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棉价震荡看咸阳纺织行业的发展瓶颈与对策

国家统计局咸阳调查队

自上世纪50年代始,咸阳就因纺织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而闻名全国,市内众多的纺织企业形成了从棉纺到毛纺,从纺织到印染,从面料到成衣加工,从纺机修配到纺织机械制造的配套纺织工业基地。50多年来,这座城市夜以继日转动着纺机,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数百亿米的服装面料,进入改革开放后,纺织企业发展几起几落,但纺织服装行业始终是咸阳市乃至陕西省的支柱产业。根据统计资料,“十一五”期间,咸阳市纺织服装行业年产值由2006年的25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58.9亿元,咸阳市纺织服装业年产值占全省纺织服装业总产值比重也逐年增加,至2010年已达到39.83%,是陕西省名副其实的纺织大市。同时,作为劳动密集产业,纺织服装行业为我市提供两万多个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就业人员,纺织服装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咸阳乃至陕西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由于纺织服装行业本身对原材料的高依赖性,自2009年至今的棉花价格如“过山车”般的大幅震荡对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造成了较强的冲击。本文将从这次棉花价格大幅震荡给咸阳市纺织服装工业带来的影响入手,剖析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现状,寻找目前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对于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市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现状

(一)纺织企业占绝大多数

我市近年来纺织企业及资产情况如下表:

表1 咸阳纺织行业资产规模表

数据来源:咸阳市统计局。

近年来,我市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保持在40家左右,其中绝大多数为纺织企业,企业数量和资产总额都占到全市纺织服装工业总量的90%以上,下游加工企业只有零星几家且规模有限。2010年,由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纺织服装工业企业进入了一个发展高潮期,企业收益提高吸引了新的资本进入,企业数量随之增加,而进入2011年后,在原材料价格震荡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纺织企业数量已回落至2009年的35家,而服装加工企业的数量仍旧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说明服装加工企业的经营和纺织企业相比较稳定。

(二)产品以棉纱棉布为主

2010年,我市共生产纱类产品10.1万吨,布类产品2.93亿米,分别占到全省纱类产品和布类产品总额的37.24%及38.96%,其中,棉纱6.43万吨,占纱类产品的63.66%,棉布2.59亿米,占布类产品的88.40%。可见,我市纺织企业生产产品类别较为集中,棉纱和棉布产量占到产品生产的绝大多数,产品同质化严重。

(三)小型企业占主体

由于纺织服装加工业门槛较低,对资本技术没有太高要求,所以是小企业集中的行业之一,根据调查,我市纺织服装加工企业中,大型企业仅有1家,中型企业共有5家,全部集中在纺织行业,其余均为小型企业,尽管小型企业在经营、生产及成本控制方面比较灵活,但是对于品牌推广、产品设计、研究及开发的投入非常有限,抗风险能力很弱,棉花价格剧烈波动对生产中、低端产品的小型企业影响最大。

二、棉花价格震荡严重冲击我市纺织服装工业

(一)棉花价格运行情况

2009年1月后,各规格棉花价格普遍上涨,本文选取生产使用较为广泛的328级皮棉价格的变动来体现棉2花009价.1.格-20的11.运9.行328情级皮况棉,价格具运行体走情势图况如图1:

图1 2009年1月—2011年9月328级皮棉价格运行走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棉花协会网站。

由图1可见,328级皮棉价格由2009年1月的10966元/吨开始上涨,至2011年3月达到最高点30467元/吨,又在2011年9月回落至19316元/吨。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棉花价格属于温和上涨期,纺织服装行业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开工率及订单数增加,经营情况普遍转好;从2010年7月至今,棉花价格经历了“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其间市场供求失衡、投机炒作频现,极大地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可以说,当前的棉花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生产原料,而是已经被金融化、期货化的投资投机产品。棉花价格的大幅震荡,使刚走出金融危机的纺织服装企业再次陷入困境。

(二)棉价震荡对我市纺织服装行业经营带来的影响

为了了解本次棉价震荡对我市纺织服装企业造成的影响,本文不仅搜集了相关数据,更走访了多家企业,对企业当前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具体影响情况如下:

1.企业利润空间压缩

棉花价格增长对纺织服装行业特别是纺织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巨大,因为和下游服装加工企业相比,纺织企业对原材料的依赖度更大,同时议价能力更弱。本文用棉价震荡幅度最大的2011年1—9月纺织行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对比说明,具体运行情况如下:

图2 2011年1—9月咸阳市纺织服装行业出厂购进指数运行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咸阳调查队

由图2可见,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购进价格指数一直在出厂价格指数之上运行,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始终存在倒挂情况,加之近几年来,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及各种税费等支出都不断上涨,而产品销售价格却主要由市场需求和加工企业决定,纺织企业成本不能完全转嫁给下游加工企业,只能不断压缩自己企业的利润空间。

2.订单数量减少

根据调查,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企业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同时有部分产品出口。在出口订单方面:自今年以来,我市纺织品出口情况始终低迷,企业出口订单数量大幅下滑,有的纺织企业出口订单数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而在国内订单方面:自进入二季度开始,由于棉花价格大幅下降,纺织品销售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加之下游加工企业出口数量减少,国内定单数量锐减,以小单、短单为主,利润率很低,部分企业开工率不足,用工数量下降。

3.亏损企业增加

表2 咸阳纺织行业亏损情况表

数据来源:咸阳市统计局。

由上表可知,2011年1—7月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亏损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2个增加到4个,亏损面由4.8%上升至10%,亏损额增加929万元,而随着棉价震荡对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冲击作用的进一步浮现,下半年亏损额还有增加的可能。分行业看,所有亏损企业都集中在纺织业,其他加工企业虽然在棉价震荡的影响下利润也有所减少,但并未出现亏损。

