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总体规划
- 杨振华 曹型荣 任朝钧编著
- 4228字
- 2020-06-26 00:18:13
第五节 区域规划概述
一、区域规划概念释义
(一)区域规划的定义
以跨越市域空间范围的视角,将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交通体系和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的地区融合为一个整体,对区域内的产业经济、社会活动、交通组织、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要素,进行战战略性的部署。
(二)区域规划的任务
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全面整合区域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条件,科学规划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一体化的空间布局和法规性的支撑保障。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
1)分析区域内外的自然环境及资源,统筹社会发展环境条件,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区域规划纲要。
2)根据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划定全域的三类用地范围:
①建设用地。
②农业用地。
③非建设、非农业用地。
3)拟定城镇、乡村体系总体规划,确定其功能性质、用地范围及规模。
4)拟定产业规划与空间布局。
5)拟定区域内外交通及运输体系规划。
6)拟定旧城保护改建、新区建设、文物保护规划。
7)拟定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设施、水利建设、能源建设、安全防灾设施等专项规划。
8)拟定大数据、智能化城乡体系规划。
二、区域规划理论的提出
早在1915年英国人盖迪斯在《演变中的城市》一书中首先提出了“集合城市”的区域规划概念,并在以后的规划实践中得到了逐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城市矛盾出现了复杂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不能仅在城市的辖区范围内考虑问题,必须从区域的,甚至国土的更大范围内来研究诸如资源配置、生产力分布、交通架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素进行整体思考和规划调节,从而避免了产业重复配置、人口无序流动、环境资源捉襟见肘等弊端。在一些发达国家,首先研究了经济区域规划,大城市仅作为其中的一个经济单位、社会单位和城市系统;人们把目光由城市、市镇转向了区域,区域规划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巴黎、伦敦、华盛顿等欧美大城市率先编制了大首都圈的区域规划:巴黎在l965年打破了旧概念,制订了“巴黎地区战略规划”,采用了“保护旧城历史文化、发展新城镇群”的方针,摒弃在一个地区内只修建一个单一中心的传统概念,代之以规划一个新的多中心布局的区域,把巴黎的发展纳入新的大巴黎圈之内(图1-49)。
伦敦及英国东南部的区域规划,几个几十万人口的新城有效疏解了伦敦中心区的压力(图1-50)。
图1-49 大巴黎地区的区域规划示意图
图1-50 伦敦跨区域的新城布局示意图
华盛顿首都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的速度很快,其增长速度也是美国各大城市中增长最快的。为适应首都发展,美国国会于1952年通过了“首都规划法”,于1954年和1961年相继进行了首都特区规划,采用了“放射形长廊”的区域规划方案(图1-51)。
图1-51 华盛顿地区“放射形长廊”区域规划布局示意图
三、《新都市主义宪章》
(一)背景简析
由于城市中心区的衰落、城区用地的无序蔓延、环境恶化及农田和原野生态的被蚕食丧失,使城市总体布局模式正面临着一个相互关联的新挑战。怎么恢复都市地区中心和市镇的活力,重新配置无序蔓延的郊区成为具有真正社区和多样化的城区,保护自然环境,以及保护已有的文化传统遗产,正成为紧迫的任务。
(二)《新都市主义宪章》的诞生
“新都市主义协会”于1993年在北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探索有关城市改造和新区规划的理念与方法。出席会议的170名来自政府、民间团体的领导、社会活动家和各界专业人士。在会议上,与会人士摒弃了局限于某一个城市规划与建筑的思维模式,而着眼在经济、交通、人口、资源、环境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探索更合理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形成了《新都市主义宪章》。该宪章是指导现代城市总体规划的里程碑,对编制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三)《新都市主义宪章》的精神
会议主张通过以下原则来指导城市规划和设计、开发实践及制订公共政策:
1.地区:大都市、城市和城镇
1)大都市地区是由流域、岸线、农田、地区公园和河流盆地为地理边界而确定的地域所组成。
2)大都市地区仅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单元。规划和经济战略、公共政策及政府合作必须反映这个新的现实。
3)大都市与其地域内用地和自然环境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环境、经济和文化上的。耕地和自然村落对大都市就像花园对住宅一样重要。
4)位于城市边缘的新开发应该以社区和城区的方式组织,并与现有城市形式形成一个整体。
5)城镇应该带来尽量多的公共和私用空间,以支持地区经济发展,惠及不同收入的人群。工作岗位应避免贫穷区的相对集中。
6)城市和城镇的开发和再开发应该尊重历史形成的模式和边界。
7)地区的规划应该支持众多的交通选择,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应该在全区域范围最大限度地畅通,以减少对汽车的依赖。
2.构筑社区、城区和带形走廊
1)必须肯定社区、城区和带形走廊是大都市开发和再开发的基本模式。
2)社区应该是紧凑的和功能混合使用的,走廊是地区内社区和城区的连接体,它们包括大道、铁路、河流和公园大道。
