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人才发展报告

□ 湖州市委人才办

2015年,湖州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以服务发展为导向、深化改革为动力、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快人才集聚、服务人才创业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连续两年获得全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市。

一、工作做法和成效

(一)突出宏观管理、改革创新,党管人才工作得到新加强

一是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运行机制。围绕湖州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四换三名”等中心工作,谋划制定《2015年度人才工作要点》,把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细化为26个项目,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完善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市级有关部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绩效导向、分级分类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每月例会交流、季度通报制度,有力促进目标任务落实。市、县(区)两级人才专项投入均达到本级公共财政收入的2%以上,有效保障人才工作的顺利开展。先后举办全市企业发展战略与人才团队建设专题研修班、全市人才工作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市、县(区)人才工作干部120人次,提升业务能力。二是积极推进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委托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开展“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调研起草工作。制定出台《关于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若干意见》,指导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分年度细化28项重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全市84家重点骨干企业参与职称评审、人才贡献奖励年金、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共有360名企业技术人才通过企业自主评审晋升为工程师,100名企业中层技术骨干享受了年金待遇,699名高端人才享受了股权激励或分红激励。实施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阳光工程”,建立绩效评估、人才券、人才项目经费专账管理、信息公开和第三方监管等五项制度,发放人才券4788万元,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257个人才项目实施年度绩效评估和资金拨付评估,并对评估结果开展了抽查监督。三是着力营造重才爱才氛围。加强与中组部《人才工作通讯》、《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人才》杂志、《今日浙江》等省级以上重要宣传平台的对接,广泛宣传湖州人才工作。组织34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人才项目。召开“南太湖精英计划”新闻发布会,在湖州新闻联播开设“人才支撑创新”专栏,播报人才典型42期,继续办好《湖州日报》人才专刊,委托湖州电视台摄制人才工作宣传片。全市人才工作在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14篇次,省级媒体65篇次,市级媒体399篇次,有效扩大了湖州人才工作的影响力。

(二)突出高端引领、优化结构,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新突破

一是深入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整合“南太湖特聘专家计划”、“365优秀创新团队培养工程”,构建海内海外并举、创业创新共引、团队个体并重、长期短期衔接的引才体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大推介力度,先后组团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招才引智,成功举办国家和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专家湖州行、外国专家智力项目洽谈会等对接活动。全年共引进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和人才166个,其中外地“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16名,与民营企业合作项目和风投进入项目51个,人才项目质量层次明显提升。全力抓好国家、省“千人计划”、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申报工作,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人,省“千人计划”21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个,国家、省“千人计划”新入选数位列全省第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位列全省第二。二是大力引进各类紧缺急需人才。启动建立“9360”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战略合作联盟,与国内九大高校资源集中区域的49所高校、72个专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人才对接、技术支持、产学研合作平台,达成合作项目105项。编制完成现代物流装备、新型动力电池等六大行业人才需求目录,实施“菜单式”引才,分产业组织企业赴北京、合肥等地开展招聘活动,共引进紧缺急需人才1685人。实施“湖州籍人才回归计划”,建立在外湖州籍人才信息库,实施湖州籍高校毕业生创业“1+4”帮扶行动,赴高校开展湖州籍人才专场招聘会,共引进湖州籍人才1516人。三是加快集聚院士专家智力。进一步加大对“两院”院士等高端智力资源的争取力度,邀请32名院士与湖州市重点骨干企业洽谈合作,新建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新入选省级工作站1家,新建国家级学会湖州服务站1个,新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8家。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与相关企业开展项目联合攻关9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51项,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企业新增产值65.82亿元,新增利润21.15亿元。

(三)突出人才强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培养取得新进展

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四换三名”等重点,分层分类开展企业家专题培训,举办信息化建设、工业设计等主体班次,培训经营管理人才1.5万人次。落实新生代企业家“311”领航计划相关培养举措,选派54名新生代企业家参加挂职培训。深化市校人才合作,引进30名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担任湖州重点骨干企业“管理咨询师”。深化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人才合作,安排5名国家、省“千人计划”专家担任高校客座教授,选派10名高校教师挂职本地企业。二是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深入推进“1112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和后备人选167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17人。围绕企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6+6+ n”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有突出贡献南太湖新技师”选拔等工作,新增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516家,新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9家、省级3家、国家级1家,新增高技能人才1.6万人。三是加快推进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湖州农民学院提升建设,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培训农村“两创”实用人才1.39万人。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建社区社会工作站(室)34家,新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8家,新增社工师、助理社工师262名。积极实施“宣传文化优秀创新团队345培育计划”,遴选培育宣传文化优秀创新团队16个、培训各类文化人才600余人次。实施医疗卫生“135”优才工程,引进培养硕博士医疗人才157名。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新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50个,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5.1%以上。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新选聘大学生村官40名,组织开展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5名大学生村官经考核招聘进入乡镇(街道)事业单位,举办大学生村官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开展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电子商务活动,建立10家电子商务实践基地、8支电子商务服务队,2名大学生村官入选省级农村电子商务创业示范青年。

