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晚清“今文学”在清学史上位置的叙述

1.《近世之学术》

《近世之学术》(以下简称《学术》)作于1904年,为梁著《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以下简称《大势》)的第八章,但实际上则是一篇“独立”之作(详后)。

《学术》“起明亡以迄今日”,乃任公最早的记述清学史的著述。依照《大势》原先的划分,清代学术应分属两个时代,即“七、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八、复兴时代,今日是也。”[101]至《学术》成稿,则分清代学术为三期,即永历康熙间、乾嘉间和最近世,所谓“最近世”,即述道咸以来的学术,亦即所谓晚清之学术。

《学术》叙述晚清学术,以今文学为起始,所谓“其最近数十年来,崛起之学术,与惠、戴争席,而骎骎相胜者,曰西汉今文之学”[102]。而继“西汉今文学占据学界第一位置”(廖平为集大成者)之后,晚清学界还有一个“先秦学占第一位置”的阶段。如此,任公又细分清学为四期,即第一期(顺康间)为宋学,第二期(雍乾嘉间)为汉学之“纯正经学”(惠、戴),第三期(道咸同间)为汉学之“应用经学”(龚、魏),第四期(光绪间)为先秦学(康、谭)。并列表以示四期变迁之序:

而总括清学为“古学复兴时代”,云:

本朝二百年之学术,实取前此二千年之学术,倒影而缫演之,如剥春笋,愈剥而愈近里,如啖甘蔗,愈啖而愈有味,不可谓非一奇异之现象也。此现象谁造之?曰社会周遭种种因缘造之。凡一社会之秀异者,其聪明才力必有所用。用之于一方既久,则精华既竭,后起者无复自树立之余地,故思别辟新殖民地以骋其脑识。宋学极盛数百年,故受之于汉学;汉学极盛数百年,故受以先秦。循兹例也,此通诸时代而皆同者也。其在前两期,则霸者之所以监民也至严,学者用其聪明才力于他途,或将以自焚,故不得不自锢于无用之用,此惠、戴所以代朱、王也。其在第三期,天下渐多事,监者稍稍弛,而国中方以治经为最高之名誉,学者犹以不附名经师为耻,故别出一途以自重。吾欲名惠、戴一派为纯正经学,名龚、魏一派为应用经学,虽似戏言,实确论也。其在第四期,则世变日亟,而与域外之交通大开。世变亟,则将穷思其所以致此之由,而对于现今社会根本的组织,起怀疑焉;交通开,则有他社会之思想输入以为比较,而刺激之、淬砺之。康、谭一派,所由起也。要而论之,此二百余年间,总可命名为“古学复兴时代”。特其兴也,渐而非顿耳。然固俨然若一有机体之发达,至今日而葱葱郁郁,有方春之气焉。吾于我思想之前途,抱无穷希望也。[103]

任公曾云:“一时代中或含有过去时代之余波,与未来时代之萌蘖”,晚清学术或即如此。而今文学只是这新旧过渡时期的第一个阶梯,任公对此有别具心意的解释:

数新思想之萌蘖,其因缘故不得不远溯龚、魏。而二子皆治今文学,然则今文学与新思想之关系,果如是密切乎?曰是又不然。二子固非能纯治今文者,即今文学亦安得有如许魔力?欲明其理,请征泰西。夫泰西古学复兴,遂开近世之治。谓希腊古学,果与近世科学、哲学,有不可离之关系乎?殆未必然。然铜山崩而洛钟应者,其机固若是也。凡社会思想,束缚于一途者既久,骤有人焉冲其藩篱而陷之,其所发明者,不必其遂有当于真理也,但使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则自能震耸一般之耳目,而导以一线之光明。此怀疑派所以与学界革命常相缘也。今文家言,一种之怀疑派也。二百年间支配全学界最有力之一旧说,举凡学子所孳孳焉以不得列宗门为耻者,而忽别树一帜以与之抗。此几一动,前之人所莫敢疑者,后之人乃竞起而疑之;疑之不已,而俶诡之论起焉;俶诡之论多,优胜劣败,真理斯出。故怀疑派之后,恒继以诡辩派;诡辩派之后,而学界革命遂成立。此征诸古今中外而皆然者也。今文之学,对于有清一代学术之中坚而怀疑者也。龚、魏及祖述龚、魏之徒,则近于诡辩者也,而我思想界亦自兹一变矣。[104]

依此而论,晚清今文学只是晚清“学界革命”之先导的“怀疑派”“诡辩派”,或者说只是清代“古学复兴”之由东汉到西汉的阶段(其后还有西汉到先秦的阶段),亦即前列清学四期变迁表中的“第三期”。

