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

1920年代,随着大批黑人涌入城市,布鲁斯在城市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使黑人的生活再次失去了保障,大批黑人又失业了。而北方工业重地芝加哥作为唱片业中心,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布鲁斯艺人的演出机会也因此而减少,布鲁斯的发展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受到阻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的生产得到繁荣,一下子摆脱了经济大萧条。但是,美国政府得先保证白人就业,黑人仍需要四处寻找工作。面对黑人准备大规模游行的局面,1941年,罗斯福总统发布命令,禁止“在国防工业和政府机构中存在种族歧视”,并建立公平就业委员会。尽管这个命令无法全面改变种族歧视问题,但是黑人在“二战”期间得到了比较好的就业。黑人的经济状况开始得到好转,此后,布鲁斯又得到了一些小唱片公司的关注。直到“二战”结束,布鲁斯一直停留在小唱片公司的经营范围中,并未引起大唱片公司的兴趣。

“二战”结束后,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转变,布鲁斯开始引起了一些大唱片公司的兴趣。而此时,布鲁斯在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B. B.金(B. B. King)等人的推动下更加趋向电声化、城市化。1940年代末,《公告牌》(Billboard)杂志取消了原来“种族唱片”这个带有种族印记的称呼,开始将黑人音乐称为“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于是,唱片公司开始不断推出节奏布鲁斯唱片,并且通过《公告牌》排行榜来宣传布鲁斯。从此一种新的布鲁斯类型——节奏布鲁斯,开始兴起。

节奏布鲁斯以城市布鲁斯为基础,融合了摇摆乐(Swing)和布吉-乌吉(Boogie Woogie)的特点,节奏变得更加具有推动力,乐队建立起了一个固定模式:电吉他、贝司、鼓、钢琴、小号、长号、萨克斯管,尤其是萨克斯管和铜管乐的融入,使布鲁斯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音乐变得更加丰富。

布吉-乌吉(Boogie Woogie),是一种快速演奏的布鲁斯钢琴演奏形式,演奏者常以左手的固定低音来衬托右手复杂的布鲁斯曲调,弹到情绪高涨时,经常进行敲击式演奏。这种钢琴形式最初兴起于南方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伐木区的“酒吧音乐”。十九世纪末,在南方的一些伐木区里,黑人天天过着单调、乏味的伐木生活,他们所谓的娱乐就是周末晚上到小酒吧里喝酒听音乐。原先酒吧乐手都用吉他演奏布鲁斯,由于吉他音量太小经常被人声掩盖,后来就换上了钢琴。1920年代,随着大批黑人来到北方城市,布吉-乌吉也被带到了北方。1930年代,这种钢琴风格在芝加哥得到发展。钢琴家克拉伦斯·史密斯(Clarence Smith)、吉米·扬西(Jimmy Yancey)为布吉-乌吉的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1940年代,布吉-乌吉对节奏布鲁斯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figure_0079_0038

布吉-乌吉(Boogie Woogie)唱片封面

节奏布鲁斯的曲式结构基本上还是以“十二小节布鲁斯曲式”为基础,但有时也会采用十六小节的曲式结构,甚至还会在反复中插入其他的临时段落。总之,节奏布鲁斯已经超越了以往传统布鲁斯的固定模式,它有时候更像一个布鲁斯“大容器”,只要是带有布鲁斯血统的音乐,只要布鲁斯的根基不变,具有节奏强劲的特点,能够体现新一代黑人尊严和精神的布鲁斯,在四五十年代都被称为“节奏布鲁斯”。美国一家杂志曾经对布鲁斯做过这样的介绍:“‘二战’后,除了爵士乐之外的(美国)黑人音乐全都是节奏布鲁斯”。由此可见,节奏布鲁斯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风格,而是与社会、种族、时代有关的文化现象。

节奏布鲁斯的出现使布鲁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更重要的意义是它还为摇滚乐和灵魂乐(Soul)的产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基因”。在1950年代,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查克·贝里(Chuck Berry)、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杰瑞·李·刘易斯(Jerry Lee Lewis)、雷·查尔斯(Ray Charles)等人的摇滚歌曲和灵魂乐中随处可见节奏布鲁斯的影子。

