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文化的创建

2000年第5届国际特教大会上,南非的尼西女士号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性别的差异、经济的差异、身体上的差异、语言上的差异等等,要在学校中创造出一种多元化的,人人彼此尊敬,互相学习的文化氛围。[28]2008年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融合教育:未来之路”明确提出应推广具有以下特点的学校文化和环境:对儿童友好、有利于有效的学习、包容所有的儿童、有益健康和保护、注重性别问题以及鼓励学习者、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29]可见,创建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学校文化既是有效实施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融合教育系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经常被人们引用的是:学校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和校长所持有的共同信念,这些信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同时,学校文化和学校本身的传统与历史也有密切的关系。[30]

学校文化可具体分为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或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并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31]学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产物和表现。具体来讲,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价值观、精神、传统、校训、形象、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等;行为文化主要包括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做事方式等;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标志、学校建筑、学校景观、学校文化设施等。四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前途,也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结果。如果一所学校没有文化,这所学校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是一所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32]学校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融合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融合教育的价值观、氛围和精神是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基础,也是融合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评价学校融合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

二、融合学校文化的内涵

融合学校文化的创建,首先涉及谁来参与学校文化的创建,为谁创建融合学校文化以及创建什么样的融合学校文化等问题。需要明确的是,融合学校的文化不仅仅是为特殊学生而创建的,尽管最初是源于对特殊学生需求的考虑,其实最终受益的是全体师生员工。可以说,每个师生员工都是融合学校文化的创建者,也都是融合学校文化的受益者。融合学校中的每个人都在为别人提供支持,也能得到别人的支持。

融合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态度,是学校及其成员在一种价值观念的驱使下做出的一系列充满关爱的决策和行动。[3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理解和回应融合班级儿童的需要》一书指出,要通过学校内外部人员的合作才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的文化和传统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靠一个人就能改变的。[34]为此,融合学校首先要致力于建立一个融合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仅包括学校全体领导、教师、学生,还包括所有家长、相关专业人员、社区成员等。当然最好还包括那些对学校有影响力的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等,只有这些重要人物和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变革。

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受到欢迎,每个人都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归属感,每个人都被接受认可,每个人的需要都被了解并得到满足,每个人都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在这个共同体中,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对融合教育都达成共识,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教师与领导之间工作配合默契,教师设法消除学生的所有障碍,学校尽力减少歧视和欺负行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合作,社区和各界都积极参与学校工作。[35]总之,融合学校文化的目标是使学校的所有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员形成共同的融合教育价值观,创建平等、接纳、尊重、合作的融合学校文化。

1.平等

平等及相关的公平、公正等概念是融合教育价值观的核心。融合教育倡导的平等有着双重涵义:首先是承认每个人具有同等的价值,学校欢迎每个人,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它影响着儿童在学校和班级中的分组,还涉及学校的管理方式,[36]要尽量地减少不平等的地位、生活和学习条件;其次是主张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不仅要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37]《萨拉曼卡宣言》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是不同的,都有各自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融合教育追求的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平等,而是强调不能仅仅关注部分学生,而歧视和排斥其他学生,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与融合教育提倡更多地关注被排斥的学生是不矛盾的。

2.接纳

融合教育倡导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考虑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这里指的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与童工,边远地区及游牧民族的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及其他处境不利的儿童。[38]融合共同体总是以开放的态度接纳每一位新成员,他们对共同体的形成都能做出贡献并使共同体更加丰富。可以说,平等是接纳的思想基础,而接纳是尊重与合作的前提。具体而言,融合教育除了提倡所有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接纳之外,还特别强调所有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接纳,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接纳,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接纳,以及学生的自我接纳等。

3.尊重

融合教育理念核心是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这里的多样性是指相似性和差异性,是在某一共通的人性中的差异。对多样性的融合回应需要建立多样性的群体,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他们悦纳并尊重他人的平等价值,而不考虑彼此间的差异。拒绝多样性同样会拒绝自身存在的差异。[39]融合教育认为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承认每个儿童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智力、知识、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和学习需要。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每个儿童都具有不同的潜能,其发展也具有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有差异不是坏事,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学校要进行改革,积极看待学生的多样性,不是将个体差异视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视为丰富学习的机会。[40]我国新课程理念的基本精神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样体现了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呵护,特别是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尊重和呵护。融合教育还倡导学校中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尊重。

4.合作

融合教育所指的合作是指人们参与共同的活动,他们感觉自己参与其中并被接纳。融合共同体的建立需要一种鼓励合作的文化,它涉及责任感的培养,涉及公共服务、公民与全球公民等意识以及对全球相互依存的认可。[41]融合教育倡导的价值观之一是集体合作,从融合学校最终走向融合社会,营造人人参与、共同合作的氛围。融合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学习困难,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班级的问题,因为他是班集体的一员,是学习集体中的合作者。[42]合作是未来社会优秀人才必备的能力,融合教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人具有一种责任感,能够与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个性、不同学科、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共同合作。融合学校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共同创建一种融合的氛围。

