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而言,与其选择违逆与对抗,不如选择适应和融入更对我们有利。
适应现实,就是要学会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他人。缺乏适应能力的人,因为与社会的隔膜与疏离,在其心中就难以排除愤世嫉俗的潜流或妄自菲薄的悲叹。
学会适应,我们紧锁的眉头会悄然舒展,我们黯然的神情会灿烂绽放,我们闭塞的心灵会轰然打开,我们狭仄的人生会豁然开朗……
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
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这是现实。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所常犯的一个错误便是为自己或他人感到遗憾,认为生活应该是公平的,或者终归有一天总会公平的。其实不然,这种绝对公平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
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不公平这一事实的一个好处便是它能激励我们去尽己所能,而不再自怜自伤。我们知道让每件事情都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挑战。每个人在成长、面对困难、做艰难抉择的过程中,都有感到成了牺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
承认生活并不总是公平这一事实并不意味我们不必尽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变整个世界,恰恰相反,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往往陷入心理失衡的境地,导致愤世、悲观等对世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失败主义的情绪,它只能令人感觉比现在更糟。但当我们真正清楚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会对他人也对自己怀有同情,充满理解,所到之处都会散发出充满爱意的仁慈。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思考人世间的种种不公正时,就要及时提醒自己这一基本的事实。我们或许会惊喜地发现它会将自己从自怜自伤中拉出来,采取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行动。
总之,我们承认生活不总是公平的客观事实,并不意味着一切消极的开始,正因为我们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放平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许多不公平的事,我们是没有办法逃避的,也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我们只能坦然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抗拒这一切不但可能毁了自己没有的生活,而且也许会使自己的精神崩溃。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要学会接受它,并去适应它。
命运总是变幻莫测,如果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这当然很好,我们也很乐意接受。但事情却往往并非如此,有时,它带给我们的会是可怕的灾难,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学会接受它,反而让灾难主宰了我们的心灵,那生活就会永远地失去阳光。
威廉·詹姆士曾说:“心甘情愿地接受吧!接受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新英格兰的妇女运动名人格丽·富勒曾将一句话奉为真理,这句话是:“我接受整个宇宙。”是的,我们也应该能接受不可避免而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使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惟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卡耐基也说:“有一次我拒不接受我遇到的一种不可改变的情况。我像个笨蛋,不断作无谓的反抗,结果带来无眠的夜晚,我把自己整得很惨。后来,经过一年的自我折磨,我不得不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对不可避免而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就应该学着做到诗人惠特曼所说的那样:“让我们学着像树木一样顺其自然,面对黑夜、风暴、饥饿、意外等挫折。”
勇敢地面对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都应该奋斗!但是,当我们发现情势已不可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胡思乱想,拒绝面对,而是要勇敢地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惟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不至摔跟头。
班纳德是一位德国老人,在他50岁时,在这个世界上,他已遭受过150次磨难的洗礼,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但这些也使他成了世界上最坚强的人。
在他出生13个月时,摔伤了后背;之后又从楼梯上掉下来摔残了一只脚;再后来爬树时又摔伤了四肢;一次骑车时,忽地一阵大风,不知从何处而来,把他吹了个人仰车翻,膝盖又受了重伤;14岁时掉进了下水道,差点窒息。班纳德与汽车也特别有缘,一次,一辆汽车失控,把他的头撞了一个大洞,血如泉涌;又有一辆垃圾车,倒垃圾时将他埋在了下面;还有一次他在理发屋中坐着,突然一辆飞驰的汽车驶了进来……
他一生倒霉无数,在最倒霉的一年中,竟遇到了17次意外。
但最令人惊奇的是,老人依旧健康地活着,心中充满着自信,因为他历经了百余次生命磨难的洗礼,他还怕什么呢?
我们在埋怨自己的生活不公平、人生多磨难的同时,想想这位老人的经历。或许还有更多多灾多难的人们,与他们相比我们所经过的困难和挫折算什么呢?
所以,我们承认生活不总是公平的,并积极地去适应它。这样,我们才能摆脱消极,放平心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适者才能生存
一亿年前,地球上到处是体积硕大的恐龙。后来地球上发生了变故,恐龙在很短的时间中灭绝,至今,科学家还不能确定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但惟一能确定的就是恐龙因为无法适应这种变在而遭到绝迹的下场。
如今,人类已经迈进了一个信息、科技、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文明已将全球经济变得更加一体化或多元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抱怨和满腹牢骚是无济于中的。面对变化能变通者才能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准则,不仅适用于上古时代,同样也适用于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
有个人在社会上总是落魄,不得意,便有人向他推荐去找智者。
他找到智者。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大悟似的说:“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没有回答,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又说:“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智者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轻轻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溶入沙土,不见了。
这人陷入了沉思。
智者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智者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智者的眼睛,他急于得到智者的肯定。
“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完,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蹲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智者手指所触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迷惑,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
智者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长期打击造成的结果。”
此人于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智者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这个人答:“那么,我找到答案了!”
智者不语,用微笑和沉默与这个人对话。这人离开了智者,重新回到了社会,他用行动与智者对话。这世间又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所以说,人生是要求我们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我们。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处在一种急速变革的时代,这种趋势是无法改变和逃避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适应,被淘汰的命运就会降临到我们身上。就像下面要说的这个工人一样。
在某个钟表厂,有一位工作非常卖力的工人,他的任务就是在生产线上给手表装配零件。这件事他一干就是10年,操作非常熟练,而且很少出过差错,几乎每年的优秀员工奖都属于他。
可是后来,企业新上了一套完全由电脑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他的工作都改由机器来完成了,结果他失去了工作。原来,他本来文化水平就不高,在这10年中又没有掌握其他技术,对于电脑更是一窍不通,一下子,他从优秀员工变成了多余的人。
在他离开工厂的时候,厂长先是对他多年的工作态度赞扬了一番,然后诚恳地对他说:“其实引进新设备的计划我在几年前就告诉你们了,目的就是想让你们有个思想准备,去学习一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方法。你看和你干同样工作的小胡不仅自学了电脑,还找来了新设备的说明书来研究,现在他已经是车间主任了。我并不是没有给你适应的时间和机会,但你都放弃了。”
人要适应环境才能够最终求得生存,不能适应环境的人最终都没有办法为自己的生存寻找出路。在生活中,最终能够生存下去的一定是适应环境的人,只有那些适应环境的人才会真正明白生存的意义,才会坚定地生存下去。
无法改变就要学会适应
美国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学府,它的名字几乎为全世界的知识分子所知晓,它的入学考试需要平均90分以上的成绩,它一门课的学费,可以相当于美国普通家庭整月的开销,它的学生常穿着印有校名的T恤在街上招摇……
但是,这个学校有着严重困扰的问题,因为它紧邻一个治安极坏的贫民区,学校的玻璃经常被顽童打破,学生的车子总是失窃,学生在晚上被抢劫不是新闻,女学生甚至遭到被强暴的命运。
“一所伟大的学校,怎么能有如此糟糕的邻居!”董事会议愤怒地一致通过,“把那些不安分的邻居赶走!”方法很简单——以学校雄厚的财力把贫民区的土地和房屋全部买下,改为校园。
于是校园变大了。但是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为严重,因为那些贫民虽然搬走,却只是向外移,隔着青青的草地,学校又与新贫民区相接。加上扩大的校园更难于管理,治安状况更糟了。
董事会失去了主意,请来当地的警官共谋对策。“当我们与邻居相处困难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把邻人赶走,更不是将自己封闭,反而应该试着去了解、沟通,进而影响、教育他们。”警官说。
校董们相顾无言,哑然失笑,他们发现身为世界最著名学府的董事,竟然忘记了教育的功能。
他们设立了平民补习班,送研究生去贫民区调查探访,捐赠教育器材给邻近的中小学,并辅导就业,更开辟部分校园为运动场,供贫民区的青少年们使用。
没有几年,这所学校的治安环境已经大大地改善,而那邻近的贫民区,更眼看着步入了小康。
置身于一个“坏”环境,光靠抱怨是改变不了什么的。要么你就去改变它,要么你就去适应它——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在某城镇的一条街上,住着两户人家。一家是富人,一家是鞣皮匠。
富人家的屋子非常气派,高高的屋檐,雕花的门窗,宽宽的走廊用圆圆的柱子支撑着,夏天坐在走廊上,让微风吹着,特别清爽。
鞣皮匠家的房子可差远了,低低矮矮的不说,那窗户小得只能进一只猫,那门矮得人要低着头、弯着腰才能进去。
富人的房子虽好,但他10分钟也不敢在走廊上坐,因为,他实在无法忍受鞣皮匠家里飘过来的难闻的气味。
鞣皮匠整天都要干活,于是,一张又一张的驴皮、马皮、猪皮、狗皮……都运到他家。他操起刀,一张一张地刮,然后用配好的料一张一张地鞣。
脏水像小河一样从鞣匠家的屋子里流出。无论谁走过那里都要紧紧地捂住鼻子,如果捂得不严,就会被熏得呕吐。
富人在这种臭气中过日子,真是难受死了。于是,他多次来到鞣皮匠的家里,对他说:
“喂,你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这样干下去了,如果你不尽快搬家,我总有一天要死在这里。我这里有一个金币,你拿上它快点搬家吧!”