实际上,在1950年代录制的所有布鲁斯音乐都被称为“节奏布鲁斯”,他们的歌曲主要以《公告牌》的“节奏布鲁斯排行榜”为主要传播平台。在众多布鲁斯歌手中,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和B. B.金的影响最大,他们一北一南,分别是北方芝加哥布鲁斯和南方孟菲斯布鲁斯的代表人物。

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

figure_0080_0039

马迪·沃特斯,原名麦金利·摩根菲尔德(McKinley Morganfield),1915年4月4日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罗林福克,1983年3月30日去世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他是一位布鲁斯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音乐大师,不仅是四五十年代芝加哥城市布鲁斯的代表人物,同时在1950年代以后,他还录制了大量的电声布鲁斯作品,为节奏布鲁斯通往爵士乐和摇滚乐之间架起了桥梁。

马迪·沃特斯年轻时曾在棉花地里工作过,由于他常在泥水中玩耍,因此得到了“Muddy”(浑浊的)这个绰号。在棉花地里一边劳动一边唱歌的经历给他日后的音乐生涯奠定了基础。1943年,他来到芝加哥,在一些小镇的酒吧里唱歌,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是通过这段时间的锻炼,他树立了夸张而具有戏剧性的表演风格。1951年,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并在芝加哥的一些大夜总会演出,此间他所录制的歌曲成了节奏布鲁斯排行榜上最受欢迎的作品。1958年,他曾到英国巡回演出。1960年代,布鲁斯复兴之际,他担当着领导者的地位,并录制了很多带有布鲁斯风格的爵士乐和摇滚乐作品。1970年代,他成了布鲁斯音乐界的元老级人物,但他并不墨守成规,在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电声乐器和放克(Funk)元素。

马迪·沃特斯的嗓音低沉浑厚,演唱极具个性,他的滑棒吉他技巧更是堪称一流,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布鲁斯大师,为传统布鲁斯向现代布鲁斯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美国电影《蓝调传奇》(Cadillac Records,又译《卡迪拉克唱片公司》)在讲述美国著名唱片公司“切斯”唱片(Chess Records)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介绍了马迪·沃特斯、埃塔·詹姆斯(Etta James)、小沃尔特(Little Walter)等一批布鲁斯传奇人物的跌宕艺术生涯。

马迪·沃特斯的代表作品有:《“呼哧库哧”的男人,“曼尼嘘”的男孩》(Hoochie Coochie Man,Manish Boy)、《年轻人的时尚》(Young Fashioned Ways)、《应验了我的巫术》(Got My Mojo Working)、《我在你身上留下了记号》(I Got My Brand On You)、《我是你“呼哧库哧”的男人》(I’m Your Hoochie Coochie Man)、《宝贝,请不要离开》(Baby,Please Don’t Go)、《再见,新港布鲁斯》(Goodbye Newport Blues)、《你箱子里的老虎》(Tiger In Your Tank)。

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

figure_0082_0040

路易斯·乔丹,1908年7月8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布林克利,1975年2月4日去世于加州洛杉矶。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歌手、作曲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萨克斯管演奏家,他的萨克斯管演奏风格和他的演唱一样总是充满激情和狂热。

路易斯·乔丹自1930年代起就开始录制布鲁斯唱片,1936年,他参加了由著名爵士鼓手奇克·韦伯(Chick Webb)领导的乐队,在乐队中演奏了两年。1938年他在纽约组织了自己的“鼓胀五人”乐队(Tympany Five),乐队虽然叫作“鼓胀五人”,但是却由九人组成,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总能演奏出“大乐队”的效果。“二战”期间,他们并未获得太大的成功。“二战”后,他那哭嚎式的萨克斯管风格和充满热情的演唱风格,开始受到听众欢迎。他的舞台表演总是热情奔放的,有时跟着音乐节奏又握拳又踢腿。1946年他录制的《啾啾布吉》(Choo Choo Ch’Boogie)为他赢得了极大的成功,唱片销量达到一百万张。他在此后的作品中既有布吉-乌吉(Boogie Woogie)的元素也有摇摆乐(Swing)成分,为节奏布鲁斯走向更加宽泛的领域奠定了基础。1950年,他组织了一支大乐队,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散了。1962年,他到英国巡回演出,1967年和1968年又到了亚洲巡演。