3)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应该发生在步行距离内,使不能驾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可以自理。相互连接的街道网络应该设计为鼓励步行,减少机动车的出行次数和距离,节约能源。
4)在合理规划和协调的前提下,公共交通走廊可以帮助组织大都市的结构和复苏城市中心。
5)在社区内,应能加强个人和市民的联系,这对一个真正的社区很重要。
6)集中的机构、商业活动和市政基础设施应该置于社区和城区内,学校的规模和位置应在孩童可以步行或使用自行车的范围内。
7)适当的建筑密度和土地使用应该在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内,使得公共交通成为机动车的一个可行替代物。
8)一系列的公园,从小块绿地和村庄绿化带到球场和社区花园,应该分布于全社区内。
3.街区、街道和建筑布局原则
1)开发必须要充分地适应机动车交通。它只能以尊重步行和公共空间形态的方式完成。
2)街道和广场应该对步行者安全、舒适和有吸引力。合理的布局鼓励步行并使邻居相识和保卫他们的社区。
3)建筑和景观设计应植根于当地的气候、地形、历史和建筑实践。
4)重视当代的大都市中的历史建筑、城区和景观的保护及更新,以保持城市社会的连续和演变。
5)社区规划布局应为所有建筑提供清晰的地点、气候和时间感,采用自然方式的采暖通风比机械系统有更高的资源效率。
四、区域规划中“城市群”的涌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70年内,由于工业化、交通运输业以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也随之大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先后在世界各地出现,“城市群”成为现代总体规划的大方向(图1-52)。如大纽约、大伦敦、大巴黎、大东京圈(图1-53)等地区,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长江中游和成渝等城市群均已陆续出现。据2014年统计,全国GDP达到了63.6万亿元,而五大城市群的GDP总和就占据了约一半(图1-54)。
图1-52 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
图1-53 东京都市圈复合城市群结构示意图
图1-54 中国五大城市群
我国已摒弃早期过分强调“发展小城镇”的思维模式,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规划城市群已渐成主流。“珠三角”在规划城市群方面走得较早,20世纪末的广州城市交通规划即已冲破行政区辖概念,把佛山、东莞等融入以广州为核心的交通体系;现在则把广州与佛山组合成一个同城化的核心中心区——“广佛都市核心区”,向外辐射带动十多个城市一体化发展(图1-55、图1-56)。2008年12月,国家颁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整体竞争力。到2012年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图1-55 珠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城市群布局示意图
除了以上海为辐射源的“长三角”城市群之外,国务院2015年4月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这一举措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图1-57、图1-58)。
随着城市化的大发展,更多的城市群将不断涌现。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未来我国还将打造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国的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初步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
北京早在21世纪初即已有了“大北京规划”的构思,在京津冀的空间范围内,一体化布局城市群(图1-59)。
图1-56 广(州)佛(山)城市群一体化结构示意图
图1-57 “长三角”城市群分布图
图1-58 长江中游城市群示意图
图1-59 “大北京规划”中的城市群关系示意图
只有优先编制好区域规划,才是切实编制好城市总体规划的上位依据与保障。以北京为例,以往的总体规划仅局限于北京市域的范围内研究问题,尽管规划中有“采取差异化战略,加强北京在京津冀地区、全国和全球产业链中的合作与分工”的提法,然而只是浅浅一笔,缺乏全面而具体化的内涵。目前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空间范围,是实施区域规划迈开的坚实第一步。今年已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并强调了“三要”,即:“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要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但是,仅着眼于“京津冀”有限的空间范围,尚不足以解决好合理的资源配置、产业安排、劳动力及人口统筹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难题,还应把对京津冀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很大关联度的内蒙古、山西纳入区域规划(相当于华北行政区范围),并更宜加上环渤海经济圈,才能避免分散性重复建设(如化工、汽车、制造业、港口乃至远洋捕鱼等),更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使北京的总体规划有更合理的区域布局和环境资源支撑。
同时,应关注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镇可以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培育壮大陆路边境口岸城镇,完善边境贸易、金融服务、交通枢纽等功能,建设国际贸易物流节点和加工基地(表1-7)。
表1-7 中国计划重点建设的陆路边境口岸城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