鞣皮匠知道,无论到哪里人们都不会欢迎他,于是,他对富人说:
“老爷,我不要你的金币,不过请你放心,我已经找好了房子,要不了几天我就会搬走,请你放心好了。”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每当富人来催,鞣皮匠都是这几句话。
随着时光的流逝,鞣皮匠家的这股臭味仿佛变了,因为富人来催他搬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到最后,富人每天坐在走廊上,又是喝酒,又是吃肉,再也不让鞣皮匠为难了。
富人的变化使鞣皮匠十分纳闷。有一天,鞣皮匠见到了富人,问他道:“老爷,现在我们这条街有什么变化吗?”
富人说:“没有啊,我觉得在这里住十分舒服。”
原来富人己经适应这种味道了。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一个漂亮的人看久了也就不会觉得多好看,一个丑陋的人看多了也就不觉得他有多难看。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你能改变就设法改变,怨天尤人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当你改变不了就要学会适应。
改变自己对环境的态度
有一个女人,她的名字叫艾丽丝。战争时期,她的先生驻守在加州莫嘉佛沙漠附近的陆军训练营里,她为了和他接近一点,也搬到那里去住。到了那里才知道,那里没有一点点的浪漫。她很讨厌那个地方,简直是深恶痛绝。她从来没有那样苦恼过,她先生被派到莫嘉佛沙漠里去出差,她一个人被留在一间小小的破屋里。那里热得叫人受不了,即使是在大仙人掌的阴影下,还是有很高的温度。除了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之外,没有人可以和她谈话,而那些人又不会讲英语。风不停地吹着,到处都是沙子!
她这样说:“我当时真是难过得一塌糊涂,我写了封信给我的父母,告诉他们我受不了,要回家。我说我连一分钟也待不下去,还不如住到监狱里去算了。我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这两行字一直回响在我的记忆中,使我的生命为之改变。
‘两个人从监狱的铁栏里往外看,一个看见的尽是烂泥,另外一个看见的则是满天星斗。’
我把这两行字念了一遍又一遍,自己觉得非常惭愧。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那样的情形下还有什么好的地方。我要去看那些‘星星’。
我和当地的人交上了朋友,他们的反应令我十分惊奇。当我表示对他们所织的布和所做的陶器有兴趣的时候,他们就把那些不肯卖给观光客、而且最喜欢的东西送给我当礼物。我仔细欣赏仙人掌和丝兰使人着迷的形态,我欣赏沙漠的日落,还去找贝壳。在300万年前,那一片沙漠还是海床。
是什么使我产生这样惊人的改变呢?莫嘉佛沙漠丝毫没有改变,那些印第安人也没有改变,可是我变了。我改变了我的态度。在这些变化之下,我把那些令人颓丧的境遇和切身的感受,写了一本叫《光明的城垒》的小说……我从自己设下的‘监狱’往外望,并找到了‘星星’。”
快乐和幸福并不是别人赐予的,需要自己去争取。而“争取”的方法,有时只是改变一下你对周围人、事、物的态度。
去努力认识、感受和适应它们,那时你对什么都不会感到厌恶了,相反,你倒会对它们感兴趣,喜欢上它们。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但是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的花,种一畦一畦的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啊!”苏格拉底情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可是每天他仍是快快乐乐的。
那人问道:“先生,住七层楼是不是也有许多好处呀!”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可真不少呢!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快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确实如此,在工作中,平和、乐观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任何对客观环境的不满和怨天尤人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去面对工作,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
做人要有点承受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进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一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大能够承受5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最后,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产生破裂。他们打开南爪,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
由南瓜的成长想到人生,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变得多么坚强常常毫无概念!假如南瓜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那么人类在相同的环境下又能承受多少呢?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有许多人不如南瓜。尽管有比南瓜更坚强的承受力,但他们没有承受的勇气,甚至有时候压力还没有加到他们身上时,他们就已经趴下了。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与压力抗衡,因为现实中有许多被困难、被挫折、失败压垮的人啊!
比如说,如果你在公司的集体当中,要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包括:你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同级之间的关系,你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复杂,处理这些问题非常耗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处理不好,还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和指责;如果你跟领导的关系走得很近,员工会说你是在溜须拍马,以图顺着高竿往上爬;如果你关心了一位女同事,马上有人会在你背后指手画脚,说你别有企图。总之,指责和非议会排山倒海般向你压来,对你形成巨大的思想压力。
如果你升为了领导,同样有更大的压力等着你,这可是一个全新的角色。诚然,你要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要了解向一个新上司报告的艺术,要对你的部门甚至整个公司作一番评估,这一切,都会给你带来体力和精神上的压力。
因此,缓解压力对你来说就显得很重要。缓解压力其实就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过程。如果环境对一个人的要求高于他所能达到的,那么,压力就会增大;如果环境对人没有什么要求,也不具有什么挑战性,更谈不上激动人心的话,那么,人们对这一切总会无动于衷,自然谈不上会有什么压力了;如果环境对人要求太多了,那么,为了应付一切,人们就会出现诸如失眠、心跳增加、胃疼或头疼之类的症状,不同人在遭遇到压力时会有不同的生理反应。
太多的压力会让你感到应接不暇,于是事情就一件件地积压、无法完成,然后你就会感到不安、焦虑,或者担惊受怕。而压力过少的话,又会让你觉得手头上的时间太多了,因而会觉得枯燥乏味、疲惫或失望,认为生活一点意思也没有。
压力并非总是件坏事,比如,当你在一大群听众面前讲演的时候,你会感到压力。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还感到胃部痉挛;但同时,你也对这种兴奋感到乐在其中,而且对你讲演这回事还很渴望,因为由此带来的压力给你动力。在考试的时候,适度的紧张又增加肾上腺的分泌,这也许会使应付者受益匪浅;但是,如果过分紧张,造成了肾上腺素分泌过多,那么产生的效果就会恰好相反使你无法集中精神。
在美国,有人曾做过一项研究,调查了56个工作的主管,发现他们在8小时时间里平均要有583项活动,这就是每隔48秒就得采取一个行动,这个调查表明,他们总是一刻不停地在干着什么。另外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在英国160位经理都发现,每隔两天,他们才会有半小时左右不受任何事或人为打扰的时间。所有这方面的研究都显示,主管们从这个问题跳到那个问题,对当时需要做出种种反应,一点也不得空。而一半以上的管理行为持续不到9分钟。
你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在你知道一整天都得在持续的快节奏下工作之后,你就得计划着让自己休息轻松一下,比如,每隔一个半小时,就休息5至10分钟,什么也别干,坐着想些事,放松、深呼吸、伸伸腿、喝杯茶或咖啡。别让你自己老是被人推挤着往前走。因为如果你不停下来加加油的话,你的效率会降低。
大量的压力都来源于那些没有达成的期望,包括你自己的和别人的。在工作中,一般遇到的情况是,你的领导的要求没有达到,但是,有时候如果你给你自己设立了不切实际的目标,情况也许还要糟糕。我们也会因为家庭事务而感到处在压力之下。我们因担心生病的孩子而不安,为我们工作焦虑,或者因和朋友吵架而深感自责。
压力也来自于你对那些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的问题的担心,比如说,有人会在乘飞机之前紧张至极,害怕飞机会坠毁。对待因担心这些也许永不会出现的事而产生的压力,最要紧的就是分析一下这些问题,看它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你碰上这种事的概率是多少?有避免之法吗?如果你认为的事概率几乎等于零的话,还有什么要担心的呢?