三、创建融合学校文化的途径

英国融合教育研究中心编写了《融合教育指南——促进学校中的学习和参与》一书,书中将融合教育的实施分为创建融合文化、制定融合教育政策和开展融合教育实践三个步骤,对国际融合教育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书中提出: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有时,人们很少关注学校文化支持或破坏教和学发展的可能性。正是通过学校文化,学校政策和实践的变革才能够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支持。[43]可见,在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创建融合教育的学校文化既是首要的也是核心的任务。学校融合文化构建要有校长的卓越领导,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既要充分运用课程和课堂教学,又要始终以体验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要重视营造融合教育的物质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一)校长的卓越领导

一个学校的校长怎样营造出自己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具有教育家风范的学校校长必须思考的问题。[44]学校领导在学校文化创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领导既是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领导者,又是融合教育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应当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意识。在创建融合教育学校文化之初,学校领导应该尽可能发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各抒己见,对学校融合教育文化做出详细的阐述。讨论越充分,学校融合教育文化就能够定义得越细致,师生就越能准确把握学校的要求及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在讨论中,不仅可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学校融合教育文化的认同感,也可以较好地协调学校整体文化与融合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之尽可能达到和谐的状态。学校融合文化需要挖掘和提炼,表述应该明确简洁,准确反映学校发展的个性特色,发挥其独特的凝聚力。融合教育文化内涵一旦确立,学校领导应抓住每次例行的典礼和仪式的机会进行宣传,对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不断重复其观点,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达到“耳濡目染”的效果,使促进“平等、接纳、尊重、合作”成为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二)课程教学的渗透

中小学的语文、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是融合教育文化的显性或隐性课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两套教材都有一些残疾人的形象,其中一部分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优秀残疾人,如苏教版第六册的《微笑着面对一切》中的桑兰、第十册《海伦·凯勒》中的海伦·凯勒、《二泉映月》中的阿炳、第十一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司马迁和《轮椅上的霍金》中的霍金;还有一些人们不熟悉的人物,如人教版第六册《检阅》中的博莱克,第八册的《触摸春天》中的安静、《鱼游到纸上》中的无名青年等。[45]其中《检阅》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国庆节前夕,儿童队员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腿有残疾的博莱克参加检阅,并赢得观众的一致称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对待、接纳并尊重残疾人的品质。除此之外,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七册有《走近残疾人》、第十册有《司马迁与〈史记〉》,通过体会残疾人的处境,培养对残疾人的理解、接纳和尊重。

数学、历史、科学、美术、音乐等课程同样蕴含了丰富的融合学校文化内涵,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开展融合教育活动。

(三)主题活动的引导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仪式教育、节日和残疾人纪念日、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融合教育活动。班团队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强集体的凝聚力,用游戏、情境体验、角色扮演、讨论、演讲、阅读、观影、征文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融合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学校要通过入队、入团、入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各种重要仪式,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积极的融合教育价值观。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和残疾人纪念日,特别是以全国助残日、国际助残日、孤独症日等为契机,从培养学生尊重理解他人,接纳关爱他人,学会与不同人合作的能力出发,设计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是帮助学生提高对残疾人的认识、理解和接纳的重要载体,要大力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充分发挥社团的宣传舆论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福利院、养老院等地方,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引导学生理解残疾人的处境,关心接纳他们。

(四)环境的潜移默化

融合学校文化创建要重视学校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学校应在校园内栽种花草,绿化、美化校园,使整个校园安全、干净、整洁、美观、有序。要对学校环境进行精心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等设计要体现融合教育理念,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46]蕴涵融合教育理念,营造学校文化气息,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如张贴、悬挂优秀残疾人作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绘制引导学生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卡通人物形象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知识卡片2-1

香港全校参与模式

香港全校参与模式目标是建立互相关怀的学校文化,加强学校员工、学生和家长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升教师支援学生的能力及促进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在校长的领导下,学校订立照顾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政策,建立融合的学习环境,推动教师、家长及学生协力帮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学。学校会按学生的需要,设计个别学习计划,因应能力差异调适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估,让学生展示能力;并邀请家长参与“个别学习计划小组”会议,共同制定和检讨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进度。此外,学校亦会引进适当设备以辅助学生学习。[47]200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编写第三版的《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融合校园指标》,该指标以英国融合教育家所著的《融合教育指南》(2000)为主要参考资料编写而成。

其中有与融合学校文化相关的指标为“校风及学生支援”,具体包括:

教师、学校管理委员、学生和家长对融合校园的信念存有共识;

所有学生均受重视;

学生关顾政策是配合课程发展及学习支持政策的;

欺凌行为已减少;

停课处分的压力已减少;

各种妨碍学生上学的因素已减少;

学校致力减少带有歧视成分的措施;

学校对本区的学生来者不拒;

学校遵循《残疾歧视条例》,对于阻碍学生学习的屏障尽量消减,让所有学生均能参与学习;

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尊重;

学生互相帮助;

教师合作无间;

校方对所有学生均寄望甚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