(四)突出精细服务、软硬结合,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得到新提升

一是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功能。梳理全市产业、科技、人才等各类政策,建立研发项目支持、创新载体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等89项服务清单,建立统一规范的服务流程,市、县(区)服务网站开通运营,实现服务清单、服务流程、服务网站“三统一”。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实行“123”服务日机制,共举办政策咨询、问题会诊、项目路演等活动41场次,协调解决投融资、产品推广等难题80多个。加强对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的指导,举办装备制造委员会技术交流、高层次人才圣诞晚会等各类活动6场次。二是开展助推产业化专项行动。深化“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成长助推七大行动,开展“走百企、解百题、聚人才”部门组团蹲点调研服务活动,选派199名市管后备干部、县(区)领导干部和退出现职领导岗位干部担任人才服务专员,“一对一”结对帮扶领军人才。与复旦大学合作举办创业团队辅导培训班2期。邀请52名本土成功企业家作为人才创业导师。组织湖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对116家“南太湖精英计划”企业开展信用专项评级。启动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建立30家上市挂牌重点培育企业库,举办人才企业金融沙龙活动、投资机构与领军人才约咖洽谈活动、观摩“新三板”挂牌仪式等,有力推动48家企业挂牌省股权交易中心,1家企业挂牌“新三板”。2015年,“南太湖精英计划”创业项目继续保持年产值、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00%以上,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40%以上。三是落实人才服务政策。开展“湖州服务绿卡”扩面升级工作,扩大适用对象,新增文体、交通等5项免费服务内容。同时,优化办理流程,实行入选即发方式,全年共新发放“湖州服务绿卡”250张。抓好《湖州市优化企业人才服务十条举措》的贯彻执行,为10名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就学问题,为26名重点骨干企业人才解决公共租赁住房。四是提升人才平台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德清县“千人计划”产业园、省地理信息产业园、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成启用,安吉县启动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州科创园“微总部”、吴兴科创园“众创空间”、德清地理信息“梦工厂”等一批由第三方团队运营管理的新型孵化平台投入使用。大力引进大院名所共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高校合建科技创新载体31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4家,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

二、工作展望

2016年,是启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的关键之年。湖州人才工作既要坚持“凝聚用好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理念,聚焦重点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加快引进集聚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又要着眼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环境,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增强人才发展平台承载力,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为全市加快推进“五个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总体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才资源集聚、人才平台提升、人才服务优化、人才作用发挥、人才体制创新“五位一体”人才发展体系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工作绩效,不断增强人才工作区域竞争力。

(二)目标任务

——人才引进方面。全年人才资源总量新增4.2万人以上,其中引进人才2万人以上,培养人才2.2万人以上;刚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200名左右,引进“南太湖精英计划”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130个左右;新增国家、省“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人才15名以上;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以上,入选省级工作站1家以上;全市研发人员数达到1.8万人。

——人才培养方面。选拔“1112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和后备人选150人左右,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3万人次,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5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1.2万人左右,培训文化人才2000人次,培训农村“两创”实用人才9000人次,培养职业农民2000人,新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00人以上,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类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

——人才项目产业化方面。“南太湖精英计划”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四项指标均增长7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南太湖精英计划”创业类企业15家以上,总数达到45家左右。力争新增股份制改造“南太湖精英计划”企业3家,新增创业板、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以上,进入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0家左右。

——人才环境优化方面。市、县(区)人才投入财政预算内拨款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创建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1家以上。新引进猎头、风投、创投、科技等人才中介服务机构15家左右,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作用不断强化。

(三)重点举措

1.围绕打造重点产业人才集群,提升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绩效

围绕产业创新和企业转型,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紧密结合,完善“南太湖精英计划”引才体系,以虎口夺食的气魄抢夺领军型人才和团队。一是创新引才方式。积极探索“产业基金+孵化器+专业团队”引才模式,依托高新区、创业园等平台引进带资金的专业运营团队,通过专业团队引进、孵化一批科技人才项目。鼓励南太湖科创中心、湖州现代物流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园等创业创新平台与上海浦东、深圳、合肥、武汉等地知名孵化器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离湖孵化器,采取股权投资的形式,支持高层次人才离湖孵化、回湖创业。二是优化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加快组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基金优先投入人才项目。积极探索政府资助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拨+投”模式,拓宽人才项目资金来源渠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人才项目。加强人才资助资金监管,全面开展人才项目绩效评估,优化调整评估指标,完善人才项目资助资金专账管理制度和人才券资助方式,健全人才项目评优晋级和淘汰退出机制。三是拓宽引才渠道。围绕培育发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休闲旅游四大重点主导产业,继续组团赴北美、欧洲等地招才引智,完善海外“引才大使”管理机制,积极推动发挥作用。创新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模式,实行动态评审、分级资助,开展工作站优秀项目评估,完善绩效评估晋级奖励制度,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联合培养工程硕士试点,力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站全覆盖。加大物流装备、智能电梯、地理信息、新型动力电池等重点行业省级以上学会湖州服务站建设力度,鼓励引导建站园区和企业柔性引进高端智力。积极发挥“9360”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战略合作联盟作用,分产业分行业开展专场校园招聘,鼓励重点企业在合作院系设立专业奖学金。

