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透视的表现特征和基本方法

一、一点透视

(一)一点透视的表现特征

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是一种较常用且制图原理和画法都相对简单的透视,因此,其表现方法较易掌握,在实际绘图时方便快捷。

一点透视适合表现多种景观场景。标准的一点透视视角在日常状态下比较少见,如果用来表现以建筑物为主要内容的效果图会显得呆板、不自然。但园林景观与建筑和室内环境相比,植物、山石、水景等配景元素在手绘图中所占比例较大,而这些形态自由的配景元素对比较呆板的一点透视起到了调节作用,见图2-1。在实际设计手绘表现时,可根据景观内容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采用一点透视的方法。

978-7-111-56243-6-Chapter02-1.jpg

2-1 一点透视图

(二)一点透视的基本方法

一点透视可采用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两种画法,园林景观手绘图中所表现的景深距离通常较远,大多选择由外向内的透视画法。无论采用哪种画法,都需要绘图者首先搭建透视框架。

1.由外而内的一点透视画法

步骤一

先将画面中进深较近的一个界面确定为“基准面”,根据取景范围按比例画出矩形“基准面”ABCD。该面离视线较近,因此要根据画幅大小确定适度的比例,以免画面中景和远景经过透视后体积显得过小而无法表达清晰,导致构图拘谨的情况出现。

步骤二

确定视点(作图者眼睛的位置)、视平线(经过视点的水平线)、灭点(画面中进深方向的平行线经过透视延长汇集到视平线上的交点)。视平线通常定为人的平均身高即1.6m左右,如画面选用仰视或俯视的角度时相应调整视平线高度,仰视时视平线高度略低,俯视则相反;灭点可根据画面取景情况左右调位,但不要离“基准面”中心过偏,否则画面近景会产生失真的效果。在高度为1.6m的位置画出视平线L,确定灭点O的位置,然后分别连接O点和矩形“基准面”的四个顶点,见图2-2。

978-7-111-56243-6-Chapter02-2.jpg

2-2 由外而内一点透视步骤一、步骤二图示

步骤三

我们假定景观进深为12m,以A点为起始点,在AB线上以2m为单位(尺寸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按比例标出景深尺寸点。如果画面要表现的实际进深尺度超出“基准面”宽度,需将AB线向水平方向延长,然后在AB延长线上按比例标注剩余进深尺寸。在距离“基准面”较近的视平线L上选取M点做辅助点,见图2-3。

978-7-111-56243-6-Chapter02-3.jpg

2-3 步骤三图示

步骤四

分别连接M和进深尺寸标注点,与OA线相交形成1、2、3、4、5、6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调整M点的左右位置,OA线上的进深点位置将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同样尺度的景观场所产生不一样的景深效果。如果M点离“基准面”过近,会将景深拉大,易造成失真的画面效果;而M点离“基准面”过远,会将景深压缩,导致画面效果拘谨,空间感无法很好的体现。见图2-4。

978-7-111-56243-6-Chapter02-4.jpg

2-4 步骤四图示

步骤五

从1至6点分别引水平线与OB线相交,得出底面的水平进深基准线。在实际绘图时,地面进深方向的任何尺度都将以邻近的进深基准线为参照,画出相对标准的比例尺度,见图2-5。

978-7-111-56243-6-Chapter02-5.jpg

2-5 步骤五图示

步骤六

从1至6点分别引垂直线与OD线相交,由相交点引水平线与OC线相交,从交点再向OB线引垂直线,完成两侧面与顶面的透视进深基准线,见图2-6。

978-7-111-56243-6-Chapter02-6.jpg

2-6 步骤六图示

步骤七

再分别连接灭点O和“基准面”上的代表宽度与高度的尺寸点,擦掉不必要的辅助线和辅助点,完成画面的基本透视框架,见图2-7。

978-7-111-56243-6-Chapter02-7.jpg

2-7 步骤七图示

步骤八

在地面透视网格中找到景物形体的关键坐标点,连接各坐标点,会得到二维的平面形状。高度需通过连接“基准面”上的对应高度点和灭点O,再与各坐标点的垂直线相交,交点位置即是位于该坐标位置的景物形体高度,以此方法可求得完整的景物形体透视。