如果你总是希望自己去完成比自己所能完成的要多得多的工作,那么,一天下来,你就会因完成的工作比计划的要少而感到沮丧不安,这些都是一些不必要而又特别耗费精力的担心,这也担心,那也担心,那样你将是一个不会工作的人。
要经得起折腾
在一个小区的楼群里,住着两位很特别的人,33号住着一个年轻人,左邻32号是位老人。
老人一生相当坎坷,多种不幸都降临到他的头上:年轻时由于战乱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一条腿也在空袭中不幸被炸断;“文革”中,妻子忍受不了无休止的折磨,最终没能和他同舟共济,并跟他划清了界限,离他而去;不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丧生于车祸。
可是在年轻人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爽朗而又随和。
而隔壁邻居的那个年轻人却与之相反,常常是愁眉苦脸,什么时候都显得很忧郁。当他听别人讲32号那个老人一生中的经历以后,就想和老人聊聊。于是年轻人便找了个机会到了老人的家里聊起了天,并把他的愁事跟老人说了。老人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笑。
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便问:“您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幸,可是为什么看不出您悲伤呢?”老人无言地将年轻人看了很久,然后,将一片树叶举到年轻人眼前:
“你瞧,它像什么?”
“这也许是白杨树叶,而至于像什么……”年轻人答道。
老人拿着手中的树叶对年轻人说:“你能说它不像一颗心吗?或者说就是一颗心?”
这是真的,是十分类似心脏的形状。年轻人的心为之轻轻一颤。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老人继续说道,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中的树叶更近地向年轻人凑过去。年轻人清楚地看到,那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叶子中间被针扎了很多次似的。
老人收回树叶,放到手掌中,用沉重而舒缓的声音说:“它在春风中绽出,在阳光中长大。从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过了自己的一生。这期间,它经受了虫咬石击,以致千疮百孔,可是它并没有凋零。它之所以享尽天年,完全是因为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热爱,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
老人最后把叶子放在年轻人的手里,他说:“这答案交给你啦,这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哲学啊。”
如今,年轻人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片树叶。每当年轻人在人生中突遭打击的时候,总能从它那里吸取足够的冷静和力量,不论在怎样的艰难之中,总能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文革”时,很多人被下放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遭了不少罪,挨了不少打。可是,有一个中学教师说,这也是一种享受,这倒不是因为他过得很舒坦。其实,在他身上有18处伤疤,每一个伤疤都是一个故事,他说自己准备把以往生活的片断都写出来,耐人寻味得很。
在农村期间,他把以前学过木匠的本事拿出来了,十里八村有啥事都找他。
有一天,一个村民的老娘死了,找他打一口棺材,他手到擒来。谁知,当晚就叫造反派抓走了:“你说你自己站到什么路线上去了,我们辛辛苦苦在破四旧,你却跟革委会对着干。”于是,他被勒令在炉前哈腰,炉火正旺,哈着腰的他汗珠滴到炉子上,发出吱吱的声音,就这么挺了几个小时。
无独有偶,没几个月过后,这个造反派头头的老娘死了,也找他做棺材,他说这是四旧啊,我不做,造反派说你做不做,跟“革命事业”对着干是不是?这时候也没什么理可讲了,他只好说,好吧我做。
几天之后,棺材也做好了,当地有个风俗,临入葬的时候再钉钉,一般的情况是钉三下,儿子在前面磕上三个头,这次他灵机一动,前面的造反派头头正磕头呢,他就一个劲儿地钉,钉了能有30多下,造反派头头磕上了30多个头,头都快磕肿了,他在心里偷偷地乐,靠着这种办法,缓解以至化解了很多痛苦。
如果这个人承受不住这些折腾,也许早就命归黄泉了,可是他安然地活到现在。生活中总是会有风雨,郑智化曾唱道:“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一个欲成大事的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经得起如此折腾的人,还有什么苦不能吃?
另外,经得起折腾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你不拿烦恼当回事,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样的事情有很多版本。
一个多世纪前,在俄罗斯一个寂寞的火车站上,有一位穿旧皮袍的老头在低头沉思,他就是贵族出身的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时,火车上一个声音高喊着:“喂,老头儿,快去候车室把我的皮箱取来,我给你一个铜板。”对于一个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来说,这简直是侮辱,老托尔斯泰完全可以勃然大怒,并斥责发出声音的人。但是,托尔斯泰按着那个人说的做了,然后,弯腰拾起了那一枚铜板。
生活中的老托尔斯泰并不喜欢贵族的生活状态,他更同情弱者,因此,在作品中创作了失去人身权益的安娜·卡列尼娜等重要人物,对站台上那位旅人的做法并不感到太大的怪异,尽管那个人很不礼貌,甚至近乎粗鲁。可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也能感受到他粗鲁中流露的感激和亲密,世界上的事情真是很难说得清楚,你越是对别人的做法感到理解,越会衬托出自己的高贵和尊严。你再去想站台上的那个镜头,似乎可以感到,没有比托翁的做法更恰当的方式了。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采取吵嚷、谩骂、诋毁的方式摆脱困惑。而困惑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反感而丝毫的减轻,所以,视坎坷为幽默才是人生的大智慧。而且,只有领会要这种境界,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破除成大事路上的种种障碍,最终品尝全面成功的喜悦。
人活一世,总会遇到诸多风雨和磨难。无论这是生活对你的考验还是磨砺,你都要经得起折腾,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是成大事所必需的。
这并不是最棘手的问题
通常在心理学家考克斯讲演完后,总有人来找他说“嗨!我现在的处境糟糕透了,我必须好好和你谈谈。”
考克斯此时就会反问他们:“这难道是你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吗?”
