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

1981年年底,国家通过学位条例,对我国博士、硕士、学士等的培养和管理,以及相应学位的授予和管理做出规定,随后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培养单位和相应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科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点之一,曾国熙教授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之一。1982年春,浙江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我在职报考,成为浙江大学第一批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共五人,分别是物理系董绍静(导师李文铸教授)、医仪系魏大名(导师吕维雪教授)、热物理系倪明江(导师陈运铣教授)、化工系郝苏(导师王仁东教授)和土木系龚晓南(导师曾国熙教授)。

浙江大学第一届博士合影(左起:倪明江、郝苏、董绍静、魏大名、龚晓南)

在博士研究生阶段,我在曾国熙教授指导下从事油罐软黏土地基性状研究,这不仅是继续我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也是曾先生和他的同事长期从事软土地基研究工作的延续和深入。博士论文题目为《油罐软黏土地基性状》。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土工教研室和土工实验室老师们给了我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期间,结合上海金山石化油罐工程,我做了大量的K0固结三轴试验,包括排水剪切和不排水剪切试验、压缩和拉伸试验等。K0固结三轴试验仪是土工教研室自己研制成功的。做一个K0固结三轴排水抗剪试验需要两天时间,往往要到第二天深夜两三点才能结束。同时,我多次在教研室做阶段性汇报,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导师还让我多次参加在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地举办的外国教授专家学术讲座和学习班。

当时我国数值计算条件很差,浙江省只在省科技局大楼内有一台国产TQ-16计算机,内存容量64KB,机器语言为BCY语言,上机要排队预约。当时计算机采用纸带输入信号,信号在纸带上穿孔形成。修改程序需要打孔,输入数据需要打孔。我的论文中的数值计算就是在省科技局大楼内的计算机上完成的。比起我的老师辈用的手摇计算器,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完成了论文初稿。我的学位论文是手写本。论文简要本是油印本,送交全国各地30多位岩土工程专家评审。评审专家对我的研究成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还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1984年9月12日在学校图书馆会议室召开了浙江大学首次博士论文答辩会,答辩委员会由卢肇钧学部委员、汪闻韶学部委员、钱家欢教授、曾国熙教授和潘秋元副教授组成,卢肇钧学部委员任答辩主席,副校长王启东教授和学校研究生院领导出席了会议。我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浙江省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也是我国岩土工程界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博士。9月14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做了《浙江大学培养出第一位博士》的报道,浙江电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多家媒体也做了相应报道。

答辩结束后合影(1984)

答辩后第二天,我和家人登上玉皇山。登高望远,即兴作诗留念:

昨摘博士冠,今登玉皇山,

抬头向前看,明日再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