2.由内而外的一点透视画法

前面介绍了由外而内的一点透视画法步骤,由内而外的透视步骤与其类同,只是将画面中进深较远的一个界面作为透视“基准面”。

步骤一

先将画面中进深较远的一个界面确定为“基准面”,根据画幅大小和取景范围按比例画出矩形“基准面”。该面离视线较远,因此所占画幅相对面积较小,以免近处景物经过透视后体积显得过大而冲出画面,造成整体构图的不完整。

确定视平线L和灭点O的位置,具体要求参照一点透视由外而内的画法。然后分别连接O点和矩形“基准面”的四个顶点并延长至画幅边框附近,见图2-8。

978-7-111-56243-6-Chapter02-8.jpg

2-8 由内而外一点透视步骤一图示

步骤二

我们假定景观进深为12m,以A点为起始点,在BA延长线上以2m为单位(尺寸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按比例标出景深尺寸点。然后在距离“基准面”最远的尺寸点以外的视平线上标出M点作为辅助点,见图2-9。

978-7-111-56243-6-Chapter02-9.jpg

2-9 步骤二图示

步骤三

分别连接M和进深尺寸标注点,与OA延长线相交形成1、2、3、4、5、6点。如调整M点的左右位置,OA线上的进深点位置将随之发生变化,见图2-10。

978-7-111-56243-6-Chapter02-10.jpg

2-10 步骤三图示

步骤四

从1至6点分别引水平线与OB延长线相交,得出底面的水平进深基准线。在实际绘图时,地面进深方向的任何尺度都将以邻近的进深基准线为参照,画出相对标准的比例尺度,见图2-11。

978-7-111-56243-6-Chapter02-11.jpg

2-11 步骤四图示

步骤五

从1至6点分别引垂直线与OD延长线相交,由相交点引水平线与OC延长线相交,从交点再向OB延长线引垂直线,完成两侧面与顶面的透视进深基准线,见图2-12。

978-7-111-56243-6-Chapter02-12.jpg

2-12 步骤五图示

步骤六

再分别连接灭点O和“基准面”上的代表宽度与高度的尺寸点,擦掉不必要的辅助线和辅助点,至此完成画面的基本透视框架,见图2-13。

978-7-111-56243-6-Chapter02-13.jpg

2-13 步骤六图示

在透视框架中求得具体的景物形体的步骤与由内而外的透视画法基本雷同,只是物体的高度需在进深较远的“基准面”上求得,然后连接灭点O并向近处画延长线,再与各坐标点的垂直线相交,得到形体高度和完整的景物形体透视。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由外而内还是由内而外的透视方法,画面景物的实际尺寸都要通过“基准面”求得,也就是说,“基准面”上的尺寸是实际景物的真实比例尺寸,景物经过透视后的尺寸需要连接灭点和“基准面”上的实际尺寸点,并画延长线获得。“基准面”在实际景观场景中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方便画图的参照面。

二、两点透视

(一)两点透视的表现特征

两点透视也叫成角透视,因为其表现效果自然、生动,在园林景观设计手绘图中常被采用。与一点透视的根本区别是它有两个灭点,表现出来的景物跟人的视线所见的真实场景比较接近,因此画面效果更加真实、生动。

(二)两点透视的基本方法

由于两点透视的绘图方法较一点透视相对复杂,对于经验不足的绘图人员,即便严格按照规范步骤画出的透视效果,也常常会出现变形、“广角”等违背真实场景的效果;而经验较丰富的绘图者面对复杂的景观设计场景,也会感到两点透视给手绘工作带来的麻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绘图者可采用计算机和手绘相结合的方法绘制设计表现图。早在多年前,日本设计师就采用类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两点透视的具体绘图步骤如下。