这往往让对方无语而陷入沉思。
“不是”他们往往答道。“现在这个远不及最困难的时候。”
“那好”考克斯接着说。“如果我们用你度过最艰苦时刻的状态去应付现在的话,你将会很快度过面前的这个难关。”
在这方面,考克斯有切身的经历(他曾经是飞行员)。那是一次冬季飞行,考克斯突然感到飞机上比平时的要热一些。
考克斯开的飞机上的除冻器是将空气从热的发动机带出来——这和汽车上刚好相反。这些空气通过一个弯曲的加热管道然后以很高的温度喷向座舱,尽管其中混杂了周围的空气但它还是使座舱越来越热,远超过你能忍受的程度,所以你不能让除冻器运行时间超过你想要的时间。
不久,考克斯注意到座舱越来越热,他伸手过去想关掉开关,但是他发现它已经是关闭状态。
系统出故障了,无论考克斯怎样做,都有越来越多的热空气奔向驾驶舱。没有办法控制温度。那时,他们正飞行在恶劣的冬日风雪中——暴风、大雪、冰雹等等,外面情况险恶,里面还有一个更大问题,热浪在座舱中肆虐,他却毫无办法。
考克斯发信号给控制台,解释自己的处境,他决定不飞原定的目的地密西根,而是应当尽快返回他们起飞的地方。考克斯找到一个安全的区域,在控制台的允许下做低空飞行。那样他就可以尽快用掉燃料而返航(飞机带着满满的燃料在结冰的跑道上降落是很危险的,因为冰上的高速降落会将飞机超重的部分抛出去。那时还有大约4吨燃料要用完)。那时,所有的热气涌入座舱,热得考克斯几乎无法进行思考。
降到低空后,考克斯做了几个大旋转,并做了一些技巧动作来加快耗掉燃料。点燃后燃器,而后将它关掉,同时又将油门推回到后燃器位置,这样燃烧器不会再点燃,但多余的燃料会从尾管中源源不断地排出去。这可能是“最差”的卸掉燃料的方法了。
突然座舱充满了烟雾,考克斯的双眼开始流泪。除冻器也受不了高温,开始燃烧。考克斯快要脱水了!那时他真想将驾驶舱顶篷“弹”掉来逃离热气,但恶劣的天气仍会使无顶篷的着陆危险不堪,因而座舱的炼狱继续着。
飞机的燃料耗得差不多了,考克斯和要着陆的机场联系,想直接飞回机场。人人都知道这很危险,因而考克斯征求地面控制台的意见。
地面控制台告诉考克斯,由于机场风雨突然反向,着陆必须和平常的方向相反。他们正匆忙计算一些数据,当时还无法给他一些降落的信息。考克斯的眼睛开始刺痛,眼泪已让他无法看东西了,幸运的是呼吸还没有问题,因为有氧气罩。
最后,地面控制台开始指引他降落。考克斯什么也看不见,云雾几乎笼罩着地面,他们让考克斯从最小倾斜度降落,那样如果低空没有云层的话,可以再兜一圈重试。考克斯冲出了云层,但前方却没有跑道。跑道在他左边300米处,一切危险都到齐了,本不应该发生的都在今天来了。考克斯把操纵杆向前推,飞机上升,又飞回了云层。
“让我们告诉你如何做”,地面控制台说道。“我们来告诉你同时转向及转多少度角,以及何时离开。”考克斯仔细按照他们的指引去做。
他在风雪中如瞎子般盲目飞翔着,祈祷来自地面的声音能让自己从云层中钻出来,出来时一个长而美的跑道能够正好展现在自己的面前。
第二次,恰好考克斯飞到一个云层开裂处,他能看见了——否则只好重来。穿过云层,他能分辨出自己所处的位置,很好,这次我只是偏右了50米,他立即向左转了个70。的大弯……好了,这次正对着跑道。
但是此时,考克斯已经快到了跑道的尽头了,如果他试着降落的话,到跑道尽头处飞机肯定还会有很高的速度——这不是个太好的主意。
这时,考克斯想起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选择的话,那么就勇敢迎上去。”除了将飞机拉起来盘旋一圈后再来一次,他别无选择。再试一次是很危险的,因为有很多细小的东西要校对,那一刻,考克斯毫无遗漏的照控制台发给自己的指引去做。现在有个好现象,就是座舱开始变凉快了,因为除冻器已经报销了。但此时,考克斯又陷入燃料耗尽的困境中,他开始后悔放掉了那么多燃料,他只剩下再来一次的燃料。他呼叫:如果此次我还不成功的话,给我指定一个人烟稀少的区域,我将跳伞。”
考克斯又来了一次,这次,当他还在云层中时,控制台就告诉他太靠左了,于是,他又向右转了一些。
但是控制台又重复到:“你太靠右了,立即向左转!”考克斯还是看不到跑道。但基于两次右转尝试,他想:“我可能已经到了正确位置,凭感觉我不想再改变位置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决定是听取别人的建议还是相信自己的感觉。考克斯飞快地做了选择。一旦做完选择,他就会面临三个结果:五秒钟内,他可能在跑道上,可能在降落伞上,还可能死去。考克斯当然选择降落在跑道上。毫无疑问,他根本就不想跳伞。
当考克斯冲出云层时,跑道正摆在他面前。飞机着陆了,就在考克斯将飞机停下来时,发动机自动熄火了,燃料已用尽了。
回过头来看看,如果这期间考克斯沉浸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来抱怨该死的情况的话,他会毁了自己和飞机。幸运的是,考克斯没有抱怨,而是泰然处之。
此后,每当困难和低沉时,考克斯总是对自己说:“是的,这难道比那次空中遇险还要糟吗?当然不!我想如果那时我能挺过来,什么事我都会挺住的。”
我们总有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看成是自己遇到的最严重的习惯,这时,我们应该想想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下次当你遇到了难题时可以问问自己:“这是不是我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这个难题和我曾遇到过的最大难题相比如何?”如果过去的难题更棘手,那么你就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
不要怨天尤人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说:“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魄、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天神听了,微笑地问:“但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是什么?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来的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尽管我的能力好,但是每天鸡鸣的时候,我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我请您再赐给我一个力量,让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狮子兴冲冲地跑到湖边找大象,还没见到大象,就听到大象跺脚所发出的“砰砰”声。
狮子快速跑向大象,却看到大象正气呼呼地直跺脚。狮子问大象:“你干嘛发这么大的脾气?”大象拼命摇晃着大耳朵,吼着:“有只讨厌的蚊子,总钻进我的耳朵里,害我都快痒死了。”
狮子什么也没对大象说离开了大象,心里暗自想着:“原来这么巨大的大象,还会怕那么瘦小的蚊子,那我还有什么好抱怨呢?毕竟鸡鸣也不过一天一次,而蚊子却是无时无刻地骚扰着大象。这样想来,我可比他幸运多了。”
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以后只要鸡鸣时,我就当鸡是在提醒我该起床了,如此一想,鸡鸣声对我还算是有益处呢!”
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上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难关。
而一个经常失败而又不知道从哪里爬起来的人,在寻找失败的借口和原因时,也往往习惯于责备社会、制度、人生,也常常会抱怨运气不佳。对于他人的成功与幸福,总是愤愤不平。因为这些人认为,这些都足以说明生活对自己不公平。
愤愤不平是企图用所谓不公平的待遇、不公正的现象来为自己的失败辩护,使自己感到好过一些。可实际上,作为对失败者的安慰,怨天尤人是非常不可取的。怨天尤人是精神的烈性毒药,它使快乐不再出现,并且使成功的力量逐渐消耗殆尽,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自己并没有多大本领而又怨天尤人的人,几乎不可能和同事、上司相处得好。
怨天尤人是使自己觉得自己重要的一种习惯。很多人以“别人对不起我”的感觉来达到异常的满足。从道德上讲,不公正的受害者和那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似乎比那些造成不公正的人要高明。
整天心怀怨气的人,是试图在人生的法庭上证明他的合理存在性,如果他有怨天尤人之感就证明生活对他不公平,而希望通过某种神奇的力量将那些使他产生怨恨的事情澄清,使他得到补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怨天尤人是对已发生事件的一种心理反抗或排斥。怨天尤人的结果是塑造劣等的自我形象。就算所抱怨的是真正的不公正与错误,它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为它很快就会转变成一种习惯情绪。一个人习惯于觉得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就会定位于受害者的角色上,并可能随时寻找外在的借口,即使对最无心的话在最不确定的情况中,他也能很轻易地看到不公平的证据。
习惯性的怨天尤人一定会带来自怜,而自怜又是最坏的情绪习惯。如果这个习惯已根深蒂固,离开了这个习惯,就会觉得不对劲、不自然,而必须开始去寻找新的不公正的证据。有人说这类人只有在苦恼中才会感到适应,这种埋怨和自怜的情绪习惯,会把自己想像成一个不快乐的可怜虫或者牺牲者。
产生怨天尤人的真正原因是自己的情绪反应。因此,只有自己才有力量克服它,如果你能理解并且深信:怨天尤人与自怜不是使人成功与幸福的方法,你便可以控制住这种习惯。一个人如果总是忿忿不平,他就不可能把自己想像成自立、自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自己灵魂的船长、命运的主人。怨天尤人的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把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交给别人支配,他像乞丐一样依赖别人。若是有人给他快乐他也会觉得怨天尤人,因为对方不是照他希望的方式给的;若是有人永远感激他,而且这种感激是出于欣赏他或承认他的价值,他还会觉得怨天尤人,因为别人欠他的这些感激的债并没有完全偿还;若是生活不如意,他更会觉得怨天尤人,因为他觉得生活欠他的太多。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女士的遭遇,她的人生态度足以使那些动不动就怨天尤人的人汗颜。
她站在台上,不时不规律地挥舞着她的双手:仰着头,脖子伸得好长好长,与她尖尖的下巴扯成一条直线;她的嘴张着,眼睛眯成一条线,看着台下的学生;偶尔她口中也会依依唔唔的,谁也听不懂她在说些什么。她实际上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但是,她的听力很好,只要对方猜中或说出她的意思,她就会乐得大叫一声,伸出右手,用两个指头指着你或者拍着手,歪歪斜斜地向你走来,送给你一张用她的画制作的明信片。
她就是黄美廉,一位自小就患脑性麻痹的病人。脑性麻痹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从小她就活在诸多肢体不便及众多异样的眼光中,她的成长充满了血泪。然而她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她内心奋斗的精神,她昂然面对,迎向一切的不可能。终于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她用她的手当画笔,以色彩告诉人“寰宇之力与美”,并且灿烂地“活出生命的色彩”。全场的学生都被她不能控制自如的肢体动作震慑住了。这是一场倾倒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演讲会。
“请问黄博士”,一个学生小声地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从来都没有怨恨吗?”许多人的心头一紧,真是童言无忌,怎么可以当面,在大庭广众之前向她问这个问题呢?
