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译本序

《十字军骑士》是波兰著名作家显克维奇的五大历史小说之一,于1900年出版。小说通过中世纪波兰、立陶宛人民反抗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斗争,热情歌颂了波兰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必胜信念,全面展示出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社会习俗,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意义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因而自出版以来,便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历久不衰。

亨利克·显克维奇1846年5月5日生于波兰东部波德拉什地区的伏拉·奥克热伊村。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波兰军队中服役,分别参加了1794年和1830年的爱国武装起义。因此他的家庭虽是没落贵族,但却具有久远的爱国传统。母亲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多才多艺,显克维奇从小就受到母亲教诲,对文学和绘画产生浓厚兴趣。1858年显克维奇到华沙求学。三年后他父亲经营的农庄破产,举家迁居华沙,显克维奇不得不半工半读以维持学业。1866年考入华沙高等学校(即华沙大学)法律系,后转入语言文学系学习。1871年当沙俄政府将学校改名为华沙帝国大学时,显克维奇为了表示抗议,没有参加完毕业考试,便愤然离开大学。在大学期间,显克维奇便开始文学活动,发表过多篇文学评论文章。1872年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劳无益》问世,随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集《沃尔希瓦皮包里的幽默作品》。同时以李特沃斯的笔名为多家报刊撰写通讯和随笔。

1876年他作为《波兰报》的记者赴美国采访,历时两年。回国途中又在法、意停留一年。美国和西欧之行不仅扩大了他的眼界,还使他写出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其中就有《旅美书简》。在此期间他还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其中有《炭笔素描》《为了面包》《灯塔看守》《酋长》和《音乐迷扬科》等。这些中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彩,风格简约有力,是波兰同类小说中的精品。从1883年开始,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显克维奇连续发表了以波兰17世纪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第一部描写波兰军民平定赫米尔尼茨基掀起的哥萨克叛乱,后两部描写波兰抗击瑞典和土耳其入侵的战争。三部曲场面壮阔宏伟,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起伏,体现了显克维奇历史小说的创作特色。1891年出版的《毫无准则》和1895年出版的《波瓦涅茨基一家》则是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1896年显克维奇又完成了“波兰最著名的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主要因这部小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十字军骑士》自1897年2月开始在克拉科夫的《言论报》和华沙的《插图周刊》上同时发表,直至1900年3月才连载完,但显克维奇早在1891年便开始了资料的收集工作。他翻阅了克拉科夫图书馆的有关古代文献,并亲自到当年十字军骑士团都城马尔堡实地考察了一番,使小说的内容和描写真实可信。《十字军骑士》描写的是波兰15世纪初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从1399年雅德维佳王后逝世到1410年的格隆瓦尔德会战结束。小说以波兰、立陶宛反对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斗争为基本内容,但它涉及的历史背景却更为深远。波兰民族于10世纪中叶建立了封建王国,并于966年按拉丁仪式接受了基督教。到了12世纪初,波兰出现封建分裂割据的局面,各公国独自为政,纷争不息。在波兰东北部,居住着信奉多神教的普鲁士人。由于民族和宗教信仰不同,他们经常与接壤的波兰玛佐夫舍公国发生战争。1226年玛佐夫舍大公决定引入十字军东征时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德意志条顿骑士团去征讨普鲁士,并允诺把赫乌姆诺割让给他们作为封地。骑士团便在征服普鲁士后大量迁入德意志移民,推行日耳曼化政策。1234年,罗马教皇宣布普鲁士为骑士团私产。1237年,条顿骑士团与波罗的海东岸的持剑骑士团合并,组成一个强大的十字军骑士团国家,定都于马尔堡。骑士团在得到德意志皇帝的支持后,便脱离玛佐夫舍公国的控制,不断向外扩张,侵占波兰、立陶宛的领土,威胁两国的安全。1320年符拉迪斯瓦夫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开始走向统一。1355年玛佐夫舍公国承认波兰王国的宗主权。1370年波兰王国与匈牙利联合,由于波兰王朝的王统中断,便由具有波兰王家血统的匈牙利安茹王朝的路易接任波兰王位。路易死后,由其女雅德维佳继承波兰王位。为了抗击骑士团的侵略,1385年波兰与立陶宛达成合并协议。根据协议,立陶宛大公雅盖沃成为雅德维佳的丈夫和波兰国王,立陶宛公国将按拉丁仪式接受基督教。1386年2月雅盖沃来到克拉科夫,接受洗礼,并与雅德维佳结为夫妻,随即加冕为波兰国王,称符拉迪斯瓦夫二世(1386—1434),开始了波兰历史上著名的雅盖沃王朝时期。1409年春,被骑士团占领的日姆兹地区爆发了反抗骑士团压迫的武装起义,得到雅盖沃堂弟、立陶宛大公维托尔德的支持。1410年7月,十字军骑士团纠集西欧的大量骑士开始入侵波兰,并于7月l5日在格隆瓦尔德进行决战,结果波兰、立陶宛联军大获全胜,骑士团几乎全军覆没。