作为一名布鲁斯音乐家,路易斯·乔丹不仅推动了布鲁斯的发展进程,也对摇滚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早期摇滚歌手查克·贝里(Chuck Berry)、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等人的作品中均有体现。

他的代表作品有:《啾啾布吉》(Choo Choo Ch’ Boogie)、《加多尼亚》(Caldonia)、《星期六晚上烹鱼》(Saturday Night Fish Fry)、《畜棚场布吉》(Barnyard Boogie)、《他们袭击了这间房子》(They Raided The House)等。

B. B.金(B. B. King)

figure_0083_0041

B. B.金(1925~2015),原名赖利·B.金(Riley B king),1925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伊塔比纳。他既是孟菲斯布鲁斯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布鲁斯之王,从他1949年第一次录音至今,他的音乐生涯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是一位具有王者风范的布鲁斯大师。

金自幼生活艰苦,少年时当过佃农,但是他从小就在教堂学习唱歌。1946年金来到孟菲斯,碰到了一位乡村布鲁斯吉他手布卡·怀特(Bukka White),并且跟他学习吉他演奏。通过十个月的学习,金掌握了大量的吉他演奏技巧。回家了一段时间后,1948年他再次来到孟菲斯,在一家电台当主持人,并且开始在电台播放自己演奏的音乐。1949年,金第一次录制了自己的四首作品。1951年,他的《三点钟布鲁斯》(Three O’Clock Blues)取得了全国性的成功,使他一举成为布鲁斯明星。1950年代前期,金主要在孟菲斯和休斯顿录音,1956年到了洛杉矶,在那里录制了一批具有市场性的布鲁斯作品,并在节奏布鲁斯排行榜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吉他演奏也在此时对很多乐手产生了影响。1961年起,他的风格开始转向爵士乐,并且将布鲁斯元素融入其中。1970年代,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流行音乐的成分。到1985年为止,他已推出了五十张唱片,1987年荣获格莱美终身成就奖。直到1990年代,他的演出场次基本上保持在每年三百场左右。2015年5月15日,B.B.金因病在拉斯维加斯去世,享年九十岁。

B.B.金是电声布鲁斯的演奏大师,他主要以演奏电吉他为主,2015年5月15日,B.B.金因病在拉斯维加斯去世,享年九十岁。他的演奏风格干净利落,特别是对泛音和效果的控制更是无可挑剔,对后来的吉他手,如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等人产生过重要影响。他那随意的、毫不做作的演唱风格,也成为后来布鲁斯和摇滚歌手模仿的典范,例如摇滚乐之王“猫王”(Elvis Presley)就曾受到过他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有:《三点钟布鲁斯》(Three O’Clock Blues,1951),《漫长十年》(Ten Long Years,1955),《每天我都有忧伤》(Every Day I Have the Blues,1955),《请接受我的爱》(Please Accept My Love,1958),《有权利爱我的宝贝》(Got a Right to Love My baby,1960),《别应门》(Don’t Answer the Door,1966),《当老板的代价》(Payong the Cost to Bethe Boss,1967),《认识你便是爱你》(To Know You Is to Love You,1973)等。

约翰·李·胡克(John Lee Hooker)

figure_0085_0042

约翰·李·胡克,1917年出生于密西西比州克拉克斯戴尔(Clarksdale)。他的音乐带有浓郁的布吉-乌吉(Boogie Woogie)特色,被人称为“布吉之王”。

胡克在十几岁时就受到了瞎子雷蒙(Blind Lemon)、查理·帕顿(Charlie Parton)等布鲁斯大师的青睐,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布鲁斯吉他大师威尔·穆尔(Will Moore)。1930年代后期,胡克来到了孟菲斯,后来又在辛辛那提度过了七年,这段时间他不断演出,吉他技艺得到了很大提高。1943年,他又回到了底特律,“二战”后,他一直活跃于底特律布鲁斯乐坛,并成为那里的焦点人物。1948年,他录制了第一首作品《萨莉·梅》(Sally Mae),从此,他开始为各大唱片公司录音,但是他并不局限于某一家公司,而是以不同的名义和多家公司合作,如:“苗条的得克萨斯”(Texas Slim)、“三角洲约翰”(Delta John)、“小猪排”(Little Pork Chop)、约翰尼·威廉姆斯(Johnny Williams)等。1962年,胡克出席了在欧洲举行的首届“美国民谣布鲁斯音乐节”。1960年代,他的音乐深深地影响了英国的一些摇滚乐队,如:“动物”乐队(The Animal)、“新兵”乐队(The Yardbirds)等。1970年代以后,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摇滚乐、爵士乐以及放克的元素,成为现代电声布鲁斯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布鲁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1990年代以后,胡克开始淡出舞台,2001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斯欧托斯(Los Altos)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萨莉·梅》(Sally Mae,1948),《爬行的蛇王》(Crawlin’King Shake,1949),《我喜怒无常》(I’m in the Mood,1951),《繁荣》(Boom Boom,1962),《乡村男孩》(Country Boy,1965),《嫉妒》(Jealous,1986)等。

