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零开始学鉴茶·泡茶·赏茶
- 戴玄
- 1862字
- 2020-06-24 18:32:44
南方有嘉木,人在草木间
探寻“茶”字的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从古至今,茶树的栽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起源于何时?按植物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根溯源,先找到茶树的亲缘。据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起源于中生代的早期;双手叶植物的繁盛时期,都是在中生代的中期;而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出现,又是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在山茶科里,山茶属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群,它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而茶树在山茶界中又是比较原始的一个种。所以,据植物学家分析,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7000万年的历史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此外,还有“诧”“奼”“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当时在这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用得最多,流传最广。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就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荼”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后人奉为茶文化圣经——《茶经》中的第一句,也是我们数千年茶话的起始点。陆羽之后,才有茶字,也才有茶学。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草木如诗,美人如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而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的。
常见的三种茶树类型
为了茶叶品质或者采摘方便等各种原因,现代人将茶树分为了三种类型。
乔木型
这类茶树茶分枝部位高,树高通常达3米以上,野生茶树可高达10米以上,树干明显。一般多为野生茶树,或是历史上著名的茶树,比如十八棵乾隆御赐龙井以及三棵大红袍母树等。这类茶树的抗寒性能较差,一般只生长在南方。
除了一些“明星”树以外,这类茶树采摘的茶叶大多用来制作红茶,因为适应性差、采摘不便,通常是数量最少的一种。
小乔木型
属于乔木、灌木的中间类型,有较明显的主干和较高的分枝部位。这种茶树适应性强,采摘的叶子适合做乌龙茶、红茶,也有制绿茶的,主要分布于我国江南茶区的南部。
灌木型
无明显的主干,树冠较矮小,自然状态下,树高通常达1.5~3米,大多被修剪至2米以下,分枝多出自近地面根茎处,分枝稠密,主要用来生产绿茶。这类茶树目前是种植区域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这也是茶农经过多年摸索培育出来的一种最理想的茶树类型,叶小而浓密可以增加产量,高度不高方便采摘,灌木的外形可以抗寒,甚至可以在北方种植。
种植有道,茶树对水土有偏爱
茶树生长的土地,以长在乱石缝隙间的品种最好,其次是长在砂石砾壤里,品质最差的生长于黄土平原。凡是种植技术不严密扎实的,即使种植了也不会长得茂盛。种茶倘若能像种瓜那样精心照顾,3年就可以采摘茶叶。但如果茶叶都只种植于悬崖峭壁,那估计茶就很难走到寻常百姓家了。经过了千百年茶农的经验总结和现代科技的研究,现在茶农对茶树的种植水平已经远远超过陆羽的想象了。
目前我们大部分茶树的主要产区都集中在南方山区或丘陵地区。
茶树娇嫩,对温度要求高
茶树是一种比较娇嫩的植物,尤其是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最低不能低于零下10℃。年平均温度在18~25℃。太热了不行,冷更不行,所以南方的山区、北方偏南的一些地区温度上是适合茶树生长的。
喜湿喜光,山坡是种茶的好地方
茶树对生长环境的空气湿度需求较高,光照要求不强不弱,紫外线要充足。雨量平均,且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的地区适合茶树生长,不足和过多都有影响。1500毫米在我国已经算是降水充沛的地区了,北方的旱区虽然可以通过灌溉来满足,但北方的旱地空气湿度不够,南方很多地区降水是够了,但是南方平原地区动辄数月阴雨连绵,茶树又需要良好的光照,尤其是紫外线,所以,少连绵阴雨的山区能够满足茶树的光照需求。
茶树偏爱偏酸性的土壤
历数现在的名茶,几乎都和好山好水分不开,庐山云雾、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这并非偶然,而是因为这些名山、名水确实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茶树喜欢偏酸性的土壤,具体说来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pH在4.5~6.5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