首先,由计算机软件AutoCAD生成景观主要结构的透视框架,可运用计算机辅助绘图的便利条件,比较、选择出最恰当的透视角度,以便完整、清晰、准确地展现设计内容、传达设计意图。其次,选择恰当的透视角度打印出来并拓图,再添加其他对透视要求不严格的景观要素,如植物、人等非几何形体。图2-14为同一建筑的不同角度的透视图。

图2-14a,由于灭点隐藏在主体建筑内,只能看到主体建筑的正立面,缺乏体积感。图2-14b,由于视距过近,近处建筑形体发生变形。图2-14c,由于视距较远,透视线略平,地平线不仅把主体建筑高度平均等分,且与画面左侧建筑顶部几乎成为一条直线,画面呆板、令人费解。图2-14d,视点位置和视距恰当,透视角度体现出建筑的主要形体特征,构图稳定,略微仰视的角度合乎人们观察室外景观的正常视觉效果,确定该透视角度为最终设计手绘图的基本框架并打印出来。

978-7-111-56243-6-Chapter02-14.jpg

2-14 同一组建筑不同角度的透视图

把打印的透视框架拓图后,添加植物等配景物体和人物,即可使画面整体效果充实丰满,见图2-15。

978-7-111-56243-6-Chapter02-15.jpg

2-15 添加配景的透视图

这样的绘制方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透视的准确性,画面看起来也真实动人。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两点透视,便于表现面积大、内容复杂的景观场景,在实际工作中表现正规的设计手绘图时应用较广。

如果是设计草案阶段,两点透视又常常被方便快捷的变形的一点透视方法所取代。

三、变形的一点透视

(一)变形的一点透视的表现特征

变形的一点透视也称简便的两点透视。这种透视方法结合了一点和两点透视的特长,既没有两点透视的绘制过程复杂,又比一点透视显得真实生动,在实际绘图时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因为它没有严格地按照透视规律进行计算,故需要通过练习逐步掌握画法规律和技巧。

(二)变形的一点透视的基本方法

变形的一点透视虽然从效果来看更像两点透视,但因为只有一个灭点,它的绘制方法与一点透视有很多相同的步骤。在用一点透视的方法画出底面的进深透视框架后,即之前的六个步骤与一点透视由外而内的画法步骤相同。

步骤七

将OA线上每一个进深尺寸点与OB线前一位尺寸点相连,以此类推画出底面倾斜的透视框架,见图2-16。

978-7-111-56243-6-Chapter02-16.jpg

2-16 变形的一点透视步骤七图示

步骤八

将水平的底面进深线擦掉,并由底面的进深交点向上引垂线,与OD和OC线相交,连接交点。再分别连接灭点O和矩形“基准面”上代表宽度与高度的尺寸点,擦掉不必要的辅助线和辅助点,至此完成画面的基本透视框架,见图2-17。

978-7-111-56243-6-Chapter02-17.jpg

2-17 步骤八图示

具体绘制时,画面中的大多数进深线都是根据基本框架来大致定位的,两条基本进深线之间的平行线,其倾斜度要依靠观察临近透视框架的斜度依据进行绘制。需要强调的是,在整个透视过程中,要始终保留最初的标准矩形“基准面”,因为在其上的尺寸点是透视的基本点,也就是说,画面中任何景物的实际尺寸都要在此面上找到相对应的基准点,然后经过透视连线画出图中景物。

在变形的一点透视中,底面透视线离观察者的视点越近,倾斜度越大,但其透视效果不像两点透视那样近处形体常会发生变形。在变形的一点透视中,透视倾斜角度的大小取决于最初一点透视进深大小的确定,进深越大(M点距离“基准面”越近)则倾斜角度越大。在透视过程中,有些人一味遵从规范的计算,往往忽略了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来判断透视效果。实际手绘表现时,如何用简化的透视方法表现出真实、生动的画面效果是较现实的问题。透视的简易方法有很多,但离不开对透视原理的熟悉和把握,需要绘图者运用不同透视方法进行各种角度的景观透视练习,不断总结规律才能找到快捷、有效的透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