“我怎么看自己?”黄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这几个字。她写字时用力极猛,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来,歪着头,回头看着发问的同学,然后嫣然一笑,回过头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四、上帝这么喜欢我!
五、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六、我有只可爱的猫!
七、……
忽然,教室内鸦雀无声,没有人讲话。她回过头来定定地看着大家,再回过头去,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掌声由学生群中响起,黄美廉倾斜着身子站在台上,满足的笑容,从她的嘴角荡漾开来,眼睛眯得更小了,有一种永远也不被击败的傲然,写在她脸上。
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听到这个故事,或许你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爸妈很爱我,我的老婆非常爱我,我与兄弟们相处和睦,有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支持我,我可以做我喜欢的工作,可以自由地表达我的看法,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我真的没有理由抱怨什么。
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
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小时候是一个脆弱胆小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总显露一种惊惧的表情。他呼吸就好像喘大气一样。如果被喊起来背诵,立即会双腿发抖,嘴唇也颤动不已,回答问题时,总是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然后颓然地坐下来。由于牙齿的暴露,难堪的境地使他更没有一个好的面孔。
像他这样一个小孩,自我的感觉一定很敏感,常会回避同学间的任何活动,不喜欢交朋友,成为一个只知自怜的人!然而,罗斯福虽然有这方面的缺陷,但却有着奋斗的精神——一种任何人都可具有的奋斗精神。事实上,缺陷促使他更加努力奋斗。他没有因为同伴对他的嘲笑而减低勇气。他喘气的习惯变成了一种坚定的嘶声。他用坚强的意志,咬紧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颤动而克服他的惧怕。
没有一个人能比罗斯福更了解自己,他清楚自己身体上的种种缺陷。他从来不欺骗自己,认为自己是勇敢、强壮或好看的。他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可以克服先天的障碍而得到成功。
凡是他能克服的缺点他便克服,不能克服的他便加以利用。通过演讲,他学会了如何利用一种假声,掩饰他那无人不知的暴牙,以及他的打桩工人的站姿。虽然他的演讲中并不具有任何惊人之处,但他不以为自己的声音和姿态会影响到讲演的效果。他没有洪亮的声音或是威武的身姿,他也不像有些人那样具有惊人的辞令,然而在当时,他却成为最有力量的演说家之一。
由于罗斯福没有在缺陷面前退缩和消沉,而是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在意识到自我缺陷的同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在顽强之中抗争。不因缺憾而气馁,甚至将它加以利用,变为资本,变为扶梯而登上名誉巅峰。在晚年,已经很少人知道他曾有严重的缺憾。
确实如此,你纵然存在一些缺陷,但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肯于承认自己的缺点,积极努力超越它啊,甚至可以把它转化为发展自己的机会。
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极高傲但是穷困的科西嘉贵族。他把拿破仑送进了一个在布列纳的贵族学校,在那里与他往来的都是一些在他面前极力夸耀自己富有,而讥讽他穷苦的同学。这种一致讥讽他的行为,虽然引起了拿破仑的愤怒,而他却只能一筹莫展,屈服在威势之下。
后来实在受不住了,拿破仑写信给父亲,说道:“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惟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是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高傲的人之下谦卑下去吗?”
“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读书。”这是他父亲的回答,因此使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发誓要做给他们看看,他确实是高于他们的。他是如何做的呢?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空口自夸,他只心里暗暗计划,决定利用这些没有头脑却傲慢的人作为桥梁,去使自己获得技能、拥有财富、名誉和地位。
等他到了部队时,他看见他的同伴正在用多余的时间追求女人和赌博。而他那不受人喜欢的体格使他决定,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的,因为他可以不花钱在图书馆里借书读,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他并不是读没有意义的书,也不是专以读书来消遣自己,而是为自己理想的将来做准备。他下定决心要让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因此,在他选择图书时,也就是以这种决心为选择的范围。他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在这里,他脸无血色,孤寂,沉闷,但是他却不停地读下去。他想像自己是一个总司令,将科西嘉岛的地图画出来,地图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应当布置防范,这是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计算出来的。因此,他数学的才能获得了提高,这使他第一次有机会表示他能做什么。
他的长官看见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工作,这是需要极复杂的计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极好,于是他又获得了新的机会,拿破仑开始走上有权势的道路。这时,一切的情形都改变了。从前嘲笑他的人,现在都涌到他面前来,想分享一点他得的奖励金;从前轻视他的人,现在都希望成为他的朋友;从前讥讽他是一个矮小、无用、死用功的人,现在也都改为尊重他。他们都变成了他的忠心拥戴者。
难道这是天才所造成的奇异改变的吗?抑或是因为他不停的工作而得到的成功呢?他确实是聪明,他也确实是肯下工夫,不过还有一种力量比知识或刻苦来得更为重要,那就是他那种想超过戏弄他的人的野心。
假使他那些同学没有嘲笑他的贫困,假使他的父亲允许他退出学校,他的感觉就不会那么难堪。他之所以成为那么伟大的人,他所遭受的不幸是分不开的。他学到了由克服自己的缺憾而得到胜利的秘诀。
学会慢慢地等待
一位全国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他将在该城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那天,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
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
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另一个人也不甘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下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那样“咚”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老人仍然一小锤一停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人们开始忿然离去,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像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
大概在老人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霎时间会场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球以很小的摆渡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
老人开口讲话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实际上,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吃惊地发现,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才是真的有耐心,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正是以这种惊人的耐心忍受着不成功的现实和生活。
很久以前,为了开辟新的街道,伦敦拆除了许多陈旧的楼房。然而新路却久久未能开工,旧楼房的废墟任凭日晒雨淋。
有一天,一群自然科学家来到这里,他们发现,在这一片多年未见天日的旧地基上,这些日子里因为接触了春天的阳光雨露,竟长出了一片野花野草。
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些花草却是在英国本土没有的物种,它们通常只生长在地中海沿岸国家。这些被拆除的楼房,大多都是在古罗马人沿着泰晤士河进攻英国的时候建造的。
这些花草的种子多半就是那个时候被带到了这里,它们被压在沉重的石头砖瓦之下,一年又一年,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机会。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一旦它们见到阳光,就立刻恢复了勃勃生机,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其实,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一个人,不管他经受了多少打击,也不管他经历了多少苦难,只要他有耐心有毅力,一旦爱的阳光照耀在他的身上,他便能治愈创伤,便能获得希望,便能重新萌生出新的生机,哪怕是在荒凉恶劣的环境里,也依然能够放射出自己的光和热。
奥格·曼狄诺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
