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写作:自我进阶的高效方法
- 粥左罗
- 3721字
- 2024-11-28 17:44:36
第4节 到底怎样才算好文章
我们在学习写作之前,先要了解好文章的标准,不妨回忆一下我们经常碰到的两种场景。
第一种场景,作为读者的我们经常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大呼精彩,然后将它推荐给朋友,但当朋友问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时,你并不能很好地说出个一二三,也就是说你切切实实地觉得它好,却不知道怎么表达。
第二种场景,作为作者的我们,有时候认认真真打磨了一篇自认为很好的文章,发表后却反响平平,有时候随意构思的文章,自己并不认为写得有多好,发表后却备受好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我们对“什么是好文章”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所有的判断都基于模糊的情绪体验,这种判断必然是不稳定的。
读者这样并无大碍,但作者有必要形成一套自己的判断逻辑。李笑来说过一句话: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不可能持续创造。
我既是一个长期阅读的人,又是一个持续写作的人。我基于这些年对好文章的判断提炼出5条标准,接下来结合案例分别展开说明。
提供新知,创造价值
我经常说,写作不是自嗨,而是为了创造价值。想要创造价值,你得提供新知。新知的“新”很重要,你所表达的若是人人都知道,那读者不必读你的文章。阅读是读者的自我完善,他需要从你的文字中汲取他身上本来没有的东西。新知的“知”代表知识、认知,但新知也不局限于新知识、新认知,它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资料、新故事、新视角等。
我写过一篇被全网500多个公众号转载的爆款文章,题目是《湖畔大学梁宁:成就高的那批人,全都有同一种天分》。这篇文章为什么好?就是因为文章提出了很多人不曾有过的新知。比如,人人都想知道自己的天分,这篇文章提出,人最重要的天分是快乐。
上天安排一个人的命运,或者给一个人使命,其实是给他一个爱好,一种真实的喜欢。
人没法拒绝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论现实把他层层夯实在哪个轨道里,他总会一点点移开重压,腾出一丝空隙,让自己投入真实的快乐里。这种让人快乐的东西就是一个人命运的把手。所以,要找到那件能让你一直不厌其烦地做下去的事,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长得漂亮、身体协调、智商很高……这些都是你的显性天分,更重要的是你的隐性天分——什么会让你快乐。
这篇文章还提出,痛苦是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当他不再痛苦的时候,也许他超越了,也许他就此平庸了。对于拥有巨大痛苦的人,欢愉是短暂与廉价的。
情绪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其实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的,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那是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这就是我那篇文章中的新知,新知是能给读者带来愉悦感的东西,因为读者通过阅读吸收了他不曾拥有的东西。
信息量大且密度高
很多人经常问我:一篇文章写到多少字比较好?是不是太长了,读者就读不下去?新媒体时代是不是就应该短、平、快?
长短并不是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判断文章好坏最重要的是信息量和信息密度。你写了1千字,但废话连篇,真正有用的东西只有200字,你能说这篇1千字的文章短吗?不短,它太长了,它应该删到200字。你写了1万字,段段精彩,全篇读下来没有任何一段多余,你能说这篇1万字的文章长吗?不长,你不能因为它有1万字就想删掉几千字。
2018年国庆假期的前一天,我写了一篇“干货”文章《如何科学安排假期,做真正会休息的高手?6000字干货给你讲透》。这篇文章信息量足且密度大,不断冲击你的大脑,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高频的启发感。
一篇6000字的文章,我用换脑、主动娱乐、被动娱乐、自控力、心流、边际效应、峰终定律等概念给大家介绍如何科学休息,读者读完大呼过瘾。
我喜欢写长文章,因为我觉得要把任何一件事讲明白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完成的。“长”并不是阻碍阅读的因素。好多读者留言说,我的公众号让他们第一次有耐心认真读完这种长文。
当然,我从来不主张刻意写长文,大家在写作时也不要被篇幅限制。如果你能用精练的语言讲明白一件事,那自然再好不过了,至于长短,并不是判断文章好坏的标准。我们要用信息量保证文章的价值总量,用信息密度保证文章提供价值的效率。
逻辑性强,论证精彩
人偏爱有序,讨厌无序,有序就是有逻辑,无序就是混乱。
新手写文章不注重逻辑,在谋篇布局和语言组织方面都很随意,因此,读者读的时候会感到一头雾水,心里想:这个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写文章时,提出一个观点并不难,写一个案例故事也不难,难的是将两者匹配起来,而高手能把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这其实就是看你的论证是否精彩。提出一个好观点,却没有好的案例去论证,会让好观点立不住脚;如果有好的案例,即便读者开始不那么认同你的观点,最终也可能被你说服。如果讲的人都不能自圆其说,听的人怎么会心服口服呢?