波·迪德利(Bo Diddley)

figure_0086_0043

波·迪德利,原名伊莱亚斯·麦克丹尼尔(Elias McDaniel),1928年12月28日出生于密西西比州的麦克考姆(McComb)。他从小在布鲁斯的发源地密西西比长大,那里是布鲁斯的沃土,迪德利从小就受到了乡村布鲁斯的熏陶,1940年代他又受到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的影响,这些音乐背景为他成为一名节奏布鲁斯明星奠定了基础。

年轻时迪德利曾是一名拳击手,Bo Diddley就是那时候得来的绰号。1951年起他开始在一些俱乐部演出,逐渐在舞台上崭露锋芒。1955年,他创作并录制了他的第一首单曲《波·迪德利》(Bo Diddley),在那个节奏布鲁斯和摇滚乐尚未明确界限的年代里,迪德利受到了节奏布鲁斯听众和摇滚青年们的热爱。虽然他在1950年代就已经在美国成为一位节奏布鲁斯明星,但是他真正的成功却来自英国。1960年代初,迪德利的名声传到了英国,并对“滚石”(The Rolling Stones)、“谁”(The Who)这些乐队产生了很大影响,早期的“滚石”乐队在俱乐部演出时演唱的很多作品就是迪德利的歌曲,如《迪德利爸爸》(Diddley Daddy)、《嘿,波·迪德利》(Hey Bo Diddley)等。1960年代后期,他经常出现在一些大小音乐会上,1969年还和约翰·列侬(John Lennon)一起参加了在多伦(Toron)举办的“摇滚乐复兴音乐会”(The Rock and Roll Revival)。

作为一名黑人音乐家,迪德利始终都没有离开过节奏布鲁斯的根基,他从来不向商业低头,他为原汁原味的节奏布鲁斯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据说,“滚石”乐队拒绝将迪德利的歌曲在商业活动中演出,以示对他的崇敬。1998年,波·迪德利被授予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有意思的是,波·迪德利在美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而这种名声并非来自他的音乐,而是来自1990年他为“耐克”(Nike)公司做的广告,他对棒球明星波·杰克逊说:“你不知道迪德利吗?”而使他在美国成了众人皆知的人物。

他的代表作品有:《波·迪德利》(Bo Diddley,1955),《我是一个男人》(I’m a Man,1955),《你到底爱谁》(Who Do You Love,1959),《撞毁》(Crackin’Up,1959),《说说男人》(Say Man,1959),《上路疾行》(Road Runner,1960),《你不能根据封面判断一本书》(You Ca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1962),《哦,宝贝》(Ooh,Baby,1967)等。

博比·布兰德(Bobby Bland)