卖花的老太太微笑着,又老又皱的脸上荡着喜悦,冲动之下,我挑了一朵花。“今天早晨你看起来很高兴。”我说。“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她穿得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很虚弱。因此她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你很能承担烦恼。”“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以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麻烦时,就学会了等待三天,而后一切就恢复正常了。”然后她笑着道了声再见。从此,我一碰到麻烦,那老太太的话便响在耳边:“等待三天。”
富兰克林说:“有耐心的人无往而不利。”
耐心需要特别的勇气;对一个理想或目标全身心地投入,而且要不屈不挠,坚持到底。就像白朗宁所说:“有勇气改变你能够改变的,愿意接受你无法改变的,并且明智地判断你是否有能力改变。”因此,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愈坚定,你就愈有耐心克服阻碍。所谓的耐心,是指动态而非静态,主动而不是被动,是一种主导命运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向环境屈服。这种力量在我们的内心源源不尽,但必须严格地控制及引导,以一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执着,投入既定的目标。
有了坚定的人生方向,可以提高我们对于挫折的忍受力。我们知道目标逐渐接近,这些只是暂时的耽搁。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面对困难,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因此,朋友们,当你面对不利于自己的现实时,请耐心等待,等待机会,你就能在意想不到中获得成功。
消除多余的忧虑
寺庙里有个小和尚,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每天早上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只是这些,就需要花费掉他许多时间。
尤其在秋冬之际,更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竭力思考,每天都在想办法,而且还讨教庙里的师兄弟,怎么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这件事让住持知道了,住持就找他谈话。小和尚很老实,就实话对住持说了,后来住持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连脸都顾不得洗,直接奔到后院,使劲儿地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直摇到他认为差不多了为止。随后,又用扫帚扫了一遍,才放心地回去吃饭,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昨天的工夫全都白费,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
这时,住持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出那个主意吗?就是要让你明白: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与其忧心忡忡,不如认真地活在当下,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对我们来说,忧虑是一个可怖的魔鬼,是一种沉重的折磨,它像一只巨大的恶鹰,常常盘踞在处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头顶,谁能果断地赶走它,谁就能从逆境中突围,用自己的手臂举起一片强者的天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名叫泰勒的美国马里兰州的年轻人正在欧洲服役,在后来出版的一本书里,他这样写道:
“在1945年春天时,我整天处在忧郁之中,以致得了医生们称之为横结肠痉挛症的疾病,它给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巨痛,那时我整个人几乎都是处在虚脱状态。如果不是战争及时结束的话,我的生命大概也要结束了。”
“当时我在步兵94师的死亡登记处做事,我的工作是记录作战死亡、失踪还有受伤的士兵的姓名,有时也负责掩埋那些被丢弃在场战上的士兵的尸体。我还得收集这些士兵的遗物,送还给他们的亲属。在做这些工作时,我老是担忧出差错,我更担心自己会撑不过去而再也没有机会拥抱我惟一的儿子,他那时已经16个月大了,而我还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那时我心力交瘁,体重连续下降了34磅,精神总是恍恍惚惚的,我端详自己的手,它们已经只剩下皮包骨了。我一想到可能没有办法活着回家,我就像个孩子一样,惊恐地哭出来。最后,我只得住进了陆军的诊疗所。但在那里,一位军医对我说的一句话竟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天在给我做过全身检查以后,医生告诉我,我的身体没有病,病是出在心里。他说,你要把人生想成一个沙漏,上面虽然有成千上万的沙粒,可是它们只能一粒一粒缓慢地通过细细的瓶颈,你我都没有办法让一粒以上的沙子通过瓶颈。我们每个人都是沙漏,每天早上我们都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如果我们不是一件一件地处理,像一粒一粒的沙子通过沙漏瓶颈的话,我们就可能对自己的心理或生理造成伤害。”
“自从听了那位军医的一席话以后,我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理念中,这就是:‘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事。’我作战的时候,这句话真的拯救了我的身心。一直到今天我身为公关广告部的主任,它对我还非常有帮助。我发现工作和作战有许多地方很相似,比如,工作繁重时,时间不够用,存货不多了,还有新的表格要填,要安排新的订货等等。为避免紧张,我常常牢记那位军医的话——‘你是一个沙漏,一次一粒沙。’每当我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念这句话,我就能提高效率,把工作做完,而不至于像作战时那样凄惨。”
其实医院里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因为心理问题引起的疾病,他们被昨日的负担和对明日的恐惧压得透不过气来。其实大部分的人本可以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根本不必呆在医院。
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很多的烦恼和痛苦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很多的忧虑和担心实属多余。我们的生命极为有限,可我们为什么偏偏还要自己摧残自己呢?活在每一天,要学会潇洒而平静地面对一切,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愉悦,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是的,人活着,为什么要瞻前顾后,忧虑重重呢?把握今天,珍惜今天,战胜自己,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成功就是你的!
任何磨砺都是有益的
一个把困难看作垫脚石的人,将会从困难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而一个把困难看作绊脚石的人,只会从困难中体会到悲哀和失败。
不能否认,在我们的身边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永远不敢正视困难,对自己也没有任何信心。他们认为自己做这个不行,做那个也不行,是个彻头彻尾没用的家伙。他们根本无法振作精神,更谈不上与困难面对面地交战。脆弱的心理导致他们经不起一点点的挫折打击,即使问题出现转机,有了好机会,他们也会因沉浸在消极沮丧之中而难以察觉到,而错过这个好机会,这样也许就此错过了一次成功。
要知道,困难是一个人磨练意志、提高工作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最好机会。从困难中,你可以学到通常情况下难以接触到的东西,让自己逐渐变得成熟而勇敢,对工作的处理更得心应手。如果学会了在困境中的奋斗,顺境中的事情对你来说都将算不了什么,因为需要的技能和意志在困难中已经得到了磨练和提高。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苦难者。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制性昏厥症,曾使他濒临死之。7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手中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57岁,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8次。
但生前,帕格尼尼似乎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灾祸缠身的不幸者。他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10至12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13岁起,他开始游历各地,过着流浪的生活。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和其他亲人。
可帕格尼尼是一位天才。3岁学琴,12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音乐界。在他之后的游离经历中,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克等国。他的演奏使首席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琴声使卢卡的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共和国首席小提琴家。在意大利巡回演出产生神奇效果,人们到处传说他的琴弦是用情妇肠子制作的,魔鬼又暗藏妖术,所以他的琴声才魔力无穷。维也纳一位盲人听他的琴声,以为是乐队演奏,当得知台上只他一人时,大叫“他是个魔鬼”,随之匆忙逃走。巴黎人为他的琴声陶醉,早忘记正在流行的严重霍乱,演奏会依然场场爆满……
