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Preface

排版的技术与风格

什么是排版(Typography)? Typeface、Lettering、Layout、Compsition? Modern Typography这本书中,认为当第一本字体排印手册(Type Specimen)出现的时候,现代排版就开始了。之前排版只是印刷技术中的一个环节,由印刷工人根据功能和经验完成。但有了排印手册后,美学开始介入,比如我们都知道标题要比正文大,这是功能的需要,但是到底大多少则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审美。

所以排版有两个部分:基于功能的技术和基于审美的风格。功能技术部分有对错之分,比如“,”位于行首,并不会有损美观,而是有悖功能,是不符合规范的。这部分的应用有三种情况:正确使用排版的功能技术—专业;明知正确用法而故意非正确使用—实验;不知正确用法而错误使用—无知。

对于以阅读体验为导向的长文书籍,一般会很在意功能技术上的对错;这些功能技术大部分是烦琐的成文规定。所以本书意不在此,而是更偏重排版的视觉风格。所谓风格可以说是一人创制、多人仿制形成的一股趋势,这“一人”必须著名且艺高。

排版的逻辑线

我们一般如何开始排版? 上设计网站搜关键词,找参考资料,借鉴套用最近流行的? 翻阅年鉴作品集,看到喜欢的借鉴套用? 分析图文,制作适合的网格,把图文放进去? 这些看似都是可行的方法,但都缺乏逻辑。

为什么很多设计师看了大量的排版书籍或文章,还是觉得书架上缺一本排版书籍? 因为大部分书籍或文章是在传授零碎的排版经验,这种情况行距大一些,那种情况标题小一些,这个标点应该缩进,那个符号后要加空格等。当碰到命题排版时,大脑调取的都是随机出现的碎片,不稳定且混乱,没有确切的原由标准,不知从何着手,于是迫使自己再去看相关的知识来填充。其实真正缺的是逻辑,逻辑会产生标准,有了判断标准,混乱会被可预见的选择性所消除。

回到开始的问题,如何开始排版? 首先要根据命题信息判断排版的风格,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流行来臆断。要了解排版有哪些风格,这些风格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品、代表人物、理论著作,如何形成、何时形成等。再根据风格进行更细致的选择,比如字体、网格等。最后再考虑标点、字距等排版功能技术的规定部分。在这个逻辑中,建立一个风格系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也是目前排版书籍所欠缺的。

排版的风格系统

本书即是从这个角度,把排版分为三大基本风格:古典风格、构成风格、国际风格,并分析其特点、演变、网格等。在风格代表人物的选择上,既要有此风格出色的作品,也要有此风格的理论著作。一个排版风格的形成离不开理论专著的支撑,这也是成为基本风格的前提。同时理论专著除了内容,其本身的版式设计也是了解这个风格的绝好途径。三大基本风格之外的其他风格,都并未有系统的理论专著,而且几乎都衍生于三大基本风格。

本书更像是排版奥义的目录,会对风格的产生、继承、演变做一个脉络分析,并对其经典专著的基本理论进行概括描述,感兴趣的读者,再去有选择地按图索骥,拓展阅读专著的详细内容,进入更细分风格的子宇宙。有了排版的逻辑线与风格系统,之前获得的零散的知识点就会各自归位,变得有条理、系统起来。难点在于大部分理论是英文著作,仅少数专著有中文译本,通读需要大量的连续时间。但这是分水岭,要么安定地研读,到达更高层级,要么永远汲汲于缺少的那一本排版书。

排版的网格系统

网格是很多设计师的关注点,关于网格的书籍也非常多,但仍有很多设计师感到困惑。难点在于:网格制作的着手点;制作过程中的数学关系;基本网格后的无限变化。本书会从这几点详细介绍网格系统。

每种风格都有专属的网格语言,本书根据不同风格、中西文分别介绍网格的使用方法。随着网格制作的深入,数学关系看上去会变得复杂,一定不能中途放弃,一步步理清逻辑与原因,最后才能豁然贯通。

左佐,北京,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