figure_0088_0044

博比·布兰德,1930年1月27日出生于田纳西州的罗斯马克,是一位出色的节奏布鲁斯歌手,他的演唱融合了布鲁斯和福音歌的特征,狂热中带有一份内敛和深情。

布兰德少年时就开始演唱福音歌曲。1950年代初,他和B. B.金等人组成了“比尔大街”乐队(Beale Streeters),虽然这并未给他带来太大的名利,但是他在B. B.金的身上得到了很多布鲁斯的灵感。1952年,布兰德应征入伍,经过三年多的锤炼,到1955年退役时,他那稚嫩的唱腔已经变得成熟,并在此期间录制了他的第一批热门歌曲。1950年代后期,他终于摆脱了B. B.金的影子,从他录制的《小男孩布鲁斯》(Little Boy Blues)中可以看到,他已完全建立起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平静中带有一种沙哑的喊唱风格。1960年代,布兰德的名声日益增大,他的唱片甚至都卖到了上百万张。1970年代以后,布兰德依然活跃于布鲁斯歌坛,但是却已失去了当年的锋芒。不过他的影响总是能够在新一代歌手中体现出来,如在摇滚歌星罗德·斯蒂伍德(Rod Stewart)、范·莫里森(Van Morrison)等人身上就能看到他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有:《这是我的生活,宝贝》(It’s My Life,Baby,1952),《路的那边》(Farther Up the Road,1957),《离布鲁斯两步之遥》(Two Steps from the Blues,1962),《打电话给我》(Call On Me,1963),《你并非无事可做》(Ain’t Nothing You Can Do,1964),《延伸》(Reach Right Out,1965),《关于爱的名声》(Love With A Reputation,1967),《我印象中的佐治亚州》(Georgia On My Mind,1969)等。

于美“嚎狼”(Howlin’Wolf)

figure_0089_0045

于美“嚎狼”原名切斯特·亚瑟·伯内特(Chester Arthur Burnett),1910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西点(West Point),是一位布鲁斯吉他手、歌手,同时还擅长演奏口琴。

十八岁那年,“嚎狼”遇见了三角洲布鲁斯先驱查理·帕顿(Charlie Patton),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演唱和表演的经验。1951年,他才开始录音,成为布鲁斯乐坛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1960年代,他出访欧洲,并在英国受到了摇滚青年的热烈欢迎,同时,也成了芝加哥布鲁斯(Chicago Blues)乐坛的成功典范。1976年,他去世于伊利诺伊州的海恩斯(Hines)。1980年,他被选入“布鲁斯名人堂”,1991年又入选“摇滚名人堂”。几年后,他的头像还被美国邮政局印上了邮票。他的代表作品有:《邪恶》(Evil)、《闪光的大烟囱》(Smokestack Lightnin’)、《红公鸡》(The Red Rooster)、《为我摇动》(Shake For Me)、《杀人地板》(Killing Floor)等。

乔·特纳(Joe Turner)

figure_0090_0046

乔·特纳,原名约瑟夫·H.特纳(Joseph H. Turner),1907年11月3日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Baltimore),1990年7月21日去世。他是一位布鲁斯钢琴演奏家,擅长布吉-乌吉(Boogie-Woogie)演奏手法,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节奏布鲁斯歌手,是西海岸布鲁斯(West Coast Blues)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生涯从1930年代一直持续至1980年代。他的代表作品有:《滚动他们,皮特》(Roll’ Em Pete)、《爱之枷锁》(Chains Of Love)、《摇吧,动吧,滚吧》(Shake,Rattle And Roll)等。

罗伊·布朗(Roy Brown)

figure_0091_0047

罗伊·布朗,1925年9月10日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New Orleans),1981年5月25日去世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弗南多(San Fernando)。他是一位布鲁斯钢琴演奏家、词曲作者、歌手,也是西海岸布鲁斯(West Coast Blues)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生涯从1940年代一直持续至1970年代。他的代表作品有:《好摇滚》(Good Rockin)、《厄运布鲁斯》(Hard Luck Blues)、《午夜摇摆》(Rockin' At Midnight)、《午夜布吉》(Boogie At Midnight)、《快,快,宝贝》(Hurry Hurry Baby)、《黑钻石》(Black Diamond)等。

詹姆斯·科顿(James Cotton)

figure_0092_0048

詹姆斯·科顿,1935 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图涅克(Tunica),是一位布鲁斯口琴演奏家、歌手,同时还擅长演奏吉他、架子鼓。他是芝加哥布鲁斯(Chicago Blues)代表人物之一,风格偏向电声布鲁斯(Electric Blues)。他的代表作品有:《向下将你埋葬》(Down At Your Buryin’)、《宝贝,向上伸直》(Straighten Up Baby)、《平头科顿布鲁斯》(Cotton Crop Blues)、《她十九岁了》(She's Nineteen Years Old)等。