他不但用独特的指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欧洲和世界,而且发展了指挥艺术,创作出《随想曲》、《无穷动》、《女妖舞》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几乎欧洲所有文学艺术大师如大仲马、巴尔扎克、肖邦、司汤达等都听过他演奏并为之感动。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操琴弓的魔术师”。歌德评价了“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喊,在这四根琴弦中包含着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人们不禁问,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说清。但人们分明知道,弥尔顿、贝多芬和帕格尼尼被称为世界音乐史上三大怪杰,居然一个成了瞎子、一个成了聋子、一个成了哑巴!看来苦难是最好的大学。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有人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抢占先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有人却屡遭挫折和困顿,经受着失败的痛苦。成功和失败对于一个人来说总是在变化着的。你面对的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很多时候要看你如何把握。
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经得起困难的磨练。如果将每次的困难都看成是不可逾越的高山,那么前一次的困难,就为下一次的困难埋下了种子。如果把困难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那么每一次的困难,就为将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一家著名的汽车销售公司要招聘10名职员,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公司从300多名应聘者中选出了10名佼佼者。
公布结果那天,一个叫卡尔的青年在布告栏上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悲痛欲绝,回到家中便要自杀,幸好亲人及时发现,将他救了过来。这时,从那家公司传来好消息:卡尔的成绩本来名列前茅,只是由于计算机录入的错误,才导致了卡尔的落选。正当卡尔一家欢喜庆幸时,却又传来消息:卡尔被公司除了名。
原因很简单,公司的老板认为:“如此小的挫折都经受不了,这样的人肯定在公司里干不成什么大事。”所以说,检验一个人的能力最好是在他处于困境的时候。看一看是否经得起困难的磨练,困难能否唤起他更多的勇气,能否使他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一个能勇敢面对困难,能将独挡一面的人,他会是老板和同事最得力、最靠得住的帮手。他知道困难不会让他的成功来得更迟,而是来得更早。
其实,任何的磨砺都是有益的。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锤炼和加强。
从“过去”走出来
你肯定经历过失败和成功,但那都只能代表着过去,它并不能为你将来的成功做任何的保证。所以,在向新的成功迈进的时候,你必须抛弃过去,无论荣辱一切从头开始。
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杯子倒空了才能再往里面装水。
所以,你在任何时候都要轻装简从,把“过去”扔进下水道里。
事业的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人们更多的容易陷于过去失败的泥淖之中,这些自然会打击自信心,带来消极的影响。
一个无法从“过去”中走出来的人,举止呆钝,毫无生气,做任何工作都会显得萎靡不振,没有秩序。他对一切都失去了热情,显得精神恍惚,呆头呆脑,处处都糊涂混乱——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危机之一。
事实上,沉沦于过去,碌碌无为地是熬过一生,或者以积极的心态和意志走出过去,寻找事业的新起点,则是同样的一生,但这两者却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过去走出来,他就只能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不会积极去追求,好好地把握现在,从而使许多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从自己的手指间溜掉,自己也会被淘汰和遗忘。
一位哲学家途经荒漠,看到很久以前的一座城池的废墟,哲学家想在此休息一下,就顺手搬过来一个石雕坐下来。望着荒废下来的城垣,想像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不由得感叹了一声。
忽然,有人说:“先生,你感叹什么呀?”他四下里望了望,却没有人,正在他疑惑的时候。那声音又响起来。端详那个石雕,原来那是一尊“双面神”的神像。哲学家好奇地问:“你为什么有两副面孔呢?”双面神回答说:“有了两副面孔,我才能一面察看过去,牢牢地汲取曾经的教训;另一面又可以展望未来,去憧憬无限的美好蓝图啊。”哲学家说:“过去只是现在的逝去,再也无法留住,而未来又是现在的延续,是你现在无法得到的。你不把现在放在眼里,即使你能对过去了如指掌,对未来洞察先知,又有什么意义呢?”双面神听了哲学家的话,不由得痛哭起来,他说:“先生啊,听了你的话,我至今才明白,我落得如此下场的根源。”哲学家问:“为什么?”双面神说:“很久以前,我驻守这座城池时,自诩能够一面察看过去,一面又能展望未来,却惟独没有好好地把握住现在,结果,这座城池被敌人攻陷了,美丽的辉煌都成了过眼云烟。我也被人们抛弃于废墟中了。”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注重现在,脚踏实地,慢慢积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向未来。
对过去进行总结、对未来进行展望固然是好的,但关键是把握现在。只有把对过去的自省和对未来的希望统统化作动力,注入现实的工作中,自省才有意义,成功才有可能实现。
如果一味地陶醉于过去,或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空想上,而不着手现在的工作,那么他永远都只能生活在对过去的感伤和对未来的空想上,成功就真的成了海市蜃楼。
过去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未来又充满了无穷的变数,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只有在回忆过去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用以指导现在的工作,我们才能在以后的工作里少犯一些错误;只有在冀想未来的过程中保持激情投入到今天的工作,才会减少变数,让未来变得更美好。
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像双面神那样。只注重察看过去、展望未来而要把握现在,做好今天。
当然,每个人的“过去”不都是充斥着失败的,肯定还有着成功的喜悦。但成功只是对此前工作的肯定,它没有必然的惯性,成功永远排在工作的后面。所以,你不能总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你要为你以后的成功积蓄力量。所幸的是,成功能给人一种激励。但也仅仅只是一种激励,你同样需要从这样的“过去”中走出来。
沉湎于过去的最大代价就是放过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机会,即使这机会就近在眼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能勇敢、正确地面对过去,承受它,消减它,它的污点和毒刺就会快速脱落,变成一株美丽而娇艳的鲜花,装饰今天的喜悦。
要想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及时从过去走出来,无论失败还是成功都只是昨天的事,你要为今天的成功而努力工作。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威廉·詹姆斯是哈佛大学最杰出的心理学教授。在他刚进大学的第一学期,在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上,年近花甲的老教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美国的一所著名大学,由于人生地不熟,思乡心切加上饮食生活等诸多的不习惯,入学不久便病倒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生活费用不够,他的生活甚为窘迫,濒临退学。给餐馆打工一小时可以挣几美元,他嫌累不干。几个月下来他所带的费用所剩无几,学校放假时他准备退学回家。
回到故乡,当他走下飞机扶梯的时候,立刻看到自己久违的父亲,便兴高采烈地向他跑去。父亲脸上堆满了笑容,张开双臂准备拥抱儿子。可就在儿子搂到父亲脖子的那一刹那,这位父亲却突然向后退了一步,孩子扑了个空,摔倒在地。他对父亲的举动深为不解。父亲拉起倒在地上已经开始抽泣的孩子,深情地对他说:“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靠山,当你的支点。你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那个叫自立、自信、自强的生命支点,一切全靠你自己!”说完父亲塞给孩子一张返程机票。这位学生没跨进家门就直接登上了返校的航班,返校不久他获得了学院里的最高奖学金,且有数篇论文发表在有国际影响的刊物上。
威廉·詹姆斯出身贫寒,所以他一直把教授的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经过他不懈的奋斗,终有所成。
一位卖馅饼的师傅曾说:“我从来不等着天上掉馅饼:第一,天上绝对不会掉馅饼;第二,即使天上掉馅饼,也未必会被我捡到,它不是被人抢走,就是砸破我的脑袋。所以我这样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做馅饼。”
确实如此,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与其等待馅饼,不如靠自己做馅饼。
从前,有个放牛娃上山砍柴,突然遇到老虎袭击,放牛娃吓坏了,抓起镰刀就跑。然而,前方已是悬崖!老虎却在向放牛娃逼近。为了生存,放牛娃决定和老虎决一雌雄。就在他转过身面对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时,不幸一脚踩空,向悬崖下跌去。千钧一发之际,求生的本能使放牛娃抓住了半空中的一棵小树。但是,这样就能够生存了吗?上面是虎视眈眈、饥肠辘辘的老虎,下面是阴森恐怖的山谷,四周到处是悬崖峭壁,即使来人也无法救助。吊在悬崖中的放牛娃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后,禁不住绝望地大哭起来。
这时,他一眼瞥见对面山腰上有一个老和尚正经过这里,便高喊“救命”。老和尚看了看四周的环境,叹息了一声,他喊道:“本人没有办法呀,看来,只有你自己才能救自己啦!”
放牛娃一听这话,哭得更厉害了“我这副样子,怎么能救自己呢?”