2.健全完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本土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企业人才优先开发,坚持分类指导,加快构建高、中、低人才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一是完善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制定层次清、标准高、易操作的人才分类认定办法,定性定量划分人才层次。整合提升文化、教育、卫生等各类人才培养工程,出台本土人才培养特殊支持计划,完善本土高层次人才工作津贴、购房补贴、金融信贷等扶持政策。制定鼓励湖州籍人才回归支持办法,不断加大湖州籍人才回湖创业创新支持力度。二是提升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落实“金象金牛”大企业培育计划、工业“双高”企业培育计划、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中相关企业家培养举措,强化分行业、分类别、分专题培训,重点办好上市融资、信息化建设、智能制造等专题培训班,推动领军型企业家、成长型企业家和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加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科研、生活经费资助力度,扎实推进“1112人才工程”,加强培养期管理考核激励。完善“6+6+ n”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校企合作开发机制,推广高技能人才企业自主评价办法,为企业培养输送急需能工巧匠。三是加强农村和社会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急需人才、专业人才引进培养,鼓励支持高校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深化市校合作人才开发,发挥湖州农民学院、各县农民学院分院、农业技术推广联盟作用,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技能+创业”型农民大学生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着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实务培训,加快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深入实施“宣传文化优秀创新团队345培育计划”、“文化领军人才工作室”建设计划、“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医疗卫生“135”优才工程等,开展法治、旅游等人才教育培训,大力提升各领域的人才素质。

3.优化提升创业创新环境,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围绕提升人才平台建设水平和人才服务质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集聚市场资源,全力营造优质的创业创氛围。一是提升人才平台运营管理水平。指导推进吴兴区和湖州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留创园,力争省级留创园县(区)全覆盖,支持德清县和长兴县创建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深入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推动湖州科创园“微总部”、吴兴科创园“众创空间”、德清地理信息“梦工厂”等新型孵化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南太湖科创中心,进一步集聚科技资源,强化科技服务,促进中科院等各中心资源的整合。二是深入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成长助推行动。加快推进“南太湖精英计划”企业上市挂牌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举办重点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专题研修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企业提供“1+ N”服务包,即政府政策咨询服务和尽职调查、法律咨询、财政咨询等社会化服务,加速培育一批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深化“一企一策”部门组团服务,完善人才服务专员选配制度,深入实施“123”人才服务日制度,定期开展项目路演、资本嫁接等活动,协调解决人才创业创新遇到的问题。完善人才安居住房保障制度,出台高层次人才购(租)房补贴政策,鼓励科技园区和重点企业利用自用存量用地建设人才租赁住房。三是健全人才服务网络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服务清单、服务流程、服务网站“三统一”工作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开设外籍人才“一站式”办事窗口,提供来华工作许可、工作邀请函、居留签证、外国人就业证、外国专家证等事项办理。加快建设湖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大力引进集聚人才猎头、科技金融等专业人才服务机构,培育发展众包、众筹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强现有人才中介的日常管理,实施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借助网站、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改进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服务方式,充分发挥联盟综合咨询、合作交流、代办审批等作用。

4.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需要导向和满意度导向,聚焦人才和企业反映强烈、反映集中的问题,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增强人才发展推动力。一是制订实施“十三五”人才规划及子规划。总结评估中长期和“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根据“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出台全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调整完善市中长期规划部分内容,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制订落实专业领域规划。开展2015年度人才资源调研统计,摸清人才资源总量、层次、产业分布等底数,形成人才资源分析报告。二是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理顺党委和政府人才工作职能部门职责,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人才工作年度述职制度,列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重要内容。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清理和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分类量化考核办法,落实项目化管理,坚持定期督查通报。三是积极推进人才管理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湖州开发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创新中科院湖州产业化创新中心人才体制机制,鼓励引进体制外创新人才和团队入驻孵化。鼓励事业单位引进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机构比例的限制。积极培育市场主导、专业管理、技术领先的各类专业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流动、评价、激励等职能。探索与上海浦东、深圳、武汉等地人才集聚区域职业资格互认合作机制。总结推广贡献奖励年金和人才股权激励等做法,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四是进一步浓厚人才工作氛围。在继续做好《湖州日报》月刊、湖州新闻联播人才专栏的基础上,拓宽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宣传渠道,加大对湖州创业创新环境、人才工作政策和人才工作典型的宣传,提高湖州人才工作的影响力。举办全市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开展“两代表一委员”视察人才项目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