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国家统计调查市、县优秀报告集萃(2006—2015)(上下)
-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
- 5396字
- 2020-06-25 14:30:31
惠民为先 增收为本多措并举提高城市居民收入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下,城市居民成分结构日趋多元、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激发城市活力,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居民安居乐业,收入稳步增长,已成为咸阳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深入分析研究如何增加城市居民收入这一课题,咸阳调查队通过收集相关统计资料、走访居民记账户、组织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剖析了影响增收的因素,提出了促进增收的相关建议。
一、准确理解和充分认识城镇居民增收的意义
首先,应从广义上理解城市居民增收。城市居民增收不应仅是狭义的城市户籍居民增收,而是包括外来人员、农民工等非本城市户籍“新居民”的增收;不仅是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增收,而是包括个体、自主创业、外来打工人员的增收。总之,城市居民增收是涉及所有居住在城市的“新”“老”居民的增收。
其次,城市居民增收的基础在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咸阳经济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西咸一体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等,为咸阳经济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为近些年来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但是,咸阳城市发展的活力仍有巨大空间,依旧存在着大项目、大企业立足尚未稳固,服务业潜力远没有完全开发,中、小、微企业发展相对缓慢等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城市居民增收的关键在于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有效提高就业率,使更多人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把更多人才吸引到咸阳安居创业,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的最根本途径。相对于大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多的GDP而言,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创造的是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在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人员结构相对稳定,可提供就业岗位空缺有限的前提下,城市居民的增收应立足于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
第四,城市居民增收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在于农民摆脱土地束缚,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职业身份在城市安居乐业。城市稳定的就业岗位,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生活环境,引领现代潮流的发展方式与农村以土地经营为主,“靠天吃饭”,农业经营收入低且不稳定,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较差,生活品质不高形成了鲜明对比。城乡生活差距如同催化剂一般加剧了农民摆脱土地成为“市民”的愿望,直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将快速发展的成果积淀下来,城市必须为一体化提供就业和增收的保障。
二、在分析咸阳城市居民收入特点中探索增收之路
(一)收入来源单一,促进居民多渠道增收势在必行
我市居民收支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咸阳城镇居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是城市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62.1%。详见图1:
图1 2013年咸阳城镇居民收入构成比例
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在城镇居民收入中占比达94%,这种收入构成结构,使得收入增加过多地依赖增资政策和企业效益,增资因素存在局限性和被动性,导致居民收入增长受限。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构成中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占比,促进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势在必行。
(二)就业人口分布失衡,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承载力有待提升
调查对象中有73.8%的就业人口分布在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国有经济单位,在民营企业、餐饮服务行业以及小微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口不到30%,这一就业分布结构决定了当前我市城市居民收入以工资和转移支付为主的现状,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承载力较低,影响了居民就业渠道的拓展。详见图2:
图2 咸阳城镇居民就业分布情况
咸阳市这种“一边倒”的就业人口分布导致居民增收的渠道较为单一和狭窄。因此,提升非国有经济就业承载力,打破就业人口分布失衡的现状,千方百计增加非公经济单位从业者和自主经营业主的从业人数比例,通过实现就业人员分布多样化来实现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是未来城市居民收入增加的必要途径。
(三)国有经济单位收入水平较低,对居民总收入贡献率不高
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力不足及创新能力突破不够,咸阳多数国企的效益并不十分理想,使得居民收入总体增长缓慢。调查资料显示,我市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和个体工商户收入,且对就业人口收入的贡献较低,仅为67.1%,这与该就业单位类型的人数比例并不十分匹配。详见图3、图4:
图3 按就业情况分组人均收入差距(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收入为1)
图4 咸阳城镇就业人口收入分布情况
(四)吸纳人才能力不足,出现城市居民就业人口空心化现象
由于咸阳紧邻西安的特殊区位,并且企业、单位缺乏留住人才的吸引力,导致大量优质劳动力外流。在接受调查的居民家庭中,仅有34.2%的家庭,年龄在20—40岁的优质劳动力在咸阳就业。大部分家庭呈老少结构,家庭中的青壮年人口多在西安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在我市生活的家庭多由祖父母与孙子女构成,出现所谓就业人口空心化现象。这与我市因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企业经营效益较差,薪酬水平较低有关,导致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外流,这也是我市居民收入中转移性收入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五)提升经营性收入占比是城市居民增收的突破口
根据2012年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我市居民收入中经营性收入占比仅为5.6%,与经济发达地区尚有差距。河南洛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2250元,高于我市6.4%,其城镇居民来自经营性收入的占比为7.8%;而浙江湖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32987元,高于我市57.7%,其城镇居民来自经营性收入的占比为16.5%。同为西部城市的四川绵阳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0755元,略低于我市,但其城镇居民来自经营性收入的占比也高于我市,为10.0%。
尽管城市居民成分复杂、情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绝大多数居民不拥有生产要素,都是雇员,其收入主要来自工资,而且就业者大多数服务于国有经济单位,其增收途径主要来自政府的增资政策,但是政策性的增资因素对居民收入的推动存在局限和负面作用。而人均工资水平较高的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和城镇个体或私营企业主的就业人数却不多,发展的潜力空间很大,城市居民增收的切入点应放在增加这部分就业者的工作上来。通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对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做大咸阳经济总量,不仅能调整咸阳城市居民收入结构比例和就业分布,还可以吸引我市优质劳动力的回流,开辟咸阳城市居民增收之路。
三、以加快发展非公经济为契机,促进咸阳居民从业结构多样化