老和尚说:“与其那么死揪着小树等着饿死、摔死,不如松开你的手,那毕竟还有一线希望呀!记住,你只能靠你自己!”说完,老和尚叹息着走开了。放牛娃又哭了一阵,还骂了一阵老和尚见死不救。天快要黑了,上面的老虎算是盯准了他,死活不肯离开。放牛娃又饿又累,抓小树的手也感到越来越没有力量。怎么办?放牛娃又想起了老和尚的话,仔细想想,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是啊,现在只能靠自己了。这么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而松开手落下去,也许仍然是死路一条,也许就会获得生存的可能。既然怎么都是个死,不如冒险试一试。
于是,放牛娃停止了哭喊,他艰难地扭过头,选择跳跃的方向。他发现山谷下似乎有一小块绿色,会是草地吗?如果是草地就好了,也许跳下去后不会摔死。他告诉自己:“怕是没有用的,只有冒险试一试,才能获得生存的希望。”他咬紧牙关,在双脚用力蹬向绝壁的一刹那松开了紧握小树的手。身体飞快地向下坠落,耳边有风声在呼呼作响,他很害怕,但他又告诉自己绝不能闭上眼睛,必须瞪大眼睛选择落脚的地点。奇迹出现了——他落在了深谷中惟一的一小块浓密的绿地上。
后来,放牛娃被乡亲们背回家养伤。两年以后,他又重新站立了起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人能救得了他,他只能靠自己。
在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俗语中,有一句话是不少人特别是不少年轻人耳熟能详:“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诚然,人生在世,总要或多或少地依靠来自自身以外的各种帮助——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社会的鼓励……可以说,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开始接受他人给予的种种帮助,所“依”甚广,所“靠”甚多。然而,“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靠”,已经远远超出和大大脱离了一个人需要外部力量帮助这种正常之“靠”,而演变成“惟父母和朋友是靠”的依赖心理,把自己立身于社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父母和朋友的身上。
信奉“在家靠父母”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上不能自理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或者事业上不能自立而离不开父母权力、地位和金钱支撑的人。这样的人,显然不可能在生活上自立自强、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这里,有必要重温一下小仲马的故事。
小仲马写作之初,寄出的稿件连连石沉大海,父亲大仲马对他说:“你寄稿时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信,说你是大仲马的儿子,也许情况就会好多了。”可小仲马不但坚决拒绝以父亲的盛名作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以免编辑把他和父亲联系起来。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成功——长篇小说《茶花女》一炮打响,成为传世之作。可以想像,假如小仲马当年依靠父亲的名气从事创作,或许能发表一些作品,却断然不会创作出如此不朽之作。
信奉“出门靠朋友”的人,往往是那些热衷于拉关系、走捷径,把哥儿们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这些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相信朋友决定一切,依靠朋友可以成就一切。于是,为了交朋友、靠朋友,常常不讲原则,甚至置法纪于不顾。
传媒披露过这样一件事:几位“两肋插刀”的朋友合伙做生意,对“自己人”毫无约定,对其他人又缺乏诚信,一切经营活动都建立在朋友间“互相信任”的口头承诺上,结果开张不久便严重亏损,原来以铁哥儿们相称的朋友在区分责任、争夺资产时,互相指责甚至拳脚相向,顷刻间变成了势不两立的冤家仇人。事实说明,在从事经营活动上,只依靠法律保障和原则维系的“朋友”关系,终究是靠不住的。
郑板桥曾经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虽然算不上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但却阐释了一个铁律:千靠万靠,不如自靠——天地万物之间,最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这才是最现实的,也是最可靠的。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
阿强在一家大公司任职。经理是位40岁上下的男子,一向表情严肃刻板。一次阿强随他外出,在飞往重庆的客机上,经理向他吐露了一件藏在心里己久的隐私。应该说,在那个时候,作为阿强心目中威严的上司,他说的那个话题却真真地让阿强受窘又惊诧不已。经理说:
“8年前,我受雇于一家建筑公司当业务员,由于我的勤劳能干,大量欠款源源不断地收回,公司颓败的景象颇有改观。老板也很赏识我,几次邀我到他家吃饭。这时,他惟一的女儿悄悄地爱上了我,常常送一些精美的小玩意儿给我。我起初不敢接受,后来碍于情面只得收下。就这样过了两年,当有一天我告诉她我不能再给予她太多时,她一气之下寻了短见。
“她的两个哥哥咆哮不止,扬言非要我偿命不可。那时我手里己有了为数不少的积蓄,很多人劝我一走了之。我没有这样做,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事因既然在我,我必须回去面对这一切,是死是活无关紧要。
“当我走进她的家门,一群人向我扑来,可她的父亲——我的老板向其他人摆了摆手,走上来紧握着我的手,良久才缓缓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女人愿意为你献身,说明你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你敢来面对这一切,说明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经理的话说完了,同时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人生哲理:对于你自己造成的耻辱,除了勇敢地去面对,你别无选择!逃避只能加重伤痕的裂口,或者一蹶不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也是能够经得起磨难与考验的人,对于自己的苦难勇于面对的人。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度过的。对于许多人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心灵上被彻底打败了,而又未能体会到真正的“教训”,反而一再重蹈覆辙,以致到最后落得无可救药。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要胜不骄,败不馁。”而更重要的是要经得起挫折,能重振旗鼓,开辟人生另一个战场。
日本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对此理念阐述得最透彻,他说:
“跌倒了就要站起来,而且更要往前走。跌倒了站起来只是半个人,站起来后再往前走才是完整的人。”
日本三洋电机公司顾问后藤清一,曾在松下电器公司担任厂长。有一次,日本遭逢有史以来最狂暴的台风,虽无人员伤亡,但工厂却接近全毁。后藤心想:好不容易迁到新厂,正想要全力生产、大干特干时,却遭此打击,老板心理上一定很沮丧吧!
松下是在台风即将停止之前赶到工厂的,此时不巧松下夫人亦身体不适而住院,他是探病后再赶来的。
“不得了,工厂遭逢巨变,损失惨重,我来当向导,请巡视工厂一趟吧!”
“不必了,不要紧,不要紧。”
“……?”(彼此无语)
松下手中握着纸扇,仔细地端详它,横看、纵看,神情异常地冷静。
“不要紧,不要紧。跌倒就应爬起来。婴儿若不跌倒也就永远学不会走路。孩子也是,跌倒了就应立即站起来,嚎哭是没有用的,不是吗?”
松下说完掉头就走,对工厂的灾难毫无惊恐失色之态,快速离去。
但是,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他们面对自己的不幸,屈服于命运,并企图以此博取别人的同情,这样的人只能永远躺在自己的不幸上哀鸣,不会有振作起来的一天。要记住,失败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靠自己的奋斗一样可以消除不幸的阴影,赢得大家的尊重。
威尔逊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业家,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务所小职员做起,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办公楼,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这一天,威尔逊先生从他的办公楼走出来,刚走到街上,就听见身后传来“嗒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的声响。威尔逊先生愣了一下,缓缓地转过身。
那盲人感觉到前面有人,连忙打起精神,上前说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发现我是一个可怜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点点时间呢?”
威尔逊先生说:“我要去会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你要什么就快说吧。”
盲人在一个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个打火机,放到威尔逊先生的手里,说:“先生,这个打火机只卖一美元,这可是最好的打火机啊。”
威尔逊先生听了,叹口气,把手伸进西服口袋,掏出一张钞票递给盲人:“我不抽烟,但我愿意帮助你。这个打火机,也许我可以送给开电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张钞票,竟然是100美元!他用颤抖的手反复抚摸着钱,嘴里连连感激着:“您是我遇见过的最慷慨的先生!仁慈的富人啊,我为您祈祷!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先生笑了笑,正准备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说:“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瞎的。都是23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威尔逊先生一愣,问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厂爆炸中失明的吗?”
盲人仿佛遇见了知音,兴奋得连连点头:“是啊是啊,您也知道?这也难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个,伤的人有好几百,可是头条新闻哪!”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动对方,争取多得到一些钱,他可怜巴巴地说了下来:“我真可怜啊!到处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顿没下顿,死了都没人知道!”他越说越激动,“您不知道当时的情况,火一下子冒了出来!仿佛是从地狱中冒出来的!逃命的人群都挤在一起,我好不容易冲到门口,可一个大个子在我身后大喊:‘让我先出去!我还年轻,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着我的身体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就成了瞎子,命运真不公平啊!”
威尔逊先生冷冷地说:“事实恐怕不是这样吧?你说反了。”
盲人一惊,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对着威尔逊先生。威尔逊先生一字一顿地说:“我当时也在布尔顿化工厂当工人,是你从我的身上踏过去的!你长得比我高大,你说的那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长时间,突然一把抓住威尔逊先生,爆发出一阵大笑:“这就是命运啊!不公平的命运!你在里面,现在出人头地了,我跑了出去,却成了一个没有用的瞎子!”
威尔逊先生用力推开盲人的手,举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榈手杖,平静地说:“你知道吗?我也是一个瞎子。你不敢面对,我敢。”
同是不幸的遭遇或失败,有人只能以乞讨混日为生,有人却能出人头地,这决非命运的安排,而在于面对这种情况,你选择逃避还是坦然面对。
命运会给你不幸,也会给你机会。命运面前人人平等,有求得别人同情的时间不如拿来去奋斗更现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