显克维奇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把目光只局限在格隆瓦尔德这一场战役上,而是通过尤兰德一家惨遭骑士团残害和马奇科叔侄的种种不幸经历,以及边境地区的屡遭骚扰和抢劫,深刻揭露了十字军骑士团的贪婪、凶暴、虚伪、狡诈和背信弃义的行径,多角度、多方位地揭示出十字军骑士团是波兰和立陶宛人民的不共戴天的仇敌,着重阐述了格隆瓦尔德决战的必然性和战败骑士团的正义性。

显克维奇以其犀利的文笔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骑士团的种种暴行。尤兰德一家的悲惨遭遇非常典型。尤兰德先是痛失爱妻,后来爱女达奴霞又被骑士团用阴谋诡计劫走,自己也被骗到他们的城堡,遭到惨绝人寰的凌辱和残害。然而受到骑士团残害的绝不止尤兰德一家,兹比什科因年轻气盛而触犯骑士团使臣险些送了性命,他的叔叔马奇科也受到骑士团的袭击而身中矛枪,差点命丧黄泉。就连波兰、立陶宛的王公贵戚也不例外。立陶宛大公维托尔德的子女就惨遭骑士团杀害,玛佐夫舍的雅鲁什大公也曾在和平时期受到他们的偷袭而被俘。而遭受骑士团蹂躏迫害最深的还是普通百姓,骑士团城堡外的路两旁,都是挂满了无辜者尸体的绞刑架,住在边境上的人经常遭到骑士团的奸淫烧杀,被他们占领的日姆兹地区的人民更是苦不堪言。甚至对于自己属下的农民,他们也是巧取豪夺、百般剥削。骑士团的罪行不仅激起波兰人民的同仇敌忾,还造成统治地区的众叛亲离,于是失败和毁灭就成了十字军骑士团无法避免的结局。作家以其娴熟的技巧,对战争的爆发作了许多铺垫,把波兰人民的那种保家卫国的爱国热诚和箭在弦上的紧张气氛烘托得跃然纸上、历历在目。而格隆瓦尔德会战更是写得气贯长虹、有声有色,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充分显示出波兰人民敢于抗击强敌的英雄气概。

《十字军骑士》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但与三部曲不同的是,执掌着国家权势的王公将帅大都是陪衬人物,而居于中心地位的则是中小贵族出身的骑士。尤兰德出身较为“高贵”,也不过是边境上的一个小城堡的主人,而马奇科叔侄更是出身于门庭败落的小贵族,但他们都具有爱国的传统,又亲身遭受过骑士团的侵略迫害之苦,因此,他们对骑士团的仇恨就表现得特别深沉和强烈,他们只有起来保家卫国、消灭敌人,才能获得个人的平安和幸福的生活。他们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显克维奇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善于抓住他们的主要特点,而将他们写得栩栩如生。

兹比什科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位理想的骑士。他没有像三部曲的主人公那样,一出场便是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和富于战斗经验的骑士,而是个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子,虽然身高体壮,但不失一脸的稚气。他心地单纯而又疾恶如仇,达奴霞是他遇到的第一个美貌纯洁的姑娘,便对她一见倾心,而她母亲的悲惨遭遇更激起他的正义感,使他发下重誓,要为她母亲报仇。由于他年轻气盛、急于报仇,一遇见骑士团的骑士便冲上前去发起攻击,结果因攻击前来觐见波兰国王的骑士团使臣而招致死罪,后来又是达奴霞从断头台上救下了他,于是他对达奴霞的爱更深、更专一了。尽管他回到故乡,遇见了童年好友雅金卡,她的热情美貌、她的善良能干,也曾在他心中掀起不平静的涟漪,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她而去寻找达奴霞,并在林中行宫里与达奴霞举行了婚礼。第二天达奴霞便被骑士团劫走了。兹比什科伤病初愈,便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出去寻找妻子。在搭救达奴霞的过程中,他变得日益成熟,成了一个真正的骑士。当气焰嚣张的罗特盖尔在玛佐夫舍宫廷中向波兰骑士挑战而无人敢应战的时候,他敢于挺身而出,接受挑战,并在决斗中将罗特盖尔劈死于斧下,显示出了他那非凡的胆量和武功。后来在马尔堡的比武中,他一连打败了十二个骑士,在与骑士团大团长的弟弟比武时,兹比什科本来是可以将他摔下马来的,却扶了他一把,使他没有当众出丑。这一光明磊落的举动,不仅赢得对方的好感,还获得了大团长的赞赏,发给了他特别文书,使他能畅行无阻地在骑士团的地区内去寻找他的妻子。即使在妻子死后,他也忠于自己的誓言,将他夺得的骑士团骑士的孔雀羽,献在达奴霞的坟上。兹比什科是作家笔下一个理想化了的人物,他有英俊的外表,又有高尚的品德,但他并没有脱离生活的根基,作家反而刻意描写了他的成长过程,使这个人物更真实可信、更丰满生动。