小沃尔特(Little Walter)

figure_0093_0049

小沃尔特,原名马里沃尔特·雅各布斯,1930年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马克斯维尔(Marksville)。他是一位布鲁斯口琴演奏家、词曲作者、歌手,同时还擅长演奏手风琴,活跃于五六十年代,是芝加哥布鲁斯(Chicago Blues)代表人物之一。1968年,他在芝加哥的一次斗殴中引发旧伤而去世。他的代表作品有:《忧愁时刻》(Sad Hours)、《不尽如人意的旧世界》(Mean Old World)、《你最好看好你自己》(You Better Watch Yourself)、《最后的夜晚》(Last Night)、《它是忧郁的,宝贝》(It’s The Blues,Baby)等。

查尔斯·布朗(Charles Brown)

figure_0094_0050

查尔斯·布朗,1922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得克萨斯(Texas City),1999年去世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Oakland),是一位布鲁斯钢琴演奏家、歌手,同时也是西海岸布鲁斯(West Coast Blues)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流浪布鲁斯》(Drifting Blues)、《阳光大道》(Sunny Road)、《新奥尔良布鲁斯》(New Orleans Blues)、《圣诞快乐宝贝》(Merry Christmas Baby)、《麻烦布鲁斯》(Trouble Blues)、《黑夜》(Black Night)等。

巴迪·盖伊(Buddy Guy)

figure_0094_0051

巴迪·盖伊,1936年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的莱兹沃茨(Lettsworth),是一位布鲁斯吉他手、歌手,同时也是芝加哥布鲁斯(Chicago Blues)的代表人物之一,风格偏向电声布鲁斯(Electric Blues),活跃于1960年代。他的代表作品有:《这就是结局》(This Is the End)、《试着离开你,宝贝》(Try to Quit You Baby)、《我最初遇见的布鲁斯》(First Time I Met the Blues)、《心碎布鲁斯》(Broken Hearted Blues)、《让我爱你,宝贝》(Let Me Love You Baby)等。

阿摩司·米尔博恩(Amos Milburn)

figure_0095_0052

阿摩司·米尔博恩,1927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1980年去世于休斯顿,是一位布鲁斯钢琴演奏家、歌手,同时也是西海岸布鲁斯(West Coast Blues)代表人物之一,活跃于五六十年代。他的代表作品有:《小鸡窝布吉》(Chicken Shack Boogie)、《房间布吉》(Roomin' House Boogie)、《劣质威士忌》(Bad,Bad Whiskey)、《威士忌让我回家》(Let Me Go Home Whiskey)等。

弗洛伊德·迪克逊(Floyd Dixon)

figure_0096_0053

弗洛伊德·迪克逊,1929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马歇尔(Marshall),是一位布鲁斯钢琴演奏家、歌手,同时也是西海岸布鲁斯(West Coast Blues)代表人物之一,活跃于五六十年代。他的代表作品有:《达拉斯布鲁斯》(Dallas Blues)、《悲伤的旅行布鲁斯》(Sad Journey Blues)、《电话布鲁斯》(Telephone Blues)、《酒,酒,酒》(Wine,Wine,Wine)、《宝贝,咱们去森林》(Baby,Let's Go Down To The Woods)等。

克拉伦斯·大嘴布朗(Clarence “Gatemouth” Brown)

figure_0096_0054

克拉伦斯·大嘴布朗,1924年出生于路易斯安那州的文顿(Vinton),是一位布鲁斯歌手,同时他还擅长演奏吉他、口琴、贝司、曼陀林、小提琴等多种乐器,是得克萨斯布鲁斯(Texas Blues)代表人物之一,活跃于五六十年代。他的代表作品有:《杰出的玛丽》(Mary Is Fine)、《我的时间是昂贵的》(My Time Is Expensive)、《带着我的忧伤离去》(Rock My Blues Away)、《十字路口的肮脏工作》(Dirty Work at the Crossroads)、《让天堂鸟飞上你的鼻端》(May the Bird of Paradise Fly Up Your Nose)等。

鲁弗斯·托马斯(Rufus Thomas)

figure_0097_0055

鲁弗斯·托马斯,1917年3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基斯(Cayce),2001年12月15日去世于孟菲斯(Memphis)。他的演唱风格是粗粝的、不加修饰的,粗野中带有几分内敛。从1950年代起他一直就是孟菲斯布鲁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生涯一直活跃至1990年代。他的代表作品有:《熊猫》(Bear Cat)、《因为我爱你》(Cause I Love You)、《遛狗》(Walking the Dog)、《赶时髦》(Do the Funky Chicken)、《崩溃》(The Breakdow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