我有一篇全网千万级阅读量的爆文《我为什么建议你留在北上广深?一个8年北漂的4点思考》。这篇文章讲的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逃离北上广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篇文章赢在哪里?
整篇文章的逻辑性比较强,用个人经历引出一线城市更有助于成长这一话题,然后从4个维度层层展开讲述,在每一个维度上都找最能证明这个观点的案例事实。比如在最后一个维度上,我写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怪物”,一线城市允许你做自己。
这个维度的内容并不多,但成了整篇文章最经典的部分,在微博上还火了一把,原因就是我的每一句话都在论证上述观点。以下是那部分的节选。
30岁不结婚,你就是“怪物”。
结了婚不生孩子,你就是“怪物”。
好好的事业单位不干,你就是“怪物”。
你大学毕业后不考研,你就是“怪物”。
你夏天穿个超短裙,你就是被人说闲话的“怪物”。
你花俩月工资纹个花臂,你真是超级“怪物”。
你有钱竟然不买房,你简直是脑子进水的“怪物”。
说实话,小地方“怪物”真不多,为什么?
因为小地方不允许“怪物”存在啊,
你若是个“怪物”,你就完蛋了,
人人都要挽救你,教育你,随时随地,
为了你好,他们要你变成跟他们一样的人。
一个人教育你还好,
说不定你还能对抗一下,过过招儿,
但10个人、100个人都要教育你时,
孤立无援的你,会彻底崩掉,
每次被教育后,你可能都要经历一个
漫长得像一生一世的难眠之夜。
嘿,如果你是“怪物”,来大城市吧。
这里的人都很忙,没时间拯救你,
你唯一需要对抗的就是你自己。
别让任何人,糟蹋了你的人生,
……
容易理解,不能高冷
千万级大号“十点读书”的创始人林少在谈“什么是优质内容”时,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它不能高冷,不能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它不能低俗,不能只迎合人们的欲望。
如果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就大众阅读来说,好的内容是那些社会中大多数人踮起脚尖恰好够得着的内容,它不会对大多数人的智力和学识构成严峻的挑战,同时又能让大多数人感受到阅读比自己水平高一点点的内容时的美好。
有个公众号叫@孤独大脑,我跟作者老喻也探讨过这个话题。
老喻的文章写得都很好,但也确实会对大多数人的智力和学识构成严峻的挑战。我喜欢他的文章,但同时我告诉他:你的文章,我读之前会先问问自己有没有两个小时,如果没这个时间,我就先不看了,因为太难读了。
老喻的公众号从2013年开始发文,但一直没有多少人看,肯定有这个原因。
2017年,罗振宇在一期节目中给大家推荐了一篇老喻的文章,这次推荐给老喻带来近5万名用户。基于这5万名种子用户,老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积累了约30万名用户,但同时,用户增长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因为读这类文章的人本来就是少数。
当然,老喻坚持着自己的人群定位和内容偏好,这种坚持是好的,每个人都要坚持自己相信的东西。不过我们要探讨的是,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文字被更多人读到,面向更多的用户,你就要在表达上离大众更近一点,更亲民一点。因此,人人都要学会把复杂的东西写简单,要写大多数人踮踮脚能够得着的内容,让80%的人都能看懂。
真诚沟通,不端不装
虽然我把这一条放在了最后,但其实这是我最看重的一条。
写作是一种表达,但最有效的表达往往在于沟通的姿态。
公开写作曾经是少数人的特权。在传统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权把控在报纸、杂志、出版社手里,我们想要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就要去投稿,作品能不能被发表或者出版,并不由创作者说了算,这使文字工作者面对读者时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在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权下放到每个人手中,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写作者的优越感成了传播的毒药。
作者需要一种服务的姿态,而非说教的姿态,你要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诚,不能端着,更不能装,否则读者不会喜欢你。创作者不能俯视读者,不能谄媚读者,应该真诚地与读者说话。
我写过一篇10W+(10万多点击量)的文章,那篇文章并不是大爆款,但在没有刻意引导的情况下获得了约1600个赞。那篇文章最大的魅力不在于文字技巧,不在于谋篇布局,而在于满满的真诚。写作时,你对读者是否真诚,不用问别人,你在写的过程中自己就能感受到。我写这篇文章时的感受就是,我做到了对读者毫无保留,因此,发表这篇文章时,我在作者栏写的是“真诚献给10万用户”。
如何做到真诚?没有一条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不可能持续创造。对于写作者来说,我们要建立一套对好文章的评判标准:好文章要提供新知,创造价值;信息量大且密度大;逻辑性强,论证精彩;容易理解,不能高冷;最后是永远有效的两个字——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