马奇科也是个刻画得相当鲜明的人物。他阅历丰富而又精明能干,既是个骁勇刚强的武夫,又是位具有爱国心的长者。他珍惜骑士的荣誉,却更喜欢土地和财富。由于他的家族屡遭骑士团的践踏,几近毁灭,而他的侄子是他家族的单根独苗,因此他特别关心家族的绵延,渴望家业的振兴和子孙的昌盛。马奇科在积蓄财富方面工于心计,有时甚至显得狡猾,可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他自己,后来他依然住在破屋里,过着俭朴的生活。尤兰德是另一种骑士的典型。他在丧妻之后,心中便燃起了复仇的烈焰,从此他对骑士团便恨之入骨,杀起侵犯的骑士团成员来犹如刈草。骑士团便千方百计地要把他除掉。为了拯救女儿,他只身来到什奇特诺堡,受尽骑士团的凌辱和残害。可是当兹比什科历尽千辛万苦才把残害他父女的元凶罗维俘获送交他处置时,他竟把这个十恶不赦的凶徒释放了。这完全是一种基督教的恕道精神。作家还把他写成个大彻大悟的人物,在忏悔中度过余生,死后升入天堂;罗维则上吊自杀,永堕地狱。这不能不说是显克维奇的宗教思想的表现。

显克维奇在写《十字军骑士》的时候,已是个经验丰富的历史小说家了,既有写三部曲中那样宏伟场面的经验,也有写《你往何处去》罗马宫廷生活的经验。《十字军骑士》既吸取了这些小说的艺术长处,但又与它们有所不同。《十字军骑士》也写了许多战争场面,特别是格隆瓦尔德大会战,更是写得气势磅礴而又惊心动魄,层次分明而又扣人心弦,但它却没有像三部曲一样,自始至终充满着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而是同时描写了许多色彩斑斓的波兰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通过众多人物活跃在宫廷、王府、城堡、乡镇、庄园、客栈、酒店、森林和湖泊之中,多角度、多方面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和狩猎、宴饮的生活场面。《十字军骑士》与《你往何处去》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描写波兰和骑士团的宫廷生活和行为活动,更主要的是写了中小贵族的生活,特别是斯佩霍夫和博格丹涅茨的人物和事件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许多场面写得优美动人,甚至还富于传奇色彩,有的则充满娱乐性和惊险性。可以说,《十字军骑士》是中世纪波兰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作品。

《十字军骑士》在艺术上也更富于特色。首先它更加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显克维奇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变化,不仅描写了人物心理活动的结果,还着重写出了心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使人物显得更有血有肉、更生动丰满。小说第二部第七章对罗维的心理描写就是最好的例证,他时而为罗特盖尔挑起决斗而高兴,时而又为害怕“上帝的裁判”而畏惧,时而想释放尤兰德父女,时而又燃起复仇的凶焰,时而顾虑骑士团的荣誉和利益,时而又为自己的撒谎和作恶多端而辩解。通过这个人物的心潮起伏,我们更加看清了他狰狞的面貌和内心的恐惧。

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和故事安排上的引人入胜,是这部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小说由两条经线组成,一条是波兰、立陶宛人民与十字军骑士团侵略的斗争,一条是兹比什科与达奴霞和雅金卡的爱情故事,这两条线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小说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小说的最后是终于爆发的战争,作品中的每一个情节,骑士团的所有为非作恶,波兰人民的全部深仇大恨,都与这次战争息息相关,就像百川入海似的融进这一战争中。营造时代气氛、再现历史风貌又是这部小说的另一特点。为了真实地反映所写时代的历史面目和生活习俗,作者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在细节描写中不仅力求忠实于时代,还把古代的习俗引进小说,以突出时代的气氛和加深对那个时代的印象。让达奴霞用头巾蒙住兹比什科的头,把他从断头台上救下来,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把人物命运与古老习俗相结合的描写,给小说平添了一种古朴的韵味。在语言方面,显克维奇也有所创新,他从古代用拉丁文写成的法院记录文件中,找到波兰语的片言只字,再从南方山区的方言中吸取一些古老的语词,并加以改造,应用到他的小说中去,使小说语言既带有15世纪波兰语言的特征,又能为现代人所理解所接受,这种融古通今而又和谐一致的语言,为小说增色不少。

《十字军骑士》出版之际,正值波兰全国各地为庆祝显克维奇创作二十五周年而举行各种活动,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小说一出版,便被抢购一空,而且立即被译成英、德、俄、法等各种文字出版。《十字军骑士》是1945年后波兰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随后便成为波兰中小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1960年改编成电影,又受到波兰国内外观众的喜爱,观众人数和票房收入都位居波兰电影之首。希望小说中文版出版后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批评指正。

林洪亮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