中妙处。我见过一位酷爱音乐的大秘书,他写作的时候,旁边必定播放着似有似无、若远若近的轻音乐,没有音乐就写不下去。别人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这大概就是因为“曲高和寡”吧!不管怎么说,他肯定找到了音乐与写作的某种内在联系,要不然,那美妙的旋律怎能与严肃的逻辑思维相伴为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