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细节:新加坡城市设施
- 朱立珊编著
- 1928字
- 2020-06-26 00:47:21
一、城市环境的含义Comprehension On Urban Environment
我们走进一座陌生的城市时都喜欢问这样的问题:这座城市哪些地方吸引人,值得去看和游览。这时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一种是有历史价值的,因为它们承载着城市的故事,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再就是承载市井生活的区域,这是一个城市中最真实、最鲜活、最生动的地方。时间的递进让城市变得风姿绰约,异常美丽。
每一个人都同自己生活的城市有紧密的关系,城市同成长和记忆相互浸透,越发地吸引人。以笔者为例,1986年考入北京中央工艺美院从此就生活在北京。27年的时光,北京同大学生活、成长中的故事,以及工作故事融在一起。现在北京就是笔者的家,由于它承载的故事,让笔者与城市有着更紧密的联系,这种记忆伴随的城市印记随着岁月越发清晰。
这里不是要论述城市,但是要讨论的公共设施是建立在城市形成的空间中,所以仍有必要简单地论述城市形成的过程。首先我们的祖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依靠石堆或者在树木上做标记来界定自己拥有的土地。再随着商业行为的繁荣,开始形成市集,然后是城镇。这种发展过程,开始是无规划自由生成的,正是这种形成的过程,使广场和街道变成城市的中心和聚会的场所,城市自由且充满活力。但是随着城市功能主义的兴起,很多承载城市居民生活细节的部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限放大的建筑尺度以及道路规划,城市空间的尺度变得广而空洞,失去了人与物交流的尺度。人们开始拒绝到这种空间中,所以生活方式改变,室内外的活动方式也随之变化。
建筑形式以及空间关系是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以老北京四合院为例,建筑提供的尺度以及空间关系,使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机会变多,也更容易产生亲近感。笔者经常会带学生去什刹海的街道画水粉写生,城市高楼林立的楼宇间的冷漠感在这里是没有的,四合院的人们会很亲切地面对我们这些陌生人,打开他们的院门接纳我们。这是环境提供的生活方式的展现,是市井文化中最温暖的部分,也是在现在的北京很少能感受到的部分。同样在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设计与尺度把人和各种活动聚集到街道和广场上,并且鼓励人群以步行作为交通手段,鼓励在户外逗留,鼓励人与人之间更直接地交流。这种形式随着欧洲中小城市鼓励城市保护而保留下来,我们依然看到人与环境,人与人亲切地互动,这也是这些城市吸引人的地方。
城市的作用是承载居住者的生活,正是由于城市承担着生活的各个层面,那么可以达成一致的认知是: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这个认知非常重要。人生活在建筑中,生活在环境中,生活在城市中,正是由于人群的生命活力,使城市变得生机勃勃,也使得环境变得更有价值。城市环境可以给居住者带来亲切感、认同感、指认感、文化感及归属感,这些都是能够满足居住者生理及心理需求的感觉。吴良镛先生的论著中也提到美好城市的要素是要产生邻里感、乡土感和亲密感以及繁荣感。城市环境要满足居住者从心理到行为的各种需求,并且是提供各种活动的场所,因而在城市环境中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提供在空间中活动、流连的可能,并为人们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因此,户外环境中每一处空间的设计以及最小的细节部分的处理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环境提供给人群以各种行为的需求空间,这个空间满足人群的行为以及心理需求,人群在适宜的环境中幸福、快乐地生活,环境因为人群这种积极的参与活动而变得更有价值,人与环境相互依存。
粗略地了解了城市以及城市环境与人的关系,可以知道任何一座城市都给居住者带来独特的体验,不论它是朴素的、古老的、亦或是现代的,人与城市相互映衬。
人们希望环境带给他们惊喜,这种惊喜可以是参与其间互动带来的。近几年,设计师比任何时代都更加影响着城市的风格,影响着城市中最重要群体的生活方式。就我国而言,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从历史角度看,这些人文景观给城市带来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是历史的积累,是对自然、文化、气候的尊重,正是这些风情万种的城市,形成迥然不同的人群,以及生活景象。然而这种迷人的城市景象正在逐渐消失,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的城市都在建地标建筑,在道路规划,空间尺度等方面,城市风情逐渐被“国际大都市”的景象取代。在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比任何时候对人群的影响都大。以国外研究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室外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环境与人的关系,这种影响包括户外活动方式和人际间交流方式,甚至影响到城市安全。威廉H.怀特(William H.Whyte)《小型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一书中描述了城市空间质量与城市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事实证明,物质环境的一些小小的改善,往往可以显著地改善城市空间的使用状况。再回到城市环境对现代人的重要性这个话题,在钢筋混凝土中,面对各种竞争压力,人群需要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找回对城市的留恋,找回可以放松身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