我市73.8%的就业人口分布在国有经济单位,从业结构严重失衡。近年来,随着咸阳国有企业改组和调整的步伐不断推进,国有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面临着再就业和收入下降的危机,占全市就业人数一半以上的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成为城市居民增收的瓶颈,而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再就业中的作用十分显著。非公有制企业因其数量多、分布广,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方式灵活,就业门槛较低,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2008年咸阳市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到60多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24%。从咸阳城市居民的就业情况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者收入水平较高,增资途径和方式多样,但现阶段从业人数却不多,那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失为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新的契机。
分析我市居民从事的非公经济行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批零、运输和居民服务等第三产业,在规模结构上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落脚点应该放在发展中小型服务业上来。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就需要在政策、机制上对各种新兴的服务行业加以扶持和引导,在市场准入、政策、资金各方面重点扶持科技创新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具有地方资源优势的中小企业,加快其发展,为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创造条件。
一是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我市旅游资源开发经营,形成多元化的旅游开发经营体制,拓展旅游产业链条,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二是要积极培育各类商业网点群,调整优化市场结构,提升服务水平,推动餐饮、物流业的繁荣发展;三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创办社区各类便民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绿化、保洁、保健等服务业;四是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组建集团公司,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五是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法律、会计等现代服务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引导金融部门转变服务理念,进一步调整融资门槛,简化审贷手续,增加抵押筹码,改坐店放贷为全程跟踪放贷,重点扶持,重点监管,允许以有效订单、期票等票据作为贴现手段,解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困难。要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扩大政府采购,公平竞标,杜绝截留补贴、延迟付款等潜规则,实现货畅其流,加快资金周转。
四、以大力扶持自主创业为突破,提高咸阳居民经营净收入比例
通过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咸阳居民的收入结构中经营净收入的比例过小,十分不利于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较多取决于增资政策的影响,而经营净收入的增长更多取决于从业者自身的努力,经营业主自己为自己打工,极高的工作积极性带来快速增长的收入,绝对是居民收入增加的突破口。因此,政府应把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城市居民创业,提高居民经营净收入比例,作为促进居民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创业培训体系,以培训促进创业。在高校教育中引入培训课程,对涉及创业的各方面进行讲解和引导;向下岗再就业人员推荐创业项目,对参加创业能力培训的,给予培训补贴;为初步创业成功者,提供改善和扩大企业能力的免费培训;建立创业实训制度,经过创业培训的劳动者,可到认定的创业实训基地参加实训。
其次,提供创业启动资金,降低创业门槛。现在较为尴尬的是,很多银行未对创业者提供贷款支持。究其原因是由于创业者刚刚进入社会,缺少有效的贷款抵押。为解决创业者自有资金不足的难题,政府可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提高初次贷款额度,延长还款期限,其中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以及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微利项目经营的,由财政部门全额贴息。对还款及时、信誉度高、经营好的创业者,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再次,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支持创业载体发展。为给更多劳动者搭建创业平台,政府应统筹安排劳动者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鼓励各类市场和园区等创业载体吸纳新办企业,对进驻的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政府可针对自主创业企业进行专门的政府采购,解决其初期的市场进入问题。
最后,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风险。自主创业领域主要集中于发展初期的小微企业,时刻面临市场的考验,政府应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完善的创业扶持政策。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便利,进一步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程序,减免行政管理费用。对于营业税和所得税,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减轻创业者经济负担。对创业企业所需的员工招聘、测评和培训等,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服务。为创业者所需要的社会保险提供通畅甚至单独的渠道,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议城管部门在确保城市容貌整洁、规范有序的前提下,允许居民摆小摊、擦皮鞋、设跳蚤市场。
五、以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为前提,带动咸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离不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居民收入增加的前提。只有把咸阳的经济总量做大做强,才能有实力吸引本地不断外流的优质人才回城,有效防止就业人口空心化趋势。咸阳纺织和电子产业有着厚重的基础资源优势,但近年来这两大产业的步伐都落后于迅猛发展的科技和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出现疲软,规模明显萎缩,竞争能力急剧下降,工人收入受到极大影响。对此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谋求产业突破式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居民收入增加。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整合优势资源。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投入产出比等指标着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客观地对电子和纺织两大产业中的各企业进行产能评估,在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前提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同时,以高标准、现代化、科技化为方向,凝聚整合两大产业中的优势资源,在研发和设备更新方面加大财政支持,走出一条高精尖的电子产业之路和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特色纺织业之路。
二是走优势互补之路,与西安错位发展现代产业。借助西咸一体化的良机,在产业发展策略上与西安形成错位、互补、共荣的契合之势。抓住当前网络商业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引进和发展大型物流、仓储、批发等产业,建立活跃大西安经济发展和辐射西北的商贸集散、储备基地。
三是着力打造西咸卫星城,催生服务业快速发展。西咸两城相距仅20多公里,驱车仅需半小时,地铁1号线延伸段开通后,两城互动将更加便捷。优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生活成本、便捷的交通线路催生了西咸居民双城生活的轨迹,咸阳成为西咸新区卫星城将是大势所趋。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咸阳城区定位为居住、生活高端区,倾力打造集居住、购物、娱乐、教育、医疗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端居住区。建立完善的服务业体系,将咸阳打造成大西安居民生活、休憩乐园的同时,提高城市居民的就业和收入。
六、结束语
促进城市居民增收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需要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更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狠抓落实。通过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在产业发展中带动居民增收等方式推动咸阳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让发展更好地为民生服务,让城市居民收入一年比一年更高,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更好,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美好夙愿。
撰稿:董军 蒋澍 刘昕 史永良 尚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