2.《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以“生、住、异、灭”喻“时代思潮”之流转,分清代学术为启蒙、全盛、蜕分、衰落四期。其启蒙期代表为顾炎武、胡渭、阎若璩,全盛期代表为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蜕分期代表则为康有为、梁启超,而蜕分期同时即其衰落期,康、梁于是为两期之代表。《概论》总结清代学术,云:

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夫既已复先秦之古,则非至对于孔孟而得解放焉不止矣。

而此“复古”四步,康、梁一派,又居其二。

康有为乃综集诸家说,严画今古文分野,谓凡东汉晚出之古文经传,皆刘歆所伪造。正统派所最尊崇之许、郑,皆在所排击。则所谓复古者,由东汉以复于西汉。有为又宗公羊,立“孔子改制”说,谓六经皆孔子所作,尧舜皆孔子依托,而先秦诸子,亦罔不“托古改制”。实极大胆之论,对于数千年经籍谋一突飞的大解放,以开自由研究之门。其弟子最著者,陈千秋、梁启超。千秋早卒。启超以教授著述,大弘其学。[105]

由此“两期”“两步”,则晚清今文学于清代学术,实二分天下有其一,正符合任公所谓“有清一代学术,可纪者不少,其卓然成一潮流,带有时代运动的色彩者,在前半期为‘考证学’,在后半期为‘今文学’”的论断。亦由此,晚清今文学升格为“运动”,比之于《学术》,《概论》之晚清“今文学”,其在清学中的地位,已有大的改变。

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简称《近三百年学术史》)始作于1923年,乃任公在清华学校讲授清学史的讲义。任公于该著开篇即云:“这部讲义欲说明清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与三年前的《概论》相比,“那部书的范围和这部讲义差不多,但材料和组织很有些不同”。

这些“不同”,首先表现在对清学的基本判断上,任公云:

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无论何方面之学术,都有这样趋势。可惜客观考察多半仍限于纸片上事物,所以它的效用尚未能尽量发挥。此外有一支流,即排斥理论,提倡实践。此支流屡起屡伏,始终未能很占势力。总而言之,这三百年学术界所指向的路,我认为是不错的——是对于从前很有特色而且有进步的,只可惜全部精神未能贯彻。以后凭借这点成绩扩充蜕变,再开出一个更切实更伟大的时代,这是我们的责任。

如此判断,显然与《概论》所谓“文艺复兴”“以复古为解放”的概括,以及以前期“考证学”、后期“今文学”为清学两大潮流的划分,很有些不同。

所谓“不同”之二,是《近三百年学术史》论清学“大势”,仅引《概论》第一节[106],泛言“生、住、异、灭”四期,而无清学的具体分期。之后重点叙述政治对清学变迁的影响,则似又回到了早期《近世之学术》的叙述顺序,即顺、康时期,乾、嘉时期,嘉、道以后时期。再后,于论颜李学派一章,则明确指出:“有清一代学术,初期为程朱陆王之争,次期为汉宋之争,末期为新旧之争。”[107]如此说,似又将《近世之学术》分清学为四期中的后两期(西汉学,先秦学)和《概论》的“蜕分”“衰落”二期归并为一,即以“新旧之争”囊括了“今古文之争”和“今文学”运动。

以“新旧之争”为线索,《学术史》概述嘉、道以后学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于嘉、道间,特别注意“新兴之常州学派”,以为常州学派产出一种新精神,“就是想在乾、嘉间考证学的基础上建设顺、康间经世致用之学”,代表这种精神的人是龚定庵、魏默深。但此派在嘉、道间“不过一支别动队”。(2)咸、同间,“当洪杨乱事前后,思想界引出三条新路”:“宋学复兴”“西学之讲求”“排满思想之引动”。(3)光绪年间,中法、中日战争酿成思想的剧变,思想剧变又酿成政治上的剧变,而思想剧变的“原动力”,则“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新思想的急先锋是康有为,其变法维新则完全失败。(4)戊戌政变之后,新思想的主要潮流有四,其代表人物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孙中山,“清末思想界不能不推他们为重镇,好的坏的影响,他们都要平分功罪”。总而言之,清末三四十年间,“学界活力之中枢,已经移到‘外来思想之吸收’。”其大毛病,“一是混乱,二是肤浅”。《近三百年学术史》对晚清学术的这般概括,几无“今文学”的位置,与《概论》确是“很有些不同”。[108]