4.纺织企业受棉价暴跌影响更大

根据对纺织企业的走访,棉花价格大幅上涨时,尽管成本上升,但由于市场价格不断看涨,加工企业急于屯集原材料,销售市场活跃,企业经营情况较好。但随着棉花价格下跌,看似成本降低,整个销售市场观望气氛浓厚,随着国际棉价期货价格大幅下挫及国内外新棉丰收在即,加之各加工企业库存充裕、纺织成品出口市场疲软等综合因素影响,纺织品销售市场需求不振,销售价格一再被压低,企业生存艰难。可以说,和棉花价格上涨相比,棉花价格大幅下降对我市纺织企业的影响更为致命。

三、从棉价危机看我市纺织服装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完整性较差

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中,纺织企业占到绝大多数,服装鞋帽加工等其他企业仅有几家,且均为小规模企业。在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内,制造环节利润最薄,受成本制约最大,最容易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尤其是棉纺业,尽管产能很高,产业规模很大,但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较低,资源配置能力较差,整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根据调查,由于本市纺织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原材料需求量低,我市企业生产的纺织产品基本依赖南方各省市服装加工企业,而由于南方各省纺织企业众多,加之运输成本的不断提高,我市纺织品在外省的竞争力逐渐下降,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二)产品结构过于单一

在本次棉价震荡中,单纯以纯棉产品为主的企业所受影响较大,而以混纺、纤维产品开发为主和既有纺纱织布又有深加工的企业所受冲击则相对要小。我市纺织产品以棉纱及棉布为主,混纺纱、混纺布特别是纤维纱、纤维布的产量很低,“单一产品、单一原料,自然始终被棉花牵着鼻子走”。而且就棉纱及棉布生产而言,科技含量不高,附加价值很小,在企业同质经营情形下,国内外采购商采取坐地询价方式挑起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企业间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严重受损,影响全行业的整体利益。

(三)产品附加值较低,对于研发设计及品牌营销不够重视

根据调查及对企业的走访,这次棉花价格的大幅震荡对我市服装加工企业影响相对较小,因为服装加工企业本身附加值较高,而且可以直接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向下游销售环节转嫁,生产销售情况比较平稳。相比之下,我市纺织企业受棉价震荡的影响比较大,这主要由于纺织企业本就对棉价依赖度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我市目前纺织企业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且对于品牌营销及新产品、新材料的研发重视程度不够,对近年来走俏的新型纺织材料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名牌产品数量较少,市场占有率较低,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品牌,完全依靠订单要求生产代工产品,利润极其微薄,产品科技含量低,没有差异性,同质竞争激烈,对于棉价震荡带来的影响束手无策,只能依靠压低价格竞争,致使本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生存进入恶性循环。

四、破解当前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瓶颈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棉花价格的变化已经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瓶颈,棉价上涨时企业成本大幅增加,棉价下跌时企业订单大幅减少,要改变现状,促进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健康发展,就要思考如何破解这一瓶颈。笔者认为,加快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着眼于长远发展,提高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是破解这一瓶颈的有效途径。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我市传统的纺织工业为依托,完善行业产业链

产业链是否完善是决定一个区域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纺织服装业不能一味追求制造规模与产能,而需要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与效益的完整产业链。我市是传统的纺织大市,纺织品生产特别是棉纺织产品生产能力很强,但产业链完整性较差,大部分企业集中在棉纺行业,加工企业数量少且深加工能力较差。目前咸阳及西安市场上流通的服装、家纺产品绝大多数由南方企业生产,若能够以我市现有的纺织工业为依托,引进大规模、知名品牌的服装、家纺企业,实现就地加工销售,形成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必将带动我市整个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快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

近年来,企业在原材料成本的压力下,对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的需求增加,而且随着越来越多新型天然纤维替代品的研制成功,化纤产品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强。从长远看,要提高纺织业服装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必须加快科技投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棉纺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用棉量,增加纤维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棉花等天然纤维的依赖,加快产品创新,要依靠我省高校林立的科研优势,加强企校合作,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尽快产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不断开发出功能差异化产品,提高我市纺织服装工业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化。

(三)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优胜劣汰逐渐加速,如果仅靠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无论棉价是涨是跌,企业的生存都将日益艰难。为了使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先机,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加快淘汰自动化程度低、耗能高、生产效率低的设备,不再新建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的棉纺织企业,加快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深加工及提升品牌价值来规避原材料成本压力,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产品的价格已经不能单纯用成本来衡量,其价值更多的由品牌代表的品质保证。

(四)政府应对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对于解决当前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政府的政策扶持相当重要,有力的政策出台将助于增强企业加速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信心和速度。具体建议如下:

(1)出台有利于我市现有企业发展的政策。解决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牵线者”,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对于产品优化升级、品牌建设方面取得成果的企业给予奖励,促使行业“领头羊”的出现。

(2)鼓励企业巩固现有销售网络,参加各种高水平纺织服装行业展销会,重点扩展国内新市场。

(3)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对于能够优化我市纺织服装产品结构、完善我市产业链的项目,给予最大的优惠政策,加快引进优势企业的步伐。

本次棉花价格的震荡不仅给咸阳市纺织服装企业经营带来了不利影响,更是为今后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政府管理部门和纺织服装企业都应该意识到,在目前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内纺织服装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以量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只有加快升级步伐、完善产业链条、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建设才能适应市场发展,在未来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才能将咸阳市从纺织大市建设为纺织强市,打造成为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核心